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6 11:49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读书笔记《洋务运动史》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作文主题:首先,明确作文的主题,是关于洋务运动的概述、评价、影响,还是某个具体事件的分析等。这有助于你在写作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搜集和整理资料。
2. 理解洋务运动背景:在写作之前,要充分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包括其产生的原因、时间、地点、主要人物、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背景知识。
3. 梳理洋务运动过程: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洋务运动的发展过程,包括洋务运动的兴起、发展、高潮、衰落等阶段,以及各个阶段的主要事件和成果。
4. 分析洋务运动成果:在作文中,要对洋务运动的成果进行分析,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成就。同时,也要指出洋务运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5. 评价洋务运动:在作文中,要对洋务运动进行评价,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分析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评价要客观、公正,避免主观臆断。
6. 引用史料:在写作过程中,要适当引用史料,如历史文献、书籍、文章等,以增强作文的说服力和可信度。注意引用史料要准确、规范。
7. 注意语言表达:作文的语言要简洁、流畅,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错别
货币是个引人入胜的研究课题,因为事关国计民生,涉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并且充斥神秘与悖论;似乎什么都简单明白,又像总是说不清,道不明。
一个多世纪以前有哲人以为,货币如同一层面纱而已,真实的力量是人们的能力,他们的技能、智慧和掌握的资源,他们的经济与政治组织模式等等。
英国著名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世界统一货币倡导先驱者约翰·斯图尔特·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如是说:
“简言之,就本质上来说,在社会经济中没有比货币更无关紧要的东西了,只是具有意图节省时间与劳动的特性而已。它是一种可以更快、更方便地办事的机制,少了它会缓慢而不便,只是像许多机器设备那样,当它失常时,会发挥自身特有的独立的影响。”
约翰·斯图尔特·密勒
此话不虚,货币就像水、空气和阳光一样平常无奇,却无比重要。特别是,我们必须看到,当它失常时,会发挥自身特有的独立的影响,几乎没有一种人为发明可以比它更加严重地危害社会。
失常之所以发生,责怪的总是策略,或者金钱万恶;但实质上往往因为忘记了货币的本质,或者明知故犯地背离了货币的本质。
“凯撒的当归凯撒,上帝的当归上帝。”
打疼了才知道自己弱
1840年鸦片战争,拉开了中西大碰撞的历史帷幕。面对列强入侵,积弱不振的大清帝国每战必败,割地赔款、奇耻大辱,接踵而至。
清政府主流派顽固依然,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但在强敌环伺的无情现实面前,特别是1860年太平天国起义后的严峻形势下,不得不勉为其难,容许洋务派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前提下,以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引进西方船坚炮利的先进技术工艺,发展新型工业,以图增强国力,挽救“天下危局”,维系皇权于不堕。
1861年1月,清廷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同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军械所仿制西式武器,在全国掀起了“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标志着一场“洋务运动”的开始。这较之日本1868年开始的明治维新先行一步,早了七八个年头。
至于这场变革中货币金融的重要意义,茫昧颟顸的顽固官僚们固然昏蒙莫名,就是洋务派先进人士,起先也乏人关注。
正如著名的李约瑟难题质疑科技领域那样,中国货币金融早期拔了许多头筹,近代史上的发展状况则每况愈下。到清朝中后期,不但抱残守缺,滞留在银两实物和天圆地方铜钱混用的祖传通货旧制不见长进,且因外国势力侵入,更加恶化了中国的金融环境,致使“圜法紊乱、匪夷朝夕”;乃至外国人士对中国货币状况进行考察后,认为“币制之坏,至中国而极。”
19世纪末,清廷为洋债负重累累,据统计可以确认的外债有208笔,总额约 13亿余两。而政府年度财政收入不过1亿两左右。当时以英国银行为主的约10家外国银行,利用给清政府放贷攫取各项政治特权,形成了一个主宰中国金融的网络。它们垄断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国际汇兑,发行货币,操纵汇价,在商品竞争上压倒了中国的民族资本,并且在金融、财政上扼住了中国的咽喉。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朝野震惊之余,有识之士痛感中国国势之羸弱,与明治维新大见成效的日本已经不可同日而语,迫切要求改革政治制度,催生了短命的百日维新,以及时不我予的立宪运动。
甲午战后,通过各派人士的反思和检讨,洋务运动与维新、立宪运动呼应唱和,取法西方以发展新型工业的努力,得到了更大共识,呈现了一种深化发展的趋势。极端保守的老佛爷的态度也有了明显转变;中央政策不断放宽尺度,以至开放民办大型股份制企业。这场运动虽然问题丛生,一波三折,还是一直伴随着命运多舛的晚清迤逦而行,直到皇朝末日。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现代金融业,那时节从无到有,脱颖而出。
