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推荐《天子日记》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6 13:12

推荐《天子日记》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天子日记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明确主题": - 确定日记的主题,是否是记录天子(皇帝)的日常生活、政治决策、国家大事,或是个人情感体验。
2. "历史背景": - 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包括天子的时代背景、政治环境、社会风貌等,以便在作文中准确反映当时的历史情境。
3. "人物塑造": - 生动描绘天子形象,展现其性格特点、治国理念、道德品质等。 - 如果日记中涉及其他历史人物,也要注意他们的性格和行为的描绘。
4. "细节描写": - 通过细节描写增强作文的生动性和真实感,如宫廷生活、礼仪制度、服饰器物等。 - 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细节,使日记内容更加具体、可信。
5. "情感表达": - 根据日记内容,适当表达天子的喜怒哀乐、忧虑关切等情感。 - 情感表达要自然、贴切,避免过度夸张或生硬。
6. "语言风格": - 选择合适的语言风格,既要符合古代文风,又要使现代读者易于理解。 - 注意用词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避免使用现代词汇或口语。
7. "结构安排": - 确定作文的结构,如总分总、分总

汪荣祖:读蒋日记者,能不慎乎?

日记是可贵的史料,但引用者必须加以分析、研判,检视与日记作者同时代人的看法,尤其是与他接近之人的看法,并参考当时的政治、社会与思想氛围,才能得出相对准确的结论,不能偏听偏信。

国人书写日记的习惯,其来甚久,近年大量历史人物日记的问世,毫不意外。传世的日记中,其初衷不在于流传后世的,一般所写较无顾忌;有意传世者,必有顾忌。蒋介石发迹较早,其经历关系到20世纪诸多重大史事,其手写日记由其家属寄存于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2004年向公众开放后,引起中外学者的浓厚兴趣,查阅者络绎于途,欲一探“宝藏”。

蒋介石工作之余勤写日记,在政治人物中虽属罕见,但绝非偶然。自早年起,蒋的行事资料就由其亲信如毛思诚、陈布雷及所谓“奉化三先生”—王宇高、孙诒、袁惠常等人掌管。结合毛思诚《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陈布雷《蒋介石先生年表》以及《事略稿本》,一直到蒋败退台湾后的“大溪档案”,可见蒋氏的生平资料早已体系化,加之较完整的手写日记,可视为他生平资料体系建设的完成。蒋介石日记在其生前就有专人摘抄,死后由其家属公之于世,都是蒋氏一家之言。若有人说“蒋氏日记是仅供他个人参考的私密空间、无意传世”,则纯属昧于事实。

对于蒋介石“勤于”记录自身言行的行为,正如黄倩茹女士所指出的,古之帝王由别人记载起居注,而蒋由其本人亲写“起居注”,以便日后写“正史”之需。古之史官的实录虽未必尽实,但尚有“天子不观史”的传统;而蒋以自身日记为实录,怎能不令我们对其日记的真实性产生疑虑?黄女士在这里所要提醒的,正是要注意分辨“真实的蒋”(person)与蒋“要我们知道的蒋”(persona)。蒋日记显然是蒋“要我们知道的蒋”,我们如何从日记中读出“真实的蒋”,才是学问。

蒋介石活跃于中国政治舞台中心长达数十年,记录他每日所见、所闻、所思、所行,当然有参考与引用的价值。日记须及时记一日之事,但即使再有恒心的作者,也不可能一天不漏。后来补记或改写,则有损日记的意义,因敏感议题而涂改,颇有前例,更属等而下之!蒋氏日记有无此等问题呢?有人通览蒋介石日记手稿发现,“蒋先生每每在关键处或予省略或用词含混。因而读此日记,我们应当注意到蒋先生省略掉或没有明白写出来的事项,不能只以日记中的记载为标准”。蒋氏日记在公开之前,无疑经过家人的编辑与删节,也有黑墨涂抹之处。当蒋氏“大溪档案”移交台北“国史馆”时,笔者听闻“国史馆”负责人提及,“其中缺件甚多,因档案经过秦孝仪的过滤,‘国史馆’皆登录有据,以免负缺件之责”。于此可见,蒋氏的资料包括日记在内,既不完整,也很不真实。我们可举几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互相对照来评判蒋介石的日记。

