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挑选《名落孙山 读后感》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6 04: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名落孙山》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理解主题":
- 首先要深入理解《名落孙山》这本书的主题和内涵。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孙山在科举考试中名落孙山的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以及孙山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2. "明确写作目的":
- 明确你写这篇读后感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表达你对书中人物的敬佩,还是为了探讨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或者是分享你的阅读体验?
3. "结构安排":
- 确保作文有清晰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
- 引言部分可以简要介绍《名落孙山》的作者、内容和背景。
- 主体部分可以分几个段落,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你的感受和思考。
- 结尾部分可以总结全文,并再次强调你的主要观点。
4. "内容充实":
- 结合书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形象,展开你的论述。
- 可以谈谈你对孙山这个角色的看法,如他的性格、行为和思想等。
- 可以分析书中反映的社会现象,如科举制度的弊端、封建社会的阶级固化等。
5. "观点鲜明":
- 在作文中要明确表达你的观点,无论是赞同还是反对。
- 要有理有据地支持你的观点,
友谊之花需要精心呵护——读《生命中曾经的你》有感 文/林 琼
经常在报刊看到“一路开花”的名字,也听闻他的作品如同他的笔名一样“一路开花”,可他本人在我心中依旧“犹抱琵琶”。由于怅惘于自己的文学创作之路不如“一路开花”那般一路开花,我索性将“一路开花”的作品屏蔽于我的视线,采取不予理会的态度。但当看到《生命中曾经的你》这个触动心弦的标题之时,我还是无法自控地怀揣一颗敬畏之心细细品读它、慢慢回味它。透过字里行间,一对莫逆之交因疏于联系而渐渐形同陌路的故事清晰地浮现于我的脑际,震彻我内心那根脆弱而敏感的神经。它让我了然:友谊是一朵娇艳而脆弱的花朵,稍不留神就会凋谢枯萎,唯有我们精心呵护,友谊之花方可绚丽绽放。
《生命中曾经的你》用浅显贴切、清新流畅的笔触讲述了一段感人至深又令人扼腕的友谊。中学时期性格迥异、学习成绩天壤之别、人生路线迥然不同的两个孩子,在别人异样的眼光中,愉悦地玩耍,默契地相处,建立起纯真的友情。后来,一个如愿考上大学,收获了新知识,结交了新朋友;一个名落孙山,创业失败,无奈“浪迹”工地。不同的人生轨迹,迥异的生活境况,让他们渐行渐远。临近大学毕业,他遽然怀念当年纯真的日子,想念开朗风趣的他。当他几经周折找寻到他时,横亘在他们中间的是陌生和疏离,往昔那种纯净、清澈、自然的感觉一去不复返。他开始悔悟:“我曾在最为繁茂的时节里抛弃了一朵名为友谊的小花,今日,却妄想在最为艰难的时刻里寻回它。”这句话怅然而又哀伤,既洗礼“他”的内心,也震撼着我的心灵。我不禁喟叹:对于我为之珍视的友谊之花,我曾经何尝精心呵护过?
参加工作以后,我忙于工作恋爱、结婚生子、养家糊口……每天都在程序化地生活着,与儿时的玩伴、曾经的挚友联系越来越少。自负的我总是争强好胜,日子在一轮又一轮紧张激烈的自学考试、职称考试、公务员考试、公开遴选考试中悄然流逝。回眸过往,我恍然发现,年轻气盛的我咬紧牙关应付着各种考试,赢得了考试,却疏远了朋友。遭遇挫折之时,年过而立之年的我内心倍感孤寂,迫切希冀朋友给予我些许安慰和鼓励,哪怕只是静静地坐在我身旁聆听我的心声也行。可是碍于面子,我不仅没有主动联系她们,反而用厚厚的蚕茧将自己裹挟起来,独自喘息呻吟。正当我踌躇迷茫之际,听闻我的境况,她主动加强与我的联系,我如同汪洋中迷失了方向的孤舟即将到达彼岸一样重新找寻到一丝曙光。周末一有空,她就主动邀约我带着孩子一同爬山、逛街,日子在欣赏美丽的风景间,在轻松地说笑间,在注视孩子们愉悦地嬉戏间,充实愉快地度过。在她的耐心劝慰和真诚鼓励下,我那颗纠结愤懑的心,一天天趋于平和宁静。我恍然发现:人生不如意之事虽多,但创造快乐的方式亦多种多样。豁然开朗的我敞开胸怀,主动加强与其他故友的联系,业余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友谊之花也绽放得更加绚丽娇艳。在友情的浸润下,我心中蓄积许久的阴霾渐渐散去,浮躁的心也渐趋平和。如若说曾经的我是一个小小的蚕蛹,那么现在的我已经幻化为一只美丽的蝴蝶。
