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陆游作文》小技巧(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7 01:41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陆游作文》小技巧(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陆游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主题明确:首先要确定作文的主题,围绕陆游的生平、诗歌、思想等方面展开。例如,可以写陆游的爱国情怀、坎坷人生、文学成就等。
2.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作文需要有清晰的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在引言部分简要介绍陆游的背景,正文部分分几个段落详细阐述主题,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并给出自己的观点。
3. 内容充实:在作文中,要充分展示陆游的生平事迹、诗歌作品和思想观点。可以引用陆游的诗词、散文等作品,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
4. 语言表达:作文的语言要流畅、生动,富有感染力。在描述陆游的生平和作品时,要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5. 举例说明:在阐述观点时,要结合具体事例进行说明。例如,在谈论陆游的爱国情怀时,可以引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的诗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6. 突出个性:在作文中,要展现自己对陆游的独特理解和感悟。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谈谈陆游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
7. 注意篇幅:作文的篇幅要适中,一般控制在800-1000字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乃南宋诗坛巨擘。

他年少时便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浸润,心怀家国大义。宋高宗时期,陆游参加礼部考试,却遭秦桧排挤黜落,仕途起步艰难。直至宋孝宗时,他才获赐进士出身,得以踏入仕途。中年之际,陆游入蜀,投身军旅生涯,在烽火硝烟中践行爱国抱负,官至宝章阁待制。然而,宦海浮沉,他晚年还是选择退居家乡,在宁静的田园中安度时光。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创作诗歌数量惊人,今存九千多首,内容包罗万象,涵盖家国情怀、人生感悟、田园风光等诸多方面。除诗歌外,他还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作品,在文学与史学领域均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家世背景

陆游出身江南藏书世家。高祖陆轸为进士,官至吏部郎中;

祖父陆佃师从王安石,精通经学,官至尚书右丞,著述是陆氏家学重要典籍;

父亲陆宰通诗文、有节操,北宋末年出仕,南渡后因主张抗金遭排挤居家;

母亲唐氏是北宋宰相唐介孙女,出身名门。

幼年经历

宣和七年(1125 年)十月十七日,陆宰奉诏入朝,于淮河舟上得第三子陆游。

同年冬,金兵南下,靖康二年(1127 年)攻破汴京,北宋灭亡,陆宰携家眷逃回山阴。

建炎三年(1129 年),金兵渡江南侵,陆宰改奔东阳,家境渐安,时陆游四岁。

两宋之交、南宋偏安的局势,给陆游幼小心灵留下深刻印记。


初入仕途

陆游聪慧,十二岁能为诗作文,以恩荫被授登仕郎。

绍兴二十三年(1153 年),参加锁厅考试,主考官取其为第一,因秦桧孙子名次在其后,秦桧大怒。

次年,陆游参加礼部考试,遭秦桧指示主考官不录取,仕途受阻。

绍兴二十八年(1158 年),秦桧病逝,陆游初入仕途,任福州宁德县主簿,后调入京师任敕令所删定官,入朝后应诏上策,直言进谏。

绍兴三十一年(1161 年),进谏罢免杨存中,升任大理寺司直兼宗正簿。

北伐献策

绍兴三十二年(1162 年),宋孝宗即位,任陆游为枢密院编修官,赐进士出身。陆游上疏建议整饬吏治军纪、固守江淮、徐图中原,未被重视,反被罢为镇江府通判。

隆兴元年(1163 年),宋孝宗主持北伐,陆游上书张浚建议早定长远之计,宋军符离大败后,张浚被贬。

隆兴二年(1164 年)春,陆游结识张浚,献策出师北伐,又因进言迁都、弹劾权臣,被贬为建康府通判。

乾道元年(1165 年),因被诬“结交谏官、鼓唱是非”,被罢官。

军僚幕府

乾道五年(1169 年)十二月,陆游被任为夔州通判,携家眷入蜀,作《入蜀记》。

乾道七年(1171 年),应王炎之邀赴南郑幕府,草拟《平戎策》,提出收复中原战略。常到前方据点和战略要塞巡逻,建议用吴拱代替吴挺掌兵权,未被采纳。

十月,朝廷否决《平戎策》,调王炎回京,幕府解散,陆游忧伤不已,这段八个月的军旅生活令他终生难忘。

蜀中生涯

乾道八年(1172 年),陆游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官职清闲,骑驴入川。

次年,改任蜀州通判,后经虞允文举荐改调嘉州通判。

淳熙元年(1174 年),虞允文病逝,陆游调回蜀州通判,深入考察风土民情,萌发“终焉于斯”念头,上书建议北伐未被采纳,主持州考并鼓励考生,阅兵时作《蜀州大阅》抨击南宋苟且偷安,后被派到荣州代理州事。

