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缘缘堂随笔读书笔记》小技巧(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4 11:49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缘缘堂随笔读书笔记》小技巧(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缘缘堂随笔》读书笔记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想要探讨的主题,如作者丰子恺的写作风格、文章中的哲理思想、文化内涵等。
2. 结构安排:一篇好的读书笔记作文应具备清晰的逻辑结构。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a. 引言:简要介绍《缘缘堂随笔》的作者、作品背景,以及你选择的主题。 b. 主体:根据主题,分段阐述你的观点。每一段开头可以提出一个分论点,然后结合具体事例或论据进行论证。 c. 结尾:总结全文,重申你的观点,并提出对未来阅读或研究的展望。
3. 丰富内容:在写作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a. 引用原文:适当引用《缘缘堂随笔》中的经典语句,以增强说服力。 b. 结合实际:将书中的观点与自己的生活、学习或社会现象相结合,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c. 举例说明:用具体的事例或故事来佐证你的观点,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4. 语言表达:注意以下几点:
a. 语句通顺:避免出现语法错误、错别字等低级错误。 b. 文风独特: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

读《缘缘堂随笔》

每月都会去选一本书,這次選了一本丰子恺先生的《缘缘堂随笔》。名曰随笔,一本闲书,泛泛地读它。丰先生是一个与人无争、无所不爱的人,有一颗纯洁无垢的孩子的心。“达观间不掩深情,戏虐里窥见警策”。读先生的小故事,小故事里有一种风韵;悟先生的大道理,大道理里也见先生的大真情!

一座美丽的精神家园——《缘缘堂随笔》读后

人们认识丰子恺先生,往往是从他那些脍炙人口的漫画开始的。在他的漫画中,无论是人物、动物,还是周围的环境,寥寥数笔,便跃然纸上,风趣幽默,清新可人,令人过目难忘。

当我阅读丰子恺先生的《缘缘堂随笔》后,才发觉他文字和漫画的风格是一脉相承的,平淡质朴,意境幽远。没有大江大河似的波澜壮阔,只有小桥流水般的静谧安详。

我阅读的这个版本,是以1931年上海开明书店初版为底本,同时收入《缘缘堂再笔》、《缘缘堂新笔》、《缘缘堂续笔》中的代表作品。原版复刻《护生画集》中的漫画作品,点缀在文章的前后,为本书平添了几分生趣,真可谓图文并茂。

他笔下的孩子们,天真烂漫,毫不矫揉造作。在他的心目中,这些孩子与神明、星辰、艺术有着同等的地位,给他带来的启示是:“他能撤去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看见事物的本身的真相。他是创造者,能赋给生命于一切的事物。他们是‘艺术’的国土的主人。我要从他学习!”同时,他也在感叹:“你们的黄金时代有限,现实终于要暴露的。”

是啊,在现实生活的重压下,有多少人在成年以后,还能完全保留着童年的纯真与善良呢?即使有极少数不肯与现实妥协的人,他们在这样一个日益功利化的社会里,也常会四处碰壁,步履维艰。

他笔下的一些小人物,和生活在我们周围的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作者通过对一些琐碎的生活细节的描写,呈现给读者的是这些底层人物人性中闪光的一面,有一种温暖人心的力量。

他笔下的两位恩师——李叔同先生和夏丏尊先生,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他们拥有同样的才华,同样的胸怀,在教学方法上却截然不同:李先生以身作则,言语不多却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夏先生则是苦口婆心,诲人不倦。而学生对他们的敬爱却是完全相同的,可以说是殊途同归。这就为后世树立了两种不同风格的良师的典范。

他笔下的小动物,也是那样的鲜活、可爱。有颇具高士之风的白猫,有贪嘴的馋猫,也有充当主人和客人之间润滑剂的小白猫“阿咪”,就连高傲的大白鹅,由于它对家庭在物质和精神上的贡献,也让人对它念念不忘。

他笔下的季节,也别具一格。从《春》和《秋》这两篇短文中,可以看出他对不同季节的感受,与我们通常的感受有着很大的差异。

古往今来,赞美春天的诗句数不胜数,如韩愈的“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高鼎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杜甫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他却认为“春的景象,只有乍寒、乍暖、忽晴、忽雨,是实际而明确的,……可知春徒美其名,在实际生活上是很不愉快的。”

多数人对秋季感受的基调是悲秋,如苏轼的“昨夜秋风来万里。月上屏帏,冷透人衣袂。”,陆游的“秋灯如孤萤,熠熠耿窗户;秋雨如漏壶,点滴连早暮。”,而他却说:“我只觉得一到秋天,自己的心境便十分调和。非但没有那种狂喜与焦灼,且常常被秋风秋雨秋色秋光所吸引而融化在秋中。”这大概与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和年龄有关,心情不好时,即使是明媚的早春,在他眼中也只是最难将息的时候。三十多岁的他,自认为年龄已到了立秋以后,对秋的认同感逐渐加深,即使是萧瑟的秋风吹来,他也会有秋风送爽的感觉。

缘缘堂,丰子恺先生精心营造的居所,对于他来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被视为自己的安息之所、归宿之处,他的多部随笔集均以缘缘堂命名,就足以印证这一点。不料这美好的安居之所,却在日寇的炮火中毁于一旦。在《告缘缘堂的在天之灵》一文中,他用拟人的手法、悼念已故亲人的笔调,回顾了缘缘堂从营建到焚毁之间的点点滴滴,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对缘缘堂的深情厚意。回忆有多美好,痛惜之情就有多强烈。

虽然在丰子恺先生的有生之年里,缘缘堂并没有如其所愿得以重建,但他却用温润的文字和漫画,为自己,也为更多的读者,营造了一座无形的缘缘堂,一座美丽的精神家园。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