通过这件事亦让我了然:“朋友”是彼此乐于分享快乐、愿意分担忧伤、共同砥砺风浪的人;“友谊之花”可以陪伴我们成长进步,让我们的人生绽放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但如若不精心培育、灌溉、呵护,娇弱的“友谊之花”一不小心就会折断、凋零、枯萎。对于友谊之花的培育和呵护,无需花费更多财物,因为真正的友谊绝不是建立在金钱和物质基础之上的。让友谊之花折断和凋零的,不是金钱,而是心与心的疏离,因而只需“用心”,就可以呵护弥足珍贵的友谊之花。作为茫茫人海中极其普通的沧海一粟,我们会因为纷繁的事情、复杂的心态而疏于同朋友的联系,但彼此惦念、关注的心意不能舍弃,怀揣一颗包容、理恤的心,通过偶尔的一通电话、节假日的一条短信、闲暇时的一次小聚,就可以维系一段真挚长久的友谊。
与《生命中曾经的你》不同的是,文中的他“只能在后来的人生中,故作从容地忽视另一个你。而我却没有被我的她所“忽视”。我希冀文中的他们细细回想曾经的“乐”,慢慢抚平过往的“殇”,重拾友谊之花;也希冀茫茫人海中的我们精心呵护友谊之花,倾情相依,真心相助,让友谊之花常开,让生命之树常青!
苦难是成长的机会——读《林子三教正宗统论》有感
近日,吾读《林子三教正宗统论》,深感兴趣,查阅资料,对林子生平及其创立的莆田本土宗教“三一教”了解大概,觉其能梳理儒释道三教众多流派,从中汲取思想之精华而自成体系,委实不易,心生敬佩。
林子,原名林兆恩,字懋勋,号龙江,道号子谷子,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出生于莆田县官宦之家,其祖父林富曾任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使,与心学家王阳明过往甚密,可谓家学渊源,书香门第。然林子并非天赋异禀,一路高歌坦途。其六岁入学,尚不开窍。到十六岁时,其祖父林富致仕还乡,在祖父启蒙下,他开始了解阳明心学,并“文窍始通,下笔如流,撰博士家言,词锋景焕”。十八岁时,“督学潘公演阅其试卷,评为见理之文,拔置高等补邑弟子员”。从此,他开始参加乡试,结果是连续三次名落孙山。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林兆恩到而立之年,己是学富五车,但满腹经纶却岌岌无名。是年,他第四次赴省城应试, 又一次落第。第四次落第,彻底打碎了林兆恩的科举之梦。无奈中,他放弃科举,回到家乡“遍即三门,锐志于心身性命之学,数年间,如痴如醉,如颠如狂,凡略有道者,辄拜访之、厚币之,或避逅儒服玄装,虽甚庸流,亦长跪请教”,企图通过这种方式,排解因仕途失意而产生的愤世嫉俗之情,以求精神解脱。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世人皆说林子放弃举子业而始创三一教,功勋卓著,却没有看到林子放弃举子业背后的辛酸无奈、矛盾困惑。
儒家思想是林子思想的底色,这毕竟是他从小耳濡目染、根深蒂固的正统学问,他骨子里有满腔的报国理想,有深切的入世情怀。这正体现在他创立的三一教理论上。其言:余之设科也,有曰“立本”者,是乃儒教之所以为教也;有曰“入门”者,是乃道教之所以为教也;有曰“极则”者,是乃释教之所以为教也。而其教之序也,先立本,次入门,次极则,故不知立本,则人道不修,无以为入之地,不知入门,则心法不持,无以为极则为先。在林子看来儒教是三一理论的“立本”,即根本,是我们要修行的人道;道教是修行的“入门”,即中间阶段,佛教是“极则”,即修行最终要达到的心灵空虚境界。“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林子三一教以孔教理论为宗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孔子理论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一套宏大的纲领和规范的美德,道理非常明白、完善、全面、周到,有非常丰富内容,想要治理天下,已不能超出孔教之外,是百姓可以使用的接地气的世间法,而佛教、道教是出世之法,不能适合老百姓的实际生活需要,因此以孔教为宗。由此,三一教以儒家思想为正统,释道归于儒家。其实,纵观古代文人的思想之境,可察儒释道三家合一的思想源远流长。诗仙李白,
