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5 01: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对你的母亲读后感的胡适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确定你的读后感主题,是赞美母亲的伟大、讲述母亲的辛劳、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还是探讨母亲对你的影响等。明确主题有助于你在作文中保持论述的针对性。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具备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书籍或文章的背景和主要内容;正文部分围绕主题展开论述,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感悟进行分析;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呼应主题。
3. 突出个人情感:在作文中,要真实地表达你对母亲的感激、敬仰和爱意。避免空泛的赞美,要用具体的事例和细节来体现你的情感。
4. 引用原文:在作文中,适当引用原文中的精彩语句或事例,以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但要注意不要过多引用,以免喧宾夺主。
5. 深入分析:在分析母亲对你的影响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a. 母亲的教育方式对你成长的影响; b. 母亲的言传身教对你的性格塑造; c. 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 d. 母亲在你遇到困难时的支持和鼓励。
6. 举例说明:在论述过程中,尽量用具体的事
文 | 渡兰君
来源:渡兰(ID:dulantea)
家庭是父亲的土地,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
有个比喻很生动:如果父亲是笔,母亲是纸,那么孩子就是画。
是呀,一个家,由父亲与母亲共同经营,孩子如何成长与发展,也跟父母息息相关。
父亲的格局,指引着家庭前进的方向;母亲的情绪,营造起家庭的和睦氛围。
爱默生有句名言:“家庭是父亲的土地,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
父亲的格局,母亲的情绪,往往决定了一个家的风水与温度。
父亲的格局,决定家庭的高度
古人讲:“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父亲,作为孩子成长路上最重要的男人,他的格局与眼界,深刻影响着孩子长远的发展。
《伤仲永》的故事是令人惋惜的,如果父亲鼠目寸光,不思进取,只着眼于小营小利,那么即便孩子有再多的天赋,也终究沦于平庸。
父亲有着大的格局,开阔的视野,为孩子的人生方向摆正帆,指对路,孩子才能走得更顺更远。
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事实也如此,张家四姐妹有才有德,分别嫁给了小生名角顾传玠、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著名作家沈从文、著名汉学家傅汉思。
其实,张家不止女儿花,还有六个儿子,也都通通出类拔萃、学贯中西……
在十位儿女全数成材的背后,有一位好父亲——知名的教育家张武龄。
张武龄素来治家开明,教育格局尤为广阔。
就以兴趣爱好为例,张武龄并不像很多家长那样,一味地给孩子灌输自己的意志,更不强制要求孩子必须学什么。
相反,他给予儿女们非常大的发展自由和个性成长空间。
比如:家中的任何地方,孩子们都可以自由进出;父亲最珍爱的藏书,孩子们随性翻阅、从不限制。
但放养归放养,张武龄会给出自己的建议。
比如,虽然他从不干涉老师的具体教学,但他会从《文选》、《史记》、《孟子》等书中选出一篇篇优秀的古文,让孩子去读;此外,张武龄一有时间,就会带孩子去听优秀的传统艺术——昆曲。
一路走来,张家儿女的兴趣广博,各有擅长,但都热爱读书与昆曲,以此养成了高雅的志趣,这与父亲张武龄的教育格局与开阔视野是分不开的。
正如曾国藩所言:“谋大事者,首重格局。”
父亲可以不留给孩子万贯家财,但切不能因为自身的目光短浅,将孩子控制在狭小的视野里,扼杀他们无数的可能性。
