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精心挑选《10则日记》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2 22:12

精心挑选《10则日记》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10则日记时应注意的事项》
在撰写日记的过程中,记录生活的点滴和内心的感悟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活动。以下是在撰写10则日记时应注意的一些事项:
1. "真实性与隐私性": - 确保日记内容真实,反映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 注意保护个人隐私,不要泄露敏感信息。
2. "主题明确": - 每篇日记最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这样有助于读者理解你的写作意图。
3. "结构清晰": - 日记应有开头、中间和结尾,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或观点。 - 使用清晰的段落划分,使文章结构更加清晰。
4. "语言表达": - 使用简洁、流畅的语言,避免过于复杂的句子结构。 - 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5. "情感真挚": - 表达自己的情感时,要真挚、自然,避免矫揉造作。 - 可以适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情感的表达。
6. "内容丰富": - 尽量丰富日记内容,包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等方面。 - 可以穿插一些小故事或趣事,使日记更具趣味性。
7. "反思与成长": - 在日记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总结经验教训。 - 关注自己的成长,记录下每一个进步的瞬间。
8

感动深圳100个凡人“疫”事 ④:10则抗疫日记“泄露”了他们的初心

他们来自医疗一线,他们来自基层一线,当大疫来临,在大多数人都宅在家中甚至闲得不耐烦时,他们却义无反顾,以“逆行者”姿态奋勇向前,在火线与时间赛跑,与病毒抗争;走街串巷,守好社区安全防线。他们也是血肉之躯,他们也有父母儿女,可是他们舍弃了亲情爱情,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大爱篇章。

此前回顾:

感动深圳100个凡人“疫”事①:没有生而英勇,只是选择无畏

感动深圳100个凡人“疫”事②:他们的守护,你我的心安

感动深圳100个凡人“疫”事③:点滴善举,一座城的温暖

感动深圳100个凡人“疫”事系列之四

通过10则抗疫日记

近距离感受“逆行者”风采

通过他们的视角和笔触

体会其文字背后对家人的不舍

对工作的无怨无悔

以及对社会的担当与奉献

“妞妞,妈妈不能抱你”

(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信息技术部护士 张靖)

张靖正在给病人量体温。

2020年1月27日

5天前的一个晚上,我收到疫情防控需要护理人员支援的通知,几乎没怎么思考,就将尚不懂事的孩子丢给两位老人,毫不犹豫地选择请战,谈不上什么高尚情操,职责所在而已。

今天是我在留观隔离区工作的第 3 天,深圳开始降温了,我需要回家拿一些厚衣服,顺便看看我 3 岁的女儿。我把自己从头到脚都洗了一遍,重新消毒后,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戴上口罩便回家了。

一进家门,看见女儿,我感觉一天的疲惫都消失了。女儿看了我很久都没认出我来,直到我喊了一句:" 妞妞,不认得我啦?"她突然反应过来,像平时一样,欢天喜地地向我跑过来想要抱抱。出于职业反应,我立马后退一步,凶了一句:" 你站在那里,不准过来!"女儿茫然地站在那里,清澈的眼中瞬间充满委屈," 为什么妈妈不抱我?" 是啊,她一定十分想念妈妈,3天没见,刚一见面妈妈就这样吼自己。她 " 哇 " 地一声哭了起来。看见孩子这样,我当时真想什么都不顾去抱抱她,可是理智告诉我不可以。

我径直走向房间,拿上了一些厚衣服就离开了家。我相信,当妞妞懂事后,她一定能够理解我。宝贝,妈妈很爱你,很想拥抱你!短暂分离,是为了更好地在一起,等疫情结束,妈妈一定好好抱抱你。

穿上防护服的滋味,只有一线人最懂

(罗湖区人民医院门诊护士长刘辉)

刘辉护士长(右)

2020年1月27日

2020年春节,我们的生活被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无数个白衣天使忙碌在救死扶伤、疫情防控第一线,齐心协力与病毒抗争,我也是其中的一员。

今天是我支援发热门诊的日子,因为怕穿上防护服不方便,所以早上一点儿水都没敢喝。穿好整套防护装备,踏入治疗区的那一刻,突然感觉格外神圣,特别与众不同。自豪的同时也感觉到了不适,N95口罩卡在我的脸颊上特别疼。事后发现脸颊上已深深卡出了红印。工作中,又发现发热门诊没有条码扫描仪,采集标本时护士不方便,马上联系信息科调配安装了一台。

在接诊的患者中,有一位非常不配合,值班的年轻护士很无奈,我赶快过去劝慰,也费了一番力气,最后患者接受去发热病人观察点留观。转过身我告诉护士一些沟通技巧:现在非常时期,患者心情很焦躁,遇事要学会沟通处理,安慰鼓励患者,同时更要保护好自己。

在发热门诊支援的短暂时间,我深深体会到了一线人员的不易,穿着厚重的防护服,说话、听力都会受到影响,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脸上深深的压痕、疼痛要几个小时才会褪去,甚至有的人皮肤都会被压破。真心为一线工作人员自豪,你们辛苦啦!

