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7 13:12
写作核心提示:
标题:四点半活动作文注意事项
正文:
四点半活动,顾名思义,是指下午四点半左右进行的活动。在撰写关于四点半活动的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确定主题: - 明确作文的主题,围绕四点半活动的具体内容、目的、意义等展开。 - 可以从个人经历、社会现象、教育意义等多个角度出发,确保主题鲜明、具有深度。
2. 结构清晰: - 作文结构要清晰,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四点半活动的背景和重要性;正文部分详细描述活动内容、过程和感受;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3. 内容充实: - 在正文部分,要详细描述四点半活动的具体内容,包括活动形式、参与人员、活动流程等。 - 结合个人经历或观察,谈谈自己对活动的看法和感受,使作文更具真实性和感染力。
4. 语言表达: - 使用准确、生动的语言,避免使用模糊、笼统的词汇。 - 注意句子结构的多样性,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5. 观点明确: - 在作文中,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于活动中的优点和不足要有自己的看法。 - 避免人云亦云,要结合实际,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6. 注意细节: -
来源:【淮安日报】
6月28日晚,淮安市清江浦区淮海街道东院社区广场灯火璀璨,千余名党员群众齐聚广场,共同观看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文艺汇演。此次文艺汇演由东院社区党委联合清江浦区文化馆、淮海街道文化站、市铁军拥军俱乐部党支部主办,以“传承红色血脉,赓续初心使命”为主题,有歌舞、朗诵、情景剧等近20个精彩节目。
淮安市原市委副秘书长、市双拥办主任陈暄,清江浦区关工委主任朱涛,市民营经济关工委党支部书记周德会等出席活动。
汇演在大合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拉开序幕,20余名退役军人用铿锵歌声致敬革命先辈。随后,歌曲《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将观众带回抗战年代,器乐合奏《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则重现了战场上的英雄气概。江苏省优秀转业干部陈暄率领退役女兵表演的器乐舞蹈,以艺术化的肢体语言诠释了党与人民心连心的深刻内涵,引发全场多名观众情不自禁地齐声合唱。
活动尾声,社区党委书记陈勇宣布“幸福邻里圈”服务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整合社区资源,推出红色物业、四点半课堂、邻里食堂等十项便民举措,致力于构建15分钟生活服务圈。
此次活动不仅是一场艺术盛宴,更是一堂生动的党课。通过观看演出,让广大居民更深刻地感受到党的辉煌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 (王大春 朱玉石)
本文来自【淮安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艺术项目如何真正沉入社区并呈现“接地气”的一面?如果社区居民坐在一起互相画像,最后会成就一个什么样的展览?
由苏州当代美术馆主办的“八点半以后:社区艺术画像计划”就作出了这方面的尝试与探索。近日,这一计划的成果展览在苏州工业园区展出,集中呈现了在过去两个月项目实施过程中,近400位社区居民参与开放调研与艺术工作坊的共创成果,彼此勾写出的社区生活画像与图景。
“八点半以后:社区艺术画像计划”在社区画像现场
“八点半以后:社区艺术画像计划”在社区现场
一个小朋友把“发呆”的画面画成了蝴蝶结。
妈妈看着伞面上旋转的颜色说:“这个颜色转起来像青花瓷一样。”橘色的五角星和温馨的小房子在旋转中变化,而小朋友则称赞妈妈的画“像星星一样闪亮”。
出现在“八点半以后:社区艺术画像计划”中的这样的场景并非孤例,让人感受到社区艺术项目可以持续发展的真实样貌与“接地气”,舍弃高高在上的展示,而是与社区居民共同生活、共同表达、共同生长。
