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3 03:57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上海正午》观后感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理解电影主题": - 首先要理解《上海正午》这部电影的主题,包括其背景、情节、人物关系等。 - 分析电影想要传达的信息和价值观。
2. "个人感受": - 结合自己的观影体验,描述电影给你带来的感受。 - 可以是情感上的共鸣,也可以是对电影中某些场景或人物的评价。
3. "结构安排": - "开头":简要介绍电影的基本信息,如导演、主演、上映时间等,并引出你的观后感。 - "主体":详细阐述你的感受和观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 "剧情分析":对电影的主要情节进行解读,分析其合理性和表现手法。 - "人物塑造":评价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其性格特点和成长变化。 - "主题探讨":探讨电影所表达的主题,如人性、社会问题、价值观等。 - "艺术手法":分析电影在摄影、音乐、剪辑等方面的艺术表现。 - "结尾":总结你的观后感,强调电影对你的影响,并提出自己的思考。
4. "语言表达": - 使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使文章更具文采。 - 注意文章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你的观点。
5. "
德州巴黎,一个让人浮想联翩也让人容易误解的名字。
“新德国电影四杰”之一的大导演维姆.文德斯,在上世纪80年代要拍一部以欧洲人视角来表现美国人生活的电影,开拍之初,文德斯迟迟找不到理想的拍摄地点,编剧山姆•夏普德告诉他:“在德州便能看到美国的一切”,于是他们在美国德克萨斯州找到一个地方,叫巴黎,这个美丽片名由此而来。
维姆.文德斯被评论家称为导演中的“人类学家”,他一直在刻画一代人的寂寞、孤立与迷惘。文德斯的电影“一直在路上”,因为他的作品几乎都是公路片,在路上寻找自己的过去和现在是永恒的母题,《德州巴黎》也是如此。
《柏林苍穹下》是文德斯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但是《德州巴黎》才是最能代表他个人风格和一直所追求的精神内涵的电影,这部电影摘取了第37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桂冠,为他赢得了世界范围的声誉。
《德州巴黎》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主题看,都寓意了回归和流浪两种相对应的涵义。男主角特拉维斯在流浪途中被弟弟沃特找回,从德克萨斯州到洛杉矶,再回到德克萨斯州,隐喻了特拉维斯回归现代社会,又因为寻找心目中的乌托邦而自我放逐的过程。
德州到洛杉矶——荒野到现代社会的回归。婚姻失败和家庭解体使特拉维斯精神上临濒崩溃,在荒野流浪的4年让他几乎失语,对世界的变化一无所知。被沃特带到了繁华的大都市洛杉矶后,特拉维斯与文明社会显得格格不入,几乎成了现代生活的局外人。在与儿子亨特的相处过程中,他放下了过去的偏执,融入新的生活,努力与过去的自己达成和解。这种回归既是身体上的,也是精神层面上的。
