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如何写《幼儿园分散活动有哪些》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4 08:41

如何写《幼儿园分散活动有哪些》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题目:幼儿园分散活动注意事项
正文:
随着我国幼儿教育的不断发展,幼儿园分散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越来越受到家长和教师的关注。这种活动旨在让幼儿在自由、自主的环境中,通过游戏、探索等方式,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创造力和社交能力。然而,在进行幼儿园分散活动时,教师和家长应注意以下事项:
一、创设安全、舒适的环境
1. 确保活动场地宽敞、安全,避免幼儿在活动中发生碰撞、摔伤等意外。 2. 活动材料应无毒、无害,符合国家相关安全标准。 3. 教师要定期检查活动场地和材料,确保幼儿的安全。
二、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1. 教师要了解每个幼儿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根据幼儿的特点进行活动设计。 2. 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指导。 3. 对不同能力的幼儿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帮助,避免因能力差异而造成心理压力。
三、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1. 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会自己整理玩具、收拾物品,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 2. 鼓励幼儿在活动中自主选择、自主探索,提高他们的决策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让他们学会与同伴共同完成任务。
四、注重幼儿的社交能力培养
1. 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同伴关系,引导幼儿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 2

如何指导幼儿开展户外混龄自主游戏

游戏不但是幼儿的权利,还是他们学习的主要途径。教师是幼儿游戏的观察者和指导者,有效指导幼儿开展自主游戏可以提高游戏质量,使幼儿的社会性、创造性、表达力、表现力等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准备、筹备、填充

巧妙设置游戏区。威海市环翠区羊亭镇中心幼儿园的户外场地分散且狭长,U型结构的楼体将户外区域分成了东、西、南、北、中5块狭长的活动场地。这种特殊的分散格局对教师创设游戏区提出了挑战。鉴于此,幼儿园确立了“因地制宜、变‘忧’为‘优’”的思路,对户外场地资源进行了深度开发。例如:绘制各种交通标志线,创设“交通城”游戏区;着重打造台阶、角落与边缘地带,利用台阶上方的场地创建了具有农村特色的游戏区“农家乐”,利用东北角的两棵景观树和窗外的一小块正方形空地建成“表演区”,等等。最终,现有的户外场地变成了11个户外游戏区。

以幼儿为本的环境创设。该园创设了具有创意性、情境性、挑战性和开放性的环境。教师们选用废旧地垫、亚克力板、木板等材料,涂上幼儿喜欢的明亮色彩,制作成结实的区域牌。区域规则采用充满童趣、通俗易懂的卡通人物以及符号标识,放在幼儿能看见的地方。其中,野战区制作了医院标志,安置了一张床,并投放了担架、医疗器械,让幼儿在富有情境性的“战地医院”中抢救“伤员”。

按照层次投放游戏材料。教师从材料投放入手,诱发多种游戏的生成。一是投放更多同一类型、不同形式的材料。例如,在美工区,不仅投放水粉笔、大毛笔、粉笔,而且投放小黑板、画板、白布以及可移动涂鸦墙,等等。材料的丰富充分满足了幼儿游戏的需求。二是投放更多能诱发幼儿角色游戏的材料。在建构区,投放了小汽车、毛绒玩具、安全帽,幼儿扮演建筑师,为小动物建家;在野战区,投放了玩具手枪、医疗设施、锅碗瓢盆等。三是投放更多的低结构材料以及自然材料。在沙池区,投放杯子、奶粉桶、木板等低结构材料,在水池边投放水管,供幼儿取水,满足幼儿进行区域联动以及建构的需求。依托农村资源,在手工坊中投放石头、树枝、瓦片、木块等材料,用低结构材料激发幼儿的创造性。

游戏保障措施

安全保障。安全是快乐游戏的基础。为保障户外混龄自主游戏的安全开展,教师在墙面和滑梯上张贴安全提示;为防止幼儿在奔跑中被撞伤,在墙角等尖锐的地方包裹防撞贴。

时间保障。通过调研,幼儿园将一日作息时间合理优化,将碎片式时间整合为块状户外活动时间,以增加幼儿的户外活动时长,有效提升他们的活动效率。

健康保障。在自主游戏中,幼儿容易出汗。游戏开始前,教师组织幼儿互相戴好吸汗巾,防止汗液浸透衣服。水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组织幼儿将水壶装满水,并以班级为单位放在大厅里,以方便幼儿饮水。

