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7 09: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简·爱》读后感的1500字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在写作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读后感主题,如对主人公简·爱的成长历程、爱情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感悟。
2. 概述故事:简要介绍《简·爱》的故事背景、主要人物和情节,为读者提供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
3. 分析人物:深入分析主人公简·爱的性格特点、成长历程以及她在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展现人物形象。
4. 感悟主题: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简·爱爱情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的感悟,如独立自主、勇敢追求爱情、自尊自爱等。
5. 举例论证:在论述观点时,要结合小说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对话,用事实说话,增强说服力。
6. 比较分析:可以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进行比较,如《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探讨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价值观。
7. 引用名言:适当引用一些名言警句,为文章增色,使论述更具深度。
8. 结构清晰:文章结构要清晰,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作品和主题;主体部分分几个段落论述观点,每个段落要有明确的中心思想;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
9. 语言表达:
那时我好像刚上初二,正值应试教育的鼎盛时期,学校教育唯分为高不提倡看课外书包括世界名著,家长更是不明究理,只知道附和老师。我们身边除了课本就是学习资料,最可看的就是《全国优秀中学生作文选》。所以,从朋友处借到了《简爱》这本书凿实不易。(她说这是他读大学的哥哥带回来的,呵呵)
借来之后,自然不能光明正大的看。因为在学校看容易被没收,造成不好的影响;在家看又很可能书会被撕毁,还要背上个“不肖子弟”的罪名。左右为难之间,突然眉头舒展,计上心来:晚上钻被窝里看。
月色皎洁,树影婆娑,伴随着隔壁房间里母亲轻微而有节奏的酣睡声,我看到了一个简简单单的小姑娘从林荫道上走来,她走着走着,走着走着,像是走进梦里一般……突然,从那渐远渐白的远景一个出现了黑白相间的物像,渐近渐明――一匹高头大马和一个粗犷男子。
在桑菲尔德府这个与世俗隔绝的绿色庄园里,这个简简单单的女孩以家庭女教师的身份和粗犷而深情的庄园主人演绎了一场动人的爱情童话。其中不乏有几处非常能打动初开情窦的少年的经典场面,也就是小说的主要情节:如那个月色朦胧的林荫道上男女主人公意外的邂逅;庄园主假扮女巫想方设法窥视简爱的心思;简爱得知真相后不顾一切的离开;和结局正确而顺从人意的和罗切斯特相偎相依终老一身的决心。
窗外,月光洁白明亮,像刚刚长成的少女一样,穿戴着圣洁的盛装,张开一双美丽的大眼,从层层帘幕的高阁庭院中探出头来看山外景致,并信步走出来欣赏一路沿途的风光。她一边走,一边微笑,一边静思默想。
十三四岁的小女孩过早的开始做起了灰姑娘的美梦,希望不久的将来,将有一位白马王子降临身旁,带着这个甜蜜的梦一路畅想着、迷惘着……
有个朋友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对于经典,不是问你有没有读过,而是问你读过了多少遍。
十年后的现在,闲暇之余,再次回顾经典,重温《简爱》。这个被誉为经久不衰的古老童话在记忆的封尘里只残存着灰姑娘的浪漫的模糊印象,要说说简爱,只能重新认识她。人哪,真是太容易忘记了,哪怕是曾经带给你震撼的东西!同样的事物,二度去面对它,心境自然不一样了。这正符合了哲学家曾经说过的“人不能两次踏过同一条河流”的哲学原理。就连读同一本书,我竟也不能如同少女时费尽心机绞尽脑汁地去创造机会如饥似渴的阅读欣赏她,也不想根据社会和时代背景来赋予她什么代表性的重大意义,而是纯粹想透过文字来阅读分析她----一个女子。
简爱,因为父母双亡,被寄养在舅舅家,然而跟她有血缘联系的舅舅很快也病故了。
