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怎么写《三国演义读书笔记四回》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7 04:14

怎么写《三国演义读书笔记四回》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三国演义》读书笔记四回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
1. 确定主题:在动笔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写作主题,例如可以从某一章节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情节发展、思想内涵等方面入手。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书笔记应当具备清晰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所选章节的主要内容;正文部分详细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思想内涵等;结尾部分总结全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3. 详略得当: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详略得当。对于重要的人物、情节和思想内涵,要详细阐述;而对于一些次要的细节,可以适当简化。
4. 引用经典:在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方面,可以引用《三国演义》中的经典语句,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5. 结合实际:在分析《三国演义》时,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对人物、情节和思想的感悟,使文章更具个性化和深度。
6.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出现错别字、病句等问题。
7. 注意篇幅:读书笔记的篇幅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800-1200字为宜。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写作要点:
1. 引言:简要介绍所选章节的主要内容,如人物、情节等。
2. 正文: a. 人物

《三国演义》第四回读书笔记

第四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卓孟德献刀

主要情节梳理

董卓废帝

董卓恃权而骄,欲行废立之事。他召集公卿大臣,胁迫何太后废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众臣虽心有不满,却惧其权势敢怒不敢言。何太后哭诉不愿,董卓凶相毕露,强行废帝。这一情节犹如狂风骤起,打破了朝堂原有的平静。

  • 事件因果:董卓权势滔天,为专擅朝政,欲通过废帝立陈留王掌控大局。
  • 关键转折点:董卓召集大臣宣布废立之事,众臣的沉默默认使局势急转直下,少帝被废几成定局。
  • 人物关系:董卓与少帝、何太后是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董卓与公卿大臣则是威慑与屈服的关系,他凭借武力压制群臣。

陈留践位

少帝被废后,陈留王刘协登上皇位,即汉献帝。董卓自封相国,权倾朝野,更加为所欲为。他在朝堂上飞扬跋扈,视皇帝如无物,肆意打压异己。此时的朝堂宛如被乌云笼罩的天空,压抑而黑暗。

  • 事件因果:董卓废少帝,自然要立新帝,陈留王刘协便成为其掌控下的傀儡皇帝。
  • 关键转折点:陈留王顺利登基,标志着董卓完全控制了皇权,他的势力达到新的高峰。
  • 人物关系:董卓与汉献帝是主仆般的操控关系,董卓为实际掌权者,汉献帝只是他手中的玩偶。

孟德献刀

曹操假意迎合董卓,以献宝刀为名接近他。趁董卓不备,曹操欲拔刀行刺,却被董卓察觉。曹操急中生智,谎称献刀,然后借口试马逃离京城。这一情节恰似惊鸿一瞥,短暂而惊险。

  • 事件因果:曹操不满董卓专权,欲刺杀董卓以除国贼,便以献刀为契机实施计划。
  • 关键转折点:董卓转身看到曹操拔刀,局势瞬间紧张,曹操的应变能力决定了他的生死。
  • 人物关系:曹操与董卓是敌对关系,曹操表面奉承,实则暗藏杀机;董卓虽未识破曹操的阴谋,但对其已有警觉。

经典语录

“天下事在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汝视我之剑不利否?”——董卓

  • 这句话如雷霆般震撼,尽显董卓的嚣张跋扈,他将自己凌驾于天下之上,以武力威慑众人。
  • 恰似黑暗中的巨兽咆哮,暴露了董卓的野心与残暴,让人为之胆寒。
  • 犹如狂风中的恶浪,冲击着朝堂的秩序,暗示着天下将陷入动荡。

“反贼!汝欲弑君耶?”——丁管

  • 此句如利剑般直刺董卓的恶行,展现了丁管的忠义与勇敢,不惧董卓的权势。
  • 仿佛黑夜中的明灯,照亮了正义的方向,让人为之敬仰。
  • 恰似暴风雨中的呐喊,虽微弱却坚定,唤醒了人们心中的良知。

