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电厂 档案工作总结》的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9 08:41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电厂

写作核心提示:

撰写关于电厂档案工作总结的作文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确保作文主题明确,即电厂档案工作的总结,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
2. "结构完整":作文应具备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确保内容逻辑清晰,条理分明。
3. "数据支撑":使用具体数据、案例和事实来支撑总结内容,增强说服力。
4. "重点突出":在总结中,要突出电厂档案工作的亮点、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5. "客观公正":对档案工作的评价要客观公正,既不夸大其词,也不回避问题。
6. "专业性":强调档案工作的专业性,展示电厂档案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
7. "改进措施":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以促进档案工作的提升。
8. "创新成果":总结档案工作中的创新举措和取得的成果,体现档案工作的与时俱进。
9. "团队协作":强调档案工作需要团队协作,体现团队精神。
10. "语言表达":使用规范、简洁、准确的语言,避免使用口语化、模糊不清的表述。
以下是一篇电厂档案工作总结作文的示例:
---
"电厂档案工作总结"
一、引言
随着我国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电厂档案工作作为电力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对电厂档案工作进行总结,旨在梳理工作成果,分析存在问题,

干电厂这些年,临走只是人事档案里的几页纸!

朋友圈经常看到很多人离职的消息,一份工作,有的人中途选择离开,要么换了个电厂,要么离开了这个行业。

其实,干电厂好过这个世界80%以上的工作,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这可能是你能找到的最好的工作。

电厂,尤其是国央企,首先稳定性是没得说的,其次待遇也要好很多。更重要的是,平台的力量不容小觑,上升的空间也大。

有人说,自己干了十几年,值长都没混上,谈什么上升空间。

但你去了其他领域,可能会混得更差。

我有个朋友,本来在电厂干的好好的,可能是年轻气盛,决定出去闯一闯。后来,换了很多行业,教育、餐饮,甚至还干过销售,人生也一直不见起色。

很早之前跟他聊天,我说过,如果你留在电厂,现在考虑的不应该是工资待遇问题,更多的是柴米油盐。

我的经历也类似,如果一直在电厂干下去,大概率会开心很多。但有时候有些选择是被动的,如今也是自己最好的归处了。

电厂离职的过程是比较痛苦的。

电力人一般都比较有情怀,尤其是在一个电厂待久了,熟悉了,就更不想随意更换工作。我很早前有个同事,当时公司内部调整,让他去另一台机组,自己都不愿意。

尤其是很多人从基建期就在一个电厂,后来机组并网、商运,里面的花草枝叶都有了自己的印记,就更不想随意离开。

经历过电厂基建期,电力人会有种特殊的情怀,里面很多故事、争吵、细节、隐蔽工程,都成了自己后来美好的回忆。

甚至后来处理一些缺陷,疑难杂症,如果你不是从基建电厂过来,可能都不会想明白其中的问题。很早之前待过一个电厂,运行后机组MFT动作,但电除尘未自动解列,后来才想起基建期试验时候的一段往事。

你在一个电厂时间愈久,你的痕迹会越清晰,与电厂绑定的就愈深。如果你干的检修,很多运行人员夜间遇到问题都会跟你聊的更多。如果你干的运行,你也会更加习惯深夜的食堂。

但这些你觉得习以为常的东西,觉得以后分不开、离不了的日常,都会在你离职的一刻,化作一缕清风,荡然无存。

所以,我一直说,在电厂没有谁不可或缺,是电厂接纳了自己,而不是自己成就了电厂。

对于平台,个人的价值始终是渺小的。

而对于个人,离开平台后,自己的经历都会化作人事档案里的几页纸。那些你觉得自己无比荣耀的过往,甚至提都不会提。

所以,干电厂,到底图什么!

哪有那么多的情怀,一份工作,我们要做的就是尽我所能,然后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接受自己的平庸和不完美。

更没有那么多的丰功伟绩,尽职尽责就是对自己最大的褒奖,毕竟这份工作,情怀属于自己,在别人眼里可能不名一文。

但对于我们这些经历过基建期的人来说,电厂里的草木都是故事,人非草木,很多故事不能就此忘怀,至少是自己一段美好的回忆。

即便最早过的不愉快的一段经历,在后来都觉得是自己一份宝贵的财富。人能从一段经历中,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本身就很伟大。

后来干了安装、调试、技术服务,经历的项目多了,每座电厂起高楼、宴宾客,成了自己的日常,也就没那么多感慨和不舍。就像医生很懂病人的痛苦,但已经不带那么多个人情绪了。

所以,后来选择离开电厂,离开这个行业,自己成了几页纸,放进了档案袋里。那种落差和失落,更会让你窒息。

但人生就是如此,你越是在意的,越是在别人眼里一文不值。但只有你知道,那几页单档案纸,藏着多少故事,此后都成了不堪回首的记忆。

珍惜吧!

2025年4月26日 于上海!

