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落花生课文中心思想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4 15:50

落花生课文中心思想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落花生》课文中心思想作文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 理解课文内容:首先,要深入理解《落花生》这篇课文的内容,包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只有对课文内容有充分的理解,才能准确地把握中心思想。
2. 明确中心思想:在作文中,要明确指出《落花生》的中心思想。这篇课文主要表达了花生不张扬、默默奉献的精神,以及作者对这种精神的赞美和追求。
3. 结构清晰:作文结构要清晰,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课文内容,主体部分重点阐述中心思想,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中心思想。
4. 论证充分:在阐述中心思想时,要运用课文中的具体事例、人物形象等进行论证。例如,可以引用花生生长过程中不张扬、默默奉献的特点,以及作者对这种精神的赞美之词。
5. 语言表达:在作文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同时,注意避免语病和错别字。
6. 结合实际:在阐述中心思想时,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例如,可以谈谈身边默默奉献的人,以及他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启示。
7. 发挥创意:在作文中,可以适当发挥创意,运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小学课文《落花生》的幕后,折射台南望族百年沧桑与悲凉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小学语文课文《落花生》,是一篇1922年出版的很短的白话散文,其作者许地山,台南人,成长于福建漳州,祖籍广东揭阳。其不朽散文从民国至今就编入教材,且两岸课本均采用。今天,我们分享一下作者身后台南望族百年沧桑与悲凉往事。

未许落花生大地,不教灵雨洒空山

《落花生》作者许地山(1894-1941)

1941年8月4日,《落花生》作者因劳累过度、积劳成疾,突发心肌梗塞在香港寓所辞世,享年48岁,至今已相距83年,但他的散文《落花生》,一代又一代在传颂。

许地山去世时,宋庆龄女士第一时间送去花圈,第二天许地山在香港安葬,当年港九钟楼为他鸣钟,香港大学降半旗致哀。在他去世16天后,香港文化界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此外,新加坡及马来西亚华侨华人也在中华总商会举行追悼大会,各界人士或祭文、或挽联、或纪念文章,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文字高度评价这位“永生的作家”,赞誉了他的不平凡一生。

《一波说》查阅到,著名作家端木蕻良写的挽联是:“未许落花生大地,不教灵雨洒空山。”上联巧妙地嵌入许地山的“许”姓和他的名作《落花生》,下联则嵌入他的书《空山灵雨》。而《落花生》作为一篇评价很高,且很早就收入到课本的白话散文,就收录在《空山灵雨》一书中。

周俟松

许地山是一位杰出的作家,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术大师、坚定的爱国者。

值得一提的是,许地山的身后,是一个台南望族,他的父亲许南英是台湾近代史绕不开的人物,在清代两百多年历史上,台湾中进士的有33人,许南英就是其中之一。此外,许地山的原配林月森,是“台湾五大家族”之“雾峰林家”林朝栋的女儿,著名历史人物林祖密将军是他的妻兄。

许地山的第二任妻子周俟松,也就是许地山之子周苓仲的生母,她是湖南湘潭人,与彭德怀是同乡,她的父亲周大烈(字印昆),是辛亥革命志士。

许地山与原配林月森所生的长女许槲新,还有他与周俟松所生的一对儿女周苓仲、许燕吉,后来,由于历史的原因皆与“右派”有缘。其中,周苓仲有一段“牧羊人”传奇故事,出生于北京的小女儿许燕吉出了一本30万字的个人回忆录《我是落花生的女儿》。

2014年,许燕吉离世,走完81年的人生,她留下遗言将遗体捐给医院,怀着大爱走完不平凡的人生。台湾知名人物蔡正元在细数许地山家族百年沧桑时曾表示,作为台南望族,许南英、许地山家族在台南还有很庞大的财产,但无论是国民党还是民进党,都不会给许地山后代“转型正义”,还他们应该继承的财产。蔡正元说:“这是一段‘落花生’悲凉的人生,却让人看到一个有情有义的台南女儿,一个了不起的台湾女儿!”

