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关于法律的读书笔记》小技巧(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2 05:49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关于法律的读书笔记》小技巧(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法律的读书笔记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明确主题:首先,要确定你的读书笔记作文的主题,即你想要探讨的法律方面的知识点或问题。这将有助于你在阅读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记录重点内容。
2. 确定结构:在写作之前,先规划好文章的结构。一般来说,一篇读书笔记作文可以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3. 引言部分: - 简要介绍所读书籍的作者、出版信息、主要内容等; - 提出你的读书笔记作文的主题,即你想要探讨的法律方面的知识点或问题。
4. 正文部分: - 按照文章结构,分别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 结合书籍内容,引用相关法律条文、案例、观点等; - 注意论述的严谨性和逻辑性,避免主观臆断; - 适当运用对比、举例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5. 注意以下法律方面的内容: - 法律的定义、特点、作用等基本概念; - 法律体系、法律渊源、法律关系等; - 重要的法律条文、案例、司法解释等; - 法律实施、法律监督、法律改革等。
6. 结论部分: - 总结全文,重申你的观点; - 提出对法律的认识、体会或展望。
7. 语言表达: - 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言,避免口语

读了罗翔《法治的细节》,我顿悟人这一生,为何要读很多的书


2020年9月,法学教授罗翔,因为一则书评引发了许多网友的肆意解读和攻击谩骂。

网上的人群嘈杂喧闹,他没有过多解释。

当天下午,他以“退网”平息一切,退回简单的生活,逃到书中的世界。

随后,他将自己的思想和心声集结成册,出版了这本《法治的细节》。

在这本披着法律外衣的随笔集里,你可以走进罗翔的专业,看到他对热点案例的法理解读,也可以走入罗翔的书单,感受他对各种名著的哲理思考。

在阅读之中,还能听听他袒露这两年心境的变化,以及对人生产生的新感悟。

有读者说,读这本书“就好像跟信任的长辈聊了个天”。

在书里,他没有读书人的架子,也没有老师的说教,只闪耀着朴素的正义和温暖的烟火气,然后真诚地告诉你——

读书能够让你总是清醒,总是理性,总是谦和。

翻开这本《法治的细节》,你就会发现:

人这一生读的书,都会变成你的格局和气度。

1

读书以明志

“经常有人问我,过去一年取得了哪些成就?我知道他们想听到的答案——成为一名网红。”

这是《法治的细节》开篇序言里,罗翔写下的第一句话。

然而,他却挥动着笔,道出他的真实想法——“我理想中的成就,是做一个好老师,教好法律,传播法治理念,让每个人意识到内心幽暗的成分需要被封锁。”

在书中,我们可以从罗翔的成长经历里,看到书对他人生之路的影响。

小时候的罗翔,因为爸妈常年不在身边,到了青春期就变得异常叛逆。

爸妈无奈,只能将他送到外公家接受教育。

外公是名老师,家里有特别多的书,不少是关于法律的入门书籍。

在这里,他每日沉浸在书海中,渐渐地,心中有了对法律世界的向往。

沿着这个目标,他沉下心来,勤奋苦读,从县城一路考到北京,读到北大法律博士。

毕业后,他成为了政法大学的法学教师。

读过的书,令他在课堂上既可以旁征博引侃侃而谈,又可以幽默风趣洞察世事。

他在学生中备受欢迎,也成了新一代知识网红。

读书,照亮了他立志要走的路,也让这条路越走越宽。

政治哲学书中对“理想国”的描绘,总让罗翔心怀信仰:“今后的每一天,我希望法治的光芒能够照亮每个人的内心与前行的道路。”

文学作品中对黑暗现实的揭露,也让他总能找到事业的意义和前行的目的,一如他给每一位学生的寄语:“做法治之光。”

每个人都可以在阅读之中,看见未来的自己。

有时候你读了什么书,就意味着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司马迁十岁就开始研读《尚书》、《春秋》,博览典籍数十年,立志此生要写一部史书。

在他专心著述之时,却飞来横祸,因为维护大将李陵,他惹怒汉武帝,被贬入狱,遭受腐刑。

狱中,司马迁悲愤难当,一度绝望自杀。

但那些他读过的书,看过的故事,在脑海中频频闪现。

文王拘于囚室而推演《周易》,仲尼困厄之时著作《春秋》,屈原放逐才赋有《离骚》,左丘失明乃有《国语》,孙膑遭膑脚之刑后修兵法……

这些书里他曾尊崇和敬仰的人,似乎都在告诉他接下来的路要怎么走。

于是,他在万般折磨中活了下来,想起了年少时看书立下的梦想——修《史记》,传万世。

阅读能让人看见世界、看见他人,也能驱散迷茫,唤醒你内心的小宇宙。

当你陷入生活的泥潭,书籍会给你一种内在的力量,托住你摇摇欲坠的志向,带给你生机与希望。

你读过的一本本书,都是铺成你向上的一层层台阶,它会指引着你,通往理想的最高处。

2

读书以思辨

罗翔曾在书里说,你我都生活在偏见之中,出身的偏见、种族的偏见、地域的偏见、性别的偏见……人的一生就是走出偏见。

每个人都会遭遇偏见,那我们应该如何破除?

