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推荐《生于1977观后感》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6 10:11

推荐《生于1977观后感》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撰写关于电影《生于1977》的观后感时,以下事项值得注意:
1. "主题理解": - "深刻理解电影主题":首先,要确保对电影的核心主题有深入的理解,如个人成长、时代变迁、理想与现实等。 - "结合时代背景":了解1977年中国的历史背景,这样能更好地理解电影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2. "情感体验": - "个人情感共鸣":思考电影中的哪些情节或角色引起了你的情感共鸣,并详细描述这种共鸣。 - "情绪变化":描述观看过程中情绪的变化,如感动、愤怒、悲伤等,并解释原因。
3. "情节分析": - "关键情节":挑选电影中的关键情节进行详细分析,解释这些情节如何推动故事发展。 - "角色塑造":分析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成长过程,以及这些特点如何与电影主题相呼应。
4. "文化内涵": - "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探讨电影中呈现的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对比,以及这种对比对观众的影响。 - "文化传承":思考电影如何体现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5. "写作技巧": - "开头引人入胜":以引人入胜的开头吸引读者,如描述电影的某个场景或情感。 - "逻辑清晰":确保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谨,使读者

用生命书写忠诚

用生命书写忠诚

——记柞水县委政法委副书记、维稳办主任孔祥明同志

供稿:张 珊 李章进

编辑:刘 方

群山俯首,江河呜咽。

2018年10月21日清晨,在山城柞水送别孔祥明同志的追悼会现场,自发前来送行的几百名干部群众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很多人失声痛哭,男同事掩面而泣,女同事泣不成声,朋友、邻居、同学、所包扶的贫困群众无不哀叹惋惜,无不为失去这样一位为人和善、务实能干、工作勤奋、乐于助人的好同志、好朋友、好同学、好邻居、好领导痛心不已。

孔祥明同志生于1977年12月,享年41岁,去世前任柞水县委政法委副书记、维稳办主任。2018年10月16日上午,孔祥明同志因突发疾病,永远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在他的办公桌上还放着几盒拆开服用过的甲锢胺、天麻头痛片等,还摆放着几大沓正在整理修改的文件资料,还有为贫困户近期要办的几件事的记事本,一条条,一件件,历历在目,挥之不去。然而,这一切都将成为我们心中永远抹不去的场景!这位爱岗敬业的好干部、与人为善的好同事、敬孝持家的好儿子、负有责任的好丈夫、慈眉善心的好父亲孔祥明,带着无限的眷恋和不舍离开了他忠爱的工作岗位,离开了亲切的同事和挚爱的亲友。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没能来得及留下只言片语。

一方平安是我的职责所在

2012年7月,孔祥明因在乡镇任人大主席工作业绩突出、政治可靠、勇于担当,被选拔到县委政法委副书记、维稳办主任这个重要岗位上来。在接受组织谈话时,带着眼镜,个子不高,稳重少言的他却掷地有声的立下了“党能把全县维稳这份大业交给我,一定不负众望,将用全部心血和汗水守护一方平安”的铮铮誓言。在维稳岗位的7个年头中,孔祥明用夜以继日的忘我工作,用宝贵的生命兑现了他对党、对群众的庄严承诺。

维稳工作关系到一个地方的发展大局,更关系到千千万万群众的切身安危。每当法定节假日,也正是维稳工作压力最大的时候,他几乎牺牲所有的节假日和休息时间,坚持在工作一线。收集、报送情报信息,摸排、化解不稳定因素,召集镇办及相关部门进行稳定形势分析研判,晚上12点前能回家休息,对他和家人来说几乎是一种奢侈。一旦赶上特殊时期、重要节点、重大活动,他几乎没有一天休息时间,也没有白天和黑夜之分,加班、熬夜对他来说已是家常便饭,节假日对他来说就是更大的压力和更重的责任。

每当节假日同事们总打趣的说道:“孔书记,你又要‘过节’了。”他总是淡淡的笑着说:“是啊!我们把我们的‘节’过好,老百姓才能平安的过好节。”