写于2013年底
(思进注:除注明作者之外,所有文章皆为思进原创……)作者:袁为鹏(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教授)
盛宣怀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一生主要围绕洋务实业与慈善赈灾两件大事而展开。学术界对其洋务实业活动及政治活动的研究早已汗牛充栋,但对盛氏生前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存有大量历史资料的慈善赈灾活动,则甚少留意。朱浒教授是国内外少数对盛氏赈灾活动进行长期研究的学者之一,他的新著《洋务与赈务:盛宣怀的晚清四十年》是一本内容宏富、颇具新意的力作。这本书是作者近二十年来潜力钻研的结晶,对晚清慈善赈灾活动与洋务运动的历史及二者间的关联多有建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笔者就个人管见所及,对该书的特点及学术贡献,略作评介。
纵横贯通,新见迭出。该书以晚清赈灾活动为突破口,纵横贯通,注重阐发不同历史人物与事件之间的联系,突破了过去许多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研究学科分异、条块分割的局限,对晚清经济史和政治史上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颇具新意的论述和解释。第一章“从赈务到洋务”,通过对盛宣怀与轮船招商局的早期筹办问题的细致考证,厘清了办理赈务与盛宣怀的洋务事业兴起的内在关联,揭示出中国近代最早的一批洋务企业家的产生与成长的具体历史过程,尤其是传统工商业人物是如何与洋务官僚联系起来的具体方式、方法与历史过程,特别是近代以来广东商人与江浙商人相互间之关联、冲突,传统商人团体间逐步分化、逐步被新式商人替代的生动具体的历史过程。这一研究成果深化了以往学界对洋务运动的发生及中国早期资产阶级形成的研究。第二章“从冏途到坦途”,揭示出光绪初年席卷华北的罕见自然灾害——丁戊奇荒对清政府中央及地方财政所形成的巨大压力,从而造成洋务运动的早期顿挫。第三章至第六章,则通过对盛氏办赈及参与红十字会的筹建等历程的详细描述与分析,生动再现了上海商会组织成立前后复杂政治社会生态环境及上海工商业团队及其领袖人物新陈代谢的历史进程。第七章“从落水到上岸”则是对辛亥革命之后盛宣怀如何利用办理赈务来重获人身安全及资产的保全这一独特经历进行描述与解读。作者从史料出发,通过细致的考证,烛幽阐微,对近代中国史特别是近代经济史上一系列重大问题均有论及并提出新见,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史料翔实,考证严密。该书在资料的搜集与运用方面颇见功力。作者对盛宣怀的研究及其相关档案史料进行了全面搜集、整理和利用。除了盛宣怀档案之外,作者还大量使用新近出版的晚清人物的日记、档案,如《郑孝胥日记》《谢家福日记》及相关档案、沈敦和传记与相关材料。另外,书中对《申报》等近代报刊史料的运用也较为充分。大量报刊报道在研究中得到使用,提高了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该书史料丰赡、翔实,对前人既有研究成果有比较充分的总结与分析,从而保障了结论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建立在扎实史料工作之上的史学创见。
该书对史料的利用与解读亦相当细致而深入,突出的例证有二:一是对于盛宣怀与轮船招商局的早期筹办问题的考证,作者不囿于成说,于不疑处有疑,步步设问,层层深入,通过丰富的史料逐步呈现出历史的本来面目。二是关于张之洞、盛宣怀甲午战后关于汉阳铁厂的接办问题,作者也多方搜集史料,提出独到见解。尤其是对张之洞在与盛宣怀谈判的过程中究竟有没有运用政治权力即以弹劾相胁迫这一历来众说纷纭的细节,作者在搜集并分析了大量相关历史证据的基础之上,推断这一细节不太可能,同时鉴于相关史料不足而留有余地,体现了立论谨慎的良史之风。
内容宏富,编排得当。这是一部内容相当宏富的学术著作,从时间上贯穿了盛宣怀的一生,涉及晚清政治、经济、军事、社会与文化等多方面问题,包含了洋务运动、戊戌维新、甲午战争、庚子事变,东南互保、辛亥革命等几乎所有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历史事件。涉及人物既包括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王文韶、翁同龢、郑观应、唐廷枢等著名政治经济人物,也包括许多过去不太引人注目的人物,如谢家福、严信厚、沈敦和等。要处理如此繁杂的人物与事件,需要研究者具备扎实的学术功力并付出大量精力。
该书的写作及内容编排上,既按照传统史学的方法和原则,按时间先后组织排序,又按照写作的具体内容分作不同的专门章节,以点带面,多维度透视历史人物多方面的活动。各章节之间既在内容上彼此独立,又在时间上相互连续,浑然一体。该书既是一本讨论深入的专题研究性著作,又颇带几分传统历史人物传记的色彩。细细品读,或可感受到作者在历史写作与编撰方面的用心及功力。
最后,笔者想提出几点商榷与建议。其一,在史料与相关学术成果的使用方面,建议作者加强利用新近出版的有关张之洞及其幕僚的若干新的历史资料。关于书中盛宣怀与张之洞在湖北实业方面冲突与合作情形的论述,引用范围也可更加广泛,尤其可以尽量使用更具原创性的专题论文。其二,该书关于盛宣怀办理赈务与洋务运动的认识,如果能够进一步从全球史的视角深入分析,特别是深入揭示日本等外部势力对盛氏晚期政治经济活动的影响,或许会有更多突破。其三,研究方法和手段方面,如果在某些专题上尝试运用一些新的研究方法或手段,或许会有新的发现。譬如,关于盛宣怀的人际交往及其交际圈子的演变,也许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研究与呈现。新的研究方法可以丰富对历史过程的叙述与呈现方式,并有可能发现一些有价值却易于被传统研究忽略的节点性人物、地点、时间、事件等因素。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20日1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