富斯德说:“我们可以由读书搜集知识,然后利用思考把糠和麦子分开。”

培根:“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

他们的答案指向一处——读书,然后思辨。

在《法治的细节》里,罗翔用了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告诉读者,他是如何通过读书学会思辨的。

比如罗翔曾经主张死刑废止论,认同《犯罪与刑罚》中对死刑的探讨,认为死刑是没有效果的,所以可以废除。

但当他看了很多相关书籍,尤其是读到一些作品中死者亲人对“恶意杀人不偿命”的控诉,字字血泪般地抗议,让他意识到,废除死刑这种看似博爱的人道主义刑罚观,无疑是对被害人的家属造成了再一次伤害。

他质问自己:“我们有什么权利要求他们宽恕别人?我们又有什么代替被害人来宽恕别人?”

再比如,在研究性犯罪时,罗翔谈到,他曾支持对女方的实际侵犯作为犯罪量刑的标准。

后来读到了一些女性研究学者的观点,他才发现自己其实是站在男性行为的立场上看问题,而忽略了女方的弱势。

重新思考性犯罪标准,他察觉,我们总是习惯性地以男性的视角审视女性的行为。

哪怕不是行为上剧烈反抗,当女性说了“不”,你的行为就过界了,你就应该停止。

这样的思考,让他在书中呼吁,虽然男女有别,但是合理的区别对待,也是法律正义的一种表达。

不读书不足以共情,不共情不足以思辨。

每一次阅读,都是让你从不同层面理解这个多元并立的世界。

阅读经典就是在不断地超越固有的偏见与狭隘,成为帕斯卡尔说的那根有思想的苇草。

哲学家罗素在剑桥大学当研究员时,正值一战爆发。

同龄人纷纷当兵入伍,唯有他每天依旧读书不断,潜心研究数学、哲学。

他写了很多反战的册子、传单,还公开发表和平演说。

这让他在狂热参战的大潮中显得如此格格不入,甚至一度被送进监狱。

但他依旧坚持身体力行,为和平奔走。

1959年,罗素在接受BBC采访时说:“有关智慧,我想说,不管你在研究什么,只问你自己,事实是什么。永远不要让自己被自己更愿意相信的东西所影响。”

罗翔也说过:“读书的真正目的是追求智慧,而非单纯的知识。获取智慧,恰恰是通过读书做减法,把书读出思想,读进内心,然后排除一切干扰,坚定最初的理念。”

爱读书的人有着自己清醒的认知,不会被舆论跟偏见裹挟,拥有理性的思考和权衡。

无论外界多么喧嚣,他们也有自己的一套处世逻辑。

不会轻易妥协从众,也不会轻易被外界所改变。

读书就是为了不断超越愚昧的自己,不断超越被桎梏的环境,让人越活越清醒,越活越有智慧。

3

读书以自省

罗翔在书中,谈到读书的四层境界。

第一层,在书中逃避世界。

罗翔最喜欢《纳尼亚传奇》的作者路易斯,从小沉迷阅读,不愿走出书中世界。直到母亲的骤然病逝,他才幡然醒悟,原来书不能成为真正的庇护,只是一个乌托邦。

在读书中逃避现实可能一时有用,但真正的困境并不会因为此而消失。

第二层,在书中营造世界。

在书中搭建完美世界,这和逃避现实本质上并无区别。

想象毕竟只是想象,如果我们只是执着于书中的一切,却没有真正受到启示或反思,那么这种阅读无异于自欺欺人。

第三层,在书中理解世界。

这一境界,终于把读书上升到现实层面。

在书中看见了不同的风景,习得了足够多的经验仍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在书籍中更宽容地理解并接受这个多元并立的世界。

因为理解世界,才能更好地读懂自己。

第四层,在书中超越世界。

生活总会有不如意的时候,但读书的意义就在于,它会赋予我们对抗低谷的力量。

这一层境界是在思考,当我看过书,又接受了现实后,我们应该怎么办。

罗翔的是:“做你该做的事,并且接受它的事与愿违。”