“吾思废立之事,欲为国家除害耳。”——董卓

  • 这话如糖衣炮弹,掩饰了董卓的狼子野心,以冠冕堂皇的借口行专权之事。
  • 宛如虚假的面具,遮盖了他的丑恶嘴脸,欺骗了一些不明真相的人。
  • 好似陷阱边的诱饵,看似美好,实则暗藏危机。

“愿借七宝刀一观。”——曹操

  • 这句看似平常的话,如暗流涌动,是曹操刺杀董卓计划的关键一步,充满了智慧与谋略。
  • 仿佛平静湖面下的漩涡,表面波澜不惊,实则暗藏杀机。
  • 恰似夜幕中的潜伏者,伺机而动,等待最佳时机。

“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曹操

  • 此语如急中生智的妙方,在危急时刻化解了曹操的困境,展现了他的随机应变能力。
  • 宛如黑暗中的曙光,让曹操在绝境中找到了生机。
  • 好似暴风雨中的避风港,为曹操提供了暂时的安全。

重点赏析

情节跌宕之美

本回情节宛如汹涌澎湃的江河,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开篇董卓废汉帝之事,如晴天霹雳般震撼人心,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风云变幻的朝堂之上,感受到了权力斗争的残酷与无情。董卓的专横跋扈,如同一只凶猛的野兽,肆意践踏汉室的尊严。而曹操谋董卓这一情节,则如同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曹操怀揣利刃,似潜伏的刺客,小心翼翼地接近目标。当他拔刀欲刺之时,紧张的氛围达到了顶点,读者的心也随之提到了嗓子眼。这种跌宕起伏的情节安排,恰似一首激昂的乐章,扣人心弦,令人欲罢不能。

人物刻画之妙

本回对人物的刻画可谓入木三分,如同一幅细腻的工笔画。董卓,他的形象就像一座邪恶的冰山,冷酷、残暴又贪婪。他废帝之举,尽显其狼子野心,视汉室江山如囊中之物。其言语和行为间,透露出的是对权力的极度渴望和对他人生命的漠视。吕布则如同一把锋利的宝剑,勇猛无比却又缺乏主见。他对董卓唯命是从,似被缰绳束缚的骏马,空有一身武艺,却只能沦为董卓的工具。曹操则好似一颗隐藏在暗处的明珠,智慧与勇气并存。他敢于谋刺董卓,展现出了过人的胆识和谋略,其随机应变的能力更是令人赞叹不已。

主题表达之深

本回深刻地揭示了乱世的黑暗与人性的复杂,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的众生相。汉室的衰落,如同即将倾颓的大厦,摇摇欲坠,象征着旧秩序的瓦解。董卓的专权,恰似一场瘟疫,迅速侵蚀着整个社会,让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曹操等有识之士的反抗,则如同一束微光,在黑暗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通过这些情节,作者传达出了对正义的呼唤和对乱世的批判。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在乱世中,人性的善恶美丑被无限放大,有的人在权力的诱惑下迷失自我,有的人则坚守正义,为了理想而奋斗。

人物档案

吕布

  • 姓名:吕布
  • 字:奉先
  • 出生日期:暂未提及
  • 去世年龄:暂未提及
  • 去世原因:暂未提及
  • 阵营:董卓阵营
  • 身份:董卓义子、武将
  • 资本:高强的武艺,万夫不当之勇,如同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
  • 战力:★★★★★(在当时的战场上,他的战力堪称无敌,如同一头凶猛的雄狮,令敌人闻风丧胆。)
  • 性格:勇猛但缺乏主见,如同被人操控的木偶,容易被他人的意见左右。
  • 功绩:作为董卓的得力战将,为董卓的势力扩张立下汗马功劳,如同一把锋利的利剑,为董卓披荆斩棘。
  • 梦想:暂未明确体现,或许是在乱世中成就一番霸业,像一颗闪耀的星辰,渴望在天空中绽放光芒。
  • 遗憾:暂未提及,但从其后来的命运看,或许是未能找到真正的明主,如同一只迷失方向的飞鸟,四处漂泊。
  • 主要事件:作为董卓的贴身护卫,时刻跟随董卓,参与废帝等重要事件,如同董卓的影子,形影不离。
  • 后世评价:吕布英勇,武艺绝伦。然缺主见,随波逐尘。董卓麾下,战功留存。可惜一生,未遇明尊。