许地山

许地山,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是台南人,出生于中日甲午战争的1894年。从一出世,他自幼就经历台湾沦陷、背井离乡之难。他的父亲许南英,世居台南、祖籍广东揭阳,是晚清进士。

许地山出生的第二年,即1895年,父亲许南英参加刘永福领导的抗日,血战近5个月,杀敌逾1600人。1896年,斗争失败后的许南英带着年幼的许地山,流亡到福建漳州及东南亚等地。

当年,许地山被父亲许南英带到漳州,落籍漳州“龙溪县”(注:今漳州龙海),并在漳州长大读书,从户籍来看,他也是漳州人。值得一提的是,白话散文《落花生》就是许地山在漳州时写就的,最早于1932年编入《国文》教材。

《一波说》注意到,许地山的祖籍是广东揭阳,他虽出生于台南,但年幼时就入籍漳州,且其幼年及青少年的轨迹也在漳州,与漳州有一段不解之缘。值得一提的是,广东揭阳的许氏先祖,乃开漳圣王麾下第一副将许天正之后裔。

1895年,日军登陆台湾,眼看台湾守不住,被日本人悬赏的许南英不得已举家至漳州,入籍龙溪县。在漳州读书的许地山,于1911年在石码眉麓小学当教员,后在漳州城中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华英中学任教。他在漳州读完师范后,曾一度到缅甸中华学校教书,后返回漳州教书。

1917年,得到基督教会资助的许地山,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还修读了宗教学院。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一边讨论时政、追求真理,还一起编辑北京青年会图书馆的《新社会旬刊》。1920年,燕京大学毕业后,他留校任教,起初给鲁迅先生的弟弟周作人当助教,后因意见相左而分开。

1921年,许地山与沈雁冰、叶圣陶等12人,在北平发起创办文学研究会,并创办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影响最广、规模最大的新文学刊物《小说月报》,同年他在此刊物上发表小说处女作《命命鸟》,时年27岁。

《许地山小说选》,杨牧编

1922年8月,许地山赴美国纽约,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深造,后获得文学硕士,当年与他同行的有梁实秋、谢冰心等人。此后,他在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宗教史、印度哲学、梵文、人类学和民俗学。还出版小说集《缀网劳蛛》、还有散文集《空山灵雨》,不朽名篇《落花生》就收录在《空山灵雨》一书里。

1927年,许地山由英国返回,任教于燕京大学文学院和宗教学院,除了文学方面的成就,他在宗教方面学术也是有口皆碑,出版《大藏经索引》、《道教思想与道教》、《中国道教史》等。文学方面,除了脍炙人口的《落花生》,还有小说《缀网劳蛛》、《春桃》、《玉宫》等。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许地山在小说方面自成一派,与鲁迅、郁达夫等不同,他在作品中将宗教与现实融为一体,而在描绘现实中凸显人格及思想。

值得一提的是,许地山对印度文化也有很深研究,是一位学贯中西、成果丰硕、且在诸多领域有突出成就的杰出学者,而非仅是一位著名作家。他于1930年出版的《印度文学》,是中国人撰写的第一部印度文学史专著。此外,由商务印书馆于1934年出版的《道教史》,是中国第一部道教专史。

顺带提及,新加坡南侨师范学校为纪念他的学术成就,写了一对好联:“探究国学、钻研哲学,学习精神传千古。深通英文、畅晓梵文,文章道德各千秋。

《一波说》发现,许地山除了在燕京大学任教,也曾在北平多所高校任教,还曾到广州中山大学讲学,抗战期间的1935年,他到香港大学文学院任教,曾当选为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当年,他发表论文《国粹与国学》,还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疾呼。在香港,他还不知疲倦地为中小学培训师资,还推动平民业余学校的教育;难怪有人说,香港文化是“许先生一手开拓出来的”。