淳熙二年(1175 年),范成大任四川制置使,举荐陆游为锦城参议,二人成莫逆之交,后陆游因主和派诋毁被免职,在浣花溪畔开辟菜园。

淳熙三年(1176 年),陆游自号“放翁”反击主和派攻击,奉命主管台州桐柏山崇道观。

淳熙四年(1177 年)六月,范成大奉召还京,陆游送行并恳请其劝皇帝北伐。

宦海浮沉

淳熙五年(1178 年),陆游诗名日盛,受孝宗召见,先后任福州、江西提举常平茶盐公事。

淳熙六年(1179 年)秋,任江西常平提举,次年江西水灾,陆游开仓放粮并上奏朝廷告急。十一月,奉诏返京,遭赵汝愚弹劾,忿然辞官回山阴。

淳熙十三年(1186 年),被起用为严州知州,入京辞行时受孝宗勉励,在任上深得百姓爱戴,整理旧作命名为《剑南诗稿》。

淳熙十五年(1188 年)七月,任满后升为军器少监。

淳熙十六年(1189 年)二月,孝宗禅位,陆游上疏提出治理国家、完成北伐的系统意见。

绍熙元年(1190 年),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再次进言光宗,因“喜论恢复”遭弹劾,以“嘲咏风月”被削职罢官,自题住宅为“风月轩”。


编修国史

绍熙五年(1194 年),太上皇赵昚病故,光宗不肯居丧,韩侂胄与赵汝愚等密谋废光宗立宁宗。韩侂胄把持朝政,陆游写诗谴责。

嘉泰二年(1202 年),被罢官十三年后,诏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兼任秘书监。编修期间,因韩侂胄主张北伐,陆游给予合作,为其作记题诗。

嘉泰三年(1203 年)四月,国史编撰完成,宁宗升陆游为宝章阁待制,陆游致仕。

临终示儿

嘉泰三年(1203 年)五月,陆游回山阴,辛弃疾拜访,二人共论国事,辛弃疾提出帮其构筑田舍被拒。

嘉泰四年(1204 年),辛弃疾奉召入朝,陆游作诗送别。

开禧二年(1206 年),韩侂胄北伐,陆游欣喜,宋军初战顺利,后因用人失察等失败。

开禧三年(1207 年)十一月,韩侂胄被诛杀,北伐彻底失败,陆游悲痛万分。

嘉定二年(1209 年)秋,陆游忧愤成疾,次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210 年 1 月 26 日)与世长辞,享年八十五岁,留绝笔《示儿》。

名号由来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提出陆游名字来历有两说:一是母梦秦少游而生,故以秦名为字、字其名;二是陆游慕秦少游。但两说均难成立。秦观死时陆宰不足十三岁,且陆游母亲与秦观无交往可能,“梦少游而生”纯属想象;陆游诗中“正相同”透露出其名非因“慕少游”而取。

陆游名字较可信的来源是清人查慎行所记,出自《列子·仲尼篇》“务外游不知务内观。外游者求备于物,内观者取足于身”,古代士大夫家庭名和字有内在联系且多取自典籍,陆游名游、字务观与秦观名观、字少游只是偶然相合。

陆游号“放翁”,是因其任成都府路安抚使参议官时与范成大共事有矛盾,被范成大左右官员视为粗野狂放,陆游气愤之下以“放翁”自号。后陆游被投降派诬陷再度被黜,回乡将住宅题为“风月轩”,虽称“风月”,实则发泄壮志未酬的悲愤。

【个人成就】

文学成就

诗歌

  • 创作分期:46 岁入蜀前偏于文字形式;入蜀至 64 岁罢官东归为成熟期,诗风大变,充满战斗气息与爱国激情;晚年蛰居山阴后,诗风质朴沉实,有田园风味与人生感慨。
  • 诗歌内容坚持抗金,讨伐投降派:直言“和亲自古非长策”,揭露妥协求和恶果,如《关山月》,鼓舞抗金斗志。抒发报国热情与壮志未酬悲愤:大量诗歌表现昂扬斗志与深沉悲愤,如《书愤》,反映个人遭遇与民族命运。描写田园风光与日常生活:善于从生活情景中发现诗材,如《游山西村》《临安春雨初霁》。爱情诗:悼念前妻诗歌情真意切,如《沈园二首》,是古代爱情诗精品。
  • 艺术特点风格:兼具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气势奔放、境界壮阔,又有沉郁悲凉一面。语言与章法: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对偶新奇工整,如七言古诗《长歌行》。
  • 地位:在南宋诗坛地位重要,高扬爱国主题振作诗风,对南宋后期及宋末诗歌产生积极影响;对后代影响深远,爱国情怀鼓舞人民反抗侵略,山水景物与书斋生活诗篇受明清诗人喜爱。

