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3招搞定《顾炎武廉耻读后感》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2 03:41

3招搞定《顾炎武廉耻读后感》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顾炎武《廉耻》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文章主题:首先,明确你的读后感要围绕什么主题展开。可以是对顾炎武的生平事迹的敬佩,对他提出的廉耻观念的理解,或是结合现实谈谈廉耻观念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等。
2. 结构安排: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有明确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简要介绍顾炎武及其《廉耻》一书的背景,引出你的读后感主题。 - 主体:结合具体内容,阐述你对《廉耻》一书的理解和感悟。可以按照以下思路展开: a. 对顾炎武生平事迹的简要介绍,突出其在廉耻观念方面的贡献。 b. 对《廉耻》一书中的主要观点进行阐述,如廉耻观念的内涵、重要性等。 c. 结合现实,谈谈廉耻观念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和意义。 -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廉耻观念的重要性,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3. 严谨论证:在主体部分,要结合具体事例和理论,对顾炎武的廉耻观念进行深入剖析。以下是一些建议:
a. 引用《廉耻》一书中的经典语句,增强说服力。 b. 结合历史事件或现实案例,论证廉耻

品读|廉耻比礼义更重要

“礼义廉耻”四字之并提和连属,最早出自《管子》。《管子·牧民》写道:“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是为礼、义、廉、耻四字并提。《管子·立政九败解》:“然则礼义廉耻不立,人君无以自守也。”是为礼义廉耻四字连属。总之,礼义廉耻是维系国家的极为关键的支撑,齐国的这位大思想家能提出此一学说,即足以视作对历代治国理政,对中国思想文化史了不起的贡献。

欧阳修对管子的四维说和礼义廉耻的深涵给出了极为深刻的训解,至有“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的至理名言。历来解廉耻一语,都不如欧阳修解得如此深刻无漏。廉耻是一个人立身的大节,如果不廉,什么都敢拿;如果不耻,什么事都敢做。

在顾炎武眼里,四维之中的廉耻尤为重要,因为不廉乃至悖礼犯义,都是由于无耻所致。所以他说:“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这是顾炎武的千古名句,置诸历史上的任何时期,无论千年以前,抑或千年之后,都是铁骨铮铮的发人警醒的人类尊铭。然则顾炎武之谠论,直接是为明之亡而发,故在廉耻一节之后,附语写道:“呜呼,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吾于辽东之事有感。”顾炎武认为,治军之道,首先是本于廉耻。

岂止治军需要从廉耻入手,一国之大臣的廉与贪,实际上是国之兴衰败亡的决定性因素。以此顾炎武主张“俭约”,认为“国奢示之以俭”,是“君子之行”和“宰相之事”。他逐一列举汉代的许劭、北齐的李德林、魏武时期的毛玠这些以俭朴为尚的达官,如何直接影响到一时的社会风气。特别是唐代大历年间的宰相杨绾,史载其“质性贞廉,车服俭朴,居庙堂未数日,人心自化”。例如御史中丞崔宽,剑南西川节度使崔宁的胞弟,家中多蓄财富,“有别墅在皇城之南,池馆台榭,当时第一”,但崔宽在宰相杨绾的影响下,很快下命令毁撤了这些别墅。中书令郭子仪,在杨绾拜相之后,其在邠州的行营,坐中音乐减少五分之四。还有京兆尹黎干,平常出入,百余人马跟随,也很快作了裁减,只留十骑而已。另一个唐代的例证,是当时享有刚直清廉称誉的杜黄裳出任宰相,向来跋扈的李师古,命手下一名干练之人,带着钱数千和一乘车子,欲贿赂杜黄裳。但使者到门之后,未敢即送,在外面“伺候累日”。后来看到有绿色的车轿从宅中出来,跟随的只有两个从婢,“青衣褴褛”,原来是宰相的夫人。送礼者见此情形,立即回去告诉李师古。从此师古改变了自己,终其一生不敢骄奢淫逸。顾炎武由此得出结论,认为改变奢侈的风气并不见得那么难,只要将这些范例广为传布就可以了。他为此感慨说:“道岂远乎哉!”

