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6 03: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天之舞》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确定你的观后感要围绕什么主题展开,比如影片的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设计、导演手法等。
2. "深入分析":在分析时,不仅要描述影片的表面内容,还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深层含义,如文化内涵、社会意义等。
3.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观后感应该有清晰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影片,主体部分详细分析,结尾部分总结观点。
4. "观点明确":在分析过程中,要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给出理由和依据。观点可以是关于影片的某个细节、某个角色或整个影片。
5. "引用恰当":在论述过程中,可以引用影片中的具体内容,如台词、画面等,以增强说服力。
6. "语言表达":使用恰当、生动的语言,避免过于口语化或书面化。注意语句通顺,避免语法错误。
7. "客观公正":在评价影片时,要尽量保持客观公正,不带有个人偏见。既要看到影片的优点,也要指出其不足。
8. "对比分析":可以将《天之舞》与其他同类影片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从而更好地展现影片的特色。
9. "适当引用他人观点":在论述过程中,可以适当
剧场观众席的灯都关着,跟在北京舞蹈学院教学实践中心主任胡淮北后面,记者小心翼翼探着脚下的台阶,胡淮北已如履平地般出了剧场。他们对这里熟悉得就像一个舞者了解自己的身体般精准、自如。11月7日,北京舞蹈学院原创舞剧《井冈·井冈》在学院舞蹈剧场上演。观众席很难瞅见空位,演出中,不少观众落下热泪。即便如此,北京舞蹈学院院长、《井冈·井冈》总编导郭磊仍对该剧提出了修改意见,演员们第二天一早又开始了紧张排练。 3年来,《井冈·井冈》这堂生动的“党课”愈打磨愈发光,演员每一次倾尽全力的演绎都让人感到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初创于2016年,2018年获得中国舞蹈最高奖“荷花奖”,得到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参与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井冈·井冈》已积累起3年演出超60场的成绩。
创排《井冈·井冈》,郭磊是有“私心”的。作为一个江西人,他每年都要到井冈山看看,故事越攒越多,感情便抑制不住要找个释放的出口。创排该剧的动力更多源自更高的使命追求——北京舞蹈学院有责任在艺术道路上致敬、弘扬井冈山精神。
经过长时间酝酿、数次采风,北京舞蹈学院集合学院最强的创作班底和舞者,于2016年完成初创。“起初请专家看演出,一听是关于井冈山的作品,有的人只淡淡地表示‘抽时间去看看’,期待值明显不高。”郭磊说,“井冈山有太多故事,戏曲、歌舞、影视都表现过这一题材,很难出彩。”
《井冈·井冈》以井冈山斗争为时间线,采用篇章式叙事结构,选取“星火凌云”“井冈儿女”“小井长歌”“十送红军”4个篇章,通过两个人物的关系,以书信形式将故事串联起来。面对语言不能及的舞蹈,把故事“跳”得好听、好看、好感动并非易事。《井冈·井冈》中,赣南姑娘小丹与红军战士张秋生便是讲故事的人。四幕四段双人舞表现了这对革命夫妻的相识、相恋。故事背景不再是炮火齐飞的战斗场面以及充满流血和牺牲的离别,更多的是井冈山百姓在特殊环境中军民一家亲其乐融融的日常生活。剧中,生活的温情与战争的残酷相交织,宁静中潜藏着危机和牺牲,这些处理增添舞剧戏剧性情感张力的同时,也为观众带来熟悉又新奇的艺术体验。
那绵延群山的翠林茂竹,那黄洋界上的壕沟火炮,那烈士陵园里直指苍穹的纪念碑,那八角楼彻夜不息的灯光……《井冈·井冈》的创演不用靠想象酝酿意境和情感,厚重的历史和革命岁月中,有残酷、有窒息,也有浪漫和欢愉,还有股子泥土气。这对青年舞者能否融入其中提出了挑战。
剧中饰演男女主人公的是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的老搭档胡玉婷、孙科,两人合作10年,十分默契。不同于温柔缠绵的古典舞,在剧中演绎革命爱情过程中,两人都有新收获。“剧中始终贯穿着赣南采茶舞的基本律动,中桩步、滑步、矮子步对学古典舞的我来说要不断适应。”孙科说。无论是表现村民背筐挑担的劳动场面,还是渲染战士休息时的活泼,抑或刻画男女主人公相恋时的浓情蜜意,大量赣南采茶舞元素使该剧充满江西特色。主创团队还将江西民间音乐调式与《映山红》《十送红军》《红军阿哥你慢慢走》等经典民歌结合,观众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郭磊的课题《赣南采茶舞蹈教材与教学实践》基础上,常年的摸索与积累为该剧奠定了坚实的舞蹈语汇基础。
有观众提出,《井冈·井冈》故事为什么没有大量群舞?对此,胡淮北解释,考虑到每位舞蹈人都有鲜明个性,便舍弃大量群舞,塑造出鲜活生动的山伢子、舐犊情深的爷爷、朝气蓬勃的女卫生员等形象,使舞台呈现更加饱满。剧中的双人舞也不是一味炫技,而是为剧情服务的。
11月8日上午该剧排练间隙,剧中饰演小丹的胡玉婷窝在化装间的小沙发上休息,排练这两天,她的身体状态不是很好。记者了解到,有一年演出《井冈·井冈》,胡玉婷身体不适,临上场前吞下了速效救心丸,演出时侧幕旁不知道多少人揪着心。“我也是党员,虽然没有经历过战争,但这部作品坚定了我的信仰。”胡玉婷说,“现在是我们最好的年龄,希望能在舞台上贡献更多好作品,绽放新时代舞蹈人的荣光。”
“北京舞蹈学院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对外交流的重要使命。新时期,如何建设一流大学一直是我们探索的方向。”郭磊说,青年舞蹈团的演员如今在舞台上绽放光芒,未来将走向讲台奉献毕生经验,担负起培养舞蹈传承人的重要使命,不仅需要磨炼好技艺,更要坚守信仰,学会“深扎”。这种“深扎”不仅是奔向火热的生活,同时也要扎到浩瀚历史和文本中,将其吃透并转化为舞蹈语言,提升作品艺术水准。
“现在,舞剧的很多元素如音乐、舞美等,伴随着新技术的出现不断丰富,舞者的身体潜力也被不断发掘,但舞者和编导如果缺少文化积淀,作品依旧会空洞。文化修养提高了,观察事物的能力和表现力就比别人强,创作的作品才经得起观众和时间的检验。”胡淮北说,现在有些舞蹈人妄图走捷径获取成功,沉溺于玩技术,作品一味追求抽象,甚至觉得观众看不懂的才是好作品,实际上是对舞蹈艺术的背离。(记者 李雪)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文/张兴德
