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手把手教你写《2016年思想》,(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7 11:50

手把手教你写《2016年思想》,(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题目:2016年思想作文写作注意事项
随着时代的变迁,每年的思想作文都承载着不同的时代主题和社会关注点。对于2016年的思想作文,以下是一些写作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紧扣时代主题 - 分析2016年的国内外形势,抓住当年的热点事件和重大政策,如“一带一路”倡议、G20杭州峰会、中国脱贫攻坚战等,确保作文内容与时代脉搏紧密相连。
2. 突出个人见解 - 在作文中,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对所选主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避免盲目跟随他人观点,要展现自己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3. 逻辑清晰,论证严密 - 作文要有清晰的逻辑结构,论述要有理有据。通过事实、数据、经典案例等支撑观点,使论证更加有力。
4. 语言表达准确 - 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言,避免口语化表达。注意语法、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确保作文的专业性和严谨性。
5. 关注社会热点 - 关注当年社会热点问题,如环保、教育、医疗、就业等,结合自身实际,探讨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6. 结合个人经历 - 在作文中适当融入个人经历和感悟,使文章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但要注意,个人经历要为论点服务,切勿喧宾夺主。
7. 突出创新意识

时评:【两会网友“新”声】“投资于人”彰显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投资于人”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引发广泛关注。报告提出,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相对于“投资于物”,“投资于人”的核心在于将资金与资源精准投向人的发展与保障领域,全方位覆盖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民生关键环节。

曾经,我国长期偏重“投资于物”。随着人口结构变化、消费需求升级等新形势、新挑战,迫切需要转变发展逻辑。加大对人的投资,提升人口素质,挖掘人的潜能,能够催生新质生产力,为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注入强劲动力,进而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质的飞跃。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发表的《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文章中指出,“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口高质量发展同人民高品质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把‘投资于物’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起来,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建立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

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有效内需不足的挑战,提振消费、撬动内需成为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关键变量。“投资于人”,通过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能够增强民众消费信心与能力,以消费提振畅通经济循环,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当人们收入增加、后顾之忧减少,自然更有底气消费,进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良好局面。

比如,在教育领域,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学位供给,逐步推行免费的学前教育;在医疗方面,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将从670元提高到700元;在就业上,通过政策激励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拓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渠道。此外,还有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发放育儿补贴等。

“投资于人”深刻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时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投资于人”将资金资源投向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彰显了党和政府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坚定决心。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坚持“投资于人”的民生导向,把钱花在刀刃上,花在关键处,更好回应人民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全面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将汇聚起亿万人民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推动中国号巨轮在高质量发展的航道上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作者单位: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融媒体中心

(来源:宣讲家网)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转载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与哲学为伴,与思想同行

【我是这样做学问的】

作者:孙正聿(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

2024年5月,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的著作《哲学的目光——我的思想人生》。书的封面上题了两句话:与哲学为伴,与思想同行;乐于每日学习,志在终生探索。书的扉页,写了这样一个“题记”:我常常在房间里踱步——被思想激动得不能安坐;我常常在窗台前眺望——以思想窥见澄澈的天光;我常常在书桌上疾书——让思想在笔端自由地流淌。

这几句话,大概就是我对“做哲学”的体悟吧!

从1966年高中毕业到1977年恢复高考的近12年里,我当过知青,做过装卸工、货运员、电影放映员,但始终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在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终于到来时,我报考了吉林大学哲学专业,从此踏上了哲学之路。

记得大三的时候,我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把自己的哲学习作《试论黑格尔〈逻辑学〉开端概念》送给高清海先生。令我吃惊的是,高清海在这篇习作上,写下了密密麻麻的批语。认同处,他画上了重重的浪线,标注“有思想”“有见地”;不以为然处,他画上了重重的横线,让我“再想一想”“是否如此”。高清海的鼓励增强了我的学术自信,1986年,我考取了高清海的博士研究生,并于1990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我把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定位为“论辩证法的批判本性”,直接源于人们经常引证的马克思关于“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论断。

对于这个论断,我向自己提出的问题是:辩证法为什么在本质上是批判的?从辩证法的批判本质出发,应当怎样重新理解辩证法?具体言之,辩证法的批判对象是什么?辩证法的批判本质与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何关系?怎样从“发展学说”的视野去理解辩证法的批判本质?怎样从辩证法的批判本质去理解哲学的“反思”的思维方式……正是在这种跟自己“较劲儿”的顽强追问中,恩格斯关于“理论思维”的论述让我豁然开朗。