其一为1926年的中山舰事件。此事件号称是“谜”,根本是蒋在故弄玄虚。他于事件后不久的孙中山纪念周会上演说称,“若要三月二十日这事情完全明白的时候,要等到我死了,拿我的日记和给各位同志答复质问的信,才可以公开出来。那时一切公案,自然可以大白于天下了”。此话即已证明他的日记是要留给后人看的。他的考虑是,事件的秘密藏在他的日记里,当时不能说是因没有人会相信;等他死后,时过境迁,死无对证,其日记所说就成为定案。其实,1926年3月10日蒋的日记已呈现出其心理状态,如“委屈”、“受辱”、“遭迫害”、“被遣送”,所谓“疑我、谤我、嫉我、诬我、排我、害我”等,无非暗示汪精卫与苏联顾问想要害他,但又提不出任何实证,显然是他为发难找借口而已。事实很清楚,在事件发生之前,蒋介石是汪精卫的手下,但在事件后,蒋即取汪而代之;蒋之所以得逞,是因苏联顾问受斯大林之命,支持蒋“这位红色将军”(苏联档案记——引者注),这导致汪愤而离粤赴法。正基于此,蒋甘冒以下犯上的风险,精心策划了这场大戏,并得其所愿,成为事件的“最大赢家”,可称一场得逞的豪赌。

【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利用“中山”号军舰调动一事,诬陷共产党人阴谋暴动,借机打击共产党人,迫使汪精卫去职,为其攫取在国民党内的最高权力扫清道路。图为修复后陈列于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的中山舰 楚林/ 供图】

若将此事件说成“右派乘虚而入,利用蒋介石多疑的心里,制造谣言与事端,以进一步挑起蒋介石与汪精卫,季山嘉以及共产党人之间的矛盾”,未免本末倒置。明明是蒋在日记中无端指控共产党挑拨:“十九日上午往晤汪兆铭,回寓宴客,痛恨共产党挑拨离间与其买空卖空之卑劣行动,其欲陷害本党,篡夺革命之心,早已路人皆知。若不于此当机立断,何以救党?何以自救?乃决心牺牲个人,不顾一切,誓报党国,竟夕与各干部密议,至四时,诣经理处,下定变各令。”蒋于事发当晚,还去汪府探视,留下一段日记,“傍晚,访汪病,见其怒气犹未息也”。这一段还是经过修饰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未删原文是,“见其怒气冲天,感情冲动,不可一世。因叹曰,政治势力恶劣,至于此极,尚何信义之可言乎”。试想一个阴谋害人之人,与被害人相见,不显露窘态已属罕见,哪可能“怒气冲天”、“不可一世”?接下去一句则更值得玩味,无异于蒋氏承认,因为“政治势力恶劣”,就可以不讲道义。汪之所以“怒气冲天,感情冲动”,岂不即因蒋不讲道义?蒋在日记中居然如此颠倒,将自己由加害人伪装成被害人,他日记中的中山舰事件还有可能是真相吗?完全不可能!其中颇多他故意扭曲的真相,目的在于误导世人。

