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推荐《教学机智 观后感》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4 16:57

推荐《教学机智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教学机智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的观后感要围绕教学机智展开,阐述你对教学机智的理解和看法。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观后感应该有明确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教学机智的概念,主体部分阐述你的观点和感受,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3. 内容充实:在主体部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a. 教学机智的定义和内涵:阐述教学机智的含义,以及它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b. 教学机智的表现形式:举例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运用教学机智解决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c. 教学机智的培养:探讨如何培养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机智,包括个人修养、教学经验积累等方面。
d. 教学机智的应用价值:分析教学机智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4. 举例说明:在论述过程中,适当运用具体事例来支撑你的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这些事例可以来自你所了解的教育案例、书籍、新闻报道等。
5.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表达不清的情况。同时,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6. 观点明确:在文章中,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对教学机智

李佳菲.教师如何培养敏感机智:读《教育的情调》有感

李佳菲.教师如何培养敏感机智:读《教育的情调》有感.(2021-07-13)

https://mp.weixin.qq.com/s/0nJMjlbtmWrtRfwU_tfh1w

关键词:教师;敏感;机智;《教育的情调》(知行合一;境界升华;共处共情;使命担当)

摘 要:《教育的情调》一书中的实践案例解析颇具感染力。其中“骗分的小女孩”在书中得到了正面教育,而本人同样的经历却带来了心理伤害。可见“教育者的敏感和机智”意义重大,其水平高下会带来学生受教的悲喜结局。有鉴于此,需要从兼顾理论学习和实践练习来培养“知行合一”型敏感机智;从管理情绪超越世俗困境入手培养“境界升华”型敏感机智;从全面立体积极的“学生观”入手培养“共处共情”型敏感机智;从修炼“做一个合格的大人”入手培养“使命担当”型敏感机智。


一、《教育的情调》中的实践案例解析颇具感染力

马克斯·范梅南和李树英教授合著的《教育的情调》,并不是简单而又枯燥的论述那些教育原理,不像其他的教育论著一样晦涩难懂,它运用一些在教育生活中常见的教育现象、教育实例,从这些实践中反射出教育该有的情调,颇有意思。

二、“骗分的小女孩”书里书外的迥异结局发人深省

一个自尊心很强的女生在已批阅的考卷下发后,修改了答案拿去给老师跟老师说批阅错误,老师便给了她满分。这个小学生从老师的行为中受到了鼓励,后来不仅主动跟老师承认了错误,还一直奋发向上、勤奋努力,成为了一名真正优秀的孩子。这是书中一个令我很有代入感的例子,很多人的学生时代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包括我。我在小学阶段的成绩在班级前几,在某一次语文考试过后,出于与书中女孩同样的动机,我做出了与书中女孩同样的举动,但是我的小学老师却当着全班同学,一次次地强调自己的批阅不会有错误,我是一个不诚实的孩子。在这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不愿意去同这个老师进行交谈、沟通,甚至都不愿意去学习语文。

三、“教育者的敏感和机智”高下带来学生的悲喜结局

范梅南老先生说过:“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是教育管理人员进入孩子的体验世界的能力。”不同老师不同的教育敏感度和教育机智,促使不同的老师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学生在某种情景中最想要获得什么?应该如何应对学生的突发行为?学生做出这种举动的出发点是什么,为了学生的更好发展,教育者是否应该支持学生?”等等这些问题,从教者都需要靠教育的机智和教育敏感性来做出适合当下学生的最合适的举措。书中的老师不经意的举动和话语给了小女孩如此大的鼓舞,将这位老师高水平的教育机智和教育敏感性展现的淋漓尽致。我小学时期的那位老师要是能够更敏感的捕捉我的情绪或者说我的需求,我对接下去学习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态度?