1938年,在湖北汉口成立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许地山与郭沫若、巴金等当选为理事,此后,许多文化界及青年学生流亡到香港,许地山就是协会香港会员通讯处的常务理事及总务。1941年8月4日,许地山因突发心脏病逝世,年仅49岁。当年,有人在纪念他的文章中用了诸如“旧都讲学,桃李盈门”、“香江设帐,嘉回后生”字眼,赞誉这位诲人不倦的一代名师。

总之,许地山不仅是一位著名作家、杰出学者,还是一位坚定的爱国志士。他自幼经历了台湾被占、国土沦丧、背井离乡之苦难,加上父兄的影响、家庭的遭遇,还有自己不懈奋斗,令他成为一位永生的作家,新文化运动先驱之一、文化界抗日的中坚,是一位战士!

许南英的家国情怀——海天东望哭台南

许地山的父亲许南英(1855-1917)

对于许地山三名子女的不平凡经历,相关资料及报道很多,就不再多写了;《一波说》侧重分享许地山的父亲许南英的事迹。

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讲座教授汪毅夫在谈及晚清台湾进士许南英诗集《窥园留草》时,说他最喜欢《別台湾•如梦令》,这是许南英1895年被迫离开台湾后,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回台省墓”时写的。

望见故乡云树,鹿耳鲲鯓如故。城郭已非,彼族大难相与。归去,归去,哭别先人庐墓。”“鲲鯓”是台南的一处地名,汪毅夫评价道:爱国爱乡不忘其祖,仇日仇寇而记彼“大难”之情,字字句句,铿锵有力,叩人心扉!

在北平任教期间,许地山曾整理父亲生前的诗词,亲撰《窥园先生诗传》,并编成《窥园留草》(注:1933年出版)。台湾知名文史学者黃典权谈到此书时表示:《留草》和《窥园词》本身,是一个台湾名进士家破国危幽思淒切的心声,交织着很多地方掌故以及风雅际会的纪录,所以《留草》的文献价值,好像比同时代的一些诗文集更高得多。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许南英离开台南故土后,有很长时间在闽粤两省频繁搬迁,曾在今天的厦门鼓浪屿、海沧及漳州等地居住,他的诗词也记录了他的足迹,给闽台文化留下浓墨重彩的历史记忆。

许南英台南“窥园故居”旧址

许南英,号蕴白、允白,又号“窥园主人”、“春江冷宦”、“龙马书生”,1855年出生于台南,1879年中秀才,1885年中举人,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中恩科进士,为清代台湾33位科举进士之一。当年,他被朝廷分签兵部车驾清吏司主事(注:七品),但未就任,带衔返回台南后,曾出任台湾第一任药局的主持,后协助台湾巡抚唐景裕,编撰《台湾通志》之台南篇。

许南英,号“窥园主人”,其位于台南的“窥园故居”,如今已不存在了。今天台南市府前路一段的台湾银行面前的道路,就是其故居的位置。

才华出众的许南英,是近代台湾诗坛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甲午战争后,他担任台南筹防局统领,主持团练,坚守抗日。后来,“台湾民主国”成立,他仍领兵抗日。1895年,日本人登陆台湾,台湾巡抚唐景裕跑了,在日军攻占台南的前一天,他才在亲朋好友的掩护下,离开台湾。

1896年9月,即台南失守的一年后,许南英用一首诗写出心中的悲鸣:“凉秋又是月初三,往事回思只自惭!汉代衣冠遗族恨,顺昌旗帜老生谈!血枯魂化伤春鸟,茧破丝缠未死虫。今日飘零游绝国,海天东望哭台南!