维稳工作量大面广,几乎涉及县委中心工作的方方面面,加之政法委工作人员少,维稳办只配备一名干部,不巧的是这名办公的干部又身患疾病,近两年来都是他一人坚守维稳岗位,他既要处理文件,又要安排部署工作,还要亲自下乡或到现场督查督办。有人开玩笑说:“孔书记,你既是一名出色的领导又是一名称职的干事。”他总是浅浅一笑,从来没有半句怨言,也从来没有向单位提出人员调整或补充人员的要求。后来休病干部上班了,他还时常作思想安抚工作,害怕影响下属身体恢复,所有繁重工作他都亲自拿在手里。

在他的办公桌上堆放着一尺多高的风险评估报告,每一份报告不知凝聚了他多少心血和汗水,从格式到内容,他都细细研究,逐一把关。他认为,风险评估报告决定着一个项目实施的成败,也是减少不稳定因素的重要关口。在他桌案上、电脑里、记录上显示着他惊人的工作轨迹,这些工作轨迹是他用生命书写的人生轨迹,也是爱岗敬业的最好见证。他亲手完成各类风险评估报告120余份,安保维稳方案160余份,召开稳定形势分析研判、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各类会议110余场次,每周、月不稳定因素摸排报表达2000余份!这一组组数字背后是多少个不眠之夜,是多少个心血凝聚而成的工作报告,更是一份全县平安稳定的完美答卷。他那以身作则、亲历亲为的工作作风,无不带动和鼓舞着周围的其他同志,他出色的工作业绩也得到了市县的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评。多年来多次被授予全市综治、维稳工作先进个人,连续三年被县考核为优秀格次,年底将授予“三等功”。

扶贫帮困是我最大的心愿

孔祥明同志不仅在维稳工作上尽职尽责,恪尽职守,同时还时刻牵挂着所包扶的贫困家庭。维稳工作十分繁忙,但是,只要有一点空闲时间他就一人开着私家车进村入户,宣传政策,找致富门路,与镇村干部、贫困户倾心长谈,研讨增收项目,增添他们的生活信念和致富动力。

在他离世的当天,恰逢全县集中“扶贫日”,因为要准备晚间会议材料未能下乡的他先后四次给驻村工作队的同志打电话,一再嘱咐代他到所包扶的王银权等五户家中开展扶贫工作。

孔祥明同志所包扶的贫困户王银权,80多岁,一家2人,弟弟王银明70多岁,是个哑巴,又身患多种疾病,兄弟两人都是五保户。看到这户不幸的家庭,同样从农村走出来的孔祥明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每次谈到这个特殊家庭时,他的眼里总是饱含泪水。在孔祥明同志的帮扶下,王银权家原本漆黑的土墙刷白了,凹凸不平的地面硬化了,烟熏火燎的灶台贴瓷砖了,他还自己掏钱为王银权买回了电视锅、电视接收器,冒着炎热天气用了两个中午的时间才调试接收到电视信号,老人家第一次在自己家里看上了电视,别提有多激动,逢人就说,孔书记这个娃真好,把我当亲人。在王银权多次住院治病期间,他总是跑前忙后,办手续、取药、倒水,早晚抽时间送饭。

当王银权听到孔祥明离世的消息后,他顿时老泪纵横,双手抱住电线杆,放声大哭,“我家的事都是书记帮忙办的,每次住院,书记就像我的娃一样跑前忙后,你们在骗我,这不会是真的!老天爷呀,我愿用我这条老命换回这娃的性命!”他转身跑回家中,拿出精准帮扶明白卡,双手轻轻的抚摸着孔祥明同志的照片,撕心裂肺的哭着,嘴里不停念叨着孔书记为他做的事••••••