四、从兼顾理论学习和实践练习来培养“知行合一”型敏感机智

教育的敏感性和教育的机智一部分是天生的,一部分通过后天的学习、实践逐步培养,但是教育的机智和敏感性绝不是可以靠单纯的专业课等理论的学习从而达到一个高水平的境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更要学会观察学生的表情、学生的肢体语言、学生的眼神,要感受课堂的氛围,感受学生在与你进行谈话时的语气变化...我觉得后者在敏感性和机智的培养中是更为重要的。

五、从管理情绪超越世俗困境入手培养“境界升华”型敏感机智

教育者并不是圣人,他们也有七情六欲,他们也有情绪低落的时候,马虎大意的时候,犯错的时候。作为一个成年教育者,生活经历的可能捶打,要忧虑的事情比他的学生日常关心的事多得多,孩子也不总是天真纯洁可爱的。但是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宽恕者,他们会给教育者无数的原谅与宽恕,他们会让生活中的阴霾减少,教会我们心怀希望、保持开放。“我们必须永远为真正的教育努力奋斗,不辜负孩子们给予我们的信任,不滥用他们的原谅和宽恕。”

六、从全面立体积极的“学生观”入手培养“共处共情”型敏感机智

在阅读这本书以后,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了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不同点,有各自的闪光点,有无数的可能性。孩子,不是只有成绩好坏之分,每一个人都渴望被关注、被注意,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被表扬。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不能吝惜自己的表扬,鼓励有时会有更好的效果。承担起一位教育者的责任:传授知识,引导孩子们拥有更健康、更光明的生活。

七、从修炼“做一个合格的大人”入手培养“使命担当”型敏感机智

何为教育的情调,如何才能做一名有教育情调的教育者,我不能靠阅读《教育的情调》完全了解掌握,但是我为我成为一名教育者而感到幸运,孩子可以教会我很独特的,在成人世界无法学到的东西。做一名合格的大人,也许就是为孩子遮挡更多的阴暗面,为他们带来更多的光亮。如何在孩子们面前成为一位合格的大人,是接下去的日子里我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有感于课堂上学生的插嘴

小军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孩子,上课经常插嘴,无端地“干扰”教学进程。尽管他人很聪明,但我心里还是对他保持适当的距离。当然他也有可爱的一面——有时我提出问题全班鸦雀无声时,他冷不丁地插话,给全班同学以启发,使得本已冷场的教学又峰回路转,热闹起来。下面这个片段就发生在上学期的一堂复习课中,小军的意外插嘴促成了教学方法的创新,引起了我的深思。

课堂链接——“原型”再现

(数学课接近尾声,大家正在安静有序地反馈最后一道习题2又4/5×3)

师:这道题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1:我按照分数乘法法则计算的。

(生1上来写下了:14/5×3/1=8又2/5 ,他还没写完,下面小军就开始叫嚷了)

小军:太复杂了!我的简单,和他不一样!

师:不一样?

(我心头一惊:不知道这个孩子又要折腾出什么来)

师:好吧,上来写写你的算式。

(我已经习惯于小军的意外插嘴,与其批评他不举手发言不如调动他的学习积极性。小军很自信地走上来,在黑板上写下了2又4/5×3=6又12/5)

生2:不对。

生3:对的。

(这下全班像炸开了锅,纷纷开始争论。大家的兴奋点已经点燃,与其压制他们,不如组织他们讨论,使学生的认识走向深入)

小军:我是用了乘法分配律,整数和分数分开来乘。

(小军插嘴从来就是坐在位置上,不过声音倒是一下子盖过了其他同学,此时我感到小军意外插进来的方法比一般方法有新意,于是我趁机强调)

师:大家听清楚了吗?

生4:乘法分配律,什么意思?不清楚。

师:你能讲清楚吗?我也不明白。

(我把头转向小军,故意装作不懂)

小军:是这样:整数部分乘以3得6,分数部分乘以3得12/5,加起来就是6又12/5。

师:哦,原来如此。(我装作一下子明白的样子)

师:可是,分数部分12/5是假分数,可以吗?改进一下就很好了。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地方改一下?

(我“逮”到了机会,也想好好教育一下小军的浅尝辄止)

生5:知道!