其二,西安事变的真相在蒋日记里吗?显然不是。《西安半月记》根本不是蒋在西安期间的日记,而是事后出自陈布雷之手。除陈自述外,蒋也透露他本人曾据陈布雷撰写的《西安半月记》继续修改日记。他在1937年2月12日记道:“晚修订西安半月记。”翌日又记曰:“上午修正半月记完。”实则尚未完,隔了两天,于2月15日又说,“改正半月记甚费力也……夜以修正半月记未妥,几不成寐也”,足见他煞费苦心在事后建构他自以为是的西安事变。他刻意修饰,必然为扭曲事实,以至于《西安半月记》被改得面目全非,无非为颜面掩盖真相。其实,早在当年事发后傅斯年的密函中,真相已基本呈现:(1)蒋确与周恩来在西安见过两次面,并答应不剿共,中共方面也因抗日答应红军接受中央指挥。蒋更保证今后不再进剿红军,而且可与其他部队一视同仁。此已可确证蒋之所以被释放是因为有承诺在先。然而在1956年出版的《苏俄在中国》一书中,虽有陶希圣等人执笔,蒋仍要亲笔增补,谎称“我们终于无条件的脱险回京”。(2)蒋之被释放,确实由中共方面主持方得实现;傅氏特加括号注明:此事亦已证实,并且说,“共党之主张放蒋,坚谓不赞成张之扣蒋是事实”。(3)蒋在西安虽未签字,但确曾口头同意。傅氏据西安友人谓,“西安遍传蒋云终身不内战”。(4)蒋回南京后,不仅未如约撤兵,反而增兵。傅氏写道,“又有确切消息,除原有军队未撤外,又运去六师连夜前往,我听这消息大为兴奋”。(5)张学良在受审时,确有强烈表现,傅氏说,“张作一个政治演说,大骂南京政府及蒋先生左右,自何(应钦)至政学系,银行家等等谓蒋好而南京太坏,彼如在一日,必拥护蒋,亦必打倒南京政府云云,此演说把审判长greatly impressed(大大地感动了)。事为Generalissimo(委员长)所闻,甚气,谓不放这小子回去!所谓管束有三端,即居处、见客、通信皆不得自由也”。此外,张学良发起西安事变的动机,纯为逼蒋抗日以救国已无可疑,但事变后20年,蒋介石在《苏俄在中国》一书中,虽已无《西安半月记》所谓张学良之转变系因看到蒋日记的“神话”,但仍不承认答应任何条件,说张学良是在其八项主张被拒,南京下令讨伐,才决定将其释放。蒋甚至借宋美龄之口,将其西安“蒙难”与孙中山广州蒙难相比拟。由此可见,蒋要我们知道的西安事变,绝非历史真相。

其三,蒋在西安事变后转变对日方针,胜利后成为英雄,汪精卫因公开降日成为汉奸,孰知战后日方公布或泄露出来的文件,证明蒋日之间也有不少秘密接触。唯一不同的是,汪是明通日本,而蒋则暗通日本。蒋介石一直宣传抗日到底,在日记里还说日本向他求和,而他严词拒绝云云,无非想要掩藏通敌的暗盘。读史者若以日记为据,证明蒋阻止或拒绝和谈,即被蒋所骗。蒋难道会在日记里留下为后世骂名的痕迹?他的日记故作义正辞严,留给后人看而已。他在1940年9月15日的日记中说,“汪奸派张治平伪造我中央函件与伪状以欺敌人,敌人信之”,但香港大学教授张治平明明是代表蒋方之人,蒋却将张之所为公然嫁祸于“汪奸”,显然又是欺蒙世人的谎言。蒋在日记里说,日本向他求和八个月没有效果,他没有授权任何人和谈,委任状是由别人伪造。读蒋日记者,若轻易信之,无异于盲从。

【蒋介石与日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推荐的日军军官富田直亮(化名“白鸿亮”,前排右二)为总领队的日本顾问“白团”成员合影】

其四,抗战结束后蒋介石在美苏的支持下,策划重庆会谈。蒋介石毛泽东自延安来重庆,名为共商大计,实要逼毛就范,以统一政令与军令为名,要求中共交出政权与军权。他以为有美、苏两大强权支持,凭其政治优势与军事实力,再以“宽大待遇”,就可“解决”中共。毛泽东决定接受赴渝,蒋以为得计,于1945年8月31日记下,“毛泽东果应召来渝,此毛应邀前来,虽为德威所致,而实上帝所赐也”。但是两人会谈并不顺利,蒋欲“招抚”不成,情绪益发激动,在日记里发泄,出语不逊,想要“扣留”毛泽东。如果把蒋日记里的这些气话当真,就是不幸地被日记牵着鼻子走了。因为在美、苏的保证与国际的众目睽睽下,蒋若“扣留”或“审治”毛,必然会动摇他在国内外的合法地位,所以他不能也不敢像扣留和审治张学良那样做,实因风险太大,代价难以承担。所以读蒋介石日记,不能随其起舞,而应洞见其复杂的心思。