父亲的格局,就是一个家的不动产,是宝贵的精神养分,是孩子通往星辰大海的船帆。
母亲的情绪,决定家庭的温度
如果说父亲在家庭中扮演的是掌舵者的角色,那么母亲则是一个家庭的调节阀。
如果一个家的母亲整天唉声叹气,愁眉苦脸,那这个家也会死气沉沉,毫无生机;
而当一个家的母亲笑容常驻,打扮精神焕发,那这个家也定会有充满活力,有无尽的欢声笑语。
台湾心理学博士、脑科专家洪兰女士做过关于男性与女性的脑部研究报告,她的结论是:
女性的情绪能量远远超过男性,母亲是家庭的灵魂,母亲快乐全家快乐,母亲焦虑全家焦虑。
母亲的情绪,影响着整个家庭的氛围,以及孩子的性格走向。
胡适曾这样形容他的母亲:“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情感的话。”
胡适家里大嫂不懂事,二嫂气量小,但胡适的母亲从不和两个嫂子吵一句嘴。
胡适回忆说,“他们常常闹意见,只因为我母亲的和气榜样,他们还不曾有公然相骂相打的事。”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一个家的温馨不仅仅来自物质的保障,还仰仗于父母的脾性,当管理好了情绪,才给孩子以榜样。
一个家,因为有母亲而温暖,因为有母亲而包容,因为有母亲紧紧团聚在一起,不断向上。
母亲的好脾气,就是家里最可贵的财富。
正如文首那句话所言:“家庭是父亲的土地,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
世上并没有完满的家庭,但一个格局广大,眼界开阔的父亲,和一个性情和善,柔情似水的母亲,就能创造洋溢着爱与欢笑的家庭氛围,以及把这个家带向充满无限可能与希望的未来。
渡兰君,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渡兰(ID:dulantea)。用美文,做你心灵的摆渡人。读者经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作者。
一天,我乘坐公交车。坐在我前面的是个七八岁左右的女孩,身上背着一块画板,刚刚下了美术课的样子。旁边站着她的母亲。从我上车开始,这位母亲就开始对小女孩进行了喋喋不休的教育。
“你上课不要讲小话,知道吗?”
“你为什么今天不带颜料呢?妈妈每次都跟你讲,画过画后,要将颜料、画板放在一块。”
“你同学豆豆为什么每次在画画班能得老师表扬,在学校也能得语数老师表扬,为什么你每个地方都表现不好,让妈妈每次都听了不少空话。”
“你下次再挨批评,我是不会来接你的了。”
“你到底想不想学画画?不想学,咱们就别学了。你也别浪费妈妈的钱。妈妈赚钱也是不容易的。你从来都不体谅你父母。”
“你现在上数学课还抄别人的答案吗?要认真听讲,自己独立完成作业。你知不知道?”
……
直到我下车,中间二十多分钟里,这位母亲板着脸,一直厉声地“东一句,西一句”地训斥着她的孩子。而那个孩子,眼睛看着车窗外,机械地不停点头:“嗯。”“好的。”“知道了。”
说不好这位母亲的教育能起到多大的作用;更不理解这位母亲为什么会在公交车上教子。
这让我想起《四十自述》一书中,胡适在提到母亲的时候说的一句话:
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
《四十自述》一书,是胡适先生“传记热”的表现,主要写了他四十年的生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留学以前;留学七年;归国以后。
胡适作为二十世纪以来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和学术大师之一,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也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曾担任国立北京大学的校长。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是什么样的家庭,才能养育这样杰出的人物呢?
在《四十自述》这部书中,胡适先生开篇就写到了自己的母亲,并这样总结道: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岁零两三个月)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母亲对胡适的影响之深,从中可见一斑。
那胡适到底有位怎样的母亲呢?作为一个老式农民,如何能教出北大校长呢?
