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7 01: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陆游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主题明确:首先要确定作文的主题,围绕陆游的生平、诗歌、思想等方面展开。例如,可以写陆游的爱国情怀、坎坷人生、文学成就等。
2.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作文需要有清晰的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在引言部分简要介绍陆游的背景,正文部分分几个段落详细阐述主题,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并给出自己的观点。
3. 内容充实:在作文中,要充分展示陆游的生平事迹、诗歌作品和思想观点。可以引用陆游的诗词、散文等作品,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
4. 语言表达:作文的语言要流畅、生动,富有感染力。在描述陆游的生平和作品时,要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5. 举例说明:在阐述观点时,要结合具体事例进行说明。例如,在谈论陆游的爱国情怀时,可以引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的诗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6. 突出个性:在作文中,要展现自己对陆游的独特理解和感悟。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谈谈陆游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
7. 注意篇幅:作文的篇幅要适中,一般控制在800-1000字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乃南宋诗坛巨擘。
他年少时便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浸润,心怀家国大义。宋高宗时期,陆游参加礼部考试,却遭秦桧排挤黜落,仕途起步艰难。直至宋孝宗时,他才获赐进士出身,得以踏入仕途。中年之际,陆游入蜀,投身军旅生涯,在烽火硝烟中践行爱国抱负,官至宝章阁待制。然而,宦海浮沉,他晚年还是选择退居家乡,在宁静的田园中安度时光。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创作诗歌数量惊人,今存九千多首,内容包罗万象,涵盖家国情怀、人生感悟、田园风光等诸多方面。除诗歌外,他还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作品,在文学与史学领域均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陆游出身江南藏书世家。高祖陆轸为进士,官至吏部郎中;
祖父陆佃师从王安石,精通经学,官至尚书右丞,著述是陆氏家学重要典籍;
父亲陆宰通诗文、有节操,北宋末年出仕,南渡后因主张抗金遭排挤居家;
母亲唐氏是北宋宰相唐介孙女,出身名门。
宣和七年(1125 年)十月十七日,陆宰奉诏入朝,于淮河舟上得第三子陆游。
同年冬,金兵南下,靖康二年(1127 年)攻破汴京,北宋灭亡,陆宰携家眷逃回山阴。
建炎三年(1129 年),金兵渡江南侵,陆宰改奔东阳,家境渐安,时陆游四岁。
两宋之交、南宋偏安的局势,给陆游幼小心灵留下深刻印记。
陆游聪慧,十二岁能为诗作文,以恩荫被授登仕郎。
绍兴二十三年(1153 年),参加锁厅考试,主考官取其为第一,因秦桧孙子名次在其后,秦桧大怒。
次年,陆游参加礼部考试,遭秦桧指示主考官不录取,仕途受阻。
绍兴二十八年(1158 年),秦桧病逝,陆游初入仕途,任福州宁德县主簿,后调入京师任敕令所删定官,入朝后应诏上策,直言进谏。
绍兴三十一年(1161 年),进谏罢免杨存中,升任大理寺司直兼宗正簿。
绍兴三十二年(1162 年),宋孝宗即位,任陆游为枢密院编修官,赐进士出身。陆游上疏建议整饬吏治军纪、固守江淮、徐图中原,未被重视,反被罢为镇江府通判。
隆兴元年(1163 年),宋孝宗主持北伐,陆游上书张浚建议早定长远之计,宋军符离大败后,张浚被贬。
隆兴二年(1164 年)春,陆游结识张浚,献策出师北伐,又因进言迁都、弹劾权臣,被贬为建康府通判。
乾道元年(1165 年),因被诬“结交谏官、鼓唱是非”,被罢官。
乾道五年(1169 年)十二月,陆游被任为夔州通判,携家眷入蜀,作《入蜀记》。
乾道七年(1171 年),应王炎之邀赴南郑幕府,草拟《平戎策》,提出收复中原战略。常到前方据点和战略要塞巡逻,建议用吴拱代替吴挺掌兵权,未被采纳。
十月,朝廷否决《平戎策》,调王炎回京,幕府解散,陆游忧伤不已,这段八个月的军旅生活令他终生难忘。
乾道八年(1172 年),陆游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官职清闲,骑驴入川。
次年,改任蜀州通判,后经虞允文举荐改调嘉州通判。
淳熙元年(1174 年),虞允文病逝,陆游调回蜀州通判,深入考察风土民情,萌发“终焉于斯”念头,上书建议北伐未被采纳,主持州考并鼓励考生,阅兵时作《蜀州大阅》抨击南宋苟且偷安,后被派到荣州代理州事。
淳熙二年(1175 年),范成大任四川制置使,举荐陆游为锦城参议,二人成莫逆之交,后陆游因主和派诋毁被免职,在浣花溪畔开辟菜园。
淳熙三年(1176 年),陆游自号“放翁”反击主和派攻击,奉命主管台州桐柏山崇道观。
淳熙四年(1177 年)六月,范成大奉召还京,陆游送行并恳请其劝皇帝北伐。
淳熙五年(1178 年),陆游诗名日盛,受孝宗召见,先后任福州、江西提举常平茶盐公事。
淳熙六年(1179 年)秋,任江西常平提举,次年江西水灾,陆游开仓放粮并上奏朝廷告急。十一月,奉诏返京,遭赵汝愚弹劾,忿然辞官回山阴。
淳熙十三年(1186 年),被起用为严州知州,入京辞行时受孝宗勉励,在任上深得百姓爱戴,整理旧作命名为《剑南诗稿》。
淳熙十五年(1188 年)七月,任满后升为军器少监。
淳熙十六年(1189 年)二月,孝宗禅位,陆游上疏提出治理国家、完成北伐的系统意见。
绍熙元年(1190 年),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再次进言光宗,因“喜论恢复”遭弹劾,以“嘲咏风月”被削职罢官,自题住宅为“风月轩”。
绍熙五年(1194 年),太上皇赵昚病故,光宗不肯居丧,韩侂胄与赵汝愚等密谋废光宗立宁宗。韩侂胄把持朝政,陆游写诗谴责。
