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8 03:42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鄂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作文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教学目标": - 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 教学目标应具体、可衡量,并与课程标准相符合。
2. "教材分析": - 详细分析鄂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材的内容,包括每个单元的主题、知识点和教学难点。 - 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逻辑。
3. "学生分析": - 分析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兴趣和已有知识基础。 - 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策略。
4. "教学方法": -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讲授法等。 - 结合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5. "教学过程设计": - 设计每节课的具体教学步骤,包括导入、新课讲解、实践活动、总结等环节。 - 确保教学过程环环相扣,逻辑清晰。
6. "教学资源准备": - 列出所需的教学资源,如教具、实验器材、图片、视频等。 - 确保教学资源的可用性和安全性。
7. "教学评价": - 制定评价标准,包括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
楚风汉韵,千古风流激荡。若问最能体现湖北文化的关键字是什么?或曰“变”,如楚地所崇尚的凤凰图腾、九头神鸟,于风云际会间辨形察势、求新求变,遂铸就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风骨。
这一观察着眼于人的精神气象,然若循“一方水土一方人”之理,自地理观历史,“变”犹非湖北文化之根柢。九省通衢,得中独厚,此地理形胜映射于历史文化,最鲜明的特质,就在一个“融”字。“变”,实由“融”所衍生。
2月15日在湖北省武汉市黄鹤楼公园拍摄的梅花。新华社发(赵军摄)
地理观史:山川形胜孕交融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长江奔流两千里,润泽鄂东、鄂中、鄂西三域。
先观鄂中,汉水偕涢水、府澴河等支流,于江汉平原铺陈入江。大洪山巍然其间,分出荆襄古道与随枣走廊。从地图上看,大洪山与荆山所夹荆襄古道,略呈东北—西南走向,走势若“人”字一撇;而大洪山与桐柏山相峙的随枣走廊,呈西北—东南走向,如“人”字一捺。在这两条“人”型古道上,演绎了数千载南北交融的大剧。
荆襄古道,连襄阳、荆州,是魏蜀吴三国逐鹿的通衢。《三国演义》于此着墨甚重,涉襄阳、荆州各约50回,提及这一区域的地名有80多个。刘备自河南新野入鄂,经樊城、襄阳、当阳,于长坂坡脱困;自借荆州成就霸业,至关羽守荆州却败走麦城,其进退轨迹,皆烙印于这条古道。
随枣走廊,以随州为腹地,延及枣阳、安陆、京山等地,商周时称“金道锡行”。这里是商周人南下控扼长江中下游铜锡资源、经略江汉地区的要道。那时的青铜被称为金,已成为礼器、兵器等“祀与戎”的主角。因此周成王分封“文王四友”之一的南公适的后裔为曾侯,世代镇守这一区域,如曾伯桼簠上的铭文所言“克逖淮夷,抑燮繁汤,金道锡行”。
扼长江之腰,湖北自古即为东西连樯的水上要道。特别是武汉,雄踞汉水、长江交汇处,江汉朝宗,一城锁钥,南北枢纽。盘龙城、鄂州、武昌、江夏、汉阳、汉口,历代重镇相继而起。登黄鹤楼远眺,江汉合流,晴川历历,不由慨叹:两江风流,尽收于一楼!