许南英书法

落籍漳州之前,许南英曾在厦门小住一段时间,而后去了广东潮汕,投奔在广州和新加坡致富的宗亲林子荣、林子明一家,后去了新加坡。尽管许南英后半生颠沛流离、极为落魄,他仍矢志不渝,拒绝归籍日本,更放弃了其在台湾的丰厚家产,不让日本殖民者妥协。

1897年农历二月,身在异乡的许南英接到家书,乘船离开新加坡,从香港经番禺、广州,于1900年到潮州,再次暂居林子荣家中。1902年,他被委任为广东徐闻县知县,此后再广东多地担任关税总办、乡试阅卷官等职。

1905年,其子许叔酉迎娶许南英同年的陈梧岡之长女陈素为妻,时年50岁的许南英再次来到厦门操办婚事。1910年,他被委任广东三水知事,由于时局变化太大,他未赴任。除了在广东闲住外,许南英于1911年至1913年,比较长时间居住在漳州、厦门两地。1912年他曾返回台南省亲,但断然拒绝到日本殖民当局供职之建议。

1916年,一度赴台居住半年的许南英,受林尔嘉推荐,前往印尼苏门答腊岛协助编修传记,于1917年不幸病逝,留魂海外。林尔嘉系厦门抗英名将陈胜元第五子陈宗美的嫡生长子,6岁过继给板桥林家。

从许南英的诗词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国家赢弱、山河破碎、国土割让的悲愤之情,从他一生的表现,更看到一代爱国知识分子身上的铮铮铁骨,看到了一代台湾人反抗日本侵略与殖民统治的顽强意志。

《一波说》写到这里,节选一下许地山散文《落花生》,作为结局吧: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一样,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版权声明:《一波说》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作者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

詹丹|比喻是思维,也是情感——从许地山名作《落花生》谈起

一、是借物抒情,更是托物言志

现代文学史上,许地山的名作《落花生》虽篇幅短小,且显得平淡无奇,就是围绕着全家人一起种花生、尝花生等过程,借物喻人,谈了一番做人的道理。但因其娓娓道来的口吻,那种“豪华落尽见其真”的朴实清新风格,赢得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喜爱,成为入选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

晚近的2019年版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依然选入此名篇,把它和名家郭沫若的《白鹭》、琦君的《桂花雨》和冯骥才的《珍珠鸟》安排在一起,组成了第一单元。在单元导语中,提出的阅读总要求是“初步了解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而在《教师教学用书》的“教学建议”中,又提出“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认识落花生的特点,明白父亲借助落花生所讲的做人的道理,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等。这样的要求,细细玩味会令人感到困惑。

语文课文里《落花生》一篇的插画

因为其所谓的“做人的道理”是偏于一种理性的认识,而“了解”“方法”云云,虽然也同样可以纳入到认识的范畴,但是“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却更接近于感性的体验,两者之间似乎难于达到真正的自洽。其根本的问题在于,教材编者或者“教学用书”的撰写者似乎没有自觉意识到,《落花生》这一篇,虽然也写到了具体的物,但跟其它三篇的性质,有很大的差异,要在“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单元目标中整合起来,其实是比较生硬的。也因为此,有教师提出,把《白鹭》《桂花雨》和《珍珠鸟》三篇归入“借物抒情”,而把《落花生》这篇独立出来归入“托物言志”(朱小云《从“做人的道理”突围——<落花生>一课教学新探》),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当然,如果对借物抒情作进一步细分,究竟是抒情主人公在看到物之前已经有了一份情感,所以只不过是借助一种客观存在的对应物来抒情,还是情感本身主要是被客观之物所感发,这里不是我所要讨论的。这里要讨论的是,就《落花生》来说,如果将之归入“托物言志”以强调其中的说理性质,那么“言志”本身,虽然也有学者将之与“载道”并列,把它等同于抒情,但我更认同于“言志”与“缘情”可以区分开的说法。出于这样的考虑,我认为《教师教学用书》中,提供了许地山儿子周苓仲的一个说法是值得重视的。他说:“《落花生》是我父亲写的散文,文中那些孩子是我父亲那一辈,是我父亲讲他父亲那一辈的事,而且是虚构的。”一方面说这是散文,一方面又说这是“虚构的”,那么,把《落花生》作为作者虚构出来的一个托物言志的寓言性故事来看待,大概也不会太令人惊讶的吧。

