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1 15:12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上公开课的日记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主题明确:明确日记的主题,即上公开课的经历和感受。可以从课堂氛围、教学内容、老师授课方式、同学互动等方面展开。
2. 结构清晰:日记一般包括开头、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开头简要介绍公开课的背景和目的;正文详细描述课堂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结尾总结收获和感悟。
3. 语言生动: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课堂上的场景、人物、事件描绘得栩栩如生。注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4. 详略得当:对课堂上的重要环节和自己的感受要详细描述,对一些次要内容可以简略带过。确保文章内容丰富,但又不显得冗长。
5. 体现真情实感:真实地记录自己在公开课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不要为了追求华丽辞藻而失去真实感。
6. 注重细节:抓住课堂上的细节,如老师的教态、同学的互动、自己的心理活动等,使文章更具真实感和生动性。
7. 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在描述课堂场景和人物时,可以适当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8. 突出重点:在众多内容中,找出自己认为最有趣、最有意义
大皖新闻讯清晨七点,阳光透过树叶撒下斑驳的光影,校园里还静悄悄的。凌亚茹推开办公室的门,坐在办公桌前,打开笔记本电脑,找到昨天写下的教学日志,把刚刚在路上想到的快速添加进去。
自2023年9月敲打第一篇教学日志以来,不到两年的时间,28万字从指尖游走。密密麻麻的文字里,藏着凌亚茹与学生们的点点滴滴,也藏着她对教育的思考与热爱,更是将她从幕后推到台前,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很多人打来电话问我,有点不知所措。”
指尖游走,记录学生成长故事
见到凌亚茹,是2025年4月1日下午,合肥市南门小学森林城校区北区的大门口,她正在送路队。娇小的身材、温柔的声音、坚毅的眼神,是她给人的初印象。“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因为教学日志获得如此多的关注。”采访中,凌亚茹多次重复这句话。
2017年,凌亚茹成为了南小森林城校区的一名语文老师,至今已有八年时间。“教学日记不是刚入行就写的,是从我带的第二届学生开始的。”凌亚茹回忆,这可能与她当时成为妈妈、添了新身份有密切关系。“有了自己的孩子,看学生就多了一个‘母亲’的视角,就很想把他们成长的精彩瞬间记录下来。
说写就写。“48个宝贝踏进了24班,有人说人与人之间相遇的概率只有0.000478,能和这48个孩子相遇向日葵班,那得是怎样的命中注定?他们或活泼、或腼腆……每一个他们都是鲜活的个体。”2023年9月11日,凌亚茹书写了第一篇日志,从那以后指尖便停不下来,有时候仅一个月就会写一二十篇,“基本上都是晚上回家写,或者早上刚到学校的时候,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没有固定的主题,都是当天发生事情的记录和感悟。”随着时间的推移,日志中的内容也从学生们的日常趣事、课堂发言、优秀练笔到教学反思、家校共育等,涵盖了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
酸甜苦辣,文字包含百般滋味
当凌亚茹把一篇篇日志发到家长QQ群里,家长群沸腾了。“家长们从字里行间看到了不一样的孩子,也看到了不一样的老师。”有的家长甚至同步配上小作文——《从旁观者到同行者:班主任日志里的成长密码》,里面写道“这本持续更新的日志,终将成为孩子长大后读懂爱的密码——那里封存着多少温暖的手,曾如此认真地托举过他的整个世界”。不知不觉中,教学日志仿佛一扇窗户,让家校共育多了一条沟通渠道。
日志中,有感动、有惊喜,有遗憾、有期待。2024年3月22日,第一届带过的十多个学生因事返校,和新一届学生同坐一个教室,同喊:“老师好”。这一幕,让凌亚茹至今难忘。她写道:“我曾经的男孩和女孩们已经长成了大人模样!他们还像小时候一样坐在我的课堂,只是他们再也不是小学生!”
2024年6月5日,教学日志里记录了这样一个简短的对话:“老师,我爸爸告诉我医生将猪的肝脏移植给了人!你看到那个新闻了吗?”“我看到了啊,那个人活了!”她惋惜地说:“可是那头猪挂了!”凌亚茹不禁感叹:大人看到的是科技的进步,孩子们则是对动物生命的惋惜。
2025年3月28日,凌亚茹上了一堂公开课——蜘蛛开店。相比于平时,她也只是前一晚多花了一个小时备课。课后,她在日志中写道:学习语文的目的绝不是只停留在记住几个好词佳句,认识几个生字新词,而是让孩子学会如何去表达,并保护好孩子们奇妙的想象,我希望我的语文课堂永远是‘活’的,是孩子们敢于表达和展示的舞台!
保持清醒,三尺讲台守住初心
28万字的教学日志,让凌亚茹的职业生涯变得更加饱满,也让隐于校园的凌亚茹从幕后走到了台前。“突然一下子就火了,接到了很多电话,让我有点惶恐。”凌亚茹担心因此分散了教学注意力,她也不希望因为此事引起教学内卷。“每个老师的教学方式都不一样,写日志只是我自己选择的一种方式而已。”后来,是同事们的一句话点醒了她:“你的努力值得被看见,整个教育行业也需要被别人认可和看见。”
粉笔字不好就苦练粉笔字、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观摩名师上课、对每个学生做成长记录……凌亚茹一直在用功,各项荣誉也纷至沓来。个人获得合肥市优秀班主任、庐阳区教坛新星、教学能手、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所带班级荣获合肥市先进班集体、合肥市“红领巾奖章”三星章集体、庐阳区先进班集体、庐阳区优秀少先队集体等荣誉称号,指导的学生在写作、朗诵、课本剧表演方面荣获区、市级奖项……从教学新手到教学名师,凌亚茹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知。“名师不在头衔,而在家长口碑。”她将一如既往地耕耘在三尺讲台。
当教学日志被一篇篇翻过,滚动的鼠标让凌亚茹感觉时光过得如此之快。当被问及教学日志会不会继续写下去,凌亚茹思索了十秒钟,“如果有一天日志已经不再成为家校沟通的需要,我会停止。”她笑言,自己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大皖新闻记者 王慧 通讯员 石红星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陶娜
时间:2022年7月17—18日
地点:中国·郑州
主办:河南省人像摄影协会
承办:河南省摄影技术专业委员会
宗旨:让技术赋能 为企业纾困
主讲:刘墨、陈大宽、季冲、刘纯坤、孙小羽、安康、马龙
参会:各地市摄影企业及摄影师
在疫情防控趋于稳定的时候,摄影企业求贤若渴。技术就是生产力,更是竞争力,这个道理已经在河南摄影行业中达成高度共识。
摄影技术委员会主动作为,决定举办一场大咖技术公开课,为全省摄影企业纾困赋能。
利于企业技术发展的课程一经公开,可谓一呼百应,听课人数瞬间爆满。可见这课程多么受欢迎。
据观察,本次课程很具紧迫性、实践性和代表性,既解决了摄影企业的燃眉之急,还为影楼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这次技术团队的整体亮相,真实反映了河南摄影的技术主流,让很多听课者大开眼界。
台上老师认真辅导,台下学员听得认真。据观察,本次公开课上,学员们自觉记笔记、写感悟成为一道风景。
两天一夜的技术赋能,听课者觉得意犹未尽,纷纷添加老师们的微信,还抓住机会留念合影,并希望河南省人像摄影协会摄影技术专业委员会以后多开展这样的活动。
晚宴环节得到河南仰韶酒业的赞助支持,表示感谢。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