“画像”并非只是绘画,而是一种观察、记录与呈现
“这次艺术社区项目中的‘画像’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绘画作品,而是一种观察、记录与呈现。”苏州当代美术馆策划人对澎湃新闻解释说,“画像”在此次实践中呈现出三个层面的内涵,首先,是真正的居民画像,即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描绘;其次,是居民生活片段经过捕捉及重构的“画像”;最后,是汇集居民生活痕迹的、动态生成的社区集体“画像”。
据介绍,“八点半以后:社区艺术画像计划”于2025年4月启动,苏州当代美术馆以苏州工业园区湖东景城社区、湖西新城社区为样本,以参与为核心,以艺术为媒介,试图深入社区肌理,通过每一位居民创造的自身故事,勾勒社区独特的画像与图景。
“八点半以后:社区艺术画像计划”在社区现场
在为期两个月的项目实施中,苏州当代美术馆通过两场调研开放日活动和四场费纳奇镜艺术共创工作坊与近400位居民相遇。不论是刚识字的孩童,还是生活经验丰富的长者,都在活动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艺术表达——或是投出关于社区认知的一票,或是在生活交换日记中认真书写生活节奏,或是在光绘中留下身影,或是将业余生活转化为活泼的视觉动画。
社区居民以家庭或邻里为单位围坐在一起,共同创作。在互相画像的过程中,大家用更专注的目光彼此观察;在分享与审视业余生活的同时,也激发了对日常的重新发现与理解;而在伞面的绘制中,创意和想象力被轻松释放。当画作顺着伞柄转动,不同个体的记忆在圆盘上交织、流转,汇聚成一幅流动的“社区生活长卷”——生活,本就是由一个个片段拼接而成的日常奇迹。
露营、逛公园、发呆这些看似平常的美好时光,在图形化与想象力的加工下呈现出趣味盎然的变化:公园的轮廓变成了夏日波光粼粼的水池,快乐的露营生活则幻化成一颗正在生长的胡萝卜。居民的业余生活片段,经过交流与再创造的过程,在转动之间,已然变成社区中独一无二的“城市间奏”。
“八点半以后:社区艺术画像计划”在社区
“八点半以后:社区艺术画像计划”在社区现场
展览现场:无边界的社区艺术能量站
此次成果展,以“生活日记”“社区MBTI”“八点半后的时间”等关键词作为切入点,以视觉可视化的方法,展示了美术馆在过去两个多月的社区实践中收集的居民共创成果,共计182件作品(包括画像片75件、转盘作品31件、生活日记45份、创意动画伞31把)。这些来自非专业视角的艺术实践,为社区个体提供了一条真实表达生活经验与情感记忆的路径。
“美术馆不仅是艺术殿堂,更应是连接社会、服务公众的文化枢纽。‘八点半以后’项目正是这一理念的实践,它让艺术成为催化剂,让居民成为自身故事的讲述者,让那些隐性的社区纽带变得可触可感。项目也是对美术馆已收官的‘空间生产力’系列项目的核心理念——‘走出围墙,主动与本地观众相遇’的延续与深化。”苏州当代美术馆副馆长罗杨说。
社区居民史保利说,很多居民都喜欢这样的艺术项目,“八点半以后”项目用接地气、零门槛的方式,拆除了艺术与社区之间的围墙,拉近了居民日常生活与艺术的距离,让每个人的“费纳奇镜”都能够转动起来。
“八点半以后:社区艺术画像计划” 展览开幕现场
在展览中,观众不仅可以做一个静态的观看者,更可以主动参与互动装置的操作。在开幕式现场,两位“社区画像师”还现场为观众定制个性化的创意肖像,更多社区居民成为“社区艺术画像”的一部分。
展览开幕当天下午,苏州当代美术馆“右岸讲堂”特邀人类学学者、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教授陈晓阳带来了专题讲座《立足地方和社群:美术馆与区域艺术生态》,分享美术馆如何放下“艺术圣殿”包袱,立足地方与社区、城市与乡村,梳理历史、观照现实,通过开放的策展理念和公共教育项目,参与社区艺术活动的案例与理论思考。陈晓阳认为,苏州当代美术馆的社区工作极具创建性,而“八点半以后”项目成果展也体现了苏州工业园区社区独有的特征,是一种当代快节奏城市生活中对公共生活的全新创作。
据悉,“八点半以后:社区艺术画像计划”成果展由苏州新时代文体会展集团、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街道办事处提供特别支持,并得到苏州工业园区新城社区居民委员会、景城社区居民委员会、景城邻里中心的协助。在苏州工业园区景城邻里中心一楼中庭展厅持续展出至2025年7月6日,每日9:00-21:00免费开放,无需预约。
澎湃新闻记者 李梅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