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写《思想的书籍》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9 10:49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思想的书籍作文时,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明确主题":
- 确定你的作文将围绕哪位作者的思想或哪本书的核心思想展开。
- 明确你想要探讨的思想主题,例如哲学、政治、社会、心理等。
2. "深入阅读":
- 仔细阅读书籍,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论据和论证过程。
- 查阅相关资料,以便对作者的思想有更全面的认识。
3. "结构清晰":
- 确保作文有明确的开头、中间和结尾。
- 开头部分简要介绍书籍和作者,引起读者的兴趣。
- 中间部分详细分析书籍中的思想,可以分段论述,每段围绕一个核心观点展开。
-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书籍的思想价值和你的观点。
4. "批判性思考":
- 不要只是简单地复述作者的观点,而是要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分析。
- 对作者的思想进行批判性思考,探讨其合理性和局限性。
5. "逻辑严密":
- 确保你的论述逻辑清晰,论据充分,论证有力。
- 使用恰当的连接词和过渡句,使文章流畅易读。
6. "引用准确":
- 如果引用书籍中的原文,确保准确无误,并注明出处。
- 避免过度引用,以免影响作文的
豆瓣9.3,畅销70年,一书网罗全世界的哲学思想
《超脱》如果你曾试图严肃地追问生活的意义,最后目光一定会落到哲学里去。哲学是一门让人望而生畏的学科,但是,在哲学的开端,也就是古希腊时代,哲学远没有现在这么拒人于千里之外,毋宁说,它就是生活本身。
其实,哲学仍然关心着我们的生活,只是几千年的学科发展让它看起来高冷无比。我们该如何回到哲学的原点,使其能够作用于我们的生活?阅读哲学史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通过写作者的挑选和梳理,我们可以在一本书的体量中了解不同哲学家的思想精华,明晰哲学自身的流变,为后续的阅读找到方向。
德国学者汉斯·约阿西姆·施杜里希所著的《世界哲学史》是一本全面、扎实、紧凑、易读的哲学入门读本。本书涵盖了世界哲学史上的具有重要地位的100多位哲学家及流派的思想,从他们的生平、思想主旨及后世影响等多个角度进行描述,方便读者把握哲学家及其思想之间的联系,以及各思想在哲学史上的坐标。除了全面、扎实、紧凑、易读的优点,这本书还有两大特色:首先,本书拥有全球视野,与市面上大部分哲学史不同,这本书不局限于以古希腊为源头的西方哲学思想脉络,同时兼顾了对印度及中国的哲学思想的介绍,“会通中西印三大文明“;其次,注重与当下生活的联系,本书花了上百页篇幅介绍当代哲学的研究主题和问题意识,例如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动物的关系、语言如何塑造我们的思维等。读完以后,相信会对“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的问题建立更为直观的认识。正因如此,《世界哲学史》成为了一本广受好评、经久不衰的经典著作,豆瓣评分9.3,全球畅销70年,再版17次,是哲学爱好者不可不读的哲学史作品。下文中,我们摘录了书中一些能够反映哲学家思想的文本,读者可以借此领略本书的写作风格及视野深度。
原价148元,现仅需82元
佛陀达摩不是持久存在的东西,而是一种短暂的现象,一种倏忽间生成又旋即消逝的东西。恒久不变的东西是根本不存在的。在达摩的不间断的生成和消逝之中,只有持续的变易和永恒的流动。一切存在都是在转瞬之间就倏忽即逝的。唯一真实的就是瞬间,宇宙只不过是一条由单个瞬间组成的持续不断的河流,是一种“倏忽即逝的连续统一体”。 因此,在我们之中也不存在持久的自我。灵魂和意识也是常新不断地消逝与诞生。精神进程的迅速及其相互交织的状态容易产生一种错觉,好像在它后面存在一个持久不变的自我。 这样的观察方式就决定了他们在看待时间的问题上与我们欧洲人是不同的。对我们来说,时间是一种绵延不断的东西,它从过去通过现在再延伸到未来,但是,对佛教教徒来说,时间的运行过程并不是相互关联的流动,而是完全独立的瞬间的相互连接。不存在持续不断的时间,因而也就不存在我们欧洲观念中的历史。故而,与所有其他的印度思想家不同——他们高度重视古代传统与他们自己的思想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佛陀在某种程度上是鄙视传统的,他几乎从来都不以历史传统为依据。
孔子对孔子来说,人的福利必须是第一位的,因此,他的整个学说基本上就是一种对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的汇总,这一切都是为人的福利服务的。因为孔子从来都不把人看作孤立的个体,而总是认为人是自然而然处于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关系中的,所以,它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学和政治学。 《孔子》与孔子思想特点的“人文主义”——关乎人——的字面意义相适应,人生的理想并不是成为一个逃避尘世的禁欲主义圣者,而是成为一个能够认识世界和人生并且能够保持中庸和思想明达的智者。一个高贵的人总是坚持不懈地注重自我修养,在一切事务中都保持道德的严肃性,与人交往时恪守正直诚实的原则。他并不鄙薄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但是,为了不违背道德原则,他随时都可以放弃这一切。 对待自己和他人,孔子都要求一种严格、认真和尊敬的态度,他要求在一切生活处境下都要举止得当。对于这些原则,孔子能够做到身体力行和以身作则,所以他给人的印象简直就是一个自我克制的完美主义典范。