嘉泰二年(1202 年),被罢官十三年后,诏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兼任秘书监。编修期间,因韩侂胄主张北伐,陆游给予合作,为其作记题诗。
嘉泰三年(1203 年)四月,国史编撰完成,宁宗升陆游为宝章阁待制,陆游致仕。
嘉泰三年(1203 年)五月,陆游回山阴,辛弃疾拜访,二人共论国事,辛弃疾提出帮其构筑田舍被拒。
嘉泰四年(1204 年),辛弃疾奉召入朝,陆游作诗送别。
开禧二年(1206 年),韩侂胄北伐,陆游欣喜,宋军初战顺利,后因用人失察等失败。
开禧三年(1207 年)十一月,韩侂胄被诛杀,北伐彻底失败,陆游悲痛万分。
嘉定二年(1209 年)秋,陆游忧愤成疾,次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210 年 1 月 26 日)与世长辞,享年八十五岁,留绝笔《示儿》。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提出陆游名字来历有两说:一是母梦秦少游而生,故以秦名为字、字其名;二是陆游慕秦少游。但两说均难成立。秦观死时陆宰不足十三岁,且陆游母亲与秦观无交往可能,“梦少游而生”纯属想象;陆游诗中“正相同”透露出其名非因“慕少游”而取。
陆游名字较可信的来源是清人查慎行所记,出自《列子·仲尼篇》“务外游不知务内观。外游者求备于物,内观者取足于身”,古代士大夫家庭名和字有内在联系且多取自典籍,陆游名游、字务观与秦观名观、字少游只是偶然相合。
陆游号“放翁”,是因其任成都府路安抚使参议官时与范成大共事有矛盾,被范成大左右官员视为粗野狂放,陆游气愤之下以“放翁”自号。后陆游被投降派诬陷再度被黜,回乡将住宅题为“风月轩”,虽称“风月”,实则发泄壮志未酬的悲愤。
【个人成就】
【纪念建筑】
位于浙江省绍兴镜湖新区东浦镇(原绍兴县鉴湖乡)塘湾村,在行宫、韩家、石堰三山环抱之中。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晚年号老学庵,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文学家。
陆游出生于南宋初年,家庭背景使他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自幼聪慧过人,十二岁即能为诗作文。
陆游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屡屡落榜。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陆游参加锁厅考试(现任官员及恩荫子弟的进士考试),主考官陈子茂阅卷后取为第一,但因秦桧的孙子秦埙位居陆游名下,秦桧大怒,欲降罪主考。
次年(1154年),陆游参加礼部考试,秦桧指示主考官不得录取陆游。从此陆游被秦桧嫉恨,仕途不畅。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秦桧病逝,陆游初入仕途,任福州宁德县主簿,不久,调入京师,任敕令所删定官。
陆游进入朝中后,应诏上策,进言“非宗室外戚,即使有功,也不应随意封加王爵”;高宗酷爱珍稀玩物,陆游认为“亏损圣德”,建议皇帝严于律己。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陆游以杨存中掌握禁军过久,权威日盛,多有不便,进谏罢免杨存中,高宗采纳,降杨存中为太傅、醴泉观使,升陆游为大理寺司直兼宗正簿,负责司法工作。
陆游历任多个官职,因坚持抗金主张而屡遭主和派排斥。他曾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亲身参与抗金斗争。
晚年陆游长期蛰居山阴,但仍心系国家,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爱国诗篇。嘉定二年(1209年),陆游逝世,享年八十五岁。
创作背景
词人陆游的原配夫人是同郡唐姓士族的一个大家闺秀唐氏(一说唐氏即陆游的表妹唐琬)。创作背景
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陆游任宁德县(在今福建)主簿,与县尉朱景参情好甚笃。创作背景
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兵大举南侵,兵集瓜州。金主完颜亮强令部下限日渡江,激起哗变。完颜亮被杀后,金兵仓皇北退。各地义军纷起反攻,抗金形势出现转机。这首诗写于第二年的春天。其时,诗人38岁。金兵内讧的消息,又一次鼓荡起诗人奔赴前线、奋勇杀敌的热忱。然而,报国有心,请缨无路,诗人只能徒唤奈何。诗虽为送别“七兄”而作,但作者所抒写的却不是离别之恨,而是失志之痛。创作背景
陆游从夔州匹马北上,家室的牵挂,道途的困难,一切都不放在心头。在北上的途中,在路过葭萌驿的时候所作。陆游认为,他总还是报国有时的。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归里。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闻雨》)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此诗即在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所作。创作背景
乾道八年(1172)三月十七日陆游到达南郑,中原已经沦陷了。到达南郑以后,陆游的诗变了,他的气概沉雄、轩昂,每一个字都从纸面上直跳起来。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年)春陆游在成都时所作,时作者年四十九岁。乾道八年(1172年)冬,四川宣抚使王炎从南郑被召回临安,陆游被改命为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从南郑行抵成都,已经是年底。题目说是初来,词中写到元夕观灯、花时游乐等等,应该已是乾道九年(1173年)春。创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创作背景
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创作背景
陆游的一生,呼吸着时代的气息,呐喊着北伐抗金的战斗呼声,表现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热忱。《示儿》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图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 敬请联系删除】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