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1 15: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影片《滑坡》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观察影片主题:首先,要仔细观察影片的主题,明确影片想要传达的核心思想。这样在写作时,可以围绕主题展开论述,使文章更有深度。
2. 分析影片情节:对影片的情节进行梳理,分析其中的关键情节和转折点。在作文中,可以详细描述这些情节,并解释它们对影片主题的影响。
3. 评价影片人物:对影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以及他们在影片中的作用。在作文中,可以着重描述人物形象,并探讨人物与主题之间的关系。
4. 分析影片表现手法:观察影片的导演手法、摄影、音乐、美术等表现手法,分析它们如何为影片增色添彩。在作文中,可以对这些表现手法进行评价,并说明它们对影片主题的体现。
5. 比较不同观点:在写作过程中,可以适当引用其他观众或评论家的观点,以丰富自己的论述。同时,也要注意对这些观点进行分析和比较,以展示自己的独立思考。
6. 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在作文中,要按照一定的结构进行论述,如引言、主体和结尾。在主体部分,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情节发展或主题角度进行划分,使文章层次分明。
7. 语言表达准确、生动:在作文中,要使用准确、生动的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看新近推出的灾难大片《峰爆》,被这句质朴的广告语深深触动。而这部电影所蕴含的中国英雄叙事的价值追求也蕴含其中。
《峰爆》无疑是一部具有高科技含量、强视觉冲击的灾难动作大片。影片始于一场百年不遇的地质灾害:山崩地裂、大雨如注、泥石滚滚,山中畅游的旅客瞬间随着大巴车跌入谷底,街上的行人、车辆纷纷被一张张“大口”吞噬。岩石不停地裂变,更大的山体滑坡正在酝酿,16万县城居民命悬一线……关键时刻,一对基建工程兵父子联手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营救。
在硬核科技营造的逼真氛围中,观众直抵灾难现场,感受着恐惧、彷徨、失落,也体悟到了温暖、感动与希望,观影体验绝不亚于观看好莱坞大片时身临其境的惊险、刺激与震撼。但不一样的是,《峰爆》是一部典型的中国式大片,中国英雄叙事与中国主流价值成为贯穿全片的鲜明标识。
首先,该片区别于国际流行的灾难大片模式,而呈现出独特的英雄叙事视角。不同于国际流行灾难大片中孤胆英雄上天入地无所不能、自带超能力、不食人间烟火,该片的男主人公——基建工程师洪翼舟并不是一个从天而降的英雄。他之所以勇敢坚韧,是因为有着父辈的家传,从上一代老兵身上继承了优良基因。倔强的洪父在探望儿子的途中遇到了天灾,流淌在血脉中的老兵情结让他选择奋不顾身地去救人。在他的眼中,个人安危无足挂齿,黄金营救时间才是重中之重;在他的心中,拯救生命理所应当、责无旁贷,哪怕是牺牲自己和儿子的生命。可以说,没有洪父,旅游大巴上的人们将失去生存的机会;没有洪父,赶来援助的儿子也难以完成绝境中营救的艰难使命;没有洪父的言传身教,难有洪翼舟的使命担当。正如中国传统格言所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若要好,问三老”,这不仅是一个充满大爱的父亲的基因遗传,更是两代工程兵家国情怀的薪火相传。
该片男主人公也不是一个无所不及的英雄。在湍急的洪水面前,他对即将承担的探路任务也曾怯懦、也曾畏惧,甚至选择了退缩。因为,他也有着难以克服的心理障碍。他曾眼睁睁看着母亲溺水而亡,自己却无力施救,对于水的恐惧是他的软肋。他也不是一个乖巧听话的儿子,他甚至是有些叛逆的。他与父亲之间隔着母亲的死,隔着他对父亲舍小家的不满与怨恨。然而,父亲的牺牲精神从小到大、从始至终影响着他,根植于他的血脉。中国人的孝道、善良、博爱也在他的身上生根发芽。作为儿子,他不仅义无反顾地保护父亲,也会想方设法地挽救他人的生命。这部影片的英雄叙事视角是独特的,英雄并不具备超越现实的能力和魔法,他来自于普通人,只是在生死攸关的时刻选择挺身而出。这里的英雄也不是转瞬成就的,他有着基因中生长出的善良与坚韧,也有着中国军人在部队大熔炉里锻造出的英勇、无畏与智慧。
令众多观众被感动得热泪盈眶的是影片的结尾,也是影片情感升华的高潮部分:在悬崖峭壁之上,执行定点爆破任务的儿子险些失足,但父亲用一双大手及时托住了儿子。在与时间赛跑的拯救行动中,父亲毅然用肩膀做支点,用生命成就儿子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实现了爱的传递。这也是中国式大片的情感表达方式,父与子接力的正是中国力量,是对中国能够战胜一切困难的原始动力的追溯。正如在牺牲的父亲墓碑上镌刻的文字那样:“老兵不死,青山犹在”。