老电厂“变形记”:大唐高井,从“烧煤”到“燃气”

编者按:2014年7月23日11:25,随着关停键的按下,大唐高井6台燃煤机组功率全部归零。至此,服务北京半个多世纪、为首都用电、供热需求和国民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高井热电厂燃煤机组正式“退役”,取而代之的是一墙之隔、总投资约57亿元的大唐高井燃气热电厂。

从1959年开工建厂到2014年“弃煤用气”,大唐高井在发展过程中,可谓历经无数次的转型与蜕变。而与此同时,这半个世纪里,中国的经济社会也发生着沧海桑田般的变化。

在北京关停第一座大型燃煤电厂之时,我们试图通过对大唐高井电厂发生的几次“蜕变”,来窥见在过去半个世纪里,一家有着55年历史的老电厂是如何伴随中国经济社会的变化而诞生、成长和转型的。

老电厂“变形记”:大唐高井,从“燃煤”到“燃气”

新华能源7月25日电(陈相乐) 北京城西,距离永定河不足两公里处,几十年来,三根120米高的烟囱高高地矗立在那里。在当地人的记忆中,它们曾是这一带的地标性建筑。在运行了半个世纪后,如今,烟囱早已多年不再往外排烟,并且它们也正逐渐被周边新建或者正在建设的高架桥、楼房和厂房所遮挡。不过,即便如此,如果在近处驻足停留,三根烟囱外墙上分别被特意标注的“1960”、“1965”和“1974”却依然清晰可见。

三根烟囱的归属者,是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高井热电厂(下称“高井电厂”);而三组数字,则代表着三根烟囱分别诞生于1960年、1965年和1974年。

苏联专家撤退 依旧“转起来发电”

将时间回拨至1960年12月30日。彼时,高井电厂1号机组1号炉成功启动,第一根烟囱也就此开始“服役”。这让所有电厂筹建工作的参与者们兴奋不已。而事实上,在此之前,参与者们要面对的是种种的不安与突如其来的变故。

进入上世纪五十年代后,北京地区的用电量需求量已经连续多年持续快速增长,电力日趋紧张。根据后来北京市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公布的数据,北京地区1958年的年用电量为78711万千瓦时,而在1949年,这一数字仅为8245万千瓦时,10年的时间用电量翻了近10倍。

社会对电量的巨大需求,加之当年特殊历史时期的口号鼓舞,1958年的6月13日,当时的北京市石景山发电厂将申请高井电站建设的报告上报给了国家水电部和北京市委。一周之后,石景山发电厂收到水电部的批示:完全支持。

得到批示后,1959年12月,高井电站工程破土动工。

鲜为人知的是,当时高井电站工程与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一样,是我国前两个“五年计划”时期苏联援华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按照原本的打算,一期工程2台10万千瓦机组和4台锅炉由苏联供货。然而,正当工程即将进入设备安装的关键阶段,1960年夏天,苏联单方面撕毀合同,并且召回在华工作的苏联专家。高井电站工程面临严峻的考验。

多年以后,有人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工程总指挥在与苏联专家告别时说道:“你们走了,中国工人、工程技术人员会按照计划进度让1号机组在今年年底(1960年)转起来发电。”苏方专家组长听后说:“那就让上帝保佑你们吧。”

这样一段在今天看来颇为励志的对话,放在当年却是工程建设者们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

不过,最终经过时任北京市相关领导以及电厂建设者的努力,在1960年的年底,高井电站还是实现了工程总指挥曾许下的“转起来发电”的誓言。这也就是此前提到的1号机组1号炉成功启动。

此后,经过1965年和1968年等几次比较重要的建设,到1974年10月,高井电厂共安装6台100兆瓦燃煤机组,其中3号机组为我国第一台100兆瓦高温高压汽轮发电机组。

国企改革潮下 重组进入大唐

时间很快步入上世纪九十年代。

1995年前后,中国的国有企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有媒体曾这样公开报道:1996年,34000家国有企业的净销售利润率下降了55%,达到历史最低点。

与大多数的国企一样,当时依旧隶属于石景山发电总厂的高井电厂同样也面临着诸多生存发展难题。加之当时电厂长期缺乏投入,设备陈旧,安全生产也受到严重地威胁。面对汹涌而来的国企改革潮,高井电厂又一次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

最终,在1996年7月,高井电厂从原石景山发电总厂运行体制中分离,重组进入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高井电厂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重组进入大唐国际后,高井电厂在整治设备的同时,不断加强企业管理,使电厂能够适应首都电网不断变化的需求。做到既能够满负荷稳发,也能做到50%以上的深度调峰,做到高峰顶得上,低谷压得下,设备健康状况良好。由此,高井电厂逐渐成为北京地区安全稳定的重要电源点之一。

2000年,高井电厂进入国家电力公司双文明单位行列, 2001年成为北京地区唯一一家国家电力公司一流火力发电企业。高井电厂曾这样总结重组进入大唐国际后的情况:这次转型是从简单粗放的安全管理向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转变,全厂安全基础更加坚固。