读书的境界,一如人生的境界。

每一层境界向上,都是我们纵深自省、自我探索的过程。

罗翔年轻的时候,特别喜欢约翰·穆勒的《论自由》,嘴上常常挂着一句口头禅“Who cares ?”(“爱谁谁,无所谓”)。

当时,每次看完书,他都会组个局,约上朋友们聊聊理想、聊聊时事,聊到深处便自我感动得泪流满面。

这样的日子,让他沉迷许久。

直到有一天,他在路过天桥时,看到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太太。

老太太从北京西站,一路步行到这里,不知道走了多久,只为找一家法律援助中心,想救助自己被错抓、精神失常的儿子。

她到处问人,可大家都爱答不理。

罗翔上前,帮她查到了法律援助中心的地址,老人扑通向他跪下道谢。

罗翔心里很不好受,眼泪一下子就要出来了。

这一跪,让他之前引以为傲的,靠自己读书构筑的虚幻世界崩塌了。

之前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样子,也显得是如此矫情。

“除了逞口舌之快,没什么意义。中国的法治还任重道远。”

此后,他离开了热闹的饭局,除了工作,便是读读书,写写文章,静心思考。

哪怕成名之后,他在每一次解读热点事件时,也会对自己的行为深深地反省:“我对热点案件的解读,是不是在消耗热点、追名逐利?”

我们读书,不是为了显摆自己的学识,也不是为了逃避糟糕的现实。

而是从书本中汲取力量,去理解这参差不齐的生活,从而改变甚至超越生活。

正如《法治的细节里》写道:

你越阅读,越是站在知识的巅峰,你望尽天涯路,你会发现自己是如此的渺小,你只是看到了知识的惊鸿一瞥,这样才可以遏制你内心的知识优越感,才让你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人,避免狂妄自大,抵制住外界的浮华和虚荣。

读书,就是让自己心灵照镜子的过程。

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直接给予你财富和好运,但每一次在书中的自省与精进,都会让你更加理性与谦虚。

理性让你永远坚信所信,谦虚让你永远躬身前行。

当你读的书越多,见过的世面越广,那些人生中的风云变幻、利益得失、关系纠葛,都不会把你摧毁。

你会从心底生出无限的力量与生机,哪怕长夜漫漫,也会有一束光,能支撑你走到黎明。

有网友看过这本书后,评价道:

与其说通过《法治的细节》感悟法治,不如说在细节中看到了读书对一个人的影响、丰富甚至塑造。

那些读过的书,都变成生命中最充实的补给,赋予我们对抗庸碌琐碎、抵御世事无常的心态和能力。

如果你再问我那个问题,人这一生,为何要读很多的书?

我想借用达尼埃尔·佩纳克《宛如一部小说》里的一段话作答:

人建造房屋是因为他们活着,

但人写书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会死。

人群居抱团是因为他们是聚生动物,

但人读书,是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是孤独的个体。

阅读对人来说,代替不了其他东西,

但任何东西也代替不了阅读。

它无法为人的命运提供明确的解释,

但能为他在他和生活之间织起一张密网。

读书,也许不能一时改变你的现状,解决你的困顿。

但透过读书织起的这网,你却能看到无数个答案。

冲破这张网,哪怕在那些最坏的日子里,你也会发现最有趣的生活,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点个赞吧 ,愿你在阅读中构建心灵的庇护所,理解世界,超越生活。

作者:洞见·北方有佳
对这本书感兴趣的朋友,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购买

法治的细节 ¥39.6 购买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mp.toutiao.com/mp/agw/mass_profit/pc_product_promotions_js?item_id=7176623136287638031"></script>

读书分享│守望正义 勇于担当——重读《法律的正当程序》

守望正义 勇于担当

——读《法律的正当程序》有感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鼓励青年人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敢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实现梦想要从学习开始。我们青年检察干警正值人生的黄金时期,多读书,读好书,汲取知识,积累经验,才能不负青春年华,夯实人生基础。

第一次读英国著名法官丹宁勋爵所著的《法律的正当程序》一书时,初学法律的我常常被书中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案例所吸引,为精彩的法庭交锋和缜密逻辑的审判词拍案叫绝。时隔多年,身为检察人员的我重新翻开这本书,深深打动我的不再是异域的法律魅力,而是丹宁勋爵一生对法律倾注的热忱,更是他经手的每一个判例背后所隐藏的法学思想及其带给我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考。