看到我也报名支援前线后

一向要强的妻子哭了

(宝安中医院(集团)男科医生傅伟)

傅伟去宝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运送新冠肺炎检测标本。

2020年1月27日

“我志愿报名支援前线”。按下信息发送键的那一刻,我一直以来纠结而又沉重的心情,突然间得到了解脱。

我瞒着家人做出了这个决定。在我之前,妻子已经投身一线抗疫工作,早出晚归,每天上门随访排查。我也报名去前线支援,家里便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我不确定妻子是否会支持我的决定。

妻子下班回来后,我告诉她已经报名参加医院志愿者招募。她看着我良久,突然抱着我说:“你去吧,但一定要做好防护。”那一刻,我感觉肩头有些湿润,我知道一向坚强的她哭了。

投身前线工作后,我每天不断学习最新防护指南、了解疫情进展,时刻提醒自己跟身边同事小心谨慎。我每天都重复着这些繁琐的工作:测量体温、询问病史、了解症状、引导分诊、运送检测标本等,有时还会碰见情绪焦虑、急躁的患者,需要我们耐心引导、安抚。一天下来,我常常双脚胀痛浮肿、口干舌燥。但我清楚,我的岗位是医院第一道防线,我必须尽职坚守,才能让其他同事更专注对抗疫情。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男科医生,在这个时刻,我能发挥自己的作用,为全国抗疫增添力量,我感到很骄傲,相信我的家人也会以我为荣。

“今年家里添了一个人,

吃年夜饭却少了两个人”

(宝安第一人民医院设备管理中心 何日桂)

何日桂和他的同事在工作。

2020年1月30日

自从医院打响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我就开始了一段无休连班的“正常”工作。我是两个孩子的父亲,1月22日,还没满月的小宝因感冒导致严重肺炎住院了。但在上班时间,我只能全身心地投入防控工作中,没空去看他一眼。

除夕的中午,接到指示,要立马腾空三个仓库作为全区的医疗垃圾集中点。仓库里面装满了设备,下午得全部搬迁完毕并妥善存放起来。午饭没吃,我就赶紧找人帮忙,但人手紧缺,只找来4个帮手,我们花了5个多小时才完成所有的工作。安置好设备后,我们满身的灰尘已经和汗水混在了一起。

因为赶着回医院上交统计数据,年夜饭就在加班中解决了。除夕晚上回到家,老婆说:“今年这年过得最没年味,家里明明多了一个人,吃个年夜饭却少了两个人!”

这段时间一直在为医院的事忙碌着,也担忧着孩子的情况。今天终于传来了好消息:小宝经过治理已经可以出院了。中午和老婆接他出院时,远远地拍了个照。因为还在上班,我没洗澡不敢靠近他。

真期待早日结束这场 “战役”,让生活回归正常,每个人都健健康康。

抗击“非典”的“老兵”再出征

(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现任发热留观病区一区组长 张焕基)

张焕基主任医师正在对患者进行咽拭子采样。

2020年2月2日

时间过得好快。自1月25日我们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发热留观病区正式启用以来,我已经在这里战斗了整整9天。

我清晰地记得,大年三十,本该阖家团圆的日子,医院召开紧急会议,组织大家组建感染留观病房,以最快的速度,应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大年初一,我们一整天都在为筹备留观病房的事情忙碌。那几天,急诊的发热病人已经非常多,形势严峻,容不得丝毫怠慢。院里许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经过紧急培训后,也披挂上阵,义无反顾地走上“战场”。

说不害怕,那是假话。我参加过2003年抗击“非典”,那一战下来,好几个医务同行都牺牲了。作为一名“老兵”,我内心依然有些忐忑,但职责所在只能选择勇往直前。

几天实战下来,我看着这些“新兵”一个个锤炼成了淡定成熟的“勇士”,为他们感到骄傲,同时也被周一平主任这样冲在前面的老党员所感动。我能做的就是做好本职工作,并监督提醒每个医护人员做好防护。我相信大家一起并肩携手,定能早日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

奋战9小时后

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有些陌生

(龙岗区人民医院隔离病区医生林培挺)

9个小时的工作下来,林培挺的鼻梁早已被口罩勒红。

2020年2月4日

这是抗疫支援的第一个夜班,从昨天下午5点到今天凌晨2点,共9个小时不停歇地看诊,很忙很忙。脱掉防护装备,洗手洗脸,清洁消毒。三点多躺下,四点多才迷迷糊糊睡了一下。