当然,“托物言志”还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我们要进一步探究的是,所托之“物”如何和“言志”联系的,换言之,这种思维推进的桥梁是什么?这就把我们的理解推进到由《诗经》开启的传统“比兴”手法了。具体到《落花生》来说,这是把落花生这样的物,与特定的某种人加以跨类式比较,是以物喻人,然后再进一步表达了要做这样的人的志向。换言之,从“托物”推进到“言志”,是以“喻人”为思维演进的中间环节。不过,这里的以物喻人,作为一类修辞手法,还是有一点特殊性,我们下文来讨论。

二、比兴中的就近取比

一般认为,比喻的目的是通过用一个熟悉的类别之物或人去理解或者指称一个相对陌生的类别之物或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用自己的身体经验来理解或称述外在的、异己的事物,不少词语的构成,就积淀着拟人的含义,比如用人的头部“顶”来表示物体的上部,用人的眼来表示物体的洞与孔等。尽管在今天,眼依然作为人眼被普遍使用,但如果说针眼时,其小孔的含义已经固定下来,我们不会再认为说这词语的人在使用比喻。即便当初有使用比喻的意图在,这种比喻,也已经被人称为是死掉的比喻。但比喻虽然“死掉”,作为一个表达的重要原则还在使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贴近自己的“就近取比”。这个“近”,是空间、时间上的,也是心理、情感上的。比如李白的名篇《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有人说,这首诗著名是因为汪伦踏歌送别的方式,与众不同,却又深得李白之心,把它写出来,成就了千古名篇。也有人说,是因为李白就在桃花潭与汪伦告别,这样拿眼前深深的潭水,来比喻汪伦送别的深厚情谊,把不可捉摸的抽象的情感,用眼前景来表达,其直观和生动,正是就近取比的灵活运用,且不落任何斧凿痕迹。如果用这样的原则来看《落花生》中的描写,那么当作者着重写“父亲”的两段对话,所谓:

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一样,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其把花生的生长状态和特点比喻为人的“不好看”而“很有用”,正是在就近取比了。因为花生就在大家面前被食用,也是“我们几个姐弟”一起栽种的,是“母亲”把它做成了几样食品,提议放在花生园里作为收获节来一起品尝。以花生为喻体,无论就时间还是空间来说都是贴近作者的感受,是再典型不过的“就近取比”。

落花生

不过,比喻往往是取喻体和本体的一点来维系,在文中,当这一点经由苹果和石榴来加以衬托后延伸出做人的道理时,也会给学生带来一些困惑。他们可能会提出疑问道:“难道苹果和石榴就没有用吗?”话当然不能这么说。苹果和石榴当然也有用,但是相比于苹果和石榴让人易生爱慕心,埋在地下的落花生容易被人忽视,才得出了“我”紧跟着父亲的话而有的一段结论,也是该文的卒章显志: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当然,这种为人志向的提出,还只是一个方面。

细细推敲下来,我在文章开头区分“借物抒情”和“托物言志”时,其实是把作为思想意义的“志”与情感作了区分,但这样的区分,只具有相对意义。必须承认,情感的因素是无法从文章中完全清除出去的。作者借落花生来比喻一种朴实有用之人时,其实是跟内心喜欢落花生的情感结合在一起的,所谓“就近取比”的近,也是情感的接近。这样说来,作者对落花生本来就有喜爱之情,才乐意托这个物来言志,或者说,借物抒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托物言志的情感推动力。说明了这一点,教材对原文开头一段的修改,就有了重新审视的必要。