  • 数量与风格:主要精力在诗歌,词数量不多,约一百四十余首。风格多样,有清丽缠绵、慷慨雄浑等,与婉约派、苏轼、辛弃疾风格有相近处,但未熔炼成独特个性。
  • 主要内容:书写爱国情怀,抒发壮志未酬幽愤,如《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也有咏物词和爱情词,如《卜算子·咏梅》《钗头凤·红酥手》。

散文

  • 成就:兼善众体,构思奇巧,文笔精纯。记铭序跋类最能体现成就,常表现爱国主义情怀;也有书写乡居生活的淡雅隽永之作。
  • 代表作:《入蜀记》是中国第一部长篇游记,内容丰富,形式灵活;《老学庵笔记》多系轶闻,有史料价值;有不少四六文精品,如《祭雷池神文》。

史学成就

  • 代表作品:私撰《南唐书》十八卷,遍取诸本,按本纪、列传编成。
  • 编撰目的:借古鉴今,为南宋王朝树历史镜子。
  • 成就表现体制创新:只有本纪和列传,类传归类精当,史识更胜前人。史评色彩鲜明:以道德评判人物,如对后主李煜的评价。治史精神严谨:辨前史之误,补前史之失,史料多经考证,有巨大价值。

书法艺术

  • 擅长书体:擅长正、行、草三体,尤精于草书。
  • 风格特点:正体书法师从晋唐法帖,有颜真卿楷书笔势;行书、草书取法张旭、杨凝式,受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人影响,追求人品和精神契合,讲究对比变化和节奏。晚年笔力遒健奔放,如《自书诗卷》。

【纪念建筑】

陆游祠

  • 位置与规模:毗邻罨画池(成都崇州市),占地约 4 亩,建筑面积 900 多平方米,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除绍兴外仅有的纪念陆游专祠。
  • 相关事迹:陆游曾两次出任蜀州通判,写下 100 多首寄怀蜀州诗词。
  • 建筑布局与陈设:仿清建筑,含大门、长廊等,主体陈设突出“梅”主题。过厅“梅馨千代”,序馆“香如故堂”,陈列生平简介等;堂后梅园,正殿“放翁堂”,塑陆游坐像;两庑陈列诗文版本及诗意画;新增文物陈列厅。
  • 梅花寨:在城外崇州境西北凤栖山,与陆游祠遥相呼应,是放翁遗香圣地,有专家考证“驿外断桥边”意境原型在此。

云门草堂

  • 位置与历史:陆游早年故居,在云门广福庵。北宋熙宁三年赐“寿圣院”额,为云门寺三在副寺之一,明嘉靖、清康熙年间曾二度重建,现年久失修。
  • 规模与文物:云门寺占地 12000 平方米,建筑庄严雅静,保留一批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如《大汉韶州云门光泰禅寺院故匡真大师实性碑铭并序》。
  • 周边景色:寺前有观音山,后有桂花潭,金秋时节桂花遍地。

故居遗址

位于浙江省绍兴镜湖新区东浦镇(原绍兴县鉴湖乡)塘湾村,在行宫、韩家、石堰三山环抱之中。


十首古诗,说尽陆游一生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晚年号老学庵,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文学家。


陆游出生于南宋初年,家庭背景使他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自幼聪慧过人,十二岁即能为诗作文。


陆游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屡屡落榜。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陆游参加锁厅考试(现任官员及恩荫子弟的进士考试),主考官陈子茂阅卷后取为第一,但因秦桧的孙子秦埙位居陆游名下,秦桧大怒,欲降罪主考。


次年(1154年),陆游参加礼部考试,秦桧指示主考官不得录取陆游。从此陆游被秦桧嫉恨,仕途不畅。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秦桧病逝,陆游初入仕途,任福州宁德县主簿,不久,调入京师,任敕令所删定官。


陆游进入朝中后,应诏上策,进言“非宗室外戚,即使有功,也不应随意封加王爵”;高宗酷爱珍稀玩物,陆游认为“亏损圣德”,建议皇帝严于律己。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陆游以杨存中掌握禁军过久,权威日盛,多有不便,进谏罢免杨存中,高宗采纳,降杨存中为太傅、醴泉观使,升陆游为大理寺司直兼宗正簿,负责司法工作。


陆游历任多个官职,因坚持抗金主张而屡遭主和派排斥。他曾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亲身参与抗金斗争。


晚年陆游长期蛰居山阴,但仍心系国家,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爱国诗篇。嘉定二年(1209年),陆游逝世,享年八十五岁。