鄂西山地,我国大陆第二阶梯的核心地段。自北向南横亘的秦巴余脉、武陵余脉并非荒脊之地,其沟谷纵横间隐藏着距今200万年的建始直立人、距今100万年的郧县人、距今75万年的梅铺人、距今50万年的白龙洞人、距今5万年的黄龙洞人,以及距今七八千年的城背溪人等遗址。南部武陵山区,是西南各民族从云贵高原向江汉平原开放的通道。北部汉水河谷,则为“朝秦暮楚”之长安后苑。正所谓“地接秦巴通吴越,云连黔蜀控三湘”,共同实证了华夏“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
鄂东岗地,大别山、幕阜山夹拥大江,凭天然河谷、关隘与人工驿道勾连四方。虽非古时干线枢纽,但“水从霄汉分荆楚,山尽中原见豫州”,正是这种半隐半彰的地理环境,在吴楚碰撞交流、晋唐禅宗兴起、宋金边防对峙、明清大规模移民等方面,发挥了特殊的节点作用。比如今广水北的武胜关、麻城北的穆陵关就是南宋抗金的要隘;麻城孝感乡,是明清“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重要中转站。
历史观融:千古脉络汇华章
南船北马,东西连江,这种三角形的水陆要冲组合,使得湖北虽无陕西、河南的古都形胜,但在融通方面却是独步天下。因贯通九州而融通华夏,湖北遂成牵动华夏历史走向的要角,融合主线一脉相承。
百万年前直立人时期,恩施建始人、十堰郧县人(新近出土完整3号头盖骨)与重庆巫山人,已昭示此第二阶梯山水环抱之地,早在远古时期就是古人类相对密集的活动区域。
至新石器时代,江汉平原屈家岭、石家河文化,堪称长江中游最早的“城市群”。屈家岭出土的蛋壳彩陶、彩陶纺轮、炭化稻粟颗粒,印证其为史前文化“十字路口”。石家河玉器中獠牙、蒜鼻、纵目、大耳等造型,陶器上架着“天线”的神秘人像,显示其对上游三星堆祭祀文化的深刻影响。石家河城址的兴衰变迁,亦与“禹伐三苗”史载相契,折射了距今4000年左右,夏王朝自晋、豫南下交融的痕迹。
到了青铜时代,距今3000多年的盘龙城遗址,与三星堆祭祀坑年代相若,出土的青铜器和许多炼铜用的坩埚及陶缸,表明这里是商王朝经略南方铜矿资源最为重要的一个铜冶炼中心,不仅是南方铜、锡原料北运的中转站,更将先进青铜冶铸术播扬长江中下游,亦奠定武汉“城市之根”的定位。
这是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的盘龙城遗址博物院(2025年5月1日摄)。新华社发(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供图)
楚国八百载,由筚路蓝缕,至巴楚争锋、问鼎中原、经略淮泗、拓地吴越,即为一部融汇南北、承接东西的历史。尤自西周成康时期至战国中后期,楚、曾并辔经营江汉约七百载。曾国,是宗周礼乐文明的正统承祧者与创新者。以编钟为代表的礼乐,与以楚辞为典范的诗歌,并峙为曾楚文化双峰,完成了以道家文化为底色的楚文化与以儒家文化为精髓的中原文化的深度融合,淬炼出“守正不守旧”的文化品格。
后世历史分合,湖北常为交流碰撞的核心场域。屈原行吟泽畔、昭君琵琶出塞,杨坚龙兴随州、刘秀起步枣阳(当时属南阳,今属襄阳),隆中三分天下策、赤壁一炬定鼎局,宋辽拉锯、岳飞抗金……这里的人,这方水土,一直在南北交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及至近代,张之洞兴办洋务、创辟新学,湖北再一次成为文化交流复兴之渊薮。“惟楚有材”,一批又一批各领域英才在民族危亡关头挺身而出,印证了楚文化在中华文脉绵延中浩荡传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因。
融合观承:古韵新声续知音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荆楚文化得中独厚、融通华夏。
回望近现代革命与建设洪流:从武昌首义枪声,到北伐铁流、国民政府迁汉;从中共五大、八七会议,到红军主力留深痕于鄂;从武汉会战粉碎日寇速胜迷梦,到中原突围揭解放战争序幕、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反攻序章;从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重镇,到新时代畅通“双循环”、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湖北举足轻重的战略作用始终明显。
欲赓续发扬此战略作用,需以“融通”作为湖北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具分量的特质。
