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6 08:49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行知思想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确定主题: - 明确行知思想的核心内容,如生活教育、实践教育、劳动教育等。 - 确定作文的具体主题,例如行知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行知思想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等。
2. 研究背景: - 了解行知思想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主要代表人物。 - 研究行知思想的形成背景、社会环境以及历史意义。
3. 结构安排: - 开头:简要介绍行知思想的背景和核心观点,引起读者的兴趣。 - 主体:分几个部分详细阐述行知思想的具体内容,可以结合实际案例或个人经历进行说明。 - 结尾:总结全文,强调行知思想的重要性,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
4. 内容充实: - 引用行知思想的经典论述,如“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 - 结合实际,举例说明行知思想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影响。 - 分析行知思想与当代教育、社会发展的关系,提出自己的见解。
5. 语言表达: - 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言,避免口语化表达。 - 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 注意段落之间的衔接,使文章结构紧凑,逻辑清晰。
6. 观点
陶行知(1891-1946),安徽省歙县人,教育家、思想家,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
今年10月18日,是陶行知先生诞辰130周年的纪念日,在这个时间节点,我想谈一谈“行知精神”。什么是行知精神?我将之概括为6个方面——
第一,陶行知的博爱精神。这首先体现在陶行知的爱国精神上。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他认为“凡是脚站中国土地,嘴吃中国五谷,身穿中国衣服的,无论是男女老少,都应当爱中国”,爱国必须爱民,由此他以“爱满天下”的精神,爱学生,爱平民,爱工人,爱中华民族中最多数最不幸之农人。
从爱国爱民出发,陶行知爱教育,决心一辈子献身教育,立志要用教育来救国救民,他更爱救国救民于水火的中国共产党,由此他成为一个“无保留地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
第二,乐于奉献的伟大情操。陶行知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终身,为了中国的教育事业,他是“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愿为农民“烧心香”。为了办乡村教育,他搬离了洋楼,一家老小住到了晓庄的草房里,他甚至一度住在牛棚里;为了办育才学校,他学习武训乞讨办学,放下身段到处化缘。他办教育,不是简单地“仪型他国”、照搬西方,而是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为农村、为穷人、为大众办教育,苦心探索,矢志追求。他身教重于言教,求真务实,身体力行,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真正实现了他“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抱负。
陶行知甘愿为抗日救国事业献身。国难当头,他挺身而出,呼吁团结抗日,他与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等人,联合发表了《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得到了毛泽东的亲笔回复。他还不顾旅途劳顿,出访欧美28个国家和地区,宣传抗日救国思想,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罪恶,争取国际援助,力争侨胞支持。特别是在美国期间,他代拟起草的《杜威宣言》,获得了杜威、罗素、罗曼·罗兰、甘地、爱因斯坦等多位世界名人的联名签署,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反响。
他献身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一贯同情、支持、保护和营救共产党人,晓庄时期他就同情、支持共产党人的活动。在晓庄师范学校里,他的学生当中有不少人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他还多次筹措款项将被捕的共产党学生救出牢房。
第三,炽烈真诚的教育激情。陶行知有别于同时代的不少教育家、教育工作者的一点是,他始终保持着炽热的激情,且从不懈怠,即便是遭受到各种各样打击的情况下,他依旧保持着这一激情。他主动走在反帝反封建的第一线,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他就率领南京高师学生走上街头;1930年他支持晓庄学子反日游行,这也直接导致了晓庄师范被查封。此后,他还赴欧美、东南亚等多地演讲,为国内抗日募集资金。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他全心全意跟着中国共产党走,仔细研读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三次前往马克思墓拜谒,与中共高层周恩来、邓颖超、董必武、徐特立等人往来密切,还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战士,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陶行知始终自觉主动改造人生观、世界观。开始的时候,陶行知奉行教育救国理念,但随着国内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在他的一批共产党学生的影响下,他开始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阅读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著作,参加马克思的纪念活动,将自己的名字“知行”改为“行知”,体现出了他强烈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在理路。
第四,不屈不挠的刚毅品质。陶行知的一生,可谓是几次创业,几次失败,屡败屡战,从不妥协。
陶行知自赴美留学起,就立下了教育救国的决心,他自始至终坚持办教育,为实现这一目标,他办各级教育,包括乡村教育、师范教育、英才教育、幼儿教育、社会教育、成人教育等,只要他决心办一所学校,一定会坚持下去,无论是怎样的困难环境。陶行知回国的时候,到南京高师任教,当时有很高的报酬,后来又兼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秘书,收入就更高,但是他把这一切都抛弃了。他脱下了西装,下乡办乡村师范学校,赤脚穿草鞋,与师生同吃同住同劳动,做一个“挑粪校长”。
他的同学当中,有后来成为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的孙科,也有后来做教育部长的蒋梦麟,还有他的老乡胡适,做过北大的校长、赴美公使。事实上,他有许多机会走上仕途,但是都放弃了。
第五,求真务实的作风。陶行知一生强调以求真为宗旨,“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在世界观的改造上,他从接受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知行观”转变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行知观”,这是他在哲学思想上求真的结果。
