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怎么写《回忆鲁迅先生 读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8 14:26

怎么写《回忆鲁迅先生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回忆鲁迅先生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的读后感作文的主题,即你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例如,你可以围绕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思想观念、人生经历等方面展开。
2.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读后感作文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来说,可以按照以下顺序进行:
a. 引言: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作品,以及你阅读的书籍或文章。
b. 主体:详细阐述你对鲁迅先生作品的感受和思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 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分析鲁迅先生的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 鲁迅先生的思想观念:探讨鲁迅先生的思想观念,如反封建、关注民生、批判现实等。
- 鲁迅先生的人生经历:结合鲁迅先生的人生经历,阐述他的思想观念形成的原因。
- 鲁迅先生的作品对当代的启示:分析鲁迅先生的作品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以及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如何践行。
c. 结论: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你的核心观点,并展望鲁迅先生的思想和作品在未来的影响。
3. 丰富内容:在写作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a. 引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的经典语句,以增强说服力。
b.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阐述鲁迅先生的思想观念和作品对当代社会的

怀念鲁迅先生,“为了真理,敢爱,敢恨,敢说,敢做,敢追求”

1936年10月19日,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在上海病逝,年仅55岁。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931年领导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接着又与宋庆龄等人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主要著作有:《阿Q正传》《呐喊》《彷徨》《朝花夕拾》《华盖集》等,他发表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鲁迅逝世45周年时,巴金写下《怀念鲁迅先生》,表达对故人的哀思。

怀念鲁迅先生——随想七十二

巴金

四十五年了,一个声音始终留在我的耳边:“忘记我。”声音那样温和,那样恳切,那样熟悉,但它常常又是那样严厉。我不知对自己说了多少次:“我决不忘记先生。”可是四十五年中间我究竟记住一些什么事情?!

四十五年前一个秋天的夜晚和一个秋天的清晨,在万国殡仪馆的灵堂里我静静地站在先生灵柩前,透过半截玻璃棺盖,望着先生的慈祥的面颜,紧闭的双眼,浓黑的唇髭,先生好 像在安睡。四周都是用鲜花扎的花圈和花篮,没有一点干扰,先生睡在香花丛中。两次我都注视了四五分钟,我的眼睛模糊了,我仿佛看见先生在微笑。我想,要是先生睁开眼睛坐起来又怎么样呢?我多么希望先生活起来啊!

四十五年前的事情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不管我忘记还是不忘记,我总觉得先生一直睁着眼睛在望我。

我还记得在乌云盖天的日子,在人兽不分的日子,有人把鲁迅先生奉为神明,有人把他的片语只字当成符咒;他的著作被人断章取义、用来打人,他的名字给新出现的“战友”、“知己”们作为装饰品。在香火烧得很旺、咒语念得很响的时候,我早已被打成“反动权威”,做了先生的“死敌”,连纪念先生的权利也给剥夺了。在作协分会的草地上有一座先生的塑像。我经常在园子里劳动,拔野草,通阴沟。一个窄小的“煤气间”充当我们的“牛棚”,六七名作家挤在一起写“交代”。我有时写不出什么,就放下笔空想。我没有权利拜神,可是我会想到我所接触过的鲁迅先生。在那个秋天的下午我向他告了别。我同七八千群众伴送他到墓地。在暮色苍茫中我看见覆盖着“民族魂”旗子的棺木下沉到墓穴里。在“牛棚”的一个角落,我又看见了他,他并没有改变,还是那样一个和蔼可亲的小小老头子,一个没有派头、没有架子、没有官气的普通人。

我想的还是从前的事情,一些很小、很小的事情。

我当时不过是一个青年作家。我第一次编辑一套《文学丛刊》,见到先生向他约稿,他一口答应,过两天就叫人带来口信,让我把他正在写作的短篇集《故事新编》收进去。《丛刊》第一集编成,出版社刊登广告介绍内容,最后附带一句:全书在春节前出齐。先生很快地把稿子送来了,他对人说:他们要赶时间,我不能耽误他们(大意)。其实那只是草写广告的人的一句空话,连我也不曾注意到。这说明先生对任何工作都很认真负责。我不能不想到自己工作的草率和粗心,我下决心要向先生学习,才发现不论是看一份校样,包封一本书刊,校阅一部文稿,编印一本画册,事无大小,不管是自己的事或者别人的事,先生一律认真对待,真正做到一丝不苟。他印书送人,自己设计封面,自己包封投邮,每一个过程都有他的心血。我暗中向他学习,越学越是觉得难学。我通过几位朋友,更加了解先生的一些情况,了解越多我对先生的敬爱越深。我的思想、我的态度也在逐渐变化。我感觉到所谓潜移默化的力量了。

