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怎么写《刮骨疗毒读书笔记》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9 05:49

怎么写《刮骨疗毒读书笔记》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刮骨疗毒》读书笔记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确定主题: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对《刮骨疗毒》这本书的感悟、评价或解读。可以围绕主人公的品格、故事情节、历史背景等方面展开。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书笔记作文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书籍的基本信息,主体部分展开论述,结尾部分总结全文。
3. 逻辑严谨:在论述过程中,要保持逻辑的严谨性,避免出现前后矛盾、跳跃性思维等问题。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如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进行论述。
4. 引用恰当:在作文中,适当引用书中的原文或相关资料,可以增强说服力。但要注意引用的准确性和适量,避免过多引用而影响作文的整体质量。
5. 个性化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对书籍的理解和感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观点,对书中的内容进行拓展和解读。
6. 深入分析:对书中的关键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其内涵和价值。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如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现实意义等。
7. 语言规范: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避免出现错别

直面死亡,如刮骨疗毒而直视自己的伤口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这是东晋名士陶渊明的诗句。陶渊明不信鬼神,也不信佛道。他与名僧慧远有往来,慧远曾劝他参加莲社,他“攒眉而去”。慧远主张“形尽神不灭”,他则强调精神依附于形体,其《形影神》诗以神的口吻对形说:“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他深受儒家和道家影响,又接受了王充等人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对待生死持一种顺应自然、委之大化的态度,在《形影神》诗中写道:“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也就是顺应自然,用哲学语言也可以说是服从自然的必然性,在这一点上,陶渊明与斯宾诺莎是相通的;“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也与斯宾诺莎所说“自由人最少想到死”异曲同工。的确,个体的生存都有一个终点,终点到来时无须多想,终点尚未到来该干什么干什么,只要生活在继续,就没必要为死亡而伤神。

两个日子不允许防备死:

一个是注定要死的日子,

另一个是注定不死的日子。

在注定要死的那天,挣扎白费力,

在注定不死的那天,怕它是无益的。

(德费尼《世界征服者史》)

“不允许防备死”,也就是不让死亡的预期占据自己的头脑,影响自己的生活。仔细想想,人生无非这两种日子——注定要死的日子只有一个,此外全是注定不死的日子,而无论在哪种日子,都不必为死亡而痛苦和恐惧。正如法国作家蒙田所说:“对待死亡最勇敢最自然的办法,就是看到死亡来临,不仅不要惊慌,而且要满不在乎,继续过自己的日子,直到死去。”(《反对怠惰》)

这话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却需要勇气和智慧。如前所述,中国古人,至少是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不仅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宗教信仰,而且对鬼神的存在持一种理性怀疑态度,这就使他们面对死亡时,既得不到有效的宗教安慰,也无法寄望于灵魂不灭以实现生命的延续。他们确乎过于理智,既不肯自欺,也无法麻醉自己,不愿轻信超出自己经验范围的东西,正如一位法国汉学家谈到“中国心灵”时说:“中国人头脑清醒,不会轻信那些解除痛苦的空幻梦想;他们面对现实,能抑制住心头的失望,无可解慰而不怯懦,高尚而不浮夸。”死亡既然不可避免,生命既然终将完结,所有解脱的药方既然都是靠不住的,那就只剩下直面死亡了。直面死亡是一种勇气,有点像古人刮骨疗毒而直视着自己的伤口;直面死亡又是一种智慧,是经过深思熟虑而对自然必然性的主动顺从。陶渊明的上述诗句,就可看作对这种勇气和智慧的概括。


刮骨疗毒,直视伤口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直白点说,正如一首歌里所唱“说走咱就走”;文一点,古人所谓“时至即行”可说是更加言简意赅的概括。据唐人笔记,唐宰相裴度生平“不信术数,不好服食,每语人曰:‘鸡猪鱼蒜,逢着则吃。生老病死,时至即行。’其器抱弘达皆此类。”(《因话录》)“不信术数”即不信算命占卜,“不好服食”也就是不求长生,大约既无宗教信仰,也不迷信,所以当他面对死亡时,不能指望任何安慰,而只能直面死亡,这也就是“时至即行”的思想基础。时至即行,时不至则该干什么干什么——这需要相应的勇气和智慧,裴度能否做到这一点?有一则笔记似乎可以说明问题,据唐小说《因话录》:

裴晋公平淮西后,宪宗赐玉带一条。公临薨,却进,使门人作表,皆不如意。公令子弟执笔,口占状曰:“内府之珍,先朝所赐。既不敢将归地下,又不合留向人间,谨却封进。”闻者叹其简切而不乱。

玉带乃唐宪宗所赐,原本是皇家之物,带进坟墓、留在民间在裴度看来都不合适,所以当他告别人世时,要将其带封还内府。为此需要撰写表章,他虽死在旦夕,寥寥数语仍力求妥帖,别人捉刀均难以如意,而他口述果然“简切而不乱”,足见他面对死亡情绪镇定、思路清晰,不惊慌失措,不拖泥带水,的确有一种时至即行的旷达。


内府之珍,先朝所赐


所谓“时至”,也就是到了生命的终点或命定的时刻。这种时刻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到来,这样死去将没有痛苦,也不会恐惧,甚至被认为是一种福气;但不知不觉也不需要直面死亡的勇气和智慧。许多古人似乎具有自知死期的神奇能力,这意味着他们对命定的时刻有清醒的意识,其直面死亡的勇气和智慧于是得以充分体现。南宋宰相吴潜“预知死日,语人曰:‘吾将逝矣,夜必雷风大作。’已而果然,四鼓开霁,撰遗表,作诗颂,端坐而逝。”(《宋史》)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还预见到死时的天气,有某种特异功能也未可知;而自知死在目前,还能“撰遗表,作诗颂”,从容赴死,其直面死亡的勇气和智慧当不在裴度之下,或许应了那句“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古话。清人张怡《玉光剑气集》记明代海宁人董沄,“比属纩,视日早晚,曰:‘期至矣,吾其归与!’”“属纩”是给将死的人口鼻盖上丝棉,以观察其有无呼吸,是死的委婉说法。可见董沄直到咽气,仍能清醒地面对自身的死亡。该书又载:

茅国缙生平不信佛,曰:“人生死如水,聚而盈,散而涸。佛从何修?轮回从何转?”一日谓其子:“吾将以闰六月十三日逝。无读非圣之书,无行不义之事,是所望于汝。”问:“疾得无苦耶?”曰:“否,但气散不自持耳。”遂瞑。

茅国缙拒绝宗教安慰,比较彻底地奉行了唯物主义,虽然他准确地知道自己的死期,却死得没有痛苦,其直面死亡的勇气和智慧可想而知。在他看来,他所预知的那个日子,不过是构成他生命的“气”消散的日子而已。

古人不仅自知死期,而且自择死期。南宋曾敏行《独醒杂志》所记陈忠肃(当为北宋陈瓘,南宋时谥忠肃)居南康日,一天夜里梦中得诗,有“清晓月明归去”之句。“次年徙居山阳,见历日于壁间,忽点头曰:‘此其时矣。’以笔点清明日曰:‘是日佳也。’人莫知何谓,乃以其年清明日卒。”陈瓘也许相信命运,他死于清明日显然并非命中注定,而可能与其心理暗示有关;但在排除自杀的情况下,说死在哪天就可以死在哪天,可见他直面死亡的境地,似乎已到了不是死亡支配他,倒是他在死亡面前获得某种自由。

(作者简介:焦加,原某报高级编辑、高级评论员。从事编辑工作34年,任评论员26年。所编栏目获首届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名专栏奖、首届中国新闻名专栏奖,个人获第二届韬奋新闻奖提名奖。所撰评论在全国性评奖中获奖数十次。编辑出版该报杂文系列近20种,写作出版杂文集《亲自读书》等4种,其中《亲自读书》一文入选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张志公主编初中第六册《语文》课本。近年致力于系列文史随笔写作,出版了《我眼中的风景——生·死》。)