他包扶的贫困户杜金凤,年老体弱,儿子常年外出务工,每次生病,孔祥明都亲自开车把她拉到县医院,带她检查、买药、办理住院手续。住院结束,又买些水果、营养品送她回家。老人不识字,害怕老人用错药,孔祥明就按用药说明,一袋一袋分开按用药顺序写好、包好、排好。在她的床头上还整齐的摆放着至今没有用完,留有祥明熟悉字迹的药包。他的医保卡上显示,大部分的用药都是给贫困户买的。

贫困户刘根秀得知孔祥明的离世,哭诉着来到龙潭村会议室,硬要将一个五百元的红纸袋塞进村干部手中,一定要让村干部转交给孔祥明的家属。原来,孔祥明在扶贫途中,将车停放在路边,她正在地里埋头翻地捡石,一不小心扔石头砸中了车上的挡风玻璃,刘根秀见到自己惹了大祸,吓得大哭起来。孔祥明一边安慰刘根秀,一边收拾玻璃碎块。第二天,孔祥明开着刚买回不到半年的新车,去西安自费3900元把玻璃装上。刘根秀想到自己砸坏了车玻璃,心里一直有愧,于是凑齐500元作为赔偿,但孔祥明坚决不收,还多次到他家中安慰她,让她不要再纠结此事,车修好就行了。

孔祥明同志经常说:“扶贫工作是我们走进群众、为民服务的真实体现,我是农民的儿子,能为群众办点实事,做点好事,真正减轻他们的负担,心里感到非常踏实。”他这种心系群众乐于奉献的为民情怀,在扶贫路上留下无数佳话。

有愧于家我要好好报答你们

10月16日下午,一个年仅41岁正值风华正茂的年轻生命就此定格。人们都不相信这样残酷的事实,但残酷的现实一再告诉我们,他已经停止了呼吸,没有了心跳。市县领导来了、亲友来了、同学来了,同事们白天黑夜守候着他,多么希望他能再次醒来。

孔祥明不仅在工作上精益求精,在做儿子、做丈夫、做父亲上,总是耐心细致,即使自己再苦再累,从不发脾气,耐得了细烦。他走了,但却留下了两位六十多岁常年多病的老人,两个幼年的儿子和肝肠寸断的妻子,还有一笔买房的外欠账。

对家人的亏欠也许是孔祥明同志一生最大的遗憾,他在生前常对妻子说:“这些年都在忙工作,对你们照顾不够,家里家外让你一个人操劳,请你多原谅,等过两年闲一些,我们带着孩子陪着爸妈出去旅旅游,也让你们都享享福。”这个已经无法兑现的承诺也是孔祥明同志唯一一次食言。

60多岁的老母亲得知祥明去世后,眼泪就像决堤的河水一样:“你们都是在骗我的,昨天我娃给我打电话还好好的!祥明不在了,我也不活了,我再没有好儿子了……”孔祥明每天给父母打电话的最后时间在2018年10月16日这天戛然而止。

一提到哥哥,祥明唯一的妹妹总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悲伤,眼泪不住地往下掉:“我哥对父母特别孝顺,从没有听到他对爸妈说过一句重话和气话。他工作再忙,但每天都要给住在乡下的父母打个电话,一旦听说他们哪不舒服,总会在晚上忙完工作后买上药、买点好吃的送回60里开外的乡下老家,一早又返回上班。家里就我们兄妹俩,如今他早早的走了,我们实在接受不了,父母更接受不了白发人送黑发人啊!”

谈起丈夫,妻子柯丹怀抱着刚刚哄睡的一岁多的小儿子,咬着嘴唇强压住心中的悲痛,哽咽的说:“祥明言语短,但回到家里总是抢着干家务。他工作忙,我也只有等他晚上回家才能和他好好说说话,但往往说着说着他就疲惫的睡着了。以后我再也不能和他说话,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他再也不管家里的事了……”

怀中的孩子好像感受到了母亲巨大的悲伤,睁开圆溜溜的小眼睛,小脑袋往母亲怀里蹭了蹭,奶声奶气的喊了声“妈妈”。看着已经醒来的幼子,柯丹赶紧背过头去拭去脸上的泪水,红着眼睛,轻柔的爱抚着孩子,轻声的说:“宝宝快睡,不然大灰狼要来敲门了!”

