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推荐《稻香舞蹈观后感》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3 20:42

推荐《稻香舞蹈观后感》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稻香》舞蹈观后感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主题明确": - 确定你的核心观点或感受是什么,是关于舞蹈本身的表现力、舞蹈与音乐的关系、舞者的表现,还是舞蹈所传达的文化内涵。
2. "结构清晰": - 作文应有开头、中间和结尾。 - 开头部分可以简要介绍舞蹈的背景、演出单位或舞者。 - 中间部分具体分析舞蹈的各个方面,如动作设计、音乐选择、舞者表现等。 - 结尾部分总结你的观后感,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思考。
3. "细节描述": - 详细描述舞蹈的各个环节,包括舞蹈的动作、节奏、舞蹈者与音乐、灯光、服装等元素的配合。 - 注意用词准确,描述生动,使读者能够形象地感受到舞蹈的精彩。
4. "情感表达": - 在作文中融入你的情感体验,让读者感受到你对舞蹈的喜爱、震撼或思考。 - 可以通过具体事例或细节来体现你的情感。
5. "文化内涵": - 如果舞蹈中蕴含了特定的文化元素,如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等,要进行分析和解读。 - 展现舞蹈如何传达了这些文化内涵,以及它对观众产生的文化共鸣。
6. "客观评价": - 尽量保持客观

大高尖:山顶风浩荡,山下故事多

孟姜女庙 图片由李勇提供四界碑 图片由李勇提供古道 记者钱欢青 摄□本报记者

钱欢青

深入一座山,不仅仅是体力的考验。因为你不仅要在崎岖山路、荆棘丛中苦行几个小时,去到山顶领略山风浩荡,还要用更多的热情,去收集山下那些故事——它们曾经或者正在山里发生——就像迟子建《群山之巅》中写的那些故事,既切实,又神秘,风云起处,是自然和人文交汇处的独特风景。

西营大高尖,即是乾隆《历城县志》所载之“天罗顶”,我们已经不知道山名为何而改,但古今两个名字,都极言其高,事实上,大高尖正是西营境内仅次于梯子山的第二高峰,在整个济南也位列海拔最高的几座山峰之中。

隐秘的古道

大高尖,又大又高又尖者是也。其高其尖自不用说,其大或许和山的走向有关:大高尖所在的山脉,往东是四界首,往西是长城岭,再往南,则和梯子山连绵成片。群山绵延,壮阔无比。

1987年和2002年,大高尖的两次大火,给当地山民留下深刻印象,当时火势颇大,虽未烧至山顶,但还是动用了部队。另外,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大高尖山北十余公里内的村庄农民都有到此砍柴割草的经历。

大高尖的东北面是九如山,我们就是取道九如山爬的大高尖。到九如山半山腰,往东北方向继续上山是九如峡谷,往西北上山,就能通往大高尖。在道路分叉口,景区的工作人员反复劝阻我们不要“脱离路线”,但我们还是勇敢地上山了。我很放心,因为我的向导、西营镇文化站的李勇站长,早已爬遍西营的每一座山,大高尖,他更是已经上了无数次。

脱开游客,丛林中空无一人,我们立即被山的原始野性包围——这才是属于大山本身的美妙气息。

其实不能说这里人迹罕至,因为很快,我们脚下就出现了一条石头铺成的古道,这条古道已于2012年被列入历城区文保单位,但其建设年代不详。按照李勇的推测,这条古道,要么是古时山下百姓为前往泰安方便而修,要么是驻扎在“南天门”上的齐长城守兵为下山补给方便而修。如今保护起来的古道全长约1500米,岁月沧桑,加上如今行人稀少,古道已经完全和周边山色融为一体,它已经成了山的一部分。

古道走完,爬到第一个山头后,还需继续爬过几个山头才能到大高尖,山脊上,一个石块围成的羊圈还依然完整。走过这个石头羊圈,山路变得非常难走,有时候荆条包围山路,只留出一个小洞口,枝条上的刺就会迎面猛扑过来,令人苦不堪言。

我们爬大高尖的这一天,是个闷热无比的阴天,钻进荆条丛里简直喘不过气来,直到站到山顶,偶然山风吹来,才觉浩荡之气。有意思的是,大高尖及附近山顶上,成片成片,高的是槐树,矮的是艾草。李勇说,槐花盛开时,满山花香,香到醉人。到大高尖山峰顶上,整个西营尽收眼底,据说此处是俯瞰西营的最佳地点。

这一次,从上山到下山,我们走了两个小时。

南天门、孟姜女庙、四界首

沿着大高尖山脊往东大约三四公里,是四界首,如今,这里还立着一块国务院立的四界首石碑。

四界首得名,是因为这里位于章丘、历城、泰安、莱芜四地交界处。历史上,为纪念这一独特地理位置,还曾设立四界台,对齐鲁两国和四个地域进行划分,立足此处,可谓“一脚踏四地,一步跨两国”。