因为9个小时一直戴着手套,手指出现了褶皱泛白的现象,手背过敏,又痒又痛,口罩戴久了,鼻梁也红肿疼痛。看诊时,要不停地说话,但又不能喝水,常常口干舌燥,声音都有些嘶哑,因为穿着防护服,有时尿急也只能选择憋住。

每天暴露在潜在危险中,要反复消毒。脱下工作帽和口罩,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有些陌生:脸上勒出了一道道沟痕,头发散乱,眼神恍惚。真不想承认这个形象邋遢的人是自己。

不过,我心里明白,到一线支援是一个光荣的任务,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而且在上夜班时,我也见证了不少动人的故事,待疫情结束回家,我会讲给太太听,讲给2岁的儿子天哥听。

核查表格填满,爬楼已近百层

一种成就感从内心涌出

(罗湖区退役军人事务局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主任 王湘波)

王湘波开展入户核查工作。

2020年2月10日

周日接到办公室电话,要求单位下沉60%的人员到社区支援抗疫工作,我毫不犹豫地报名了。我没有选择离家近的社区,而是决定去6公里之外的清水河社区,因为我曾在那工作过,对那里的情况比较熟。

上午9点,一抵达清水河社区,我就感受到工作站内忙碌的氛围。工作站负责人毛站长的手机铃声基本没停过。很快,清水河街道挂点领导和毛站长组织我们召开了动员会,干脆利落地讲清了注意事项,分好了小组,布置了任务。

我毛遂自荐担任了第三组的组长,组内6人一起负责红岗东村5栋住宅楼的193户居民的上门入户核查工作。我将队员分成3个小队,分头开始工作。大家虽然以前并不熟悉,但互相配合默契,敲门、介绍、询问、宣传、扫码、记录、签名……一系列流程一气呵成。一下午的时间,我们第三组就完成了2栋住宅楼的核查任务,数一数这里的单元楼层,我们已经爬了近百层,大冷天里都微微出汗了。看着表格上的大部分空格被填满,一种成就感从内心涌出。

结束工作后,回家已经有点晚了。闲下来才想念远在老家的父母和孩子,希望他们也能保护好自己,安心等着这场疫情过去。

患病妈妈支持女儿上一线

“你要记住,你是一名党员!”

(宝安区西乡街道凤凰岗社区党委成员王小菲)

王小菲和妈妈。

2020年2月13日

每年春节初二,我都会带着孩子开车回几百公里外的娘家给妈妈拜年,今年一切都被这场疫情搅乱了。“不要回来,照顾好孩子,这种时候你要记住,你是一名党员!”日夜盼望女儿回家的妈妈说完就挂了电话。是的,作为一名党员,就要主动担负起责任。

我每天奔赴在各个检疫点之间,与大家一起坚守。无人进出时,我们就做广播体操,舒缓一下疲惫的身体。因体温检测仪不稳定,偶尔会不太准确,需要反复地量,要一再和居民耐心解释。起初有些居民对我们的工作不理解,还会恶语相向、指责谩骂,这种委屈我们只能吞进肚子里。

最难的是站在风雨里检测,一次性雨衣不能覆盖全身,膝盖以下都被打湿,寒风吹过,冰冷刺骨。但我们都坚持了下来,因为我们深知这道安全防线的背后是千万个家庭的健康。

从1月26日开始,已经上了19天的班了,每天停下来的时候,我都会想起远方的妈妈。妈妈胃癌晚期,病情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就很不乐观,但她一直坚强地撑着。我好希望这场疫情早点结束,我就能赶快回到妈妈的身边,轻轻地告诉她,在这场疫情防控战中,她的女儿披着她给的勇气与支持作盔甲,冲上一线,履行了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的基本职责……

坚守岗位,一个月没回自己家

(盐田区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 付小义)

2020年2月13日

这是我在医院工作的第30个年头。这些年也经历了大大小小很多事,2003年抗击过“非典”,还常年在防控禽流感、季节性感冒、登革热等岗位上工作。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袭来,我主动请缨投身疫情防控第一线,医院让我担任疫情防控专家组组长,希望我带领同事们打赢这场硬仗。

疫情发生后,医院启动了应急预案,我退掉了回老家的火车票,取消了探望父母的行程,选择了留在医院坚守。除了在医院附近的临时宿舍休息,其他时间基本都在医院工作,今天算了下时间,不知不觉已有差不多一个月没回自己家了。我的很多同事也跟我一样坚守岗位,为了打赢这场战疫,大家都没有半句怨言。