“爸爸打狼!”孩子稚嫩的四个字让柯丹瞬间泪崩,泣不成声……,在场的亲友无不落泪心酸。“15号晚上我感冒在家带孩子,11点多他从办公室打来电话说有愧这个家,让我们受苦了,以后一定好好报答我们……”谁能想到,这竟成了夫妻两人最后的一次通话。

孔祥明在教育孩子上特别严格,但从来没有打骂过11岁的大儿子,遇到问题,他总是对儿子耐心说教、循循善诱,始终用自己的言行和人格力量引导和感化着孩子。孔祥明性格喜静,爱阅读,大儿子也在他的熏陶下养成了喜欢阅读的好习惯,孩子房间的一角码满了孔祥明给孩子买的各类书籍,其中不乏《三字经》、《大学》、《道德经》、《中庸》等国学典籍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四大名著合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老人与海》等中外名著。在孔祥明谆谆教诲下,大儿子学业成绩一直名列年级第一,一向勤奋好学、积极上进的儿子,也许是对孔祥明匆忙离开人世最大的慰藉。

正如许许多多把自己的青春、热血和生命都献给了党的事业的无数前辈一样,孔祥明把自己的满腔赤诚融进了坚定的信念,用青春的生命书写着一个共产党人的忠诚,为我们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孔祥明同志走了,巍巍终南山敞开博大的胸怀,珍藏着这个党的好干部;祥明走了,清清乾佑河接纳了这个人民的好儿子。

祥明,你一路走好!我们舍不得你啊!

陕西先锋 二维码

商洛党建 二维码

柞水先锋 二维码

动动手指,长按以上二维码,点“识别图中二维码”,再点“关注”,更多惊喜带给您!

祝您成功!

柞水先锋投稿邮箱

生于1977,上一代“后浪”的生活英雄主义

从南极到南极

又一次错过南极。

为什么要说“又”呢?2013年第一次认识张昕宇、梁红的时候,正赶上他们自驾帆船去南极中途回国办签证。

我当时就澎湃了,举手自荐说:“哥,船上缺人吗?能吃苦会游泳没牵挂,捎带上我吧?”

老张笑着礼貌推辞:“下回,下回。”

只能在视频里看着他们驾驶着一叶帆船,穿过“杀人西风带”、穿过沉船墓地、穿过滔天的德雷克海峡,抵达南极,完成婚礼

那时,只能远隔万里地在心里默默送出白头偕老的祝福。

这个事情的本身听上去很浪漫很惊天动地,却似乎与外人无关。

于小里说,这只是个让人艳羡的浪漫爱情故事,用惊天动地的远航来陪君走天涯,醉笑三万场;是多愁善感的女孩会为之落泪的桥段;是热血男生看了会澎湃地幻想自己将来得有这么一出。

那句“下回”,本只当是一句客气婉拒,梦想之地南极,终究只是梦想。

没想到几年后,又有了可能。

2018年,一艘破冰船停靠在天津港,老张站在甲板上,说出了再去南极的计划。

而这一次,从他的眼神里我能读出来,与上次的意义完全不一样。与个人梦想无关,与小我无关。他有着更宏大的诉求,有着更普世的表达。


我们的哥们270

我认识这个男人八年了。

和许多人一样,在各种文章、视频里,听过很多遍他和梁红的故事。我们梦想中此生该活成的模样,这个胖胖的北方男人都实现了。

他们两口子离我们很远。纵马枪林弹雨,扬帆惊涛骇浪,比翼凭虚驭云,携手仗剑天涯……这是我们还曾少年时,做过的江湖人生梦。

他们又离我们很近,没有鲜衣怒马出场自带BGM,没有倾城颜值站那儿就吸粉无数。

素面朝天,宛如平凡你我。

只在轻描淡写间,他们做了所有自己想做的事情。他们的所作所为、步步点点,又都是在代为映射我们梦想中的样子啊。

我们在看着侣行,我们在看着他和她;