胡适母亲全名是冯顺弟。在那个年代,农民解决温饱问题几乎是生存的全部需要。女孩到了14岁,大都许了婆家。到17岁如果还没有对象,大多数只能作填房。
冯顺弟家贫,没有机会读书。但她及她的母亲都敬重知识。冯顺弟希望嫁给有文化的人,耽误了最佳婚配时间。直到17岁那年,47岁的三先生找人来要冯顺弟的八字。
冯顺弟想为父亲减轻家庭负担,同时对三先生的能力与文化钦佩,遂同意嫁给了比自己大三十岁的男人。
三先生两任前妻都已去世,第二个妻子留下三男三女。其中,他的大女儿已嫁人,大儿子随后一个月成婚。冯顺弟这个后母自是极难当的。
婚后,冯顺弟作为家眷,随作官的丈夫远赴上海、台湾,由此,她也度过了人生最快乐的时光。她一有时间,就向丈夫请教,认真识字。三先生尽心尽力教,用毛笔在红纸上写下一千多个字。冯顺弟认完后,又教儿子认字,并当作自我知识巩固。
冯顺弟是生错了年代。如果换到现代,她无疑会是一学霸。
胡适先生三岁的时候,父亲三先生去世。
当时,家家境很差。大儿子年龄比冯顺弟还长几岁。冯顺弟作为六个孩子的后母,要从大儿子手上讨要生活费,何其艰难。但她抚养胡适,坚持让儿子上私塾念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智慧和远见。
当时的私塾学费便宜,每年交2元给先生。冯顺弟为了让老师对儿子讲解更仔细些,要求更严格些,竟主动交给老师10元的学费。
每天早上,冯顺弟早早醒来,督促儿子上学堂。
胡适在《四十自述》中写到: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虽然只有胡适这唯一的亲骨肉,冯顺弟却不曾骄纵儿子,总是及时督促孩子学好功课。正因为这样,胡适日后才能成为文化名人,成为北大校长。
胡适十四岁的时候选择留洋,冯顺弟也并不曾为一己之私利阻止。这在当时,多么难得。这母亲,是极不平凡的。
胡适幼时失去父亲,但识字有限的母亲竟能担起父亲的角色,亦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胡适在书中说: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这话令人震撼。当时身处大家庭,二十三岁丧夫的冯顺弟有很多不得已之处。但她对待儿子的严格要求,着实令人肃然起敬。
即算是现在这个年代,母亲们的文化程度提高了,恐怕在这一点还难以达到这样的认识高度。我就亲眼看到有老师向家长反映孩子的问题,家长当着老师的面给孩子一巴掌,或者恶狠狠地借孩子撒气的。似乎他们的教育,只是为了给老师一个交代。
胡适还在书中提到一件事:胡适体质弱,变天了没有好好穿背心,还冲姨妈说了一句轻薄的话:“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这话被冯顺弟听到了。
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的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的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忍不住为二十三岁守寡训儿的冯顺弟感动。母亲对儿女从严要求,实则是深沉的爱。
在这个大家庭里,胡适的大嫂子和二嫂子经常发生矛盾。每次发生矛盾的时候,总会对比她们大一两岁的婆婆冯顺弟撒气。
冯顺弟受了气,从来不接口。顶多晚上哭泣早上不早起,等着大嫂子或者二嫂子端了热茶进来,算是接受她们的认错。
胡适的大哥是个败家子,大过年还引来一群讨债的。冯顺弟总是从容料理年夜饭,脸上自始至终都和和气气的。
胡适这样写道:
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家中财政本不宽裕,全靠二哥在上海经营调度。大哥从小就是败子,吸鸦片烟,赌博,钱到手就光,光了就回家打主意,见了香炉就拿出去卖,捞着锡茶壶就拿出去押。我母亲几次邀了本家长辈来,给他定下每月用费的数目。但他总不够用,到处都欠下烟债赌债。每年除夕我家中总有一大群讨债的,每人一盏灯笼,坐在大厅上不肯去。大哥早已避出去了。大厅的两排椅子上满满的都是灯笼和债主。我母亲走进走出,料理年夜饭,谢灶神,压岁钱等事,只当做不曾看见这一群人。到了近半夜,快要“封门”了,我母亲才走后门出去,央一位邻舍本家到我家来,每一家债户开发一点钱。做好做歹的,这一群讨债的才一个一个提着灯笼走出去。一会儿,大哥敲门回来了。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
正因为冯顺弟的气度,有大局观,那样的大家庭才稳定。换今日,她必定可以成为名企业家。
读《四十自述》,我们对旧式家庭妇女冯顺弟培养出文化名人胡适不再引以为怪。胡适的自传恰好告诉了我们:母亲的言传身教极为重要。平凡的我们,如今身上某些优点恐怕也离不开母亲的影响。对此,我们该对母亲心怀感激,永远!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