恩格斯说:“我们的主观的思维和客观的世界服从于同样的规律,因而两者在自己的结果中不能互相矛盾,而必须彼此一致,这个事实绝对地统治着我们的整个理论思维。它是我们的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由恩格斯的这个论断出发,我形成并提出了探索辩证法理论的新的思路:辩证法之所以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就在于它是对恩格斯所说的“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的自觉反思,就在于这种自觉反思直接指向的是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在对“辩证法的批判本性”的顽强追问中,我有两方面的重要收获。

首先是对“做学问”的体悟,这就是学术论文必须有明确的“靶子”(为何要写)、鲜活的“灵魂”(要写什么)和丰满的“血肉”(写出什么)。没有明确的“靶子”,就是无的放矢,让人不知所云;没有鲜活的“灵魂”,就是文字堆砌,让人味同嚼蜡;没有丰满的“血肉”,就是面目狰狞,让人望而却步。只有在思想上跟自己较劲儿,顽强地向自己追问,才有可能形成和提出自己的学术观点,才能对自己的学术观点作出合乎逻辑的论证。

其次是初步形成了自己对哲学的理解,这就是“对思想的前提批判”。哲学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它是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反思,是对人类构成思想的诸种前提的“前提批判”,并在对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基本方式——常识、宗教、艺术、科学的前提批判中,启迪、激发和引导人们在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永远敞开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的空间,促进人类的观念变革、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工艺改进和艺术创新,从而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哲学是反思的智慧、批判的智慧、创新的智慧、变革的智慧。这是我对哲学的理解。

从对哲学的这种理解出发,我自1995年起为吉林大学哲学专业开设了“哲学通论”这门新课,并于1998年出版了以“追问哲学”为主旨的《哲学通论》。

讲授和写作哲学通论,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一是当代中国的哲学研究,二是当代世界的哲学思潮。改革开放以来,在哲学教科书改革和“中、西、马”对话中,引发出一个无法回避的根本性问题:究竟怎样理解哲学?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如何阐释“中、西、马”的“同中之异”与“异中之同”?在《哲学通论》中,我以“追问哲学”为主线,比较系统地探索了“哲学的自我理解”“哲学的思维方式”“哲学的生活基础”“哲学的主要问题”“哲学的派别冲突”“哲学的历史演进”以及“哲学的修养与创造”,并对自己提出的“思想的前提批判”的哲学观作出这样的阐释:哲学,它不是抽象的名词、枯燥的条文和现成的结论,而是人类思想的批判性的反思的维度、理想性的创造的维度;它要激发而不是抑制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批判力,它要冲击而不是强化人类思维中的惰性、保守性和凝固性,它要推进而不是遏制人们的主体意识、反思态度和创造精神;塑造新的生命意义,引领新的时代精神,创造新的人类文明,这是哲学在人类的全部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意义之所在。

在《哲学通论》出版后的近20年里,我一直坚守对哲学的追问,深入展开“思想的前提批判”,并在2016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哲学:思想的前提批判》一书。在我看来,对思想的前提批判,并不是远离现实的玄思和遐想,而是对时代精神的反思和塑造。我把哲学的工作方式概括为“时代精神主题化、现实存在间距化、流行观念陌生化、基本理念概念化”,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流行观念陌生化”,也就是具体地展开对思想的前提批判。

塑造和引导时代精神,首先必然是对自己时代的批判性反思。哲学的批判,是以“清理地基”的方式进行的,是以“对自明性的分析”实现的,也就是以“流行观念陌生化”的方式实现的。把人们习以为常的观念“陌生化”,特别是把人们习以为常的哲学观念“陌生化”,从而实现对各种流行观念、特别是流行的哲学观念的批判性反思,这是哲学的基本的工作方式。

关于哲学,恩格斯说,它就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对于“理论思维”的重大意义,恩格斯还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从2020年起,我为吉林大学开设的“理论思维讲习班”连续5年讲授“学术研究的理论思维”。按照我的理解,“理论思维”就是用理论把握现实、引领实践、推进文明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力量。它是照亮学术研究的“普照光”。学术研究的理论思维,集中体现为捕捉、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理论洞察力,总结、凝练和升华问题的理论概括力,激活、重组和创新问题的理论想象力,分析、阐释和论证问题的理论思辨力,拓展、深化和解决问题的理论思想力。自觉提升理论思维的洞察力、概括力、想象力、思辨力和思想力,才能坚持“问题导向”的学术研究,不断在学术研究中“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和“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赋予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命题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实现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光明日报记者张胜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20日 0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