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1 16:14
写作核心提示:
标题:幼儿园大型活动记录表作文注意事项
正文:
在撰写关于幼儿园大型活动记录表的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特别注意:
1. "活动背景介绍": - 简要介绍活动的目的、意义以及背景信息,让读者对活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活动时间与地点": - 准确记录活动的具体时间(日期、时间)和地点,以便读者能够清晰地回忆起活动的场景。
3. "活动流程描述": - 按照时间顺序,详细描述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开场、节目表演、互动环节、结束等。 - 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活动现场。
4. "活动内容与亮点": - 突出活动的特色内容,如精彩节目、互动游戏、亲子活动等。 - 强调活动的亮点,如参与人数、表演质量、现场氛围等。
5. "参与人员与表现": - 描述活动中的主要参与人员,如教师、家长、幼儿等。 - 评价参与人员的表现,如幼儿的积极性、家长的配合度、教师的组织能力等。
6. "活动成效与反思": - 分析活动的成效,如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对幼儿成长有何影响等。 - 反思活动中的不足,如组织上的疏忽、活动流程的改进空间等。
7. "情感与感受": - 表
幼儿的成长拥有独特的、个性的轨迹,时刻保持一颗敏感的心去观察幼儿,是教师每天的必修课。
可“观察什么、怎么观察、如何对观察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解读”可难倒了一大批老师,有些新手教师甚至用“记录烦,分析难,判断没把握”概括自己的无助……
在此,针对幼儿老师们在日常观察和记录中所遇到的问题,园长幼师通服务平台小编给出了一些实用的建议,一起来看看吧!
Part.1 观察什么?
提到观察,很多老师第一反应是在游戏中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观察。其实,作为老师,不仅仅是观察游戏中的幼儿,更是在一日生活中时刻都有观察幼儿的意识。
那么,到底应该观察什么呢?别抓狂,这里有一份“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的观察内容参考表”请查收。
谈到观察记录,小编建议大家一开始别慌着提笔就记,可以先从看和听开始练习,识别出孩子在一日活动中有意义的行为,如果能从日常的行为中识别和捕捉到表格中的这些内容,恭喜你已经初步具备了敏锐的观察意识。
在观察意识养成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 幼儿的每个活动都可能是观察的时机。
✦ 不要左顾右盼、犹豫不决。
✦ 随身携带记录工具,养成拍照、录视频的习惯。
Part.2 记录什么?
将所有观察到的细节完美地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显然是不可能的,见缝插针地记录很有必要。建议老师把以下三种关键时刻记录下来:
▷ 记录里程碑行为
例如,昨天男孩A不会拍球,今天把球弹起来了,这种行为就是里程碑事件。
▷ 记录“量”的积累过程
比如前一段时间女孩B只能单脚连续向前跳两下,今天能单脚连续跳了3-5米,这个行为明显有“量”的提升,这个时候需要记录孩子的动作发展过程,因为“量”的积累会引发“质”的飞跃。
▷ 记录幼儿的心理变化过程
比如,幼儿在刚入园时有严重的分离焦虑,出现打滚、哭闹等行为,第二周入园可以较好地融入集体生活,这种情绪变化的过程应该进行记录。
划重点:不是所有的观察都要形成记录,但记录下来的一定要让孩子的成长看得见。
Part.3 怎么记录?
如果说,理解幼儿就像解释奥秘,那么做记录就像收集线索。教师需要像老练的侦探一样,辨识重要的线索并进行客观记录。
在日常工作中,教师可以多用白描的方式记录幼儿的行为,记录时需要客观且真实,用“事实”呈现幼儿的发展。
● 客观
描述观察到的现象时,直接描述幼儿的行为,不做影响信息准确性的价值判断。
➪ 不要表述为:“聪明的男孩”“他总是推别人”
➪ 可以表述为:“他很快地选择了合适的积木数量”“他用手轻轻地拍了乐乐的后背两下”
● 真实
观察时如实地记录所发生的事情,不要对发生的事情进行猜测和想象。
➪ 不要表述为:“她可能是想和欣欣分享积木”
➪ 可以表述为:“她用手碰了碰欣欣的手背,然后把地上的积木捡了起来”
● 准确
记录时使用描述性的词语准确记录幼儿的每个动作和每一句话,使用直接引语记录幼儿的原话。
➪ 不要表述为:“他看着那个玩具”“她说她也想要玩那个玩具”
➪ 可以表述为:“他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个玩具”“她大声宣告地说:‘我也想要玩’”
观察时,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观察目的选择合适的观察记录方法,也可将多种方法结合使用。在此,整理了几种常见的观察记录方法和实际案例供大家参考。
观察既是幼儿教师应具备的重要基本能力,也是幼儿教师把握幼儿已有经验,了解幼儿发展状况的基本途径。幼儿教师专业观察能力有助于真正理解幼儿的需求,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声明:本文大部分文字和图片均来自网络,由园长幼师通服务平台小编因教学和研究需要转载或选编的文章,重在分享优秀教育理念,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后台留言联系删除。
姓名:兆瑞 年龄:5岁 性别:女 记录日期:2011年12月9日场景:兆瑞和浩浩在大二班的积木区玩记录:兆瑞和浩浩在积木区用不同形状的积木搭建着兆瑞的作品,在搭建中,两人一边讨论一边搭建。兆瑞:我们来搭一个火车站吧!浩浩:为什么?兆瑞:我想坐火车去河南!浩浩:为什么你想去河南?兆瑞:因为我爸爸曾经去过。浩浩一边把兆瑞需要的积木给她,一边问:你去过什么地方?兆瑞:我去过安徽、山东,而且我觉得安徽比山东美!浩浩:为什么?兆瑞:因为那里有公园可以去玩!浩浩指着搭建好的积木右边说:这应该是火车头吧!而且还有三节车厢呢!兆瑞点点头表示同意,接着兆瑞又搭建了一个左右对称的半圆加长方形。浩浩:这是什么?兆瑞:这个是加油站,这个火车站是个大站要是没有油怎么走呢?9:30左右音乐响起,他们开始一块把没用完的积木收了起来。这时他们两个合作也出成绩了。分析:1.从这段记录可以看出两个小朋友都学会了合作完成一项工作,并将自己在现实中的所见所闻和自己的想象结合起来,完成自己在自由活动中的“搭建工程”。说明孩子有一定的构图能力、想象能力,并且会通过记忆把去过的地方进行比较。另外,5岁的她已经在结束音乐开始的时候结束自己的游戏,可见具有一定的组织纪律性!2.从孩子的语言发展来看,兆瑞和浩浩的语言已经是融入了生活以及自己的梦想和计划中。想象和现实是两个孩子共有的话题,在语言组织上逻辑思维发展完善。从对话中也表现出孩子们的认知能力和记忆力及沟通能力非常强!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