蒋氏日记对上述四大关键史事的认知,毫无助益,不见其真,反见其伪。我们不禁要问,大量的蒋氏日记,材料丰富,牵涉甚广,其中到底有何精彩的发现,可发百年之覆呢?似乎没有。日记不是没有颜色的史料,其中有情绪、主观、偏见、谎言,更有不切实际的异想。谁也不能保证日记里没有“骗人”的话、自恋的话,更没有人能保证日记里所说的、所以为然的、所判断的都是正确的,想做的事都能落实。日记是可贵的史料,但引用者必须加以分析、研判,检视与日记作者同时代人的看法,尤其是与他接近之人的看法,并参考当时的政治、社会与思想氛围,才能得出相对准确的结论,不能偏听偏信。我们引用蒋之日记,如果不假思索,一味抄录、编排、复述,被他所说左右,随其情绪起伏,则要史家何用?

其实,引用任何日记都必须注意其中有“鬼”,既有“不立文字”以自讳其迹,也有“专立文字”以自我掩饰。所谓“不立文字”,就是口头答应,而不立下字据,如“何梅协定”、西安事变各方商谈结果,都是口头答应,皆未立文字,故而不留痕迹;而所谓“专立文字”,就是虽白纸黑字表述明白,却是不能兑现或故意留给后人看的材料。例如蒋介石批准释放军事家蒋百里,事实上仍旧关着;又如蒋介石骂史迪威的批示,史迪威看不到,是留给史家看的。

“档案”中的文字,有的就难称历史事实,“只是专门用来骗人的,尤其用来骗后来之人和历史家”。美国历史学家戴维斯(Natalie Z. Davis)在《档案中的虚构》中提出,16世纪法国司法部的赎罪档案所载故事纯属虚构,史家不可据此以重建历史。读者如果被材料牵着鼻子走,就如跳进如来佛的掌心而不得翻身。档案尚且如此,何况日记?我们引用包括日记在内的任何史料,若不细察其中的狡猾处,则所得之所谓真相,不过是镜花水月而已。蒋在日记中大谈宋明理学,以修身养心、自我勉励。读者如据此相信他是“一个新儒家青年”,遂下结论:儒学对青年蒋介石最大的影响是“自律”与“品格的培养”,便由此认为蒋是一负责任、很勇敢、讲荣誉、非常积极之人,则是随蒋起舞的莽汉。须知,蒋介石日记不同于一般人的日记,不仅仅是其个人在一日空间里的“自说自话”,更不是他个人的私密空间。他写日记作为反省与励志,经常提醒自己“知耻”成常态,显然效果不彰,反而令人觉得是无感的俗套。他“知耻”了吗?好像没有,不然何以一败涂地?他检讨自己,语焉不详,但骂别人十分具体而恶毒,甚至离谱。他说胆大包天的张学良“怕死胆小,狡猾糊涂”;他指责陆军总司令孙立人是“匪谍”;他痛斥驻美大使叶公超是“汉奸”,都是口不择言、虚妄不实的话。

蒋介石日记最大的用处,应该是从他的每日所记之中,细察他有意或无意透露出来的内心世界,以便深入分析他的性格,作为分析史事的一定依凭。他从小在乡里就有“瑞元无赖”的绰号,论者多不以为意,认为是年少轻狂,但他的无赖性格在后来的诸多行事中时而复现。无赖或流氓若有气度,未尝不能成为有为之主。无奈蒋介石的无赖与心胸狭窄兼而有之,例不胜举。如他谎报“日本士官学校毕业”,显示他在心理上缺少安全感;他为了与宋美龄结婚,骗妻子陈洁如出国5年,随即悍然否认与陈存有婚约,显示他毫无信义;他押禁张学良,终其一生不肯释张,显然是背信与毫无气度之举;他捉弄李宗仁,甚至在就职典礼上,在着装上占尽李的小便宜;他将“外蒙入会案”的失败甩锅给叶公超,骗他回台北,软禁终生。做这些事的蒋介石,岂不很无赖吗?读蒋日记者,能不慎乎?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来源:昆仑策网【授权】,转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原刊于《历史评论》2021年第1期)