童年,在盖茨黑德府里她是以一个孤女的身份生存着,虽然被称为“小姐”,但实际上比女佣还没有资格留下来。表姐瞧不起她,表哥殴打羞辱她,舅妈把她关进了死过人的“红房子”,她的反抗被视为是品行不正,喜怒无常,还颇爱撒谎,十足一个低贱的坏丫头。
洛伍德义塾,这所带着慈善性质的寄宿学校,简爱在这生活了八年。从十岁到十八岁,可以说简爱的大部分文学修养及人文素质是在这段时间里既定。这里有里德舅妈的帮凶勃洛克赫斯特先生,但更多的是一群善良正义献身慈善事业的老师们,对人关怀备至像米勒小姐,待人善良温和的谭波尔小姐以及很爱读书但有点邋遢的彭斯等,从他们身上简爱应该说受到了不少直接间接的影响。很可惜在这段成长经历的叙述描写上,作者没有过多的用心灵去思索它。
小说的重点放在了简爱十八岁成年之后在桑菲尔德府与罗切斯特先生的相识相恋。可能这也正是小说能吸引广大读者的重要原因,一个平凡的灰姑娘追求平凡的尘世幸福的生活童话。现代言情小说家琼瑶阿姨在这一块领地笔耕不辍,受益匪浅,也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简爱》未尝不是一部言情的先祖。
在艺术手法上通过内心独白的形式来及人物行动内外结合的展现女主人公的全部,勇敢、独立、坚强、自尊,身材矮小但心灵高尚,外表朴素却心思绵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满结局极富浪漫色彩,给人一种灰姑娘般的童话感觉,也使得作品的基调轻松欢腾,满足了人们要求和谐结局的美学愿望。
没有带着太多的热情,却是以一种同情的理性来审视世界文学画廊中的简爱,一个勇敢的小姑娘,一个独立的女人,一个平凡的女性。阅读《简爱》,不再仅仅只在追寻灰姑娘约会和相恋的脚步,而是从简爱的灵与肉相结合的爱情观、平等独立的人生观中学会一种积极的人生姿态,女人应该这样生活。
此时,窗外的月亮已经静静的行之当空,她普洒白光,山姿树影在浓浓的月色的晕染下越发袅娜多姿。清风徐来,松翠菊黄,弥漫一片暗香。树叶儿沙沙作响,远处传来蛙虫鸣唱,细细品尝。
读简爱有感1500字(二)
人类的聪慧才智造就了一座座风光无限,气象万千的世界名著的珠峰,有哲学的,美学的,伦理的,教育的,法学的,宗教的……而世界文学名著则是其中最为引人入胜,神奇美丽的峰峦。世界文学名著,既是人类文明史,精神史,审美史,奋进史的形象演绎,也是人类求真,求善,求美,求爱的生动展示。
贫穷的孤儿简备受寄人篱下之苦,独自离家求学。她先是在那所慈善学校当了八年学生,然后又当了两年的教师,但随着她心爱的谭波儿老师结婚离去后,她突然对那种单调有周而复始的学校生活厌倦了,毅然离去当了一名家庭教师。家庭教师的地位是卑微的,他战战兢兢的对她的男主人采取的是防卫的态度,可是她渐渐发现,罗契斯特先生在思想上与她有许多共同之处。尽管他年龄比她大,但是她还是爱上了他。正当她以为幸福真正来临时,由于一个神秘的疯女人的出现,她不得不远走他乡。虽然十分艰辛,但最终两人还是走到了一起。
如果我们认为夏洛蒂仅仅只为写这段缠绵的爱情而写《简·爱》。我想,错了。作者也是一位女性,生活在波动变化着的英国19世纪中叶,那时思想有着一个崭新的开始。而在《简·爱》里渗透最多的也就是这种思想——女性的独立意识。让我们试想一下,如果简爱的独立,早已被扼杀在寄人篱下的童年生活里;如果她没有那份独立,她早已和有妻女的罗契斯特生活在一起,开始有金钱,有地位的新生活;如果她没有那份纯洁,我们现在手中的《简·爱》也不再是令人感动的流泪的经典。所以,我开始去想,为什么《简·爱》让我们感动,爱不释手——就是她独立的性格,令人心动的人格魅力。
然而,我们不禁要问,仅这一步就能独立吗?我认为,不会的。毕竟女性的独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种彻底的勇气,就像简爱当年毅然离开罗切斯特一样,需要“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返”的豪迈和胆量。我想,这应该才是最关键的一步,也应该是走向独立的决定性的一步。而夏洛蒂笔下的简爱却把她倔强的性格,独立的个性留给我们一个感动。所以她是成功的,幸福的女性。
夏洛蒂的父亲是英国北部哈沃斯的一个穷牧师,她的母亲生了六个孩子。1821年,她的母亲因肺癌去世,给全家带来了很大的不幸。1824年,夏洛蒂和两个姐姐被送到一家慈善学校读书,条件很差,简直就是《简·爱》里劳沃德学校的写照。第二年,不幸的事发生了,两个姐姐因环境恶劣先后去世。(www.lz13.cn)15岁时,在伍勒小姐的学校读书,之后在学校任教。两次给有钱人家当家庭教师,受尽歧视和屈辱,但为《简·爱》提供很大的题材。1846年,勃朗特三姐妹动用死去姨妈的财产,用假名字:柯勒·贝尔,埃利斯·贝尔,阿克顿·贝尔合出一本诗集,结果只卖掉三本,虽然如此,但鼓舞了她们的创作情绪,就在那一年,三姐妹同时出版了三部著名的小说,带来了极大的声誉。