其次,这部影片也彰显着中国政府“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主流价值。影片开始,修建了10年的大隧道工程即将完工,工程兵某部正沉浸在迎接胜利的欢乐中,但灾难却突然降临。经过反复论证后,工程指挥部决定用炸毁隧道来改变山体滑坡方向,以此保全16万县城居民的生命,这无疑是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生动诠释。当女指挥含泪下达爆破命令、当为之奉献了10年的工程兵们毅然决定亲手毁掉魂牵梦绕的隧道工程,悲壮之情难以言表。但无论花费了多少资金、无论付出了多少人力,为了挽救生命,国家和建设者们都在所不惜。他们承诺,“我们大不了再用一个10年把它重新建好!”这也是中国式大片输出国家意识和人民利益等主流价值的文化担当。在灾难频发的当下,也契合着中国政府一以贯之的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作为。当然,影片情节在男主人公急中生智中发生了巨大的反转,也让男主人公拯救生命的重担上又增加了保住大隧道的艰难,这样千钧一发的处理使得英雄叙事更加紧密和富有戏剧张力。
中国电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资金短缺导致高科技效果不佳,从而倡导用强化情节来弥补短板。但随着我国电影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增强,中国式大片越来越被观众认可,尤其是被在世界级大制作影片中浸泡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观众所接受,这中间硬核科技的贡献不可或缺。但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大片在技术上努力靠近国际一流水准的同时,并没有背离自己的故事表达方式,而是在坚守传统文化的前提下,不断强化中国主流价值。比如,在《峰爆》中,就有这样的台词:“面对灾难,西方世界迷信的是‘诺亚方舟’,而我们却坚信‘愚公移山’。”在这里,“愚公移山”并不是神话,而是子子孙孙为了梦想去接续奋斗的精神图腾,这在影片中的父与子的英雄叙事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系《光明日报》高级编辑、文艺部副主任)
作者:李春利
来源: 《中国艺术报》
点击上"蓝字"关注我们!
灾难片——影迷热衷的类型。
从电影艺术的角度讲可以说是部烂片;但从票房和口碑上看,电影的成功都是空前的。
电影把要经亿万年才能发生的地质灾害,用超级炫的拍摄手段瞬间展示在人们眼前,洛杉矶大地裂、黄石公园火山爆发、圣安德烈斯地层断裂、全球性大型海啸……真可谓惊天骇浪、天翻地覆!
今天小白君就来分享电影中的地理小知识。
《2012》
电影中地理现象
电影鉴赏
适用人群:灾难,科幻迷
推荐理由:视觉冲击大,最佳科幻电影提名!
时 长:156分钟
推荐指数:★★★★
该剧同样由罗兰·艾默里奇执导
简介:太阳活动异常,地球内部的能量平衡系统面临崩溃,玛雅人的预言即将实现,人类将遭遇灭顶之灾。各国政府已经联手开始秘密制造方舟,希望能躲过这一浩劫。
话不多说,一起来看片学习吧!
01、地裂缝
地裂,学名叫做地裂缝,它是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地质现象,被形象地比喻为地球难以愈合的伤口。
02游轮剧烈摇晃
前期电影中游轮剧烈摇晃,海啸灾难来临征兆。
03黄石公园
动物死亡,湖水干枯冒泡等等一系列异常现象——火山爆发的征兆
04大地震的到来
电影中经典镜头马上到来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在快速能力释放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发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地震波是地震发生时产生于地球内部的弹性波,是地震释放能量的方式。地震波有体波和面波,体波分为纵波和横波。
像电影中的汽车、行人在地震发生时被抛到空中几米甚至十几米,就是一种面波的破坏表现形式。
05黄石公园火山大爆发
黄石超级火山口长85公里,宽45公里,深约0.67公里。而黄石公园从北到南101公里,从西到东87公里。也就是说,黄石国家公园很大一部分面积是坐落在火山口上。
克里斯蒂森现已退休,他之前对BBC说:“每年有数百万人来到黄石公园,观赏壮丽的景色和野生动物,很明显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他们站在一个沉睡的巨人身上。”
06海啸的到来
海啸是因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而产生的破坏性海浪,波速高达每小时700-800千米。
海啸在海洋的传播速度大约每小时五百到一千公里,而相邻两个浪头的距离可能远达500到650公里
它的这种波浪运动所卷起的海涛,波高可达数十米,并形成极具危害性的“水墙”。
07板块移动
电影最后艾德里安说:“非洲大陆板块整体上升了七千英尺”。
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说”,后来发展成“板块构造说”,并成为20世纪地球科学的主流。
2012年的故事,源自一个玛雅文明的预言,与其说是一个预言,不如说是人类自身对未来的一种担忧。
拯救人类自身的将不会有什么“诺亚方舟”,而只有人类不断追求真理,才能开拓出科学的“新大陆”。唯有如此,人类才能迈向一个又一个新生。
感谢您抽出
.
.
来阅读本文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