也是他和她在侣行,在带着我们一起,走进曾梦想过的生活场景里,用视觉拉动触觉,去触摸那远方世界,去感知未知人间的模样,并维持梦想和热血的温度啊。

互联网上、各种报道里,有过他们的各种形象和定义。

作为朋友角度,我觉着自个儿对于他们,有着更为亲近、切肤的理解,也能够很忠实的表述出来。


曾经的“后浪”

生于1977年的张昕宇,他成长的那个年头,正是近代史上第二波“后浪”自由奔涌的年代。(第一波是“五四”时期的民国,第三波是B站刚刚定义的时期。)

这个北京少年,成长期天时地利都不给力。

刚成年就遇上车祸断腿,影响至深的父亲早逝,想参军吧又早早退伍,白手起家掘到第一桶金吧,很快就没了像大梦一场。

在特殊岁月里,起落之间,张昕宇汲取了那些伴随他至今的性格特质:踏实、敢想、肯干、认真、严谨……

以及,仗义、性情。

这些特质,让他和梁红在世纪交接的当口,成了新时代的弄潮儿,成了世俗主义里的成功人士。

然后就是超脱世俗的“十年之约”了,五年准备,五年出发。这才有了我们在视频网站上看到的《侣行》系列节目。

夫妻俩携手闯天涯,散尽家财万贯,换着各种交通工具,围着地球转,买个太阳不下山。

关于“侣行十年”,以及他们这十年的变迁,在这儿就不赘述,此前的一篇文章《“我这辈子太失败了,居然没有见过英雄”》里,也还算详尽的解读。

在这儿,想更多的聊聊镜头之外的,生活里的张昕宇、梁红。

他们一起做了很多惊天动地的大事儿,他们似乎并不当做什么了不起的事儿。他们有很多英雄式浪漫主义的行径,动机却质朴得难以置信。

路边发根烟蹲下,就能聊起小时候拆车改装、直升机挂鞭炮;

撸着串儿,就是索马里一个来回、火山上下一个翻滚;

7个月颠簸两万公里漂泊,就为结个婚,理由是小时候吹过的牛咱得实现;

烽火燎原却执意穿越中东,只因为电视上没说明白、书里没讲清楚想去亲眼目睹;