叩开应天门 读懂隋唐城

作者:徐礼军

1414岁的它,又一次满血复活了。

它叫应天门,全称隋唐洛阳城应天门,生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沉睡地下1000多年后,被车水马龙的嘈杂声和热火朝天的机器轰鸣声惊醒,今天抖一抖满身的厚重风尘,换上一件新装,傲然立于洛阳市定鼎路中央。

徜徉在应天门前,南眺洛阳桥、龙门山,北望明堂、天堂,东南看周公庙,西北望九州池,这一次,她回到了百姓中间。

◎屡毁屡建 多次易名

公元604年,雄才大略而又好大喜功的隋炀帝,登基之初便准备迁都洛阳。他登上北邙,南望伊阙,洛阳山川形胜尽收眼底,这个富饶且聚王气的盆地,令他十分满意。可是,当时的汉魏洛阳故城,历经战乱已残破不堪,不再适合继续作为都城。他遂命尚书令杨素、纳言杨达和将作大匠宇文恺,营建东都。宇文恺作为总设计师、总工程师,“揣帝心在宏侈”,遂采用全新的星象规划方案,以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引洛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他们强力役使200多万民夫,用了短短10个月的时间,在公元605年建造了一座新都城,而且建得“穷极壮丽”。

新都城主要由宫城、皇城、外郭城组成,宫城正南门为则天门,南与皇城端门、郭城建国门(唐称定鼎门)对应,北与玄武门、龙光门对应。

隋末王世充据洛时,将则天门改为顺天门。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秦王李世民攻克洛阳后,因嫌此门过于奢华,派人焚毁城楼。唐高宗显庆元年(公元656年),高宗下令重修则天门。武则天当政时期,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上形成了著名的“七天建筑”,即七个天字建筑,分别对应天上紫微宫的星座:天阙(伊阙)、天街、天枢、天津(天津桥)、天门(应天门)、天堂、天宫。应天门南对伊阙,北倚邙山,洛水贴皇城而过。“七天工程”王气侧漏,气韵非凡,充分体现出唐代的雄浑气象。

应天门是紫微宫的点睛之笔,它是隋唐两京考古发掘出的第一座宫城门阙遗址,隋唐洛阳城宫城的正南门。自隋代建成后,至五代、北宋、金初,此门在500多年间多次被毁,又多次重建,多次易名,先后被称为则天门、顺天门、应天门、神龙门、五凤楼等。

应天门的地位和作用逐渐隆盛。唐高宗显庆五年(公元660年),高宗在此责问战俘百济国王扶余义慈、太子隆等58人后,下诏将他们释放。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冬天,唐高宗病重,仍想登上此楼大赦天下,却难以遂愿,他因心力不济、“气逆不能乘马”而作罢,当夜即驾崩。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九月初九,武则天在应天门登基,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名楼之上,出演了一部精彩的女皇大戏。女皇比李世民和李治更任性,仅仅因为脱落的牙齿重新长出,便于长寿元年(公元692年)九月,在此楼大赦天下,并改元。换一颗牙,她也要换得惊天动地,举国皆知。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82岁的女皇武则天被迫退位,当年即病逝。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儿子唐中宗李显复位后,因避武后“则天大圣皇后”尊号,改此门为应天门;不久,朝廷为避中宗尊号,又将此门改为神龙门,后来又改回应天门。

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唐玄宗在此领受信安王李祎献上的契丹等地俘虏。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农历六月七日,应天门再次燃起大火,火灾原因不明。《新唐书》记载:“大火延烧到左、右延福门,经日火不灭。”京房《易传》中说过:“君不思道,天火燔其宫室。”这把火,似乎敲响了大唐帝国的警钟。

唐玄宗开元年间,此楼改称为五凤楼,白居易登此城楼,写下一首诗《五凤楼晚望》:“晴阳晚照湿烟销,五凤楼高天泬寥。野绿全经朝雨洗,林红半被暮云烧。龙门翠黛眉相对,伊水黄金线一条。自入秋来风景好,就中最好是今朝。”