在教育思想上,他将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翻半个筋斗,发展、改造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是他“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求真的结晶。
而创办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社会大学等学校,则是他教育实践上求真的实际行动。
在作风上他也求真,讲民主,待人宽容,不苛求人,爱满天下。他曾经写诗,“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教人民进步者,拜人民为老师”。
第六,开拓求新的创造精神。陶行知强调创造,提倡“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上世纪30年代,他写了一篇很重要的文章,叫作《创造宣言》,他提出要大力推行创造教育,可以说他是中国最早提出创造教育的教育家之一。
他本人一生的实践也是不断开拓、创造的过程,陶行知重视创造,时时处处开拓创造,不管是他的教育学说,还是他的教育方法等,都具有独特的陶行知味道。他的创造,不仅为中国的教育开辟了道路,更重要的是为提高中国劳苦大众的科学文化水平,为提高中华民族的觉悟和素质,为中国的革命作出了贡献。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原常务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陶行知国际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教师报》2021年10月20日第13版
作者:周洪宇
来源:安徽日报
原标题:传承好行知教育思想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他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追求真理、与时俱进,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陶行知所说的“教师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等至理名言,勉励全国教育工作者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广大教育工作者应传承好行知教育思想,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
秉持求真求实态度。一要坚定理想信念。“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弘扬包括伟大建党精神在内的精神谱系,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二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师德要求,以德施教,以德育人,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规章制度和思政课堂,推动学生养成正确价值观,激励学生珍惜青春时光,求知问学,关心国家,关心集体,学会担当。三要加强品德修养。“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要将“求真”精神融入精神和血脉之中,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建设,在求真理、学真知中培育真诚实在的道德品质;在悟道理、明事理中践行真实无伪的道德准则;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中坚守教育的初心使命,承担起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践行爱满天下理念。一要厚植爱国情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要涵养爱国之情,引导学生把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起来,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以实际行动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青春力量。二要坚守高尚情操。要像陶行知先生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以热爱教育事业为美德,不为名所惑、不为利所诱,始终坚守正道。以为人师表为本分,增强教书育人本领,永葆立德树人的本色,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争当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三要常怀仁爱之心。“教育为民众所有,为民众所治,为民众所享。”教育是植根于爱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工作者必须发自内心地关爱学生,用爱去培育、激发学生,用真情、真心、真诚走近学生,用欣赏、信任鼓励学生,真诚地尊重学生、充分理解学生、宽容关怀学生,以仁爱之心开启每一名学生的心灵之门,让“爱”成为直达其内心的强大力量,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涵养乐业奉献品格。一要提升教师能力水平。以行知先生为楷模,学陶师陶,构建起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为一体的工作机制。以“最美教师”为榜样,引导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以敬业奉献为追求,注重身教言传,身体力行,无私奉献、爱岗敬业。二要突出学生实践能力。构建独立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以学生能力为中心,推动产教融合一体化,大力推广校企合作,持续培养技能型、学术型或管理型人才。完善学科竞赛体系,搭建多类型、多学科竞赛平台项目,融合多层级科研项目,以赛促学,充分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成就感,融合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实现综合素质提升。三要优化学科结构。创新培养模式,实施双培、外培或者联合培养的交叉模式。构建分层分类、多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探索特色发展、动态调整的学科专业结构,加快建设与新兴产业紧密相关的学科专业,优先布局发展亟需又影响未来的学科专业。
增强创新创造能力。一要培养创造思维。“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要敢于冲破传统束缚,锻造胆识和创造精神,培养有创造力的学生。培育大学生创造观要培育创造素养、激发创造潜能、提升创造能力,着力在精神、思想、价值认同和行为习惯上涵养,着力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创意课堂、体验课堂上实践。二要培育创新精神。“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要像陶行知先生那样不断开拓创新、不断探索创业,进一步提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一大批创新型人才。三要坚持“知行合一”。拓展实践活动,要将“教人求真,学做真人”追求融入师生血脉之中。要深化产教融合,开展校企合作,学以致用,组织青年学生服务地方,到社区、乡村、企业去实践和锻炼。组织青年学生勤工助学,到图书馆、宿舍楼、办公室去勤工助学,切实做到知行合一,手脑并用。
(廖荣军 汪枫,作者单位:黄山学院)
责任编辑:王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