“巴黎”象征了一种精神乌托邦。特拉维斯在长久的沉默之后,第一句话说的是“巴黎”,这个心心念念的并不是法国的时尚之都,而是德克萨斯州中部的一块荒芜之地。这是他父母恋爱并孕育和诞生了他的地方,是他和妻子在婚姻最甜蜜时买下的地方,是他因忌妒而犯错的地方,因此德州的巴黎对于特拉维斯来说是一个代表了生命、爱情与存在的地方,充满神圣感,是一种精神寄托。在电影的最后,特拉维斯在妻儿团聚后,自己默默离开,再次一个人上路,不同的是,这次不是流浪,而是朝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前进,这是一种解脱,更是一种超越。
“巴黎”是一种乡愁。电影中的特拉维斯是现实中文德斯的化身,特拉维斯终其一生苦苦寻找的巴黎,是文德斯电影探索曲折历程的写照。文德斯的巴黎是法国的巴黎,这座城市和他成名的“旅行三部曲”(《爱丽丝漫游城市》、《错误的举动》、《公路之王》)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是他创作灵感的来源之一。如果说电影是一场虚拟的梦,那巴黎就是梦开始的地方,因为这是戈达尔、特吕弗等伟大造梦者起步之地。文德斯在上世纪70、80年代到美国拍片后,感受到了诸多不适应,过于商业的电影制作理念、制片人中心制让他越发怀念欧洲的艺术氛围。
因此,无论是法国的巴黎,还是德州的巴黎,对文德斯而言,都是实现艺术理想和自我价值的心理地标,寄托着文德斯对欧洲的浓浓乡愁。有趣的是,电影的剧情照进现实,在拍完《德州巴黎》的1年后,文德斯像特拉维斯一样放下一切孤身上路,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拍出了那部名扬天下的《柏林苍穹下》。
如果说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反映了战后美国青年的精神空虚,那文德斯的电影则反映了欧美80年代这一代人的精神彷惶,他的电影少不了公路,主人公一直在路上迷失、归来、离开,寻找人生的答案。
有些影评把特拉维斯的行为归纳为近几年很时髦的一个词:“断舍离”。实际上,特拉维斯断也断不了,舍也舍不掉,离也离不远。和儿子的血缘关系能断吗?和弟弟、儿子、妻子的亲情能舍吗?真的能逃离灰暗的过去吗?
答案当然是不。
还有人说特拉维斯和妻子不够相爱。但是爱的方式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有时情感冲昏理智,过于狂热的爱终究变成枷锁和负担,特拉维斯的爱是对妻子身心的全部占有,以太爱对方为理由,便堂而皇之伤害对方。当他意识到妻子会因为自由离开时,发疯似的把妻子绑在床上,终于有一天房子失火了,妻儿不知所踪。因此,特拉维斯的4年流浪,刻意与人不交流,他的断舍离其实是一种逃避、是一种赎罪。在无尽荒凉的沙漠,他是孤身一人,在繁华的都市,在热闹的人群中,他依然孤独。心不静,人又能逃到哪里呢?
电影特别安排了一段象征意味很浓的戏,狭小的脱衣舞俱乐部聊天室里,历经千辛万苦的特拉维斯见到了妻子简,但是简面对的是一面镜子,她只能自言自语式地与客人聊天,却不知道对面坐的就是他的丈夫。夫妻两人就这样在看不到对方的情况下,回忆起当年婚姻失败的原因。这个“奇怪”的重逢场面隐喻着两人的爱犹存,但隔膜与距离却无法消除。
爱人之间的疏离与误解就像是那面微妙的镜子,人们必须隔着墙、透过电话,才敢说出内心的感受与想法,这何等悲哀。特拉维斯把儿子留给简,又踏上漫漫长途,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回归”是徒劳的,尽管努力地融入、挽救,摆在自己与妻儿之间的鸿沟依然无法弥合。
观众随着特拉维斯经过德州——洛杉矶——休斯顿,公路成为了影片里隐形的角色,不仅仅是简单的背景,绵延曲折的公路犹如人孤独虚空的精神世界,路上的风景影射着人物内心繁杂情绪的变化。湛蓝的天空、空旷的荒漠,看不到边际的美景反衬出了人类的渺小。那些一闪而过的路牌,那些未知的路口,正如人物不断寻找的情绪出口,特拉维斯唯有不断流浪与寻找,将自身归于虚无的外部世界中,或许才能得到内心的安宁。