游戏“四部曲”

班级游戏。以室内活动为基础。部分幼儿已经有了区域游戏基础,也就有了一定的社会交往意识,能够理解区域活动中的普遍规则。以了解区域为前提。通过介绍区域相关内容,让幼儿“知其所以然”,增加社会经验。以体验活动为铺垫。通过开展各种体验活动,让幼儿了解户外游戏区和室内区域游戏的区别。

级部游戏。同年龄段的幼儿身体发展和社会经验相差无几。在幼儿熟悉每个游戏区的基础上,幼儿园开放同级部幼儿的自主游戏。幼儿和同年龄、不同班级的幼儿一起游戏,提高了交际能力,增强了合作意识。

以大带小混龄自主游戏。小班幼儿的独立意识稍弱,独自行动时无安全感,或者自由过度,无安全意识。因此,幼儿园开展了以大带小式混龄自主游戏。在前期沟通的基础上,大班幼儿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和小班幼儿的安全,并且征求小班幼儿的意见,与弟弟、妹妹一起游戏。这种游戏增强了大班幼儿的责任感,培养了小班幼儿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

全园混龄自主游戏。有了前面的铺垫后,全园混龄自主游戏顺利开展了。在不同的游戏区内,不同年龄的幼儿自主选择区域、材料和伙伴。他们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探索、发现、交往、学习,获得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户外混龄自主游戏能够让幼儿在游戏的世界里茁壮成长,在自由的环境中蓬勃向上。

弹性管理时间 服务幼儿兴趣

我园实施弹性时间管理,最早来自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的引领。课程游戏化的六大支架之一就是“弹性时间管理:“尝试实行弹性一日活动时间安排表,除了餐点和午休时间,其他时间允许老师根据活动需要,灵活调配。”

明确理念:弹性管理要实现活动质量与效率共同提升

弹性管理支架一经提出,就成了幼儿园关注的热点,同时也是难点。热点是在此之前,大家对这个问题本身就有很多讨论。难点是它打破了原有的固定时间安排,对于实施传统时间表的幼儿园有一定的挑战。而且,在实施中,它不是显性而是无形的。如何衡量教师在实施弹性时间管理后,提高了教育效率和质量,而不是降低,这首先让教育管理者感到困惑。而对于教师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掌握弹性的度。为此,我们开启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探索。

在多次学习与研讨中,我园最终将“弹性时间管理”视为一种理念。强调不要为了“弹”而“弹”,并将其理念解读为:在稳定的、有规律的一日生活流程中,幼儿园和教师根据幼儿、活动、环境等实际情况,对一日活动的时间安排进行自主调整、自主选择和自主安排,从而提升教育质量的动态过程。

我们要求弹而有度,这个“度”既是目的也是标准,它包括积极确保活动内容的整体性、提高活动的有效性、增强活动组织的有序性、发挥活动过程的主体性、平衡活动对象的差异性等六方面。

“四步走”:找到“弹点”,确定弹性管理标准

弹性管理要有的放矢,而不是随意为之。最初实施弹性管理时,我们先以一个班为实验班,采用“四步走”的方式确定弹性管理方案。在此,以一个实验班大(2)班为例。

第一步,通过调研发现“弹点”。所谓“弹点”就是实施弹性管理的时间段或环节。为帮助教师理解弹性管理是有依据、有目的的,我们先到大(2)班进行调研。观摩半日活动,结合深度观察,寻找“弹点”。

在调研中,我请教师以幼儿和班级教师为观察点,记录幼儿和教师的表现及起始时间。从幼儿的角度,我们确立了幼儿的情绪状态、幼儿的有序程度、幼儿的完成情况这三个观察依据。对教师的观察,也确立了教师的语言组织、教师的有序引导、教师的情绪状态这三个标准。最后,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观察提出一个“弹点”,即哪个环节可以尝试弹性管理。

第二步,集体论证,确定“弹点”。观察结束后,全体教师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并对“弹点”提出了看法。

比如,一位教师提出的“弹点”是区域游戏。她观察到,在区域游戏中,教师刚开始很有序,从介绍新游戏材料开始,引导幼儿了解材料,这个时间用了9分钟。接着,幼儿根据自己的选择有序进入区域,用时6分钟。

开始游戏时,幼儿状态很好,很专注。教师组织有序,不断巡视和指导。23分钟后,收材料的音乐响起,6组幼儿中,只有1组开始按时收材料。5分钟后,还有3组幼儿未收完,教师开始催促幼儿。10分钟后,还有5个幼儿没有收完。因此,这位教师认为可以对区域游戏实施弹性时间管理,适当延长。

