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怎么写《赞颂新成就演讲稿》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1 22:49

怎么写《赞颂新成就演讲稿》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撰写一篇关于赞颂新成就的演讲稿,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要明确演讲的主题,即要赞颂的新成就。确保主题具有积极向上的意义,能够激发听众的热情和共鸣。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演讲稿应具备清晰的结构,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引言部分要引起听众的兴趣,主体部分要详细阐述新成就的背景、意义和影响,结尾部分要总结全文,强调新成就的重要性。
3. 语言表达:演讲稿的语言要简洁明了,富有感染力。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词汇和句式,确保听众能够轻松理解。同时,注意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使语言更具表现力。
4. 内容充实:在主体部分,要详细阐述新成就的背景、过程和成果。可以引用相关数据、事例和名言,以增强说服力。同时,注意从不同角度分析新成就的意义,如对国家、社会、个人等方面的贡献。
5. 举例说明:在阐述新成就时,可以结合具体事例进行说明。这样可以使听众更加直观地了解新成就的价值,增强演讲的感染力。
6. 情感投入:演讲时,要充满激情,将情感融入语言中。这样能够激发听众的共鸣,使演讲更具感染力。
7. 适当引用:在演讲过程中,可以适当引用名人名言、

宣讲家文稿:【喜迎二十大】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起点和伟大成就

大家好!今天我宣讲的主题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起点和伟大成就”。

改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之道,开放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从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具有突破性和先导性的关键环节,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推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党和国家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一、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引领中国走过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创了改革开放新局面,推动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向系统集成、全面深化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讲,两个三中全会都是划时代的。

(一)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面临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当时,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家建设百业待兴,风起云涌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呼唤中国共产党尽快就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路线方针作出政治决断。在这样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振聋发聩地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就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人民团结奋斗、锐意改革,整个国家焕发出勃勃生机。改革首先从农村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一举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接着,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通货膨胀加剧等问题,1988年9月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针。经过三年努力,到1991年底,治理整顿的主要任务基本完成。

1992年10月,基于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精神,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此,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党的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具体化。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提出公有制可以而且应该有多样化的实现形式。由此,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市场体系建设全面展开,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加快。至200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首次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至2011年,党和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二)改革开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我们再看一下从1978年到2012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锐意推进各方面改革,同时不断扩大开放,引领人民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在经济建设上,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12年的518942亿元,年均增长9.8%,而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只有2.8%,高速增长的持续时间和增长速度都超过了经济起飞时期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经过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成功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历史性跨越。

在政治建设上,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日益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更加有力,爱国统一战线更加巩固,掌握着自己命运的中国人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展现出气吞山河的强大力量。

在文化建设上,始终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广为弘扬,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的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

在社会建设上,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比1978年增长71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比1978年增长58倍。教育事业全面发展,较好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社会保障制度日益完善,基本建成了包括养老、医疗、低保、住房在内的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大局长期稳定,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困扰中国人民几千年的忍饥挨饿、缺吃少穿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始终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健全,节能减排取得重大进展,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积极参与和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中国人民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更加美丽宜人。

在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上,始终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积极应对在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条件下党面临的风险考验,努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积极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持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在革命性锻造中坚定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

作者:左鹏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教授

本文节选自宣讲家网文稿《【喜迎二十大】左鹏: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起点和伟大成就 》

查看完整内容请到宣讲家网(WWW.71.CN)

劳动成就梦想,奋斗铸就辉煌

作者:兴岳

暮春初夏时节,我们将迎来五一国际劳动节。

当我们欢度五一假期时,不能遗忘1886年5月1日,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汹涌澎湃的年代,芝加哥工人在共产主义旗帜引领下进行艰苦抗争;不能遗忘1920年5月1日,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出版“劳动节纪念号”;不能遗忘1949年12月,刚刚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将5月1日确定为我国法定劳动节。国际劳动节作为一个节日,到目前只有一百多年历史。但劳动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已经经历了数千年甚至更久远的岁月。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是一个以勤劳、善良著称的民族。在新时代,我们也将用勤劳的双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劳动实现社会价值,让生活更美好。在2015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勤劳才能发展,勤劳才能创造美好生活。只有劳动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并在这个过程中,成就劳动者的人生价值。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只有融入社会劳动洪流之中,才能更好地创造每个人的幸福生活。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今天,在党的领导下,亿万群众日复一日辛勤劳动,年复一年砥砺前行,书写着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美好篇章,携手共筑决胜全面小康的百年梦想。

劳动创造辉煌历史,让文明更灿烂。古代中华文明是典型的农业文明,在几千年的辛勤劳动中,古人书写总结了诸多关于勤劳的诗词谚语,如“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劳动可以兴家,淫逸可以亡身”。为了保障大一统国家的安宁和发展,劳动人民更是修建了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等众多堪称人类文明奇迹的伟大工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国家、改革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科研工作者不舍昼夜,攻坚克难,取得了“两弹一星”、深海探测、量子通讯、超级计算机等领域的创新突破;产业工人高唱着“咱们工人有力量”,建设宜居城市,开采各种矿藏,建设高速铁路,制造汽车轮船,生产日用商品,让中国工业总产值雄居全球之首;亿万农民不畏严寒,不惧酷暑,在东北播种大豆、玉米,在华北耕耘小麦、棉花,在江南收获水稻、甘蔗,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乡村。伴随着十几亿人民的辛勤劳动,东方文明古国正逐步实现恢复昔日的荣光。

劳动助力复兴梦想,让国家更强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根本上要靠劳动、要靠劳动者的创造。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部分西方国家“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蒙上了一层阴影。但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精准脱贫成绩喜人,全面小康建设稳步推进,工业体系逐步实现迭代升级,外贸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其中的秘诀就在于各行各业劳动者的辛勤劳动和奉献。正如视频《中国一分钟》中所记录的数字:每一分钟里,中国的快递小哥收发快递7.6万件,“复兴号”高铁列车前进5833米,全国生产汽车55辆,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46804G,创造GDP1.57亿元……每时每刻,我们都在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着世界上门类最齐全的工业体系,引领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实现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华丽转身,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稳步迈进。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成就人生梦想。时代在变,劳动最美的底色不会改变。新时代,弘扬奋斗精神,不忘初心、脚踏实地、砥砺前行,才能用实干创业书写新时代的奋斗篇章!(兴岳)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