生6:把分数部分写成2又2/5,加上原来的6就可以得到8又2/5。

(终于把一个“意外事件”处理好了,我刚想组织下课,就在此时又有一个学生把手高高举了起来)

师: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7:运用乘法分配律,他的方法不好,我有更好的方法。

〔只见让他上来写了2又4/5×3=(3-1/5)×3=9-3/5=8又2/5。我立即组织讨论,肯定了他富有创见的想法。此时小军的脸红了,慢慢低下了头〕

回味课堂——边走边看

学生上课插嘴,随时打断教学进程,甚至可以立即进行课堂争辩的方式,在有的教师眼中也许是不被认可的,但是如果没有小军这意外的插嘴,也许就没有乘法分配律的涌现,如果没有课堂上的及时讨论,也许就没有乘法分配律的优化,如果没有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许就没有学生的方法创新。实际上,看似一道简单的乘法题,学生的思维却是步步深入,富有创新意识。

这次课堂上发生的“意外”使我深深感受到,对这样上课爱插嘴的学生我们不能等闲视之,要积极利用课堂上插嘴的话题,及时引导孩子讨论,使讨论走向深入。教师要机智灵活地处理学生插嘴的话题,变“意料之外”为“情理之中”,使课堂变成孩子思维碰撞、智慧交流的场所,激发孩子的创新意识。

推敲课堂——有感而发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已经不再是教师一厢情愿的“独白”,而应该是师生、生生之间智慧的“对话”。学生的插嘴和对话就像“涟漪”和“灵光”,激活了思维、产生了碰撞、启迪了灵性。师生之间只有敏感地捕捉话题、深层次对话才有方法的创新、闪光的生成。因此在上面这个小小的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插嘴这些不和谐的现象背后涌动着的是学生智慧的火花。因此,插嘴有时也能生成创新。

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插嘴是安全心理氛围下的情绪真实流露,为创新意识的萌发提供了情感基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因此要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就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感受和学习感受,为学生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使他们能够自由思考和表达。学生的插嘴正是这种安全氛围下的情绪真实流露。

现在我们倡导小班化教学,为学生的心灵自由和情绪的真实流露提供了可能。在小班化教学中,由于学生人数较少,师生可以较充分交流,使师生的心理距离无限接近,从而营造一个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自由想象。即使是在安静的课堂上,教师也要让学生得到表现思想和情感的机会。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允许学生的个性表现,要宽容学生在“心理安全”条件下的打岔和插嘴,宽容学生在“心灵自由”条件下的发言、争辩和讨论,以保护学生行为和情感上的积极投入,让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从社会学角度讲,插嘴加强了人际交流,促进了师生互动,能有效唤起学生学习的愿望。教学中,教师合理、适度允许学生插嘴,能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流和沟通,唤起学生学习的愿望。从社会学角度讲,插嘴讲话是学生对教师教学作出的一种回应,是学生积极思维、注意力集中的一种表现,加强了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师生之间情感的互动。学生在课堂上的手势、眼神、动作传递着某种信息,他的一颦一笑散发着某种情感,这些信息和情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会促进与教师的交流。教师关注这些细节,会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被老师重视的,唤起他们学习的激情。

从教育学角度讲,学生的插嘴是在“最近发展区”学习时的一种思维外显,及时捕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思维外显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在学生的插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的思维过程,而且这种思维是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的,只有在学生感觉可以学、可以说的情况下才会有不由自主的插嘴。如果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太枯燥时,是没有兴趣、没有情绪作出反应的。因此学生的插嘴从另一种角度反映了我们的教学没有脱离学生的基础,符合最近发展区进行教学的原则。

同时在教学中我还体会到,学生的插嘴以及富有创见的思维方法是不知不觉甚至是突然出现的。教师应该抓住这闪光的瞬间,迅速捕捉而有所发现,从而在宝贵的课堂时间内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头脑中潜在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一定的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杭州市娃哈哈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4年06月12日第12版

作者:傅颂九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