经过审议,我们最终决定先从区域游戏开始实施弹性管理,方法是适当延长时间。

第三步,确定延长或缩短时间的度。确立“弹点”后,班级开始实施弹性管理,这时需要再一次实地观察,了解时间延长或缩短多久为宜。

经过调整,再次观察时发现,除了刚开始的介绍,实际玩游戏43分钟后,幼儿注意力开始分散,活动室变得嘈杂,4组幼儿开始交头接耳。这时,教师决定让幼儿收材料,幼儿用了4分钟就完成了。这说明,这时结束游戏是比较适宜的。

在讨论中,我们确立了区域游戏中实施弹性管理的标准:有2/3幼儿开始出现倦怠、茫然或注意力分散,就可以结束游戏,开始小结。

第四步,确立弹性管理标准。经过一次次观察、调整和论证,教师逐渐理解了弹性时间管理实施的方法,并形成了实施弹性管理的评价标准。

一是从幼儿情绪入手,前面的区域游戏案例就是基于对幼儿的情绪判断。二是从游戏内容入手。以区域游戏为例,每周一班级区域都有新调整,介绍新材料都会占用一定时间,所以,游戏时间延长。到了周五,幼儿已经熟悉材料了,对材料的喜好也有所下降,就可以缩短游戏时间,延长小结环节。三是从教师的感受入手。弹性时间管理最重要的是来自教师的观察和感受,这是教师自主性的重要体现。

多维思考:依据幼儿活动情况弹性调整内容

“弹性时间管理”看似是针对时间,实际上折射的是对活动内容、教师观察支持能力的反映。因此,除了针对时间,我们还以点带面,通过弹性时间管理研究出“一纵一横”的途径,纵向是基于主体,即弹性调整的依据,横向是有针对性地弹性调整活动内容。

第一,基于幼儿活动情况调整活动时间。基于幼儿活动情况,就是教师对幼儿的情绪状态、幼儿活动的有序程度、幼儿的活动完成情况进行细致观察,然后确立活动的时间长度。

比如,自主游戏往往是幼儿最喜欢的内容,为此,这一段时间往往比区域游戏和集体教学活动时间要长。而集体教学活动,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也做了相应调整。比如歌唱活动,因为观察到幼儿不喜欢反复练习,我们就将练习部分放在收游戏材料的时间。谁先收好了材料,就可以带领大家一起演唱新学的歌曲。这样既调动了幼儿学唱的积极性,也避免了幼儿的消极等待。同时,我们还积极鼓励大班幼儿自主设计时间表,培养其自主管理时间能力。

第二,基于教师判断调整活动内容。基于教师判断,是指教师可以针对自己的观察和感受,灵活调整活动的内容和空间。

比如,在一次户外体育活动中,幼儿被一只偶然出现的青蛙吸引了,为此,教师临时停止了预设的体育活动,而顺应幼儿兴趣,带领幼儿观察青蛙。虽然幼儿观察青蛙、抓青蛙、找器皿、起名字等,占用了一上午时间,但他们有所收获、有所成长。教师这样的弹性调整也充分体现了尊重儿童、顺应儿童的教育智慧。

第三,基于课程特点调整活动安排。基于课程特点,是指充分考虑不同课程的性质灵活安排。比如美术活动的准备、操作、收拾材料需要的时间要相应长一点,小班可以从原定的15分钟延长到25分钟等。还有的课程,教师在组织中发现幼儿并不感兴趣,就可以临时缩短时间。

又比如一些主题活动、生成课程等,需要结合季节和天气开展。我园园本课程有一个主题是“伞的世界”,而如果结合下雨天气,就会让幼儿更好地体会伞的作用。于是,教师就将本来一个月完成的主题,改为持续性的活动。一到下雨,教师就停止预设的活动,先带领幼儿拿着小伞去户外走一走,感受伞的颜色、作用以及雨滴敲打伞的声音。

基于课程自主的弹性管理,教师可以改变原来“为了预设课程而组织课程”的被动状态,转而根据幼儿的兴趣经验、外在环境灵活调整课程安排,让课程呈现出更好的效果。

(作者系江苏省南京市逸仙实验幼儿园园长)

《中国教育报》2021年01月10日第2版

作者:葛琳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