通观毛泽东的诗词,发现他的诗词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他的许多诗词,有意无意地把笔端放在描写群众、热情地讴歌群众、赞颂群众、关心群众上面来。这是毛泽东诗词的一大特色或特点。在毛泽东67首诗词中,直接或间接涉及到群众的竟有 39 首之多。这让人们想起他主张的文艺作品要多描写工农兵!他是这样主张的,自己也是这样实践的。这些涉及到的描写群众的诗词中,归纳起来,其主要的思想观点有:老百姓也是圣贤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群众,历来有不同的认识和态度。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问题之一,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哲学问题,涉及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观点。毛泽东对这个问题的态度十分鲜明,他历来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主人。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毛泽东在读史时,曾多次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一部二十四史,多半是假的,是帝王将相史。一次他在读《诗经》时,指出:“司马迁对《诗经》品评很高,说诗三百篇皆古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大部分是风诗,是老百姓的民歌。老百姓也是圣贤。”◆毛泽东手迹《贺新郎·读史》。“老百姓也是圣贤”,实际就是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观点。这是毛泽东的一贯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个思想在诗人的诗中,既是诗中的灵魂,又是用艺术形式自觉不自觉地对其进行讴歌和赞颂的重要思想内容。在《贺新郎·读史》中,诗人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高度,纵论古今的同时,充分肯定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的观点。他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树立群众英雄史观问题,高度赞扬陈胜、盗跖、庄蹻等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物。诗人尖锐地提出历史上“风流人物”究竟是谁的问题。诗人指出:“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诗人明确地肯定,流传下来的盗跖、庄蹻及以后反抗秦王朝的陈胜,这些人是封建社会的批判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然而,他们在封建统治者御用文人的笔下,却是“盗”“贼”。诗人肯定和赞扬的正是这些被历朝的统治者和史书否定的农民起义的领袖,他们是不应该被人们忘记的“风流人物”。这是把被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歌未竟,东方白。”这种颠倒历史的时代终于过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开始了人类新纪元。在1936年写的著名的《沁园春·雪》中,历数历史上的知名的帝王将相之后,发出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惊叹!这犹如空中惊雷!他明白地告诉我们,那些在民族生存危亡之际,正在奋起救亡的广大民众,才是真正的“风流人物”!◆《七律二首·送瘟神》孟子有言:“人皆可以为尧舜”。这个说法,在封建社会不过是在提倡人的一种修养和美德。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社会底层民众,是根本享受不到这个“美誉”的。相反,却往往被称为“贼”“盗”“匪”。在毛泽东看来,在社会主义建设历史时期,“人皆可以为尧舜”已成为现实。毛泽东在《七律二首·送瘟神》中,用“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来表达解放了的新中国的人民群众焕发出的革命热情以及精神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人皆可以为尧舜”已是现实。《七律·到韶山 》中,作者缅怀先烈的同时,热情赞颂新农村即将获得的丰收景象:“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寥寥一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夕阳西下时的农村彩画,盛赞在田里劳动一天即将收工回家的农民。把对解放了的农民的高度赞扬和肯定,寓于诗情画意中,思想和艺术在这里高度地和谐统一。同样,《七律·答友人》中“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诗人用浪漫的笔调和奇伟的想象,构建了一个犹似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似的大同世界般的人间乐园,用以表达的则是解放了的广大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革命精神,创造一个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的人民当家做主的全新的政治新世界。发动群众,唤起群众的革命精神“老百姓也是圣贤”,“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在毛泽东看来,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是题中应有之义。毛泽东不止一次指出,中国的革命战争,就是人民战争。发动群众进行战争,依靠群众进行战争,是诗人诗词中的重要题材和主题之一。于是,我们读到这样激动人心、神采飞扬的诗句:“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全词寥寥几句,创造了一个辽阔高远的秋天景色的优美意境——一个已经取得胜利时的欢乐的战争场面,一群意气风发的手拿武器的群众(兵)的生动形象。所见所闻,如亲历其境。全词既有对战争胜利的欢乐的描写,又有对敌人的即将进攻满怀信心地赢取新的胜利展望,全词洋溢着一种充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种革命的乐观主义正是来源于“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的群众观!