奥古斯丁奥古斯丁的天才思想是围绕时间问题展开的。他坚持基督教的观念,认为上帝按照自己的意志从虚无中创造了世界。由此,在被造物的虚无和神圣存在之间便产生了一个鸿沟,在他那里最鲜明的表达就是,一方面是上帝的永恒性:另一方面是被造物的纯粹时间性。他对时间意识和时间经验所做的考察是前无古人的。他发现,时间与我们的意识是分不开的。对时间来说,究竟什么是确实的呢?他经过仔细观察发现,只有当前也就是直接的现在才是确实的。过去只存在于我们的记忆里,而未来则只存在于我们的期待中。过去和未来都不是确实的。这就是我们人类意识的局限性,它只能在先后连续的现象形式中把握存在物。
康德人应该如何行为,这并不遵循“善”的原则,而是遵循道德律,道德律会告诉他应该如何行为,然后才会产生善的东西。善是道德意志。“可以毫无限制地被认为好的,只有好意;除此以外,无论在什么地方,在世界以内,甚至在世界以外,都无法想出什么别的来。“这是由一个人内心的态度所决定的!一个人帮助另一个人,这是因为他喜欢那个人,或者他认为这个社会期望他这样做,他所做的也正是道德律所要求的。他的行为具有合法性。但是他这样做并不是出于义务,而是出于其他动机。他的行为缺乏道德性。《校园哲学家》“义务,你这崇高伟大的威名!”在这句名言里,康德对义务高唱起了赞歌,这种激昂的热情在康德那里是很少见的。道德律的崇高在其中的表现是,我们是被强迫的,我们的行为并非出于爱好,甚或是与我们的爱好相违背的,我们的行为纯粹是出于道德强迫。
克尔凯郭尔克尔凯郭尔发现,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总是某种实际的个别问题。问题并不是:人应该这样做还是那样做?而是:我这个特定的人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应该这样做还是那样做?这类问题就是“存在”问题。哲学只有关注这类问题才有意义。客观的思想对于主体及其存在是漠不关心的,而思想主体作为存在者却非常关注他的思想,因为他存在于这些思想之中。只有真正面对存在的认识才是根本的认识。-自我就是一种与他自己发生关系的关系,也就是说,在他所处的关系中,他与他自己发生了关系。克尔凯郭尔在其他地方进一步发挥他的这一思想,并把人的个体存在看作一个变化过程,是瞬间的存在,人的一生就是由无数个瞬间的存在组成的变化过程,其可能性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因此,人的存在也就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时间性和自我的“紧张状态”是人的基本特征,直至个体死亡才告结束。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存在?我怎样才能在思想上把握它?我首先把它作为对象来思考,对象是某种特定的存在。但是,特定的存在是关涉其他人和关涉我自己的存在,它是在我面前的存在。特定的存在是被限定了的存在,它不是存在的全部。它仍然是处在一种无所不包的存在之中的,一切试图通过一种特定的范畴把握存在的尝试——作为物质,作为能量,作为生命,作为精神——都干脆将出现在眼前的存在的某种特定的方式看作存在本身,这是一种绝对化。但是,存在本身是不可把握的,我能够认识的所有存在并不是全部存在。-
“没有人能够在孤独中感到极度幸福。”“不存在这样的真理,即我可以独自一人达到目的。”生存得以实现的条件是,它必须与其他个体在生存状态上处于联系之中。这种联系就叫作交往。但是,我们不可以把这种交往与交谈、讨论、社交和社会关系相混淆。所有这一切都只是纯粹的此在交往。而且爱也还不是交往。存在没有真正交往的爱,这种爱是成问题的。但是,爱是交往的源泉。交往是“爱的斗争”,是一种在生存状态上为他人的自我开放。
哲学的未来如果说过去的哲学家们思考科学问题时通常考虑的是如何获得较为确定的认识基础和如何采用正确的方法,那么,到了二十世纪,特别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哲学家们关心的主要问题则是认识的界限以及科学的意义和目的,一言以蔽之,人们更加关心的是无节制的科学进步的意义、目的和正当性,以及技术的实际应用所带来的问题。 我们应该做什么?不仅对于终生为之冥思苦想的伊曼努尔·康德或者列夫·托尔斯泰来说,而且对于每一个勤于思考的人来说,这个问题都是人生的核心问题之一。许多人都希望能够在哲学里找到问题的答案,那么,今日之哲学能够给我们提供什么样的答案呢?《万物理论》可以确定的是,哲学家们对这个问题的肯定不会是一致的,或者说,他们的可能会大相径庭。 每一种都是有道理的,也是值得尊重的,不过,这或许会让那些严肃认真地求索问题答案的人感到不知所措。这种意见的千差万别,绝不是因为哲学家们对伦理学问题不可能或者只能勉强作出解释。对于二十世纪上半期的人类历史来说, 或许情况更是如此。但是,这个世纪里的人类灾难:世界大战给千百万人造成的痛苦、各种残暴行为和国际法的破坏、希特勒政权针对犹太人的迫害、美国的越南战争、核武器,以及威胁人类基本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破坏,等等,这一切都促使人们去重新深刻地思考正义与非正义、善与恶的问题。
原价148元,现仅需82元一次对哲学史的系统总览,涵括中西印三大文明100+位哲学家,传递关于人生根本问题的思辨
10本好书,开启你的知识与心灵之旅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在喧嚣世界中寻得一片宁静的港湾。今天,就给大家推荐10本值得一读的书籍,让你在文字的海洋中尽情遨游。
《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
这是一部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作。马尔克斯用他那神奇的笔触,构建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布恩迪亚家族的百年兴衰史。书中有鬼魂、预言、宿命,还有家族成员们的爱恨情仇。就像有人说的:“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在《百年孤独》里,我们能看到时间的轮回、命运的无常,仿佛置身于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据统计,这本书在全球的销量已经超过5000万册,足见其受欢迎程度。