前段时间,隔离病房入住了首位疑似患者,一些年轻护士有些担忧。我过去安慰了她们,给大家讲解了相关注意事项,还第一个穿上隔离衣走进隔离病房,用行动给医务人员及患者信心和鼓励。那天有个疑似患者问我:“每天接触这么多病人会不会害怕?”其实,脱下白大褂我们也是普通人,也害怕被病毒传染。但在疫情面前,我们责无旁贷,只能选择勇往直前,尽最大努力守护大家的健康。

人生第一次害怕回家

(龙华区党员教师李忠旺)

李忠旺和其他抗疫人员准备入户了解隔离人员情况。

2020年2月16日

今天是我投身民治街道民强社区抗疫第13天。伴随返深高峰的到来,防疫压力陡增,我们都不敢有丝毫松懈。

气温骤降,我支援的民强社区各卡点进出居民较为稀少,比平时冷清了不少。工作人员在测量体温、检查通行证、核对来访人员之余,都使劲揉搓着双手取暖。工作组今天仍加足马力全速协助社区撰写、派发通行证。这件小事关系居民外出的便利,天虽冷,但大家都干得热火朝天。

回想起当初主动报名参加抗疫工作时,其实也没想太多,党员教师应该既能走上讲台教书育人,也能冲到前线抵御危险。

我不担心基层工作的琐碎,也不惧怕工作的危险和辛苦,但却第一次“害怕”回家。一想到自己在外跑的地方太多、接触的人太杂,就担心给家里刚满 3 岁的娃带来危险。同组的同事也和我一样,大家只能加倍细心,做好防护措施,回家也与家人尽量减少接触。再等等,希望疫情尽快结束。

整理|汪仕林 易芬 秦瑶 冀静波 温银妮 高向荣 赵东眉 叶洋特 周倩 (受访者供图)

本期统筹|秦瑶

系列总策划统筹 | 汪仕林来源:深圳晚报

爱写作的笔杆子丨刘锦熙:观察日记三则

2019-04-02 16:35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义乌新媒体小记者 刘锦熙

3月29日 星期五

黄豆入水

黄豆,是我们生活中一种很常见的蔬菜,在一般情况下,黄豆是在土里生长的,可是有一种困惑一直萦绕在我心间——黄豆可不可以水培呢?这回,我就要让黄豆“滚”入水中,看看怎么样。

下午,我拿了一把黄豆,撒在桌上,哼!黄豆可真淘气,刚触到桌子就三五成群地“跑”走了,我又把它们“找”了回来。黄豆还真够圆的,跟个皮球似的,难怪“跑”得那么快。我怕黄豆又跑了,还是赶快观察一番:它黄澄澄的,好似香蕉里挖出来一样,还有一个小黑点呢,像是小黄豆的肚脐。“不知道硬度怎么样?”我摸了两下,哎呀,不是跟香蕉那么软,而是比椰壳还硬,用牙也啃不碎它。

接着,我要开始泡了。我抓起一把黄豆,“哗啦”一下子撒入玻璃碗中,黄豆入水的那一瞬间,溅起了一圈圈的波纹,随后像流星一样坠入碗底,在里面铺得还算均匀,时不时还滚了两下。

等我再去看的时候,它们已经变软了,皮皱巴巴的像老太太脸上的皱纹一样。

今天的观察只是一个小小的开始,我很期待明天会发生什么。

3月30日 星期六

成长第二天

第二天早上,一起床就跑去看我的黄豆宝宝。

水黄黄的,看不清了,上面还有一层薄薄的皮,干瘪瘪的,像漏了气的气球皮铺在水面上。我以为我的黄豆宝宝被轧碎了,成“黄汤”了,闻了两下,满鼻子的腥臭味,还有一股涩涩的感觉。我刚想大喊:“谁干的!”手却不小心碰到了小碗,浑浊不堪的水面鼓起了“小包”。我一下子明白了,立马去换水。

经过一番清洗之后,清水下的黄豆已经长得很“肥”很“胖”了,有的“脱衣”了,还有的黄豆长根了。

这就是黄豆们的第二天。

3月31日 星期日

黄豆脱水了

今天是个非常重要的日子,因为我的小黄豆就要“脱水”了,就像我们在小婴儿的时候“断奶”一样。

由于昨晚小黄豆已经长根了,所以今天的水看着就不像昨天那么浑浊了。

现在,我要给黄豆们做“脱水手术”了:我把黄豆盛在洗米用的漏子里,倒掉碗里的水,又拿来一些纸巾,把碗铺得很“舒适”,再加上少许的水,让纸湿润,放入黄豆,蒙上一层薄纸,放在窗户上,就大功告成了。

望着阳光下的黄豆,我心里忍不住呐喊:“长吧,黄豆!再过几天你们就要开启土中之旅了……”。

实验小学江南校区404班 刘锦熙

指导老师 吴月萍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