这是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记录,也是对人民参与的革命战争胜利的颂歌!诗人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尽在其中!◆《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还有,像下面这些精彩的描述:“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七律·长征》)“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清平乐·六盘山》)“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七律·到韶山》)“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西江月·秋收起义》)这些诗句,从不同视角描写了被动员起来的穿上军装的群众(士兵),他们为了翻身求解放,焕发出来的革命豪情。从这些着意对群众参与战争的描写中,也表达出了诗人对群众倾注的无限深厚的情谊!《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这样气势磅礴、无比壮观、绘声绘形地对群众参与的革命战争场面的描写,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诗人热情地讴歌了我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如风扫残云,席卷落叶,直捣南京的壮丽情景。千年古都金陵的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一种“今胜昔”的社会重大变革和历史的进步。这是人民革命战争胜利的暴风骤雨!是亿万群众参与的革命运动!也让人想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历史唯物主义命题。社会主义建设,依然是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毛泽东闻讯余江县群众依靠党的领导、专家、群众三结合的方式,消灭了血吸虫病,夜不能寐,连夜赋诗两首。自称是“宣传诗”,为群众的首创精神“鼓气”:“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七律二首·送瘟神》其二)全诗通过丰富的想象、通俗的比喻、夸张的手法、诙谐的拟人和问话等一连串的形象,构成了一个雄阔、辽远的意境,热情地赞美群众意气风发的改天换地的首创精神,读之令人激动不已。同样,用“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奇伟的比喻和象征,来肯定和赞扬群众参与的生气勃勃的群众运动,看似“乱”,其实是“乱”而有序。他还在百忙中热情地为参加军训的女民兵题诗:“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充分表达了作者尊重群众、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唯物主义命题。关心人民的苦难,关注人民的福祉心忧天下、关注百姓,时刻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是毛泽东诗词又一个最常表现的主题之一。1925年秋,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天问,表现他要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拯救处于军阀混战、灾难深重的民众于水火的壮志(《沁园春·长沙》)。“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清平乐·蒋桂战争》)表达了通过群众的武装斗争,取得了土地的农民群众的欢乐,就是作者的欢乐的高尚情怀。“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念奴娇·井冈山》)等同样表现了作者时刻想到群众的疾苦和欢乐,时刻与群众同欢乐的思想情操。“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七律·忆重庆谈判》)等,表现了共产党人(也是诗人)一切为了劳苦大众的福祉而奋斗牺牲的革命目标和行为准则。“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七律·吊罗荣桓同志》),悼念战友,想到的也是失去了战友之后对国家的损失。不仅表达了对战友的高度评价和赞誉,更主要的是表现了诗人时刻心系国家命运与民族前途的高尚品格和情怀。◆《七律·吊罗荣桓同志》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为人民告别了“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的现状而欢呼,高唱“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为中国人民彻底脱离了苦难的世界而欢呼!在《浪淘沙·北戴河》里,他面对大风大雨大浪,回忆千年的历史,为“换了人间”而热情放歌!在《水调歌头·游泳》中,他感叹时光流逝,想到治理长江,为人民造福,让“高峡出平湖”,造福人民。在《七律二首·送瘟神》中,面对瘟神猖狂肆虐,使“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惨现状,发出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愤怒,决心改变和结束“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的悲惨历史现状,责成各级党委,发动群众和专家一起,防治血吸虫病。当他知道消灭了血吸虫病这个消息后,“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并为之赋诗。这充分反映了领袖和人民心心相连的可贵品格!在《七律·登庐山》中“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表达了诗人关心农民、关心农村的情怀。在《蝶恋花·答李淑一》中,“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通过烈士的视角,对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人民彻底得解放的激动,表达了要不忘烈士的血和泪,尽快把祖国建设成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强国,让人民享受革命的胜利成果的良好愿望。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维权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