号青莲居士,并以谪仙人自居。仙人即是入山之人,应持出世之法,李白一生也确实写了很多有关佛教道教的诗歌,如:“寻仙向南岳,应见魏夫人”(《江上送女道士褚三清游南岳》),“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送贺宾客归越》),其中引用了道教典故,“魏夫人”、“黄庭”都与上清派有关。但仅凭这就把李白粗暴的划为出世人,无疑是没有触及中国古代文人心中的实质隐痛。在中国古代文人心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毕生理想、终极目标,就算“仗剑走天涯”的李白年轻时也执着于入朝为官,想凭个人才华得到皇帝赏识,但是李白放荡不羁的天性让他在官场上处处碰壁,仅给后世留下“高力士脱靴”、“贵妃研磨
”的美谈来体现其不畏权贵的品质,在官场上
有始无终。此外像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儒释道三家思想也杂糅其身。苏子一生有经时济世之才,但官路坎坷,43岁时因为“乌台诗案”,经历100多天牢狱之灾,可谓九死一生。在黄州期间,他在佛老思想中寻求精神解脱,放情山水,留下大量名篇,此集中体现在《赤壁赋》中。在该文中从开始个体渺小、人生短暂、功名难求的苦闷,到最终用道家“齐万物”的视角消解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生命短暂之悲。整篇《赤壁赋》精神内核是当苏轼在自己的儒家思想中遇到困境时,在佛家和道家思想中找到了出路,实现了内心与自我的和解,内心不再对抗和矛盾。虽然儒释道三种思想体现在很多古代文人的思想中,但大都三家独立,甚至有所矛盾,仅是简单的顺则儒家自我激励,逆则道释自我安慰,没有自成体系。林子三教合一的意义在于,他把三家思想合一,取其精华,创立了一套能自圆其说、恢弘灿烂的思想体系,成为供养众多凡人的入世修心修身之法。在他看来,诸生认为放弃举子业,思想才不会被身外荣华富贵所夺去的想法是错谬的,其实只有处在功名之中,思想不被身外的荣华富贵夺取才是真正的可贵。
林子提倡学道之人不必远离俗世,脱离社会。心中有道,即使身在尘世,心情也不会被俗世所困扰。可见,林子的三教合一理论是相当接地气的。修行并不是远离尘世,跑到山中,而是在立足眼前,做好当下,保持忠孝仁义,在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础上,才能达到道家“入门”,最终进入佛家的空虚之境。林子曾言:“儒者需人,是世间人。仙者山人,出世间人。佛者弗人,尽虚空界。我不是佛,无需空界。”儒字是人和需的结合,是需要在世间做人,仙字是山和人的结合,是出世入山的人。我不是佛,所以没有虚空界。林子高超的拆字解字法正好体现字的深刻内涵,他并没有认为自己已进入虚空境界,修行之人都是平等的,这近似于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佛教所倡导的“众生平等”,体现出他的博爱和 无私。世人焦虑、烦恼过多的原因大抵是想法太多而读书太少,脑袋空空而满腹牢骚。接触林子学说,与有道之人进行对话,无疑是思想重塑构建的过程。在此,不得不提的是林子创立修炼心性的九序心法,相传是利生之妙药,可延年益寿。乍听之有些迷信,但细想之,其实这种修行方法主要提倡修行者要反求诸心,反观内心,在发生矛盾时,要三省吾身,开阔心境,包容他人,少生怨怼,心情舒畅自然延年益寿,因此修行即是修心。圣人把死当作“归”,不把死挂念在心,圣人的死是肉身的死,他的心是不曾死的,即孟子说的“夭寿不二”(长命和短命是一样的)。这种超脱的生死观亦可帮助我们摆脱焦虑,达成圣心。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可成佛,佛心离我们并不遥远,只是我们的经历,接触的事物,身处的环境让我们的心镜蒙上尘埃,迷失了本心。林子的三一理论是积极向上的,是不二的入世法门,因此自三一教创立以来,三一理论广受莆田一带知识分子的推崇,值得我们花一生时间去潜心研究。至此吾欲言,“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如果没有科举上的失败,林子就不会决心放弃仕途,静心研究三一理论,寻求心灵上的解脱,思想上的升华而创立万世不灭的三一思想。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伟人往往在逆境中累行改运,在困顿中愈挫愈勇,昂扬前进,最终洗净铅华,在大浪淘沙中成就自我。苦难往往是一个人成长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