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挑选《革命伉俪观后感》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4 04: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革命伉俪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写作主题,即对革命伉俪的理解、感悟和评价。可以围绕他们的爱情、信仰、牺牲精神等方面展开。
2. 突出重点:在作文中,要突出革命伉俪的特点和亮点,如坚定的信仰、无私的奉献、深厚的感情等。避免泛泛而谈,要具体、生动地展现他们的形象。
3. 逻辑清晰:作文的结构要合理,层次分明。可以先简要介绍革命伉俪的背景和故事,然后结合自己的感悟,逐一阐述他们的优点和影响。
4. 语言表达:运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使文章富有文采。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5. 举例论证:在论述革命伉俪的优点时,可以结合具体事例进行论证,使观点更有说服力。
6. 情感真挚: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要真情流露,让读者感受到你的情感。可以适当运用感叹、疑问等语气,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7. 避免偏见:在评价革命伉俪时,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避免因个人喜好而产生偏见。
8. 结尾总结:在文章结尾,要对全文进行总结,再次强调革命伉俪的伟大精神,并表达
革命伉俪情牵学院,以心著史传承夙愿
近日,国防大学联合勤务学院政治工作处领导,带领该院教研保障中心图书馆、新闻文化室、信息技术室的工作人员,来到鲁迅研究专家叶淑穗老师家中,接收老人给予学院的赠书。工作人员向老人送上鲜花和纪念品,代表学院表达诚挚感谢与慰问。北京卫戍区某离职干部休养所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共同见证了这场跨越70年时空的精神传承。
“老伴常说,他从战斗部队一线后勤到后勤管理、后勤教学……一辈子扎根在后勤保障这个领域,对这个工作体会至深。” 95岁高龄的叶淑穗老师满头银发但精神矍铄,衣着朴素优雅,交谈中思维敏捷逻辑缜密,焕发积极乐观的精气神。
叶淑穗老人激动地将亲笔签名盖章的图书交给学院,动情地说:“我和老伴儿从战士成长为高级研究员,学院的培养给了我们成长的根基,今天把这些见证历史的记忆交给学院,希望年轻一代教员们明白:每个岗位都有家国担当,每份坚守都值得铭记。”
“那些往事虽然平凡,却真实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那些儿女情、战友情、爱国情虽朴实无华,却深深地影响了我的后半生,乃至我的人生……希望他们能够将老一辈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世世代代传承下去。”翻阅叶老师的赠书,轻轻开启一对革命伉俪与学院70多年的不解之缘。
这是叶老师的老伴离休军人孙曰修老人的遗著,他在书中写道:“战争年代,后勤非后方,后勤亦前线。干我们后勤这一行的穿行在前线和后方之间的运输线上,与敌人疯狂的火力封锁斗智斗勇,也常常会牺牲,我们是用生命鲜血谱写一本革命军队的后勤‘教科书’。”
孙老1943年参加八路军,1950年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鲜参战,1952年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学习,1955年作为后勤学院第一期毕业生留校任教,成为后方勤务教研室的一名教员,后成长为后勤学院科研部正师职研究员,1984年离休。后勤学院就是国防大学联合勤务学院的前身。
叶淑穗老人,1951年参军后分配到后勤学院任教,1956年转业到北京鲁迅博物馆任文物组组长,是鲁迅博物馆建馆时期的元老,从事鲁迅文物征集保管研究工作65年,著有《鲁迅手稿经眼录》《鲁迅文物经手录》等,被誉为经眼经手鲁迅手稿第一人、鲁迅文物的“活字典”。
孙老于2015年9月3日和2019年10月1日,都作为抗战老兵方阵成员,在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2022年12月,孙老不幸染病离世。孙老去世后,叶老怀着痛失挚爱的心情,在全家的支持下,整理孙老生前写下的遗著,女儿花了半年多时间,不分昼夜地把父亲留下的原始材料详加整理,对每段史实反复考证,叶老对孙老没有来得及记录的史实进行了补录。