路并不远,遥远的是人与人之间内心的距离。如果以走进别人的内心作为终点,那人生注定是一次没有终点的流浪。
曾有网友评论:如果你无意中看到了一部色彩丰富、运镜销魂而对白可有可无的电影,那么导演很有可能就是维姆.文德斯。
《德州巴黎》叙述节奏缓慢,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也没有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绝大部分都是生活中的琐碎小事,文德斯希望通过贴近日常生活的纪实风格引起观众产生共鸣。这种电影风格让人想起了日本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实际上文德斯和小津的渊源很深。1985年,他拍了一部叫《寻找小津》的纪录片,表达了对地球另一端的偶像的赞美和致敬。
简化故事情节、弱化戏剧冲突,是文德斯从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中汲取的经验。《德州巴黎》对人生的探讨,让人想起了小津的《彼岸花》、《浮草》。而文德斯跳出了小津式的含蓄和温情,通过展现特拉维斯人生和生活的毁灭,让这种悲剧把人性探讨推向了更高境界。
另外,给予演员高度自由,让演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带入到角色中,让演员成为超越剧本的第一主角,也是源自小津安二郎的启发。哈利.戴恩.斯坦通根据自己年轻时的一段经历,把特拉维斯和多年不见的儿子相遇时,那种尴尬、懊悔、激动交织的复杂情绪,演绎得恰到好处。娜塔莎.金斯基扮演的简在影片后半段才出现,在脱衣舞俱乐部的惊艳回眸和聊天室里8分钟的自由发挥,成为了影史中的两个经典时刻。
《德州巴黎》的影像既有高度的纪实风格,又有充满诗意的美感。文德斯非常喜欢把景物拍摄非常长的一段时间,真实记录客观事物,还原个体和世界的本真状态。如电影开头,就是一个5分钟的长镜头描绘德州南部的荒漠,画面里只有特拉维斯在一点一点走向远处,微小的个体向着无法获知的命运行进,一种悲怆感简直溢出屏幕。而简和特拉维斯隔墙对谈的戏中,简听完特拉维斯的叙述后,扑在镜子上,两人面对面,画面上映出两张脸重叠的影像,大幅增强了影片的表现力。
暗绿色画面中的街景、灯光、人物、汽车,在电影最后反复出现,把人的孤独感渲染得淋漓尽致。
《德州巴黎》作为文德斯的代表作,从诞生之日起就有过太多误读,有些人为海报上貌美不可方物的女主演娜塔莎•金斯基而来,有些人为导演维姆•文德斯“公路片之王”的名头而来,看过之后未免有些失望。如果仅仅从讲故事的观点来分析,这部电影并没有太多出彩之处。
文德斯刻意弱化了故事性,注重表现对个人精神世界的关注与关怀,省视现代社会焦虑的根源,并努力寻求人们走出困境的道路,才是《德州巴黎》最大的价值所在。
感谢阅读。
祥云焕彩,开阔平坦的下川坝子绿意盎然。就在这样一个阳光明媚的正午,我们乘车来到了位于大理州祥云县刘厂镇的王家庄村。然而王家庄古朴的屋色、宁静的气氛,与地球上任何一个叫“王家庄”的村子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让人突地想起了正值学子时代的王德三习作中描述的那样,真真一块名副其实的“滇中瘠地”。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偏僻贫寒、再朴素不过的村子,却生养了最刚强、最志气的王家三兄弟。短短十数年的童年生活,锻造了他们何其伟岸的人生志向,写就了他们最坚定最崇高的共产主义信念。
王德三故居同样是一个古朴狭小的院落。然而小小的两进庭院里,几块醒目的牌匾:“一门三雄、华夏英杰”“碧血千秋、英烈万古”……正如王家三兄弟用生命铸就的显赫功绩一般,让人从内心深处生出一种朝圣一般的崇敬。