五凤楼一直沿用至五代、北宋时期。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洛阳成为战场,遭到严重破坏,金兵一把火烧毁了这座繁华了530多年的隋唐洛阳城,应天门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外观壮丽 内饰精美

隋唐洛阳城的中轴线,被誉为皇权的生命线,其中的应天门,显然地位最高,相当于这条生命线的“命门”,所以巍峨壮观,气度不凡。

考古发掘证实,应天门城门下的台基,东西长120米,南北宽60米,台基上又建起35米高的城门楼,其高度约相当于如今的12层楼高。城门楼两边,一前一后有阙楼、垛楼,亦很高。两阙相距83米,阙上两重飞檐,状如凤翼,呈展翅欲飞状。两阙向北通过17米宽的城墙与城门主体相连。整个城门楼、两垛楼、两阙楼,恢弘壮阔。加上城门进深20多米,门洞高大而深邃,人们穿过幽深高大的门洞时,不免肃然起敬。

其地基平面呈“凹”字形,城门楼在中间,垛楼、阙楼各一对,分排在两边,飞檐如翅翼,似五只金凤凰。文人喜欢这座造型灵动的城门楼,用“五凤楼”这个诗意的名字来命名它。

“两重观,双向三出阙”是古代都城宫城正门的最高规格,是天子享用的最高礼制。三出阙是古代城阙建筑中最为复杂的一类形制,即在母阙的后侧和外侧各建有两出子阙,平面呈曲尺形、“凹”字形,凹进去的部分形成一个门前广场,是集会或举行庆典的理想场所。

专家介绍,这种阙形突出了宫门上城楼的主体作用,凹形平面结构使整组建筑更有深度,扩大了可控制的空间,也增强了立面上高低错落的效果,大大丰富了建筑的层次感和造型美。门楼内部修饰十分考究、相当精美,充分体现了当时的工艺水平和审美格调。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韩建华认为,阙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建筑形式,至迟到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通常是宫室大门外的两座夯土墩台,台上有屋,登临可以远观,所以阙又可称为观。城阙是阙的重要类型之一,是在城市产生以后为防卫而产生的。城阙开始是以防卫为目的,后来逐渐演变成等级的标志。

应天门的寓意,是对应天上的天门星座。在传说中,天门是天帝居住的紫微宫的正门,“上合天门入明堂”。此门有两重观,上写“紫微观”,左右连阙中间以廊庑相连,其建筑形式在中国都城建筑史上的地位非同一般。它是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应天门还是隋唐两京考古发掘出的第一座宫城门阙遗址,这种建筑形制,明显影响了北宋汴梁的丹凤门和明清的北京故宫午门的建设。

武则天在此门楼上举行登基大典后,便将这里作为政治活动中心,在此颁布诏令、特赦罪犯,大宴群臣、接见四夷使节、举办国事活动。彼时的应天门,是皇权象征、国家门面,也是隋唐时期政治斗争的角力场和历史变迁的大舞台。韩建华说:城阙的功能,随着封建集权制的发展,逐渐由实用过渡成礼仪的象征。

饱受争议的两位历史风云人物隋炀帝和武则天,因为应天门这座玄妙之门、历史之桥,而留下了一种呼应关系。两人都特别钟情于洛阳,隋炀帝命人建造洛阳城和则天门,在此发号施令;武则天将此门改为应天门,在这里登基改制;隋炀帝跨出此门,南下江都,命丧运河边;武则天迈进此门,长袖善舞,终老于洛河边的上阳宫。在建都和改朝、命名和改名、出门和进门之间,隔着这一道门,两人似乎在做着一场权力游戏,游戏的过程和结局都惊世骇俗。应天门屡毁屡建,一再改名,是权威的任性,也是奇迹的创造,辉煌的毁灭,同时,又体现着国力盛衰与百姓苦乐。到了唐末哀帝时期,应天门的王气已被挥霍殆尽,大唐帝国在风雨飘摇中走向了灭亡。