开随时会掉链子的退伍飞机环球飞行,原因是环飞记录里,没有中国人驾着中国飞机的名儿……


普通市民张先生

到现在,挂在他们名字前面的名词有很多,环球探险家、旅行家、偶像,甚至英雄。

这些身份毋需我再去过多着墨,我并不想在笔下把他们的形象描述得太过伟岸。

我们崇拜超级英雄、向往传奇人生。

可是,会得意小摩根爱你3000次的钢铁侠、和喜欢的女同学说话会紧张局促的小蜘蛛,才是击中大伙儿心弦的那一面啊。

节目里的帧帧画面,上天入海、行游四方的侣行夫妇,是我们大家熟知的形象。镜头之外的热心市民张先生和爱笑梁女士,或许更能让我们了解侣行的本质。

有人说每个人的人生是一本书,只是有的枯燥乏味,有的精彩纷呈。

好吧,他俩的人生得是好几部精彩纷呈的书了,惊险、刺激、热血、情感,正能量元素,一个不缺。

要拍电视剧的话,估计八季十六集不一定能够完结,还保证内容硬、节奏紧、能量满,还步步惊心。

这是在镜头前和舞台上风云轻淡、侃侃而谈老张、梁红,镜头下他们也曾疲惫无神,也曾想赖床不起,也曾崩溃痛哭,也曾想并肩安静地在郊区看一场日出。

我见过硬汉张昕宇,在滔天海上抱着昏厥的梁红痛哭的时候,也见过性格完美的梁红,在队员冲动造成危险的时候气急败坏的样子。

张昕宇有在高谈阔论,突然沉默的时候;梁红也有孜孜攻读、抓耳挠腮的时候。

喜欢热闹的张昕宇,有时候可能会希望除了球球外,真有一个人喊他爸爸;处事冷静的梁红,当然也会想除了露露外,能有个熊孩子来膝下承欢。

被迫的强迫症

张昕宇的最大优点是,无论在多复杂的情况下都很冷静;缺点是很多时候撑不住了依然在强撑。

梁红的最大优点是,无论什么时候都很冷静,缺点是没有缺点。

因为心里有底,以及责任,所以冷静。

而怎么做到心里有底,就是大量准备工作的累积。

十年来,他们能够走这么远,虽屡有坎坷惊险,但总能平安归来。

这不是主角光环,虽然张昕宇说是因为“我们坏事做得不多,老天不收”。实际是他们熬着做了无数的准备,把时间掰碎了使唤,每天睡了三个小时还嫌奢侈,步步慎微的答案。

他们坚信和践行,做好完全准备,才能平安走一段险途。

他们俩成了各种技能证书收集者。

汽车、摩托、帆船、飞机等的各种驾照;潜水、攀登、户外救援、机械修理、信号处理等技能储备。

除了搞清楚帆船上的几万个接口线头、破冰船和飞机上的上千个操控按钮、线路外,他们还在心理上做着各种最直观刺激的适应。

航海前看着各种海难、沉船事故备忘录;自驾环球飞行前,每天都在睡前看几部空难纪录片。

愈真实,愈谨慎。

真实的事故从来不会让人犹豫止步,只会让后来人吸取经验教训,勇敢而踏实地沿着满地残骸再往前走一步。

宠粉狂魔


线上的无所不能270,百事不惊梁红,在线下是亲和得不像话的宠粉狂魔。

在后台或者台下,参加过很多次张昕宇、梁红的分享会。

北京开心麻花的“飞跃彩虹国”分享会,空调坏了室内温度直冲40℃,网友不散他们不下台,他们不下台无人离坐。

独自从浙江跑来参加活动的小姑娘无处安身,被他们带回了家,然后再送回杭州。

成都川音“穿越中东”分享会,因为临时更换场,他们在酒店连夜签了400套书到天明,作为网友们的补偿。

哈尔滨太平机场“环飞起航仪式”,寒冬里听着大伙儿的鼓励和祝福,梁红当场情难自己潸然泪下。

传媒大学“飞跃大西洋”分享会,他们坐了近30个小时飞机,从机场直抵现场,一直站着笑着等最后一个网友合完影才肯回去睡觉。

侣行百城百校的第一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分享会,梁红推着刚做完手术没多久的张昕宇上台。

穿越西伯利亚直播,答应了网友要开坦克的张昕宇,活生生地把把自己宽大的身躯塞进了狭窄的坦克舱,再生生地扒了出来。

无人能看见掀开衣服的他,身体俨然青紫成一块大紫薯。

《侣行十年》广深分享会,在深圳场签名签到手抽筋抬不起胳膊,无奈准备取消广州场;回到酒店看到大伙儿的留言,第二天依然拎着胳膊又签了一下午。

……

有个网友跟我说,没见过张昕宇、梁红这么当偶像的,去了北京看他们,老张第一句话是:“吃了没?有地儿住吗?”

走不完的长路

破冰船南极行计划开始后,这个庞然大物方方面面都在透支着张昕宇的心力。

曾经试过劝他,说要不歇一歇吧?

在很多场合,有人说感谢张昕宇、梁红,给他们带来了侣行,带来了地球之极,带了远方的世界,带来了希望和力量等等。

二位的答案一直未曾变过:不,是我们得感谢大伙儿,其实侣行的能量场是相互的,正是因为大伙儿的受到的积极影响,大伙儿的鼓励和祝福,他们才有动力继续走下去。

这大概是最纯粹的“偶像”与“粉丝”之间的关系吧?