董卓

  • 姓名:董卓
  • 字:仲颖
  • 出生日期:暂未提及
  • 去世年龄:暂未提及
  • 去世原因:暂未提及
  • 阵营:掌控汉室朝廷,实则为祸乱之源。
  • 身份:太师,位高权重,如同一座压在汉室江山之上的大山。
  • 资本:手握重兵,掌控朝政,权势滔天,如同黑暗中的巨鳄,令人畏惧。
  • 战力:★★★(虽自身武力并非顶尖,但凭借强大的势力,令众人不敢小觑。)
  • 性格:专横跋扈、残忍贪婪,如同一头凶猛的野兽,毫无怜悯之心。
  • 功绩:无明显正面功绩,其所为皆是对汉室的破坏。
  • 梦想:妄图篡夺汉室江山,成为天下之主,如同一只贪婪的饿狼,觊觎着整个天下。
  • 遗憾:暂未提及,但他的恶行注定不会有好下场,如同一颗即将熄灭的流星,注定走向毁灭。
  • 主要事件:废汉帝,立陈留王,独揽朝政大权,肆意诛杀大臣,搞得朝廷乌烟瘴气,如同一场可怕的噩梦,笼罩着整个汉室。
  • 后世评价:董卓残暴,权欲熏心。废帝乱政,汉室蒙尘。恶行昭著,天下同愤。遗臭万年,历史留痕。

现代启示录

在《三国演义》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卓孟德献刀”中,董卓独断专行,擅自废立皇帝,将汉室的威严践踏于脚下,如同狂风中的残烛,摇摇欲熄。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近代史上袁世凯复辟称帝这一闹剧。袁世凯妄图恢复帝制,就像董卓妄图掌控汉室天下一样,逆历史潮流而动。

董卓凭借手中的兵权肆意妄为,他的专权如同黑暗中的阴影,笼罩着整个朝廷。满朝文武敢怒不敢言,恰似晚清时期面对列强入侵,清政府内部的腐朽与软弱。而曹操挺身而出,谋刺董卓,这一行为就像黑暗中的一道闪电,虽短暂却耀眼。在近代史上,也有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与反动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例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他们就如同夜空中璀璨的流星,用自己的生命照亮了革命的道路。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董卓的恶行最终导致了天下大乱,而袁世凯的复辟也在全国人民的声讨中迅速破产。这告诉我们,任何违背民意、妄图独裁的行为都必将被历史所淘汰。我们应当从历史中汲取教训,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与民主,如同守护珍贵的火种,让正义与进步的光芒永远照耀人间。

歪解三国情节

穿越时空的相遇

话说曹操怀揣宝刀去刺杀董卓,正当他小心翼翼靠近董卓之时,突然一道神秘的光芒闪过,曹操竟然穿越到了现代。他在现代的街头看到了车水马龙、高楼大厦,完全惊呆了。这时,一个热心的导游看到曹操打扮奇特,便上前询问。曹操说明自己的来意后,导游哈哈大笑,说:“现在都什么时代了,还玩刺杀那一套。你不如去参加我们的特工训练营,学习现代化的刺杀技术。”曹操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便跟着导游去了训练营。等他学成归来,再次穿越回古代,信心满满地去刺杀董卓。结果刚一拔刀,董卓就拿出一个高科技盾牌,曹操的刀砍在上面,火花四溅,董卓却毫发无损。原来,这是董卓派人从现代偷来的高科技装备。曹操无奈,只好长叹一声,感慨道:“这时代变化也太快了,我真是跟不上节奏啊!”

