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3 14:13
写作核心提示:
标题:关于小学自我评价和家长评价作文注意事项
正文:
在小学阶段,学生需要定期进行自我评价和家长评价,这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回顾,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以下是一些关于撰写小学自我评价和家长评价作文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真实性与客观性": - 自我评价应真实反映自己的学习情况、思想状态和行为表现。 - 家长评价应基于对学生的日常观察,客观公正地评价孩子的优点和不足。
2. "积极向上的态度": - 无论评价结果如何,都要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鼓励学生从评价中找到成长的方向。 - 避免使用过于消极或负面的语言,以免影响学生的自信心。
3. "具体事例": - 在评价中,应具体列举事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使评价更有说服力。 - 例如,提到学习进步时,可以具体说明是哪一门课程或哪一次作业有了显著提升。
4. "全面性": - 自我评价和家长评价应涵盖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 - 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品德、兴趣爱好、人际交往等。
5. "个性化": - 避免千篇一律的评价,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 - 例如,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可以更多地关注其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6. "引导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孩子自我评价的最重要支持来自父母和同学。作为父母,需要具备科学评价孩子的能力,那父母如何引导孩子积极地评价自己,从而使孩子变得更自信?今晚,一起听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的建议↓↓↓
1
夸赞孩子要“走心”
有心理学家说过:“一切不良性格的根源在于缺乏自信。”
当孩子做成一件事后特别希望得到他人的夸奖时,如果父母能及时地对孩子的能力、优点、进步等给予肯定,孩子便能增强自信心。
当然,面对孩子,夸赞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孩子能够自我判断他所得到的称赞是否恰如其分。
父母只是给出“不错,你真棒”“好样的”“我为你感到骄傲”等这类笼统的评价是不够的,最好要有具体的分析,比如,"方法很好”"我很赞赏你的毅力”等等。
2
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贬低性评价是大忌
一天家里乘客人了,爸爸在客厅陪客人聊天,小雨放学回家后,做完了作业交给爸爸复查和签字,结果爸爸看完作业后很生气,当着客人的面,对小雨大声说道:“跟你说了多少次,书写要规范工整,长没长脑子?还有,这么简单的题都出错,你用没用心?回去重新做!我看你就是个愣头儿青!”
事例中,小雨爸爸对孩子的评价不仅缺乏教育常识,更是随心所欲地贬低孩子。
日常生活中,诸如“没出息”“笨”“没有脑子”之类的评价,意味着对孩子整体地贬低和否定,父母随口说出时并没在意,却严重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在与孩子交流时,父母请谨记:禁止对孩子进行整体地贬低或否定。
3
“你看人家谁谁谁”
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常常会提及孩子的一些同龄人,比如“你看人家谁谁谁”“你能像谁谁谁一样就好了”之类。
不能否认,父母提及他人的初衷是好的,是希望给孩子树立一个同龄的榜样,敦促孩子更好地发展。
可这样的做法往往事与愿违,孩子要么选择沉默,要么提出反抗。
其实,当父母将孩子与他人做比较时,暗含着对孩子的否定性评价,特别是孩子已经有了好胜心之后,这对孩子来说并不是激励而是严重的打击。
4
学会使用期待的话语点评孩子的缺点
如果孩子做事慢条斯理、特别磨蹭,有的父母会直接向孩子表达“你太慢了,让人难以忍受”或者“这是你的一个缺点,你必须加快自己的动作”,这些“诚实的表达”,很容易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
父母需要尽量采用表达期待的方式,点评孩子的缺点。
比如,父母可以在肯定孩子其他优点之后,接着表达:“我相信你还可以加快做事的速度”"我感觉你做事的效率还有提升的空间”等,这样,既顾及了孩子的内在体验,也帮助孩子看到了发展方向。
5
指导孩子的自我评价
小冬非常愿意帮妈妈做家务,但结果往往很糟糕,当他意识到自己把事情做砸了时,常常唉声叹气道:“我怎么总是做不好!”
小豪这次没考好,妈妈问他:“为什么没考好?”小豪很泄气地说道:“我觉得我太笨了!”