倒不是什么利欲趋使,他们选择了出走之后,体验到了征途万象,看到了前方百态;再回头看看身后,已经是无数人的灼灼目光。

我心本狂野,世人愿共赴,那么他们就想全心驱驰。

他们的存在,让我们收到了无数让人感动的故事。除了他们遇到的镜头前的,还有在各地屏幕前的。

那些八十多岁渴望再去看看世界的老人,那些仍在学校对明天充满期待的大学生,那些腆着肚腩系着领带落泪的中年人,那些身怀六甲仍兴奋不已的孕妇,那些渴望遇到一个自己的270携手闯天涯的女孩,那些普者黑山区小学里那些渴望远方的孩子,那些监狱里开始反思曾经和规划将来的囚犯……生活平淡渴望改变的普罗大众。

在许多线下分享会现场,那些陌生人的面孔、神态和感受,我记忆尤深。

这些人各不相同,但是他们每一个在张昕宇、梁红那里所获得的影响,都十分明显地凸显出来。

张昕宇、梁红当然也能感受这来自五湖四海的赤诚。梁红说:这可能就是侣行的意义吧。

所以,咱们别歇了,不能停。

别散

从2008年动了念头,开始着手准备,2012年出发,到2020年破冰船南极归来,已经整十二年。

我偶尔能想起和写下他们路上的一些片段,却无法算出他们已经走了多远,没有留意他们多少次彻夜不眠,错过了多少次老张也眉头紧锁、梁红也敛住笑容的时候。

这些年里,他们在自己人生履历和记忆库里,存下了许多惊天动地的瞬间。也给世人展现了许多闻所未闻、此生不一定得见的画面。

但是在这些年里,他们也在承载着无法安眠的长夜,脚欲静却心不止的纠结,身体极限叫唤着站住的不肯停歇,还有岁月催人不再年少,在和时间赛跑的决绝。

老张不老,老张会老。老张不老,老张在老。

男人心里最软的那个坎儿,是离别生死和岁月飞逝。

八年前《侣行》里,那对儿穿着防弹衣坐在武装车里跑在摩加迪沙街头的中国情侣,到如今站在中国第一艘民间破冰船甲板上的夫妇。

他依然如当年那么胖,脸上的不服、倔强,变成了憔悴、沧桑,头上也有了白发;她依然时时刻刻笑着,以前利落的短发已经长了被帽子盖住,曾机灵的脸颊现在多显稳重。

他依然能把摩托车当飞机开,但是言语之间再也不似当年对着镜头说:“猜猜我在哪”那么轻快。她依然嘻嘻哈哈地笑百事拿捏得刚好,但是经常笑着笑着眼泪就出来了。

几秒钟的快速切换的画面,展现出来的是几年的飞逝时光。

十年过往,而那些画面在重述时光的同时,也把无数的往事再推上心头。

火山口的生死相托,帆船上的过命坚守,枪口下的携手穿越,天空中的点头意会……他们和我们,不知不觉已经一起走过了这么多年。

到这个时候,爱上侣行,爱上张昕宇、梁红,已经完全不因故事精彩与否,只因他们在替我们倔强行走。

他们依然没有止步,仍在准备着下一步。既担君忧,又莫劝君休。只愿大家已经一起走了这么远,千万别散。

“教父”

在我的心里,人的精神层面如此分级:小我,大我,苦行,普世

现在想想,刚好和张昕宇、梁红在《侣行》和《我们的侣行》之前五季的状态相吻合。他们的关注层面和行动落脚点,已经到了最高的那个层面。

到《地球之极·侣行IV》,破冰船南极行,在普世的层面上,更是多了些大义和“教父”的味道。

所谓大义,以个人之力,助力家国科考之宏愿。

其实在三年前,张昕宇梁红自驾国产运-12飞机完成环球飞行后,效当年常香玉大师,将飞机捐赠给中国航空博物馆时,身形已然凛凛。

此次破冰船奔赴南极,助力科学家南极科考,更是一次个人大义的诚意表达。

“教父”这个词是我说的,张昕宇说应该是老师或者导师。从他和梁红两个人的“侣行”,到所有人的“我们的侣行”,他们一直很在乎这个概念,他们想让那些脚步能同行的人,和目光、思想在同行的人知道,我们一直都是一起前行。