董卓的神奇宠物

董卓有一个神秘的宠物,是一只会说话的鹦鹉。这只鹦鹉可不简单,它不仅能模仿各种人的声音,还能预知未来。董卓每次遇到难题,都会问问这只鹦鹉。有一天,曹操来献刀,鹦鹉突然大叫起来:“小心啊,董卓大人,这小子是来杀你的!”董卓一开始没当回事,以为鹦鹉又在乱说。可曹操刚一拔刀,董卓就想起鹦鹉的话,吓得赶紧躲到了桌子后面。曹操一看事情败露,拔腿就跑。董卓恼羞成怒,对着鹦鹉说:“你既然能预知未来,为什么不早点提醒我,让我做好准备?”鹦鹉委屈地说:“我刚刚不是提醒你了嘛,谁让你不听啊。再说了,我只是一只鹦鹉,又不是神仙,哪能事事都算得那么准啊。”董卓听了,无言以对,只能气呼呼地坐在那里,看着曹操远去的方向,暗自懊恼。

董卓掀开了潘多拉魔盒——读《三国演义》第四回随记

当初,董卓坐镇西凉,手握二十万大军,常怀不臣之心,得到何进进京勤王的密诏如获至宝,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就开进了洛阳。随后董卓的作为,完全符合逆臣贼子的做派,可是在废立大事上却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

汉少帝刘辩、陈留王刘协被裹挟到北邙山,得遇崔毅施救才转危为安。作为勤王之师,董卓当然要第一时间把小皇帝控制在自己手里,可第一次见面却反被给了个下马威。

绣旗影里,一将飞出,厉声问:“天子何在?”帝战栗不能言。陈留王勒马相前,叱曰:“来者何人?”卓曰:“西凉刺史董卓也。”陈留王曰:“汝来保驾耶?汝来劫驾耶?”卓应曰:“特来保驾。”陈留王曰:“既来保驾,天子在此,何不下马?”卓大惊,慌忙下马,拜于道左。陈留王以言抚慰董卓,自始至终,并无失言。卓暗奇之,已怀废立之意。

董卓仗着二十万大军,本想吓唬一下小皇帝,却被陈留王当面教训了一顿。尽管实力强悍,但初来乍到的董卓也不敢轻举妄动,默默地忍了。可是这里有个问题值得思考:面对董卓的咄咄逼人,皇帝刘辩表现得惊恐不安,大失水准,没有天子的一点点威仪,而小几岁的陈留王刘协却有皇家的威严,狠狠地教训了董卓一顿,一个怯懦怕事,一个处变不惊,董卓为什么要废掉更容易控制的刘辩呢?他是真的看中了陈留王的才干吗?我觉得不完全是。要说董卓想辅佐一个更有能力的皇帝成就一番事业,作为刚到京城的董卓也能说得过去,毕竟他也还没有摸清朝廷的底细呢。但是,我觉得他之所以要废旧立新,是为了完全控制新皇帝,因为刘辩已经是大家认可的、拥护的皇帝,董卓搞不清楚刘辩是不是已经找到别的靠山,与其这样,不如干脆换个新的,重新洗牌。

废嫡立庶,废长立幼,废旧立新,董卓动了朝廷的根本,是忠烈之士不能接受的,尚书丁管就是其中之一,宁可赴死也不和董卓同流合污。董卓虽然也有任用蔡邕这样的名士的收买人心之举,可是他太过于自信,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内心太过凶残,为了宣示自己的才能,竟然屠戮平民百姓充作战功,掠取妇女财物分散众军,毫无人性可言,必然引起众怒。袁绍、曹操、王允等有识之士只能群起而攻之。

曹操献刀

董卓以武力废旧立新,粗暴把持朝政,打破了东汉末年朝廷的脆弱平衡,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他的这种僭越行径也带了一个坏头,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后来的曹操眼看着董卓挟持朝廷,眼看着董卓玩弄小皇帝,眼看着董卓一步步走向灭亡。董卓的一步步给曹操打了个样儿,而且提供了反面教材,曹操后来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则高明多了,这也算是董卓给曹操的一点儿贡献了。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