我开始写作的时候,拿起笔并不感到它有多么重,我写只是为了倾吐个人的爱憎。可是走上这个工作岗位,我才逐渐明白:用笔作战不是简单的事情。鲁迅先生给我树立了一个榜样。我仰慕高尔基的英雄“勇士丹柯”,他掏出燃烧的心,给人们带路,我把这幅图画作为写作的最高境界,这也是从先生那里得到启发的。我勉励自己讲真话,卢骚(梭)是我的第一个老师,但是几十年中间用自己的燃烧的心给我照亮道路的还是鲁迅先生。我看得很清楚:在他,写作和生活是一致的,作家和人是一致的,人品和文品是分不开的。他写的全是讲真话的书。他一生探索真理,追求进步。他勇于解剖社会,更勇于解剖自己;他不怕承认错误,更不怕改正错误。他的每篇文章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他的确是把心交给读者的。我第一次看见他,并不感觉到拘束,他的眼光,他的微笑都叫我放心。人们说他的笔像刀一样锋利,但是他对年轻人却怀着无限的好心。一位朋友在先生指导下编辑一份刊物,有一个时期遇到了困难,先生对他说:“看见你瘦下去,我很难过。”先生介绍青年作者的稿件,拿出自己的稿费印刷年轻作家的作品。先生长期生活在年轻人中间,同年轻人一起工作,一起战斗,分清是非,分清敌友。先生爱护青年,但是从不迁就青年。先生始终爱憎分明,接触到原则性的问题,他决不妥协。有些人同他接近,后来又离开了他;一些“朋友”或“学生”,变成了他的仇敌。但是他始终不停脚步地向着真理前进。

“忘记我!”这个熟悉的声音又在我的耳边响起来,它有时温和有时严厉。我又想起四十五年前的那个夜晚和那个清晨,还有自己说了多少遍的表示决心的一句话。说是“决不忘记”,事实上我早已忘得干干净净了。但在静寂的灵堂上对着先生的遗体表示的决心却是抹不掉的。我有时感觉到声音温和,仿佛自己受到了鼓励,我有时又感觉到声音严厉,那就是我借用先生的解剖刀来解剖自己的灵魂了。

宋庆龄出席鲁迅追悼会

二十五年前在上海迁葬先生的时候,我做过一个秋夜的梦,梦景至今十分鲜明。我看见先生的燃烧的心,我听见火热的语言:为了真理,敢爱,敢恨,敢说,敢做,敢追求。……但是当先生的言论被利用、形象被歪曲、纪念被垄断的时候,我有没有站出来讲过一句话?当姚文元挥舞棍子的时候,我给关在“牛棚”里除了唯唯诺诺之外,敢于做过什么事情?

十年浩劫中我给“造反派”当成“牛”,自己也以“牛”自居。在“牛棚”里写“检查”、写“交代”混日子已经成为习惯,心安理得。只有近两年来咬紧牙关解剖自己的时候,我才想起先生也曾将自己比做“牛”。但先生“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和血”。这是多么优美的心灵,多么广大的胸怀!我呢,十年中间我不过是一条含着眼泪等人宰割的“牛”。但即使是任人宰割的牛吧,只要能挣断绳索,它也会突然跑起来的。

“忘记我!”经过四十五年的风风雨雨,我又回到了万国殡仪馆的灵堂。虽然胶州路上殡仪馆已经不存在,但玻璃棺盖下面慈祥的面颜还很鲜明地现在我的眼前,印在我的心上。正因为我又记起先生,我才有勇气活下去。正因为我过去忘记了先生,我才遭遇了那些年的种种的不幸。我会牢牢记住这个教训。

若干年来我听见人们在议论:假如鲁迅先生还活着……当然我们都希望先生活起来。每个人都希望先生成为他心目中的那样。但是先生始终是先生。

为了真理,敢爱,敢恨,敢说,敢做,敢追求……

如果先生活着,他决不会放下他的“金不换”。他是一位作家,一位人民所爱戴的伟大的作家。

七月底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八一年《收获》第五期。

读许寿裳《鲁迅传》有感

读完许寿裳先生的《鲁迅传》,对鲁迅的“形象”又多了几分的清晰。

许先生不仅是鲁迅的同乡、同学,更是一直与鲁迅保持35年亲密联系的挚友,因此其文章不论是回忆鲁迅剪辫子、看佛经这种日常生活片段,还是论述鲁迅的文学作品、人格、精神,或显真实、真挚,或显深刻、细致。这本《鲁迅传》主要以一事一记或一事/主题一议的方式带我们回顾了鲁迅的生平和思想。

略摘录文中内容一二:

一、鲁迅最爱诵读的《离骚》诗句:“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绁马。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二、命名鲁迅的理由:(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三、骂与“被骂”

“有人以为鲁迅好骂,其实不然,我从不见其谩骂,而只见其慎重谨严。他所攻击的,虽间或系对个人,但因其人代表着某一种世态,实为公仇,决非私怨,而且用语极有分寸,不肯溢量,仿佛等于称过似的。”

“鲁迅常对我说:‘骂我的人虽然很多,但是议论大都是不中肯的,骂来骂去骂不出所以然来,真是无聊。’”


四、鲁迅致死之由:(一)心境的寂寞;(二)精力的剥削;(三)经济的压迫。而以这第(三)为最大的致命伤。


五、鲁迅之伟大就在于:他的冷静和热烈双方都彻底,冷静则气宇深稳,明察万物;热烈则中心博爱,自任以天下之重。


六、鲁迅的写作理论要点

(一)题材要组织,不全用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人物的模特儿也不专用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胎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二)要深究旧社会的病根,把它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的希望。

(三)有时为达到这希望计,删削些黑暗,装点些欢容,使作品比较地显出若干亮色。

七、鲁迅的诗

《答客诮》:“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于菟。”

《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诗:“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