孩子在遭受失败的时候最容易自我否定,怀疑自己,这时,孩子特别需要父母的关注。
父母要注意纠正孩子不相信自己的消极评价,绝不能让孩子认为自己不行,应鼓励孩子“别泄气,我觉得你只差一点儿就成功了,你一定能做好”“我觉得你不笨,只是没有发挥好”等等,明确向孩子表达父母对他的正向评价。
来源 | 孙云晓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教育部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微信号:jybxwb)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聪明”还是“努力”
父母该怎样表扬孩子
作者:邢淑芬(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年来,在积极性评价教育理念的影响下,表扬作为一种积极性评价在家庭教育中备受重视。对于学业成绩的好坏而言,能力和努力是两个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因此,能力表扬(如“你真聪明”)和努力表扬(如“你很努力”)也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最常使用的表扬方式。那么,表扬究竟应该指向孩子的聪明还是努力?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教育问题。
一项针对美国母亲的大样本调查结果显示,85%的母亲认为,能力表扬更能增加儿童的动机水平和自我效能感。但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惑:为什么越表扬孩子聪明,孩子越害怕挑战性任务,面对失败时越容易放弃?
在过去的20余年里,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罗尔·德韦克教授(CarolS.Dweck)做了大量的心理学实验,证明了能力表扬对儿童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发展会产生一系列消极影响。在我国文化背景下,笔者和课题组也进一步验证了能力表扬对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能力表扬会降低儿童对任务本身的兴趣。心理学家兰迪·西兹和埃米·德莱斯科尔表示,孩子生来就有学习的渴望,能力表扬所起的作用只能窒息其天生的内驱力,促使他们盲从于机械的学习方式,或是产生对权威的公然反抗和蔑视。当父母运用能力表扬来诱导儿童参与某项活动或发展某项技能时,表扬会变成一种外显的行为原因,出现所谓的过度理由效应,即当行为的外部原因非常明显时,内部原因所起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
能力表扬会促使儿童形成不良的归因风格。能力表扬引导孩子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能力因素,如“我取得好成绩是因为我聪明”。但是,当这些孩子遇到失败时,也会进行能力的反向归因,如“我没有取得好成绩是因为我很笨”。心理学实证研究发现,对失败进行能力归因的儿童会表现出消极的自我认知、消极的情感、后续任务中较低水平的坚持性,并伴随成绩的不断下降,引发习得性无助反应。
能力表扬会塑造儿童的智力固存观。内隐智力观是指儿童对“智力是否可以改变”这一问题的内在观念,分为智力固存观和智力发展观。其中,持有智力固存观的儿童认为智力是先天的、固定的,持有智力发展观的儿童认为智力通过自身努力是可发展的。内隐智力观是儿童十分重要的信念系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行为表现。心理学研究发现,持续的能力表扬易于使儿童持有智力固存观,他们会特别关注对自己能力的判断,以显示自己“聪明”。
能力表扬会增加儿童的自我设限。自我价值理论认为,人类最害怕的不是失败,而是失败之后不得不将失败归因于自己的低能力。为了避免将可能的失败归因于自己的低能力,人们会采用事先准备的一些理由,心理学家称之为“自我设限”。能力表扬会增加儿童的自我设限,往往采取“低努力”的自我防御策略。
既然被父母广泛推崇的“能力表扬”可能对儿童产生一系列消极影响,那么,父母应该如何恰当地实施表扬呢?
表扬应适“量”适“度”。当表扬过多时,它的价值便会降低,对孩子的强化作用也会减弱,所以父母给予孩子的表扬要适量。同时,父母也不应夸大表扬。如果孩子明明表现得不好,父母却要给予他们表扬,那么,这样的表扬一方面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觉得自己不值得被表扬,产生不安心理;另一方面,也会让孩子产生一种错觉,认为自己是最好的,以至于无法客观、理性地看待自己。
表扬应对“事”不对“人”。表扬和批评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均应对“事”不对“人”。在表扬过程中,父母应指向孩子的努力程度或完成任务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等,而不是孩子自身的能力和个性特质。表扬应尽可能具体,具体化的表扬与孩子的自我评价和信念之间出现差距与冲突的可能性较小,并且对孩子的发展更具指导性。
表扬要避免设置竞争性的情境。我国父母常把“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嘴边,试图以朋辈榜样的示范作用激励自家孩子做得更好。随着我国二孩和三孩政策的放开,多子女家庭不断增多,父母在家庭中实施表扬时也常常在多个子女之间进行比较。在比较性和竞争性的情境中,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抵触情绪,甚至无法接受兄弟姐妹比自己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表扬要避免产生“低能力”的推论。父母在表扬中要强调孩子的努力,但努力表扬并非总是适用的,以下情境中父母要慎用表扬,包括努力表扬:其一,当儿童在简单任务上取得成功时。其二,当儿童付出很大努力却依然失败时。在此类情境下,努力表扬对儿童的积极影响非常有限,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10岁左右的孩子就能够清晰认知到努力与能力并非正相关,这时努力表扬反而会成为孩子推断自己低能力的线索。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27日13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