几阁古朴的屋子,分别陈设着王复生、王德三、王馨廷三位烈士的一些旧物,有信件、有图片、有简历、有物器,但不出四十分钟,两进简单的屋子便已经全部看完了。真就是王德三遗书中描述的那样:真正的“书香寒士”之门。而在王馨廷与父母的信件里,也都无一例外地细说自己求学之中的钱物开支情况。可以想象,当时的王家根本就不是什么富贵人家。但即便如此,包括王家庄乃至祥云下川坝子曾经偏僻贫瘠的地理环境,依旧阻隔不了兄弟三人为人生、为正义、为真理艰辛求索的崇高志向:王复生,40岁,1936年死于日寇屠刀之下;王德三,32岁,1930年因叛徒出卖而被捕,英勇就义;王馨廷,16岁,因在参与反对北洋军阀的学生运动中负伤,1924年病亡。兄弟三人短暂的生命却留下了那么多的传奇篇章,比如为求学而足遍中华大地,为信仰上下求索,为真理敢于担当,为正义甘洒热血。直到今日,不论家乡祥云,还是大理、昆明、上海、北京、南京、广州,抑或北大校园、黄埔军校、陕北高原或白山黑水,凡是留有他们足迹的地方,英烈的故事就在一遍遍地传颂。
我最终被王德三被捕后写给父亲的《狱中遗书》吸引了,在展厅一角晕黄的灯光下一气读完,洋洋万言手稿,俊朗飘逸的文字,正如王德三坚定豪放的人生品格,真正解读了他“最志气、最刚强的共产党员”的人生赞誉。
句句字字,都读得出这位中共云南省委第一任书记,在1927至1930年白色恐怖笼罩三迤高原之期,“导演”出云南大革命风潮的王德三坚定人生背后的柔肠百结。他这样写道:“父亲,儿自受难到昨天,都是很解脱很达观的。你的儿子是世上最刚强、有志气的人,他只知道人类,只知道社会,完全没有一点自私自利的习气。不独你儿子自己相信,人们都把他看待成一个有志节有能为的人物。但是,父亲!人们只知道儿是钢铁一般的硬汉,他们哪里晓得儿是一个最富感情、最柔肠的小孩子!”
读着这样的文字,让人一下子想起了那么多旧照之上,他那书生一般纤柔文静的身骨。但他却又是那样的坚定刚强,光明磊落,他同时写道:“父亲:儿自信没有做什么对不起父亲的、对不起人类的事,儿非病死短命,是被人压迫去成仁就义。从表面看来,父亲活生生的儿子、儿媳最亲爱的丈夫、纪儿的伟大父亲被人夺去,是最可悲恸的事情。可是父亲是最达观的人,古人说:人各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儿已处此境地,如果要偷生苟活,那就要做出些无廉耻的事情,那时你儿子又有什么脸在人世上?天下人听见云南人就要骂懋廷是无耻的人;云南人提着王字,就要指着祥云县说些不好听的话!儿现时只有拿定主张把身子献给人类了!”
让人感慨的是,在这样慷慨从容、大义凛然的文字之中,他还写到了已有身孕在怀并且在他之前即被捕入狱的妻子。此时生死未卜,但那志同道合、心心相印的爱恋,始终让他未能忘记。于是在给父亲的遗书中,他简言快语,落笔有声,真情毕吐,写下了与爱人最忠贞的誓言、最浪漫的情书、最动情的诀别:“儿最不放心的,就是那热爱难舍的媳妇,她为儿受尽一切人世的苦难。生别已急得她吐血,当她知道儿的消息,不知如何情境?……我们的甜密生活,每一秒钟都引起她和我的深刻印象!我常同她说深情的话,计较到一言半语,引起她的多心,她一定会饶恕我!我爱到她的每一根头发!”
我用相机带回了这封荡气回肠的《狱中遗书》,每每再一次读到这些模糊的文字,会使人再次想起了古朴宁静的王家庄。于是找寻再三,终于在另一本史籍中得知,1930年12月31日,王德三英勇就义后,年迈的父亲远赴昆明为其收拾遗体,重新安葬,为其立碑,却悲愤交加,终而客死昆明。妻子马冰清在狱中生子,三年出狱后方读到这封充满刚强志气并还柔肠百结的遗书,从此拖儿带子,千辛万苦继续人生的志向。
事实上,王家庄何只“一门三雄”?妇孺儿郎,都是用共产主义信念锻造的铮铮铁骨,每一个人,都是一首“英烈万古”的诗!
(作者单位系云南省大理州教育体育局)
《中国教育报》2021年06月04日第4版
作者:北雁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