叶老回忆道:“曰修将各种废弃的打印纸裁成8至9厘米宽、11至12厘米长的小纸片,就在这些大小不等的纸片背面,用蝇头小楷写下了自己一生的传奇经历。节约用度,吝惜纸张,这是曰修作为一个从艰苦岁月走过来的老后勤兵的习惯和多年从事部队后勤工作的作风。”
这本凝结着老夫妻俩对军队和后勤学院深厚感情的著作出版后,叶淑穗的第一个心愿,就是向国防大学联合勤务学院赠书,她说:“学院是自己和爱人曾经奉献青春、抛洒汗水、共同学习成长并奋斗成才的地方,多少次在梦中回到的地方。”在离职干部休养所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叶淑穗老师与国防大学联合勤务学院取得了联系,确定了赠书的日期。
这些饱含岁月痕迹的图书,记载着后勤学院第一代教员不畏艰辛、勤奋耕耘的缩影,承载着军队院校教育者的革命初心与家国情怀,勾勒出他们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年代潜心后勤研究、培养军事人才的奋斗足迹,对培育学院教职员工和学员的新时代奋斗观和爱岗敬业精神,有着独特而深远的意义,为学院的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承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政治工作处领导接收赠书时表示:“叶老和孙老,一生致力于党史研究和军事教育工作,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挫折都坚守初心、持之以恒,从战士到高级研究员,他们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学习、提升自我,成为‘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他们将个人事业融入国家和军队的发展需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二老身上既有军人的坚毅品格,又有教师的使命情怀,他们正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应该学习的榜样。”
告别时,叶老师告诉我们,她已经把全部私人藏书资料捐赠给自己的母校和鲁迅博物馆,让这些历史资料继续为年轻人的学习成才发挥作用,祝愿国防大学联合勤务学院不负新时代,勇攀新高峰。
传承师者风骨,润泽学子心田。这场融合历史厚重感与时代使命感的传承活动,不仅为学院历史增添了珍贵篇章,更为新时代高素质后装人才培养注入了精神动能。相信在叶淑穗老师这份珍贵馈赠的助力下,新一代教员们在强军新征程上将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主管 | 国防大学政治工作部
主办 | 国防大学政治工作部宣传处编辑 | 冯海锋来源 | 原创
革命伉俪、悲情母女,两封绝笔写尽爱与信仰!
1928年深秋的长沙陆军监狱,潮湿阴冷的牢房里,22岁的陈觉借着微弱的油灯光,在一张泛黄的草纸上写下:“云霄我的爱妻:这是我给你的最后的信了……”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在这个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他知道,这将是留给爱妻最后的文字。时光倒流至1925年苏联的校园里,来自湖南醴陵的陈觉与河北阜平的赵云霄相遇了。在异国的红场上,他们共同憧憬着革命胜利后的新中国;在图书馆的灯光下,他们一起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两颗年轻的心因为共同的信仰越走越近,最终许下了相伴一生的誓言。那时的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三年后等待他们的会是怎样的生离死别。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暴发后,党的事业遭受重创,夫妻俩回国驰援革命。陈觉回到醴陵,指挥醴陵年关暴动,并秘密开办小型兵工厂,武装农民队伍。1928年夏,陈觉被派往常德,组织湘西特委工作,赵云霄因北方口音不宜下乡留在长沙看守机关,负责各地的联络。就在两人为了革命分离奔波的过程中,已怀有身孕的赵云霄于当年9月因中共湖南省委遭破坏而被捕,同年10月,陈觉也因叛徒告密而被捕,两人都被关押在长沙陆军监狱。“以前我们都不相信有鬼,现在则唯愿有鬼。‘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并蒂莲,夫妻恩爱永,世世缔良缘。’回忆我俩在苏联求学时,互相切磋,互相勉励,课余时间闲谈琐事,共话桑麻,假期中或滑冰或避暑,或旅行或游历,形影相随。”写着写着,陈觉的笔触突然变得温柔起来,那些美好的回忆如潮水般涌来。他记得赵云霄在滑冰场上摔倒时倔强的样子,记得她为病中的自己熬制的那碗热汤。