◎古楼新貌 复建惠民

应天门遗址因多个朝代的遗迹堆叠和相互毁坏,发掘难度非常大,韩建华带队主导了应天门遗址“一次钻探、四次发掘”中的后两次发掘工作,他说,从1959年到2011年,应天门遗址轮廓才逐渐清晰。

1990年,在洛阳市的一处工地上,考古专家们发现了一座埋藏在地下的隋唐洛阳城宫城,随即出土了大量的文物,有生活用瓷、众多的生活用具、保存完好的城池,其中宫城东阙应天门遗址的发现,更为研究隋唐东都城门建制特点提供了珍贵资料,被评为当时中国的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应天门遗址西侧的包边石和散水石

在众多的出土文物中,有一组玉片令人惊奇。玉片共有十枚,它们连缀在一起如同竹简一般。专家们小心翼翼地清理干净玉片上的泥土,温润洁白的玉质出现在人们眼前,令人兴奋的还有玉片上断断续续的文字,让人更想不到的是,文字上记载着的,竟然是皇帝登基即位时的册文。在出土的玉册上,大致可以辨认上面所镌刻的册文:“宝图光践,令誉祝于区宇比,祖业克绍”,其中有的字体已经残损,却依然可以感受到皇帝登基时的庄重威严。册文中有“令誉祝于区宇比”,“祝”字的出现证实,这套玉册的主人,就是公元10世纪中国唐朝历史上的唐哀帝李枧。

2010年,工作人员发现了1959年发掘时遗落在洞中的探铲。此前,他们还在应天门遗址旁的渠中发掘出了许多贝壳,那条渠曾经是引谷水贯九州池和皇城的,贝壳的发现,说明当时渠水清澈,环境优美;在遗址阙台上,他们发现了不少子弹壳、手榴弹,还有一具青年军官的尸体及其遗物钱夹、纸币、徽章、香水等,证明这里解放战争时期是国民党青年军的防御阵地,此处曾发生过激烈的战斗。当然,最有价值的,还是门址、墩台、阙台遗址,以及隋唐至北宋时期的建筑材料、生活用品等,是它们,使独一无二的应天门得以“复活”。

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由国内顶尖设计团队——中国文化遗产院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共同设计完成,2016年开工建设,2019年4月建成,并以灯光秀的出场方式对外开放,让人们直观了解“两重观”和“三出阙”的建筑形制,体会中国古典建筑的巍峨壮丽之美。整个工程及其周边环境,采用原状模拟的形式进行保护、展示,与其北边不远处的天堂遗址、明堂遗址以及南边的定鼎门遗址相协调,最大限度地保持原貌,尽可能体现出隋唐风韵。

应天门像一座阔气的舞台,从隋唐至宋金,帝王的喜怒哀乐和王朝的兴衰成败,在这里上演;王侯将相的豪奢霸气和文人墨客的千古文章,在这里演绎。主宰过历史的强者,又被历史沉淀;留下动人故事的智者,终被历史收藏。叩开此门,便能更好地了解隋唐洛阳城,读懂今日洛阳城。

相关链接

1、◎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应天门诞生,原名则天门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秦王李世民攻克洛阳后,下命焚毁此城楼

◎唐显庆元年(公元656年),高宗下令重修应天门

◎唐显庆五年(公元660年),高宗在此责问战俘百济国王扶余义慈、太子隆等五十八人后,下诏将其释放

◎公元690年,农历九月初九,武则天在应天门登基,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

◎周长寿元年(公元692年)农历九月,武则天在此大赦天下并改元

◎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因避武后尊号,改此门为应天门;为避中宗尊号,改此门为神龙门,后又改回应天门

◎唐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玄宗在此领受信安王献上的契丹等地俘虏

◎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农历六月七日,应天门观发生火灾,延烧至左右的延福门

◎唐玄宗时期改应天门为五凤楼,直至晚唐、五代、北宋时期

◎北宋晚期,随着洛阳失去都城地位而致此门年久失修,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2、 以唐长安城大明宫丹凤门(宽约75米)、明清北京午门(宽约120米)来比较,应天门几乎为丹凤门的两倍。

《河南日报》2019 年 5 月 31 日第19 版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