《钗头凤·红酥手》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

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创作背景

词人陆游的原配夫人是同郡唐姓士族的一个大家闺秀唐氏(一说唐氏即陆游的表妹唐琬)。


结婚以后,他们“伉俪相得”,“琴瑟甚和”,是一对情投意合的恩爱夫妻。而陆母恐陆游儿女情长,荒疏功业,时迁怒唐婉,责骂不已。


不到三年,棒打鸳鸯。最初陆游暗想雪藏唐婉,但陆母当下,给儿子另娶王氏成妻,二人终于在母命难违的逼迫下,被迫分离,唐氏改嫁“同郡宗子”赵士程,彼此之间音讯全无。


七年以后的一个春日,陆游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城南禹迹寺附近的沈园,与偕夫同游的唐氏邂逅。


唐氏安排酒肴,聊表对陆游的抚慰之情。陆游见人感事,心中感触很深,遂乘醉吟赋这首词,信笔题于园壁之上。

《青玉案》

西风挟雨声翻浪。

恰洗尽、黄茅瘴。

老惯人间齐得丧。

千岩高卧,五湖归棹,

替却凌烟像。


故人小驻平戎帐,

白羽腰间气何壮。

我老渔樵君将相。

小槽红酒,晚香丹荔,

记取蛮江上。

创作背景

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陆游任宁德县(在今福建)主簿,与县尉朱景参情好甚笃。


陆游和友人约在北岭一座佛寺相见,簌簌西风,寒雨扑面,庭前荔树上挂着一串串的晚红荔枝。


这一年陆游才三十四岁,但是已经自叹衰老了。一位有志建立功业的青年,在他看到光阴虚度、事业无成的时候,一种衰老之感,常会齕啮他的心头,这一首词只是这种感想的流露。


《送七兄赴扬州帅幕》

初报边烽照石头,

旋闻胡马集瓜州。

诸公谁听刍荛策,

吾辈空怀畎亩忧。

急雪打窗心共碎,

危楼望远涕俱流。

岂知今日淮南路,

乱絮飞花送客舟。

创作背景

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兵大举南侵,兵集瓜州。金主完颜亮强令部下限日渡江,激起哗变。完颜亮被杀后,金兵仓皇北退。各地义军纷起反攻,抗金形势出现转机。这首诗写于第二年的春天。其时,诗人38岁。金兵内讧的消息,又一次鼓荡起诗人奔赴前线、奋勇杀敌的热忱。然而,报国有心,请缨无路,诗人只能徒唤奈何。诗虽为送别“七兄”而作,但作者所抒写的却不是离别之恨,而是失志之痛。


《鹧鸪天》

看尽巴山看蜀山。

子规江上过春残。

惯眠古驿常安枕,

熟听阳关不惨颜。

慵服气,懒烧丹。

不妨青鬓戏人间。

秘传一字神仙诀,

说与君知只是顽。

创作背景

陆游从夔州匹马北上,家室的牵挂,道途的困难,一切都不放在心头。在北上的途中,在路过葭萌驿的时候所作。陆游认为,他总还是报国有时的。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归里。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闻雨》)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此诗即在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所作。


《山南行》

我行山南已三日,

如绳大路东西出。

平川沃野望不尽,

麦陇青青桑郁郁。

地近函秦气俗豪,

秋千蹴踘分朋曹。

苜蓿连云马蹄健,

杨柳夹道车声高。

古来历历兴亡处,

举目山川尚如故。

将军坛上冷云低,

丞相祠前春日暮。

国家四纪失中原,

师出江淮未易吞。

会看金鼓从天下,

却用关中作本根。

创作背景

乾道八年(1172)三月十七日陆游到达南郑,中原已经沦陷了。到达南郑以后,陆游的诗变了,他的气概沉雄、轩昂,每一个字都从纸面上直跳起来。


《汉宫春》

羽箭雕弓,

忆呼鹰古垒,

截虎平川。

吹笳暮归野帐,

雪压青毡。

淋漓醉墨,

看龙蛇飞落蛮笺。

人误许、诗情将略,

一时才气超然。


何事又作南来,

看重阳药市,

元夕灯山?

花时万人乐处,

欹帽垂鞭。

闻歌感旧,

尚时时流涕尊前。

君记取、封侯事在。

功名不信由天。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年)春陆游在成都时所作,时作者年四十九岁。乾道八年(1172年)冬,四川宣抚使王炎从南郑被召回临安,陆游被改命为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从南郑行抵成都,已经是年底。题目说是初来,词中写到元夕观灯、花时游乐等等,应该已是乾道九年(1173年)春。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创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创作背景

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创作背景

陆游的一生,呼吸着时代的气息,呐喊着北伐抗金的战斗呼声,表现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热忱。《示儿》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图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 敬请联系删除】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