1927年回国时,赵云霄本可以在河北老家稍作停留,却坚持“路过家门而不入”,跟随他一路南下投身革命。这些点点滴滴,此刻都化作信纸上最珍贵的记忆。面对死亡,陈觉放不下的还有未出世的孩子:“你已有身(孕),不可因我死而过于悲伤。他日,无论生男或生女,我的父母会来抚养他的。”但他更坚定地表示:“前日父亲来看我时还在设法营救我们,其诚是可感的,但我们宁愿玉碎却不愿瓦全。”子于父,是爱、是牵挂、是责任。监狱外,陈觉的父亲陈景寰救子心切,以六十亩田产为代价,希望换取儿子、儿媳的自由,敌人开出条件要求陈觉和赵云霄签一份同意脱党的“悔过书”。狱中见面时,老父亲从陈觉口中得知赵云霄有孕在身,更是失声痛哭、苦苦相劝。然而,临终前,陈觉最放不下的,还是大丈夫在家国破碎时希挽大厦于危亡的未竟之志。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面对老父亲声泪俱下的劝说,陈觉大义凛然、毅然拒绝。眼看套不出信息,敌人无计可施,匆匆将陈觉赵云霄两人判处死刑。“云!谁无父母,谁无儿女,谁无情人!我们正是为了救助全中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儿,所以牺牲了自己的一切。”这段掷地有声的话语,道出了革命者最崇高的选择,信的结尾,陈觉写道:“我们虽然是死了,但我们的遗志自有未死的同志来完成。大丈夫不成功便成仁,死有何憾!”1928年10月14日,陈觉英勇就义,年仅22岁。因为有孕在身,赵云霄被延后处死。为了孩子,赵云霄将失去丈夫的悲愤深深地埋在心中。翌年2月,赵云霄在狱中生下一名女婴。这个不幸的女婴一出生就面对着人世的不幸,父亲已经英勇就义,母亲即将慷慨赴死……赵云霄流着泪将孩子抱在怀中,呼唤着自己和陈觉早已想好的名字——“启明”!3月24日,赵云霄提笔给孩子留下绝笔。两日后,喂完最后一次奶,赵云霄从容赴死。赵云霄写给女儿启明的信,1959年由广州军区干部部移交军事博物馆。
“小宝宝!你是民国十八年正月初二日生的,但你的母亲在你才有一月又十几天的时候,便与你永别了...”这个才23岁的母亲,强忍泪水,用颤抖的手给襁褓中的启明写下了人生最后的嘱托,每一笔每一画都浸透着血泪,她多么想看着女儿长大成人,听她喊一声“妈妈”。“小宝宝!我很明白的告诉你,你的父母是共产党员……”赵云霄写下这句话时,眼前浮现出和陈觉携手革命的日子。那些冒着生命危险的日子,如今想来竟是如此珍贵。她多么希望女儿长大后能明白,父母的选择是多么艰难却又多么坚定。“小宝宝!你是个不幸者,生来不知生父是什么样,更不知生母是如何人?小宝宝!你的母亲不能抚养你了,不得不把你交与你的祖父母来养。你不必恨我,要恨当时的环境!”赵云霄以最坚强的姿态走向刑场,就像她的丈夫那样。千言万语,最后的嘱咐只凝成一句,“小宝宝!望你好好长大成人,且好好读书,才不辜负你父母的期望。可怜的小宝贝,我的小宝宝!”“小宝宝”“我的宝宝”……这个拿女儿当逗号用的妈妈,该有多么的不舍,600多字的家书,20多次爱的呼唤,让人真切感受到字字泣血的重量。令人心碎的是,他们唯一的女儿启明,这个在狱中出生、失去双亲的孩子,最终也没能逃过时代的厄运、命运的捉弄,4岁时便夭折了。陈觉牺牲当晚,陈父陈景寰推着一辆独轮车来到刑场收敛儿子的尸体,为了不引起注意,他买了350多公斤的麻布,裹在儿子的棺木上从长沙到醴陵,整整120公里,他就这样推着车送陈觉回家。然而,赵云霄牺牲后被弃乱坟岗,遗骸无存,无法殓葬。陈觉在遗书中留下的与赵云霄合葬的遗愿,一直无法实现。直至2009年,大家才将赵云霄用过的一只柳条箱建了一个衣冠冢与陈觉合葬一处。2009年清明,醴陵举行了一个特殊的仪式,由陈家后人重新将陈觉的棺椁从旧址迁出的遗骸、夫妇二人的遗照以及两份遗书装进了赵云霄烈士曾经使用过的柳条箱合葬。至此,两个历经磨难、深深相爱的人,在时间跨越81年后,终于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团聚”了。2016年7月,醴陵烈士陵园立起了一座为陈觉与赵云霄塑造的铜像。两封家书,一封写给挚爱,一封留给骨肉,爱在文字间流淌。它们不仅记录了一对革命夫妻的生离死别,更镌刻着一个时代最崇高的精神丰碑。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陈觉和赵云霄用最朴实的语言诠释了什么是信仰,什么是爱情,什么是共产党人的初心。这些写在死亡边缘的文字,穿越近百年的时光,依然能让我们感受到那份炽热的情感与坚定的信念。他们的选择,是血色浪漫的史诗,更是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是对“何以中国”最有力的。如今,当我们站在醴陵烈士陵园里,仰望这对革命伴侣的铜像时,耳边似乎还能听到陈觉那封绝笔信中的话语:“我们虽然是死了,但我们的遗志自有未死的同志来完成”,而赵云霄留给女儿的那句“望你好好长大成人,且好好读书”,则成为了对所有后来者最殷切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