这一次的破冰船,终于有一些年轻人一同踏上了这艘“梦想方舟”。

张昕宇的初衷,就是帮助这些人完成的梦想,也渴望自己一路走来的人生和侣行经验、心得,能够给到年轻人们积极的影响。就像师生传承,由我及彼,至烽火缭绕。

其实,从有第一个追随者开始,侣行就可以说是我们的侣行了。而从他们开始积极影响到第一个人开始,他们就可以称做英雄了。

这是曾在“侣行十年”完成的节点,写下的一段话。

有机会长时间与他们接触,我个人也有着最设身处地的切肤之感。在我的观感里,我来自于偏远的山区,摸爬滚打许多年后,才能和一些人坐在一起喝咖啡;然而内心深处那种打小出身环境所携带的不自信感,始终如影随形。一些事情上眼界的短浅,一些节点上胸怀的狭窄,让人无处遁行。这种鸿沟是没法否认也很难消弭的。

而张昕宇、梁红和“侣行”的存在,他们打开的这个看世界的眼睛,正是能够让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和下一代的孩子们,不再局限于眼前方寸间,能识得天地远,敢梦想更多。

给他们一些积极的影响,让他们有机会来缩近,甚至跨越这道鸿沟,并升华一个原本不太可能的自我。

OnThe Road,To Be a Hero.

在人间

一场疫情,我终于还是错过了南极。

而张昕宇、梁红,在这个时代停滞、全球封锁、以邻为壑的节点,像艘末日孤舰一样,依然倔强地往南极破冰而去。

99天的万里远航,我甚至无法想象百日无法补给,张昕宇、梁红是如何抵达南极,又成功将所有人安全带回祖国的。

两周前的侣行小院,跟张昕宇静坐闲谈,我说:“张哥,说说这一路吧。”

他停了一会儿,说:“我做到了。”

看着他满脸疲倦的样子,我没有再多问。有记者来了,张昕宇喊了一声梁红,两人收拾了一下表情,笑着坐到了摄影机前。

我静立一旁看着采访,他们依然如八年前一样,轻描淡写地讲述着这趟困难重重的破冰船南极之旅。

那将又是一篇让人激动的报道,他们俩又一次完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我的脑海里那会儿也开始构思这篇文章,但是我脑海里想到的,却全是他们如你我脆弱、烦恼、挣扎,跌倒再倔强里带着坚持爬起来的时候的样子。

前一段时间科比空难离世,举世哀悼。曼巴精神之外,我想起的不是洛杉矶凌晨四点的样子,是他退役前的那部纪录片里,他一次次跌倒的时候。

四年前,利物浦的传奇队长杰拉德退役,著名KOP、评论员詹俊动情地说道:“是的,杰拉德过往他曾经摔倒过,他曾经滑倒过,他曾经自摆乌龙,他曾经回传失误,你们可以嘲笑他,但,那些失误,都是他从云端跌落凡间的瞬间,大家看一看,看看杰拉德,想想自己,或许是这些跌落凡间的瞬间,让杰拉德拉近了和我们这些凡人之间的距离,让我们觉得他是那么的亲近。”


今晚21:20,“北京号”破冰船的故事,将在东南卫视正式播出。


节目由「上好佳」冠名播出

感谢特约合作伙伴「均瑶味动力」

节目指定产品「33000ft三万三英尺」

「紫山到饭点」「力诚食品」 的支持


【留言抽奖】

可在评论下方留言

「分享一个,你印象深刻的“270口头禅”」

截至6月19日12:00

我们会在评论里选出点赞排行前2的侣友

(若点赞数量相同,时间靠前优先)

送上「上好佳&侣行」联名款大礼包一份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