顾炎武认为廉耻之风是否能够建立起来,关键在大臣,“法不立,诛不必,而欲为吏者之毋贪,不可得也。”为此他在写了“廉耻”“俭约”两题之后,又写了“大臣”一题。他说:“欲正君而序百官,必自大臣始。”但大臣的廉与不廉,不能看一时一事,而是应察其终始。

历史上廉洁的典型,当推三国时的名臣诸葛亮。诸葛亮临终时,自表后主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死后证实,确“如其所言”。

顾炎武写道:“夫廉不过人臣之一节”,但“人臣之欺君误国,必自其贪于货赂也”。又说:“夫居尊席腆,润屋华身,亦人之常分尔,岂知高后降之弗祥,民人生其怨诅,其究也,乃与国而同败邪。”考之史事,汉代的时候惩罚贪贿执法严厉,一旦被劾,常常死于狱中。唐时犯贪渎之罪,“多于朝堂决杀,其特宥者乃长流岭南”,很少有被赦免者。宋初于贪渎之罪,处理尤严。史载,宋代所以能得循吏,不赦犯渎是一个原因。而且对于犯者,不仅处以流放岭外,而且刺字暴打。但熙宁中期以后,废除了黥杖,“惩贪之法,亦渐以宽矣”。明朝的时候,对贪犯比宋朝还要姑息:“脏吏巨万,仅得罢官,而小小刑名,反有凝脂之密。”明宣德中,都御史刘观坐受贿罪,本该论斩。但皇帝发话:“刑不上大夫。观虽不善,朕终不忍加刑。命遣戍辽东。”到后来,特旨曲宥竟成为常例。顾炎武说:“法不立,诛不必,而欲为吏者之毋贪,不可得也。”又说:“人主既委其太阿之柄,而其所谓大臣者,皆刀笔筐箧之徒,毛举细故,以当天下之务,吏治何由而善哉?”

大哉,顾炎武之论——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大哉,欧阳修之论——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大哉,管仲之言——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摘自《组工文萃》2018年第十期)

稿件来源:《北京日报》

新媒体编辑:宴一

【中华好家风巡礼】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从顾炎武家风思想汲取修身治学处世智慧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粉墙黛瓦石板路,小桥流水傍人家。在江苏昆山千灯古镇上,坐落着一处居、祠、墓、园一体布局的五进江南老宅,这便是千灯明清宅第之首——顾炎武故居。顾炎武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同时被誉为清学的“开山始祖”,被学者尊称为亭林先生。他倡导明道救世、经世致用,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的担当意识和“贵廉洁、贱贪污”的廉勤思想,对家族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更激励一代代仁人志士以国家为重、以百姓为念。

江苏省昆山市亭林园中的顾炎武石像 (昆山市纪委监委供图)

顾家为江东名门望族,家风淳厚,贤人辈出。顾炎武的曾祖父顾章志中进士后官至应天府尹、南京兵部右侍郎。他自奉甚俭、清正廉洁,不攀附权相严嵩,成为当时官场一股清流。嗣祖父顾绍芾饱读经史,通晓典章,为人侠义敢言。顾炎武年幼时,顾绍芾就教他读《资治通鉴》和邸报,引导顾炎武关心国家命运。他的嗣母王氏出生于太仓书香门第,博学多才,知书达理。王氏视顾炎武为己出,从小便给他讲祖逖、文天祥、刘伯温、方孝孺等忠臣义士的爱国故事,教育他做一个志节高尚的人。在良好家风影响下,顾炎武自幼勤奋好学,涉猎甚广,被称为“通儒”,写下《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亭林诗文集》等著作。他的家风思想主要体现在《日知录》及给外甥们的家信中。