书香法院 | “品经典”读书分享之96——读《中国历史的教训》有感

开栏语

“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为了贯彻落实省委开展“抓学习促提升、抓执行促落实、抓效能促发展”行动,推动全市法院打造学习型干警研究型团队书香机关工作向纵深发展,今年起,持续开展“荐书、读书、品书”活动,期冀广大干警在工作之余,学会享受独处时光,汲取知识养分,提升履职能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金昌贡献法院力量。


《中国历史的教训》是一本以人物故事为主线,以廉政思想为内核的中国历史随笔,全书收录了作者习骅创作并发表在中国纪检监察报上的24篇说古道今的文章,以轻松的笔调,通过众多令人嗟叹与沉思的人物故事讲述历史风云变幻中的不变正道,巧妙地从古今历史,特别是从明清治国、吏治等历史典故中寻求成败教训、总结得失经验,传递廉政新思维正能量。



书中《军机处的纪律》讲述了康熙皇帝晚年身体不好,工作积极性不比当年,特别是对干部过于宽容,奉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政策,埋下了官场风纪滑坡的种子。乾隆皇帝宠信和珅之后,纲纪废弛,吏治败坏,康乾盛世便走到了尽头,而雍正皇帝是康乾盛世成型的关键,这一时期的军机处要求严格且明确。规定必须凌晨五点到岗,保证今日事今日毕;改变惯例,减少递送公文层级,做到直接送达;严格保密纪律和廉政制度,决不允许跑风漏气和以权谋私。正是雍正皇帝背着“严苛”的恶名,严明纪律、规范行为、打懒肃贪、整顿官场,才有“康乾盛世”的美名。历史告诉我们,公务人员是政权大厦的四梁八柱,严明的纪律是梁柱的防腐剂,是保持其持久支撑力的基础。纪律规矩越来越多了,抓的越来越紧了,心存侥幸的人少了,知敬畏存戒率守底线的人就多了,于是“官不好当了”。历史的经验是:法纪越严,官越不好当;官越是不好当,国家越是前途无量,人民越是充满希望。

《作风建设与历史周期律》讲述了嘉庆皇帝差点当了大清末代皇帝的故事。嘉庆年间,各级官员极度“贪”“懒”,只为升官发财,无人担责做事。遇事踢皮球、绕着走,“多磕头,少说话”。出现的问题假装不知,或者把知道的人处理掉,成了处理问题的常态。对躲不掉、踢不走的皮球,就稍微糊弄了事。把“唯上”发挥到极致,官运不靠业绩靠上司,各项事务报喜不报忧,只考虑有益于个人利益的事。整个官员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工作作风如同死灰,毫无生机污浊不堪。在这样的各级官员的“管理”和“完美运作下”,天理教徒200余人攻入皇宫,差点把皇宫连锅端。在此前的一年里,有人抓到嫌犯供述要干掉皇帝,害怕给自己惹事,直接灭口省事。有人多次接到举报,天理教将攻打皇宫,认为与己无关,高高挂起。有人不顾参谋的提醒请求,执意接驾拍马屁,全然不顾事态严峻。甚至在谋反者进了城,还有人酩酊大醉地推诿他人不以为然。这么看来,嘉庆帝没成末代皇帝真是走了大运了。历史的教训是,作风的好坏是一个变量,个人作风差必然导致错误的发生,群体作风差必然导致悲剧的发生。坏作风的祛除是有难度的,需要刮骨疗毒、猛药去疴,好作风的坚持更有难度,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中国历史的教训》看起来是讲历史说故事,实则是和广大公职人员共同观古鉴今。“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荒诞的场景已消逝在尘埃之中,但他的翻版是否在我们身上重现,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思考和警觉。






供稿:金昌中院第一党支部 聂斌儒
编辑:金昌中院研究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