三、教材删改的得与失

语文教材对选入的名家名篇,出于学情、课程和语言规范等要求,都有或多或少的删改。编者对这种删改当然可以提出种种理据,但也会因为改动不当留下一些遗憾。抽象地讨论这个问题没有意义,这里还是以原文第一段为例,做一点深入的分析。

先看教材中的课文: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2019年版2023年第5次重印)

而根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的《许地山选集》,第一段是这样的:

我们家屋后有半亩隙地,母亲说:“让它荒芜着怪可惜,既然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辟来种花生园吧。”我们几姊弟和几个小丫头都很喜欢——①买种底买种,动土底动土,灌园底灌园,过不了几个月,居然收获了!②

两相对照,改动还是比较大的,我先以表格形式列出大致比较的内容,然后评析。

先看改动的合理性。

把“几个小丫头”删除,可能是考虑到特殊的历史时期,官宦人家都会有仆从丫头,涉及到社会阶层的不平等问题,向小学生解释可能要费一些周折,因为不影响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理解,所以干脆删除了。还有,原文直到交代开辟荒地种花生时,才提到“园”,是所谓“辟来种花生园”,但“种”与“花生园”搭配,表达就缠夹不清。课文把“屋后”改为“后园”,是强调先有园,再从园中开出荒地种花生,这样不必再提“园”,表达就比较顺畅。另外,把“隙地”改为“空地”,把“荒芜着”改为“荒着”,把“辟来”改为“开辟出来”,把“动土”改为“翻地”,等等,表达也更通俗,是适合于小学生阅读的。

改动的不合理也依然存在,甚至可说是一种败笔,就是把 “买种底买种,动土底动土,灌园底灌园”(当然“底”字应该用更规范的“的”来替换)一组排比,改为“买种,翻地,播种,浇水”,看似交代完整,把原文所缺的“播种”的环节也补上了,而且都是两字句,显得节奏紧凑,却忽略了,作者写这一内容,固然是交代大家参与的种花生的行动,但更重要的是要表达参与过程中的一种兴奋的态度,一种情感意义上的喜欢。所以写时间意义上贯穿前后的行为,就远不如表现大家也能在同一个时间段里,在分工合作式的忙碌中体现出的兴奋劲头。正是有这种喜欢、兴奋的劲头,所以作者在写大家“都很喜欢”后面,是用破折号来把这种喜欢进一步展开出来,说明出来。但是课文既然把这种表达“喜欢”的句式改变成劳动流程的概述,所以与此相应,就把“都很喜欢”改成“都很高兴”,把破折号也改成了逗号,把强调种花生的前因“既然”也删除了,其自身的逻辑倒是自洽的,但是那种满溢于文字的欢喜劲,却被一次次弱化了。这种弱化情感的逻辑贯彻得那么彻底,最终也是以句号,替换了原文首段结尾具有情感力度的惊叹号。

然而,段落内部的貌似逻辑自洽,却是以造成更大范围的逻辑不自洽为代价的。

我们看到,课后的练习设计是,首先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其次要求学生思考:“从课文中的对话可以看出花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父亲想借花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样的设计本身,当然有其合理性,因为这是让学生用代入的方式,通过切身感受的比喻来体会一种做人的道理。而分角色朗读,正是共情代入切身体会的很好方式。但导致的总体结果却又让人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一方面,课文的整体单元目标,提出“初步了解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但另一方面,课文把第一段原文中能够充分抒发情感的文字和标点,多处删改以削弱作者渲染的感情力度;既然弱化了情感表达的力度,却又在课后练习设计中,要求分角色朗读以引导学生进入共情体验。让我感到好奇的是,难道编者真的是想把原文表达的情感弱化后,再让学生来体会、来把握借物抒情的方法吗?还是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对原文的有些删改是对情感表达的一种弱化?反正如此处理,还真是让人读出了一点反讽的意味。当然,笔者的上述种种见解,也很可能有自己没意识到的缺憾,还请方家不吝指正。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