奉法者强则国强

丹宁勋爵推崇法治思维,致力于维护法律权威和实现公平正义。他始终认为公正就是不让天平歪向任何一边,而法律是实现公正的前提。《法律的正当程序》一书以《面对法庭》开篇,其中的一段论述让我印象深刻——法官对蔑视法庭行为拥有即刻惩罚的权利,因为这种权利能维护法庭的尊严和权威,确保公平的审判,使证人能够消除顾虑,使陪审人免受不当干扰。自丹宁勋爵担任上诉法院院长以来,上诉法院才开始受理蔑视法庭的案件,且毫不犹豫地将侵害证人、拒绝法庭问题、媒体发表损害法庭公平审判的舆论等行为认定为蔑视法庭罪,为英国的蔑视法庭法的发展和法律权威的树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的,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习总书记曾在多次讲话中引用过《韩非子·有度》里的“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十九大报告中3次大篇幅报告“依法治国”工作相关内容,“法治”一词出现了54次,充分强调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作为奋斗在司法办案和法律监督一线的检察人员,我们自身不仅要树立法治理念,坚守法治信仰,更要深刻思考我们能为树立法律权威做些什么?落实到工作中,我想最好的答案便是用法治的思维去审查每一份证据,查微析疑;用法治的方式去处理每一起案件,宽严相济;用法治的坚定去纠正每一次错漏,不枉不纵,用智慧和汗水精心描绘江苏的法治版图。

看得见的正义

丹宁勋爵所说的“法律的正当程序”是指法律为了保持日常司法工作的纯洁性而认可的各种方法。围绕这一主题,书中的判例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在追求司法公正的过程中正当程序的重要性。

从“琼斯诉全国煤炭管理局案”中那位哓哓多言,喋喋不休的基尔穆尔大法官,因过多介入案件辩论,未履行耐心慎重听讼职责而被指控,最终引咎辞职,到 “王国政府诉娱乐局案”中娱乐局有权不披露犯罪情报的来源信息,但要尽可能说明据以拒绝披露的理由要点,最大限度地保障公众的知情权。虽然英国与我国的法律体制迥然不同,法律的正当程序千差万别,但殊途同归,都为了做到让正义不仅得到实现,而且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而不懈努力着。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又一次铿锵有力地提出“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我们不能忘记,正是由于口供为王的错误观念,赵作海被屈打成招,含冤入狱近十载;正是由于违法取证的存在,聂树斌遭遇非法证据罗织死罪;正是由于程序正义的严重缺位,本是报案人的呼格吉勒图却被判处死刑。习总书记说过:“一个错案的负面影响,足以摧毁99个公平裁判累积起来的良好形象。更何况,对于涉案个人,一个错案就是百分之百。”随着法治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人民群众不仅要求实体公正,也要求程序公正;不仅要求看得见的公正,也要求及时的公正;不仅要求个案的公正,也要求普遍的公正。这给每一位检察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想,唯有心中高悬法律的明镜,手中紧握法律的戒尺,知晓司法办案的尺度,坚持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敬畏生命,尊重程序,不偏不倚,方能不辱使命,不负人民群众所赋予我们的权力。

勇立潮头敢为先

丹宁勋爵是法官,更是法律改革的先锋,是英国法律界公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最伟大的法律改革家”。他在“玛丽瓦诉国际散装货船公司案”中创造性地发布了玛丽瓦禁令,为债权人提供了有效的诉讼救济;在行政法领域,通过一系列案件的审判扩大了法院对行政机关的司法审查范围,遏制了行政权力的滥用;在审理家庭案件时,排除万难确立了被遗弃妻子的居住权和家产中财产份额保护,促进家庭法的改革。

他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比喻:“法律就像是一块编织物,不可能总是平平整整的,也会出现褶皱,法官当然不可以改变法律编织物的编织材料,但是他可以,也应当把褶皱熨平。”正是相信自己承担着熨平法律褶皱的使命,丹宁勋爵对司法传统提出了大胆的挑战,能够不计成败地发表与时俱进的法律观点。即使曲高和寡,甚至一次次地遭到上议院的否决,他仍然矢志不渝地推动法律改革。半个多世纪之后的今天,新时代中国司法改革的画卷也在徐徐展开。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等等,十九大报告从多个层面向全党全国传递了新时代法治建设的利好消息。

总书记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新时代的司法改革工作也是如此,没有矢志不渝的信念,没有切切实实的行动,再好的梦想也只能是空想。面对滚滚而来的改革浪潮,我们检察人员该如何应对、如何抉择呢?丹宁勋爵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十九大也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我们要“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求利之心期盼改革,不以私利得失评判改革,做改革的促进派,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不忘初心,不失方向,为改革加油添力,将改革进行到底。

有人这样评价丹宁勋爵:“法律于他,非冰冷规则之汇集,而是温暖的人间故事,每一篇故事均包含寓意。”重读《法律的正当程序》,我读懂了丹宁勋爵的情怀、态度和信念,更找到了“我能为检察事业做什么”的答案,那就是守望正义,勇于担当,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文/江苏省人民检察院公诉二处 潘子蓝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