其一,楚文化不可囿于楚国。应更加重视梳理、展陈楚国之前文化——或可称“先楚”或“古楚”文化。楚国贵族溯祖中原,然全体楚人非尽南迁。实乃先楚原住民、北下之众、顺江之族、溯江之民,融汇而成“筚路蓝缕”之路。
其二,应更彰显楚文化对于中华一统的贡献。秦并楚后,楚政权虽亡,但楚文化精髓已全然汇入中华大一统洪流,成为主流之一。屈原所代表的上下求索精神、忧国忧民情怀,早已融入中华文明血脉。秦末楚汉之争,实为项羽、刘邦两楚地英豪相争,刘邦所建立的汉朝,正是以“融”为主旨,完成了汉民族从心理到文化的统一。
其三,对湖北传统文化的概括,“曾楚”并称或较惯用的“荆楚”更为周全。“荆”“楚”本为同种灌木的不同名称,所谓“异名同实”,指代地域亦大抵重合。故还原曾楚文化交融互鉴的史迹,“曾楚”更具历史包容性。
湖北历史文化的精髓,恰如长江与汉水的汇流,在数千年文明积淀中凝成了独特的“融”之气韵。此“融”,非简单叠加,而是历史长河淘洗而成“和而不同”的文化生态——既葆楚文化“惊采绝艳”的个性,复以包容胸襟吸纳四方文明。一个“融”字,尽显湖北地域文化的连续性、包容性,与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契合。
今湖北擘画“神武峡”“赤黄红”两大文旅主轴。“神武峡”自鄂北武当起,向西南串联神农架、长江三峡、恩施大峡谷,集七处世界级自然文化地标、十二处国家5A级景区;“赤黄红”起鄂南荆州,由东南向东北经咸宁、武汉、红安,连洪湖、赤壁古战场、黄鹤楼、红安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等景区。
两条弧线,一西一东,恰似石家河彩陶纺轮上流转的太极旋纹,将湖北的秀美山川、厚重人文,融汇于万物回旋、阴阳相济的太极意境中。徜徉于这高山流水承载的绵长文脉间,定能深切感知“知音湖北”无处不在的精彩魅力。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社武汉7月4日电(记者范源辰、喻珮)以“融合发展 共建支点”为主题的第十九届湖北·武汉台湾周4日在武汉开幕。1700余名两岸嘉宾齐聚一堂,重点围绕人工智能、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电子信息和乡村振兴等,共话两岸融合发展。
湖北省委书记王忠林在开幕式致辞表示,近年来,鄂台两地以经贸合作为桥、以文化交流为脉、以青年互动为帆,续写了“鄂台情、一家亲”的时代佳话。期待与台湾同胞一起,以通促融、深化合作之谊,以惠促融、增进民生之福,以情促融、凝聚同心之力,持续深化两地经济文化合作交流,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
中国国民党前副主席曾永权说,本届台湾周,相关领域专家将开展深化交流与合作,一定能突破更多新技术,造福两岸人民。特别是两岸青年交流活动,让两岸年轻人有更多机会彼此学习、拓展视野,两岸关系的未来必将更加稳健。
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副主任赵世通在致辞中指出,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我们发展两岸关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陆拥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完备的供给优势、高素质劳动力和企业家众多的人才优势,为下一步促进两岸经济合作和融合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开幕式上,来自两岸企业家峰会大陆和台湾方面负责人、全国台企联负责人,台湾岛内政界知名人士、台湾商业总会等重要工商团体负责人,知名企业负责人及基层台胞代表、青年代表等共同参与。湖北省台办与3家银行签订《进一步优化在鄂台胞台企金融服务合作框架协议》,10个鄂台经贸合作项目集中签约。
本届台湾周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与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共同主办,涵盖主体活动、鄂台经贸产业对接、青年交流交往三大板块共14项活动,在武汉设主会场,在襄阳、宜昌、黄石设分会场。此外,台湾周期间还将同期举办第十九届两岸媒体荆楚行和2025鄂台职工交流活动。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