《平凡的世界》——路遥
它描绘了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书中的孙少平、孙少安兄弟,他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努力奋斗,面对苦难不屈不挠。路遥以朴实的文字,让我们看到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道路。有读者评价:“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次人生的洗礼,懂得了生活的真正意义。”它激励着无数年轻人在平凡的生活中追求不平凡的梦想。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尤瓦尔·赫拉利
赫拉利以从全新的视角讲述了人类从原始石器时代到21世纪的发展历程。他探讨了人类是如何从原始的狩猎采集社会,发展到农业社会,再到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这本书打破了我们对人类历史的传统认知,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有专家认为,这本书为我们理解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框架。
《月亮与六便士》——毛姆
书中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为了追求心中的艺术梦想,放弃了优渥的生活,远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毛姆用犀利的笔触,剖析了人性的复杂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让我们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是选择“月亮”还是“六便士”。
《小王子》——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
这是一部写给大人的童话。小王子离开自己的星球,在宇宙中旅行,他在各个星球上遇到了各种各样奇怪的人。通过小王子的视角,我们看到了成人世界的虚伪、贪婪和愚蠢。这本书以简洁而深刻的文字,让我们在阅读中找回了那份童真和对真善美的追求。它被翻译成250多种语言,全球销量仅次于《圣经》。
《呐喊》——鲁迅
鲁迅的这部短篇小说集,收录了他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部短篇小说。书中的《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作品,以犀利的笔触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民的苦难。鲁迅用文字“呐喊”,唤起了无数中国人的觉醒意识。正如他自己所说:“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飘》——玛格丽特·米切尔
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讲述了南方种植园主家庭的女儿斯嘉丽的传奇人生。斯嘉丽在战争中经历了种种磨难,但她始终坚强不屈,努力生存。“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这句话成为了激励无数人在困境中前行的名言。这本书不仅展现了爱情的美好与复杂,更让我们看到了女性在困境中的坚韧和力量。
《老人与海》——海明威
主人公圣地亚哥老人在海上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搏斗了三天三夜,最终虽然只带回了鱼的骨架,但他的精神却令人敬佩。“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句话体现了海明威所倡导的“硬汉精神”。它让我们明白,在生活中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勇敢地去面对。
《霍乱时期的爱情》——加西亚·马尔克斯
这部小说讲述了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情故事。主人公阿里萨和费尔明娜之间的爱情,经历了时间、疾病和社会的考验。马尔克斯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爱情的复杂和美好。有读者说:“这是我读过最浪漫、最深刻的爱情小说,它让我相信爱情可以跨越一切障碍。”
《了不起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
以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为背景,讲述了穷小子盖茨比为了追求曾经的恋人黛西,努力奋斗成为富翁的故事。但最终,他的梦想破灭,悲剧收场。这本书揭示了美国梦的虚幻和现实的残酷。它被誉为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作,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空虚和对物质的盲目追求。
这10本书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每一本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希望大家能在这些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宝藏,开启一段美好的阅读之旅。无论你是喜欢文学经典,还是对历史、哲学感兴趣,相信这10本书都能满足你的阅读需求。赶紧拿起一本书,沉浸在文字的世界中吧!
你觉得这10本书怎么样呢?你还有哪些喜欢的书籍,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