就故事形式而言,《简·爱》是一首抒情的长诗。简爱》的作者如果和中国的曹雪芹相比,毫无疑问,后者的文化底蕴要更博深一些。就像中国和英国人拼比历史,中国人可以无愧地说:我比你老的多。曹雪芹一生所学要比夏落蒂。波朗特要广博的多,毕竟中国的文化底蕴要丰盛的多。中肯的说,简爱的确比不上中国的《红楼梦》。不管是人物丰富还是物致的描绘上,《红楼梦》都是更为杰出的。但是,《简·爱》中也有值得中国人去学习和欣赏的地方。比方说,《简·爱》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方面,可以说淋漓尽致。这点在很多中国人的文学作品中做的都不够。
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各自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想错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一样充实!这是简爱的一句话,意义非凡,如今简爱已作为独立女性的经典,我希望阳光下,鲜花里有更多的简·爱走出来,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不管是美貌,还是相貌平庸,都有美好的心灵和充实的心胸,都能有独立的人格和坚强的个性生活。
分页:123
来源:【渭南日报】
富平县莲湖初级中学九年级(1)班学生 全雪莹
合上书本,感动于简爱跨时代的爱情观之外,在一个懵懂的年纪,不免对于爱情的想象有了一些破裂。
简爱无疑是勇敢的,她才华过人,理性坚毅,所以最终收获理想的爱情,这是命中注定。有人抨击这样的结局过于完美,但我不认同,我不觉得这是一个维多利亚时代,追求平等的女性,最好的归宿。
简爱为什么会爱上罗切斯特?我觉得是因为自卑。她说过:“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姿色和充足的财富,我也会使你同我现在一样难舍难分。”可见,无论她怎样重视灵魂的交流,但是划在两人之间身份地位的沟壑,也对她的思想产生了影响。她最后获得了一笔巨额财富,可这不代表独立平等,因为不是简爱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一份财富。可能夏洛蒂自己都不相信,女性有这个能力。父权主义的时代潮流对作者有着潜意识的约束,即使追求平等自爱只不过是华丽的袍子,但无疑夏洛蒂完成了一场伟大的革命。
简爱坚守着绝对的自我原则,这使她能在看清罗切斯特的婚姻状况时及时脱离,她排斥被罗切斯特冠上妻子的名号,这是她独立意识觉醒的一部分。可潜藏在暗处的臣服与牺牲在我看来不值得。故事的结尾,她见识过大千世界后,仍旧选择与年老身残的罗切斯特成婚。在这份感情中,罗切斯特仍占据了主导地位,最初是驯服,最终是自恃的理所当然。
他不觉得简爱爱上自己有什么不对,这是潜意识里性别的自信。前期简爱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单纯小女孩,即使她读了很多书,但是情感仍旧缺失,她很难不臣服于一个比自己成熟,比自己格局大的男孩子,这时候罗切斯特与她有着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简爱不屑于为爱情迷失自我,但罗切斯特是一个可以驯服她的对象,她享受被爱的感觉。后期简爱更像一个牺牲型人格,不断地为罗切斯特提供爱,罗切斯特会觉得这都是应当的,而此时简爱自己也享受这种被依赖的感觉。
尽管如此,简爱比大多数人都幸运。她在一个女性以驯顺为美的时代进行挣扎,并获得了期待的命运。在那个男性主义盛行的时代,许多女性人生悲惨。
罗切斯特的原配妻子,算得上典型的代表,她叫安托瓦内特。作为读者,或许会同情简爱为爱牺牲,认为她纵火身亡是天意。可我深入了解这个女人背后的故事时,对她的同情更深。她没有因利益成婚,但是她在少女时代与罗切斯特的婚姻并没有为她带来身份、基因、感情的救赎,罗切斯特不爱她,甚至冷暴力相待,而安托瓦内特还执着地为了世俗的眼光,以夫为纲,她的感情得不到回应,一次次碰壁,可怜又心酸,这引诱她一步步走向疯癫的结局。她无法改变命运,而比命运更可怕的是她所处环境的“催化剂”,罗切斯特的背叛给了她致命打击,逼她发疯。她本该是一个美好的女子,可在时代的重锤下,她逐渐成了披头散发的鬼,彻底失去了灵魂与自我。她有比简爱更高的起点,却在一个禁锢的环境中失去了反抗的勇气,火海中她会重生,她会勇敢地成全自己一次。
发疯,恐吓他人,安托瓦内特不惜一切反抗不公,是遭受父权社会和殖民地迫害的女性的呐喊。正是一个不平等的时代,让罗切斯特没有把自己对婚姻的亵渎当作自己的过错。即使现在,婚姻中受到伤害更多的也是女性,已婚女性被问到最多的问题是:你是如何平衡家庭与工作的?
新时代,我希望有一天,女性思考的是应该怎样高质量度过属于自己的一生。当然,时代在进步,会有这么一天。评语:敬自由的女性,敬她们炽热独立的灵魂。小作者从实际出发,以自身少女的角度阐述对人类长期存在的爱情问题的观点,天真直白却不乏个人判断力,透过经典,联系时代,放眼当下,富有震撼力,发人深思。
指导老师:樊爱茹
本文来自【渭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