而大高尖往西,则是著名的长城岭。西营境内的齐长城遗址有7段,总长805米,其中藕池、王家庄两村占了一大部分。如今,历经2000多年风雨的齐长城,随着山岭逶迤绵延,伸向远方,面貌依稀可见,仍透出历尽沧桑的深邃和遥远。

齐长城之南天门,就在藕池水库以南千条沟之上,这里有一条沟叫通天沟,近山顶处,东西分别突起一座海拔800余米的山峰,中间有三十余米宽的山垭,就是南天门。此处地势居高临下,前后均为陡峭沟壑,特别是面向鲁国的一侧,更是峡高谷深,险恶怖人。据专家分析,这里应是齐国设卡屯兵之所,原来可能建有阁楼式建筑,南天门之名或由此而来。现址尚存有建筑物遗迹,东西长13米,南北进深14米,墙基在地面以上高60厘米。其南面墙体,长30米,墙基高2.8米,通高5.1米。南天门东侧的山顶上,还有一处圆形烽燧遗址,直径8米,墙体残高2.5米。

和齐长城有关的,还有大高尖山下王家庄的孟姜女庙。孟姜女与齐长城是密不可分的。据《山东通志》《济南府志》及《长清县志》记载:“人们因长城而建姜烈女祠。”清初学者顾炎武《山东考古录》云:“余过长清县之长城铺,见有杞梁妻祠,乃列圣母娘娘诸像不下十数,而人尚呼之为姜女庙。”齐长城边的孟姜女庙有三处,可惜除了王家庄的这一处,其他两处都已经看不到了。

山下,消失了的别墅和寺庙

大高尖西南山脚下的藕池村,也隐藏着很多故事。

藕池村所属的自然村算盘庄,有一个革命遗址,那里有一处青砖青瓦的老院子,大院是典型的四合院结构,两出两进,分东西两个院。大门两侧是比较少见的两层楼房结构。此处原名为“马家大院”,为清朝马氏家族修建。该院东侧门楼曾是莱芜战役的大后方,1942年到1946年曾充当过修械所和战时医院,并在那里制造过军鞋、袜子、毛巾、肥皂等军需物品。

藕池水库下还曾有孙司马别墅。据专家考证是清孙光祀的避暑山庄。但原址已翻建,仅留一棵约有300年树龄的古松。

孙光祀(1614—1698),字溯玉,号作庭。清代平阴孙官庄人,为官后迁至济南历城。清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历刑、兵、吏、户、礼五科给事中,太常寺少卿,兵部右侍郎等职。史载孙光祀惩贪剔弊,侃侃敢言。

孙光祀选择藕池地建避暑山庄,也许是因为此地胡桑楂栗,荷花稻香。有感于民众滥砍滥伐树木,孙光祀还曾写过《历南八章》,他的个人威望,也许对西营生态保护起到了一定作用。

大高尖正南山脚下赵家村内,还有一处朝阳寺遗址。朝阳寺始建于唐代,续修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根据现存的碑文,明清及民国都曾进行过重修。据说明清时朝阳寺香火异常旺盛,寺内有百余僧侣,有大殿供奉如来佛祖,并设正月十五庙会,每逢庙会,泰安、莱芜、章丘一带的人都会来赶。1958年庙被拆除,后来建了水库。如今,朝阳寺只留下了依稀庙迹及古松一株。只有周围峡谷幽深,清泉密布,青山绿树环绕,依然是当年怡人景色。

穿越稻香 感悟实践之美 长沙学子走进隆平水稻博物馆

红网时刻长沙6月16日讯(通讯员 党清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小小一粒米承载着世界人民的生命希望。一株水稻如何承载万年的农耕文明历史,一粒种子怎样孕育成为世界半数人口的口粮,一代农业科学家经历过哪些艰辛探索?对于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里成长的学子而言,这些问题大都显得模糊而遥远。近日,长沙市雅礼实验中学的学子们带着问题来到了隆平水稻博物馆开启了实践志愿者活动。

向隆平爷爷敬礼

看似平凡,却能孕育巨大的生命力,自知艰难,也从不轻言放弃,这便是袁隆平院士与水稻的一生,饮水不忘挖井人,食米谨记田间辛。

紧跟工作人员一起了解穿越历史长河的稻香

一座博物馆陈列的不仅是一件件展品,更多的是由此向人类传达的历史文化,演绎千年,静静诉说自己的一生。

志愿者服务

参观完中国水稻历史文化展区,了解了水稻种植的发展、农耕工具的演变及其普及的历史;袁隆平与水稻博物馆展区展示了袁院士两个梦想——“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同学们进入了志愿者行列。

世上万物皆有律,收获成果勤耕耘,在今后的岁月里,珍惜粮食,对辛苦付出的人致敬,做一个勤劳的孩子。禹惜寸阴,厚积薄发,实践是最好的教育。一颗小小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中已发芽!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