事实上,在重组进入大唐国际,迈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的同时,有着半个多世纪历史的高井电厂也时刻要面对“环保”的挑战。

2001年7月,北京赢得第29届奥运会举办权。为了能够实现“绿色奥运”的举办理念,确保奥运会期间的大气质量,北京市政府提出了全市压缩燃煤的要求。此时,高井电厂的环保治理工作也被摆在了更为突出的位置。

尽管早在1999年,高井电厂就投资1.8亿元成功完成了电除尘改造工程。但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日益临近,更大、更艰巨的工作随后展开,一个又一个环保改造项目动工兴建。

从2003年起,高井电厂先后投资17亿元,对高井电厂的机组进行了全面彻底的改造,并且提出要把高井热电厂建成环保技术最先进的一流绿色火电厂的目标。这当中,6.2亿进行热电联产改造;3.45亿元进行脱硫改造;3.2亿元进行脱硝改造;1亿元将原有的四电场电除尘器全部改造为进口布袋除尘器。

经过减排改造,高井热电厂烟气污染物减排效果显著。“以烟气污染物中的二氧化硫为例,2005年改造前二氧化硫排放量39453.8吨/年,改造完成后的2007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257.9吨/年,全年减排二氧化硫38195.9吨,减少了96.8%;2008年上半年二氧化硫排放量更是降至629.4吨/年。”高井电厂的一份环保档案中如此描述。

浴火凤凰 “弃煤用气”背后也有无奈

“很早以前,看到高井电厂的三根大烟囱冒出滚滚浓烟,我们很兴奋,那是大干快上、欣欣向荣的象征;现在看到高井电厂的烟囱不冒烟了,我们同样很兴奋,时代不一样了,我们更需要碧水蓝天和清新空气。”谈起高井热电厂的发展变迁,周围的居民们深有感慨。

的确如上述居民所感慨的——现在所处的“时代不一样了”。而“时代”则对整个环保形势以及企业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组进入大唐后的高井电厂,在2014年再一次迎来了“蜕变”。

在高井电厂的厂区里,有这样一道墙——高度不过3米,长度也仅仅只有百余米,

然而,也就是这样一堵墙却将高井电厂划隔为“过去”和“未来”。

墙的里侧,是高井电厂的“过去”——灰色和暗红色调主打的厂房里,偶尔会看到烙着时代印记的宣传标语,再加上高高耸立且印着年份的烟囱。老厂区见证了高井电厂过去55年的光辉岁月——公开资料显示,高井电厂建厂55年以来,其累计发电量完成1996.9亿千瓦时,供热量5642万吉焦。为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民生保障作出了贡献。

墙的外侧,则是高井电厂的“未来”——国外设计师的独造匠心外观设计,绚丽跳跃的色彩构造,就外在形象而言,高井燃气热电厂被赋予了更多的生机。关停老的燃煤机组,投产新的现代化燃气机组,高井电厂将由传统的老企业变成现代化的清洁高效的发电企业。预计,高井电厂新建的热电联产机组将于今年冬季之前投入运行。

实际上,之所以关停燃煤机组,选择“弃煤用气”,与北京正在对环保进行全面升级有着很大的关系。

根据北京市2013年-2017年加快压减燃煤和清洁能源建设工作方案要求,2016年底前,现有的4座大型燃煤热电厂将全部关停,清洁发电比例达到100%,实现消减燃煤920万吨,消减数量占到方案要求的70%左右。为此,北京市明确在“十二五”期间要建设四大燃气热电中心,这当中就包括在高井建设西北热电中心。

对于关停老厂,启用燃气热电联产工程,“最困难的是,高井老厂已经运行55年,职工有1300人左右。而新厂定员要大幅减少,那么,在老厂关停后,富余的人员如何安置?这是目前最重要的问题。虽然目前在上级公司的支持下,高井电厂正在拓宽渠道解决老厂剩余职工安置问题,但是由于职工数量较多,短时间全部解决困难还存在一定的难度。”高井电厂一位工作人员表示,“但是,政策就是指南,我们也明白,自己肩上不仅担负着经济责任,更肩负着环保的政治责任。”

考虑到关闭老厂以及新厂启用所存在的问题,大唐集团公司董事长陈进行、总经理王野平给予高井电厂更多期冀和鼓励:希望高井要高水平做好燃机建设、运营、管理工作,成为老厂转方式、调结构的标杆,妥善安置好企业富余人员,保证安全生产,实现平稳过渡,将新厂建设成为绿色环保型示范电厂和城市窗口,为北京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一篇高井的内部报道文章上有这样的表述“2008年以来,电厂每年平均实现盈利2568万元。当高井人正在全力以赴为首都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时,新一轮的节能减排政策全面实施……越是临近新机投产,你越会发现,在老机组现场巡视的人多了,检查的频次多了,照相的人多了,人们对那些老设备仿佛更在乎了——他们是想在干了半辈子的地方多呆一会,留住时光,留住记忆。”文章最后有这样一句话——“高井人再次启程,坚定地踏上了燃机建设的涅槃之路。”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