顾炎武纪念馆外景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妇孺皆知的名言,源自《日知录》中的“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由近代维新派领袖梁启超精炼而成。梁启超曾评价道:“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但我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在顾炎武的家国思想中,不仅强调士人之志,必在国家,呼吁士人要有家国情怀,还将“天下”这一概念从传统的王朝统治升华为民族文化共同体,赋予普通民众在中华文明承继上的历史责任与使命。天下兴亡,指的是天下苍生的生存和中华民族的延续;而“保天下”,强调的是每个人都要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顾炎武毕生悲悯苍生、心忧天下,所思所想所言皆着眼于济世救民。他有三个外甥均考中进士入朝为官,这与他的教导不无关系。他告诫外甥们要坚守道义,切不可忘记忠于国家和民族的祖训。

在顾炎武故居贵廉苑内,“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等九幅砖雕画展示了顾炎武的生平事迹。而在位于昆山市亭林园内的顾炎武纪念馆中,记录着这样一段话:1657年,45岁的顾炎武开始了长达25年的北游生涯,行程三万余里,行经10省90余县……他一路考察民生民情,一路写下利国利民的著作,践行“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的人生理想。顾炎武吸取明末清谈误国的教训,主张经世致用,提倡“士当求实学”,而不应空谈义理。一方面,他建立严密的考据体系。如《日知录》中的“风俗”条、“财用”条、“俸禄”条等,就是他广泛考察历史演变轨迹并综合研究分析后撰写成的。另一方面,强调学术要解决实际问题。他提出“文须有益于天下”,认为文章可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的文章,多一篇就有多一篇的好处。他的学生潘耒盛赞道:“先生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贤豪长者,考其山川风俗,疾苦利病,如指诸掌。”

如果说“博学于文”是顾炎武倡导的治学之道,“行己有耻”则为其立德修身之本。顾炎武对于知耻极为重视。他在《日知录》“廉耻”条中说,礼义廉耻“四者之中,耻尤为要”,丧失羞耻之心则会无所不为,提醒世人坚守道德底线与做人原则。他还将“士大夫之无耻”提升到“是谓国耻”的高度,并指出“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强调士人作为国家治理和社会风尚的引领者,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与友人论学书》中,他说:“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在顾炎武看来,为官者不能以粗衣淡饭为耻,而要以不能恩泽百姓为耻,进一步阐明从政为官者应有的廉耻观。

顾炎武故居贵廉苑中的嗣母言传身教雕塑

顾炎武一生未做官,但他矢志不渝孜孜探求济世安邦之路,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廉政思想。他于1680年写给在《明史》馆当监修的外甥徐元文的家信《与公肃甥书》中,提出“诚欲正朝廷以正百官,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义,而其本在于养廉”,认为要正朝廷必先正百官,应以激浊扬清为第一要旨,而其根本在于培养并保持廉洁的美德。后来,徐元文任左都御史,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徐元文为政清廉耿介、刚正不阿,颇受赞誉。他退休回乡时,船过临清,关口守吏勒索且大肆搜查,打开行李一看,仅有数千卷图书、禄金三百两。

家风承载着家族的历史与智慧,更涵育着社会的风范和风尚。以心系天下、清正淡泊、知耻崇俭等为内涵的顾炎武家风思想,早已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近年来,昆山市纪委监委把家风建设作为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深入挖掘以顾炎武为代表的本地优秀文化中的家庭家教家风资源,立足党员干部、青少年等群体实际需求,以亭林园顾炎武纪念馆、千灯镇顾炎武故居、“鹿城清风”廉洁文化主题车站等阵地为依托,创作推出《“贵廉”“有耻”训古今》专题片、《贵廉赋》苏州评弹、《顾炎武廉勤故事》绘本等一批廉洁文化产品,常态化组织开展家风教育、廉政讲座等主题活动,充分发挥顾炎武家风文化和廉勤思想的教育激励作用,以纯正家风涵养清朗党风政风社风。

(本文刊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杂志2025年第11期,作者:曹雅丽)

本文来自【中国纪检监察杂志】,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