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9 09:49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贵和思想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作文的主题,即贵和思想的核心内容。贵和思想是一种强调和谐、尊重、谦逊、包容等价值观的哲学思想,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如贵和与人际关系、贵和与社会发展、贵和与个人修养等。
2.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作文需要有清晰的结构。一般来说,可以按照引言、正文、结论三个部分来安排。
a. 引言:简要介绍贵和思想的背景、意义,以及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思考。
b. 正文:正文部分可以按照以下思路展开:
- 阐述贵和思想的基本内涵,如和谐、尊重、谦逊、包容等; - 分析贵和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家庭、学校、社会等; - 结合实际案例,探讨贵和思想对个人、家庭、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 对贵和思想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c. 结论:总结全文,强调贵和思想的重要性,并展望其未来发展。
3. 语言表达:作文的语言表达要准确、流畅、生动。注意以下几点:
a. 词汇选择:使用恰当的词汇,避免口语化、粗俗化表达; b. 句子结构:注意句子结构的多样性,避免单调乏味; c. 修辞手法:适当运用比喻、
作者: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 程洪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儒、道、佛三学,在人生论方面有着一条共通的思想脉络,即仁慈之心—和谐理念—天下情怀。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逻辑上的先后关系,即先是每个个体都要有一颗仁慈的心,由此人与人、人与万物之间才可以和睦共处,进而整个世界得以和谐、太平、大同。可以说,这一条思想演进蕴含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智慧。
仁慈之心
仁慈,是把儒家、道家和佛教相关概念合并在一起的概念。儒家讲仁义、仁爱,道家讲慈爱,佛教讲慈悲。仁慈之心,除了有道德之心的意思,还有超越层面的含义,但道德心是起码内涵。
《论语》里讲樊迟问仁,孔子就答了两个字:爱人。孔子基于人类情感的互通性得出了差等之爱,即爱人是从身边的人爱起,从对父母兄弟姊妹的孝悌之爱推己及人,达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以及“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将仁爱推而广之的方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这种推演式思维方式的典型表述。
道家表面上反对儒家的仁爱思想,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但是,道家并非不主张仁慈之心。《道德经》明确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在道家那里,世界就像一杯水,本身按照自然之道运行与沉淀。过多的人为干预就像搅拌这杯水一样,只会增加更多的虚伪概念和无用的行动,从而使水越来越浑浊。最好的办法是清静无为,世界之水自然就会安静下来、清澈起来。因此,道家所讲的爱是一种大爱、博爱,是遵循宏观规律的爱、不刻意之爱。
佛教里面讲仁慈的概念是慈悲,慈就是给予众生快乐,悲就是帮助众生去掉痛苦。释迦牟尼因为看到了人间疾苦,才决心寻找解脱之道。
佛教认为,人间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怎么摆脱苦?要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要“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来净化个体的心灵,从而使智慧开放、烦恼解脱、觉悟圆满。可见,佛教的仁慈之心多与开悟的智慧相联系。
和谐理念
儒、道、佛三学蕴含一条绵延不绝的“和”之脉,铸就了中华文明宣扬和谐、和平的独特品格。历史学家汤因比就曾赞叹:“人类已经掌握了可以毁灭自己的高度技术文明手段,同时又处于极端对立的政治意识形态的营垒,最需要的精神就是中国文明的精髓——和谐。”
孔子认为,“和”不仅是一个富有辩证意义的哲学范畴,而且是一项伦理道德和治国理政的重要准则,更是一种值得孜孜追求和恪守的人生境界。《论语》明确提出了“和为贵”的思想,《乐记》进一步强调“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可见,有了礼乐的和谐,天地万物就能和谐有序,国家社稷就能和顺安宁,人际关系也就自然和睦。
儒家思想的继承者孟子和荀子也对“和”的理念和重要性进行过论述。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强调:“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
道家认为,万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包含一个基本准则,就是“和”。《道德经》云:“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反过来说,如果不明白“和”的道理,就没有智慧,就会办傻事。
这一“贵和”思想在庄子和后世道教中均得到弘扬。在道教那里,“一团和气”是自然界和谐、人与人和谐、社会和谐的保证。
佛教和谐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根本原理主要是因缘和合、相互依存的缘起论。所谓缘起,就是现象界的万事万物皆因因缘和合而生,世间万事万物息息相关、众生平等,没有任何事物可以离开因缘独立存在。概言之,就是互相依存,和合共生。
佛教的平等有三个层次:除了人与人之间的众生平等,还有众生与无情事物之间的平等。用现代语言表述就是,主张人与生存环境和谐共生。
天下情怀
天下情怀是把仁慈之心与和谐理念充分发扬的必然结果。
儒家认为,一个理想的人类社会应该是大同世界。大同世界需要化解各种矛盾,儒家主张和而不同,认为最好的办法不是武力,而是文德和修养,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孟子也提出“仁者无敌”“以德服人”,主张用和平手段解决纷争和矛盾。这些都是儒家天下情怀的重要体现。
《道德经》中也表达了十分精彩的天下情怀。“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说的是治理大国要注意谦卑宽容,大国和小国要互相谦卑,才能彼此相容、世界和平。
佛教是三大世界性宗教之一,教义、教理的普适性本身就决定了它的天下情怀。中国佛教认为“心净则国土净,心安则众生安,心平则天下平”,明确主张要心怀天下。
总之,儒、道、佛三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哲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蕴含丰富而深刻的仁慈之心、和谐理念、天下情怀,某种程度上说是对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的表达。我们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来源: 解放日报
近代以来西方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大致经历了“赞赏—批评—再发现”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中,人类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危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在解决矛盾、化解危机方面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西方近现代工业文明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成就,但也引起和加深了西方文化的深层危机。美国著名学者丹尼尔·贝尔提出“现代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说”,他认为资本主义由于其内部的文化矛盾而处于文化危机之中,表现在两方面:其一,资本主义盛行的价值理念与资本主义的经济原则发生了矛盾,这种矛盾是由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其二,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是以官僚化、阶层性的形式组织起来的,个人重复着高度机械化、单一化和专门化的工作。在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中失去了可以团结人们的统一精神,很难再追求崇高理想与信念。在这两种文化矛盾中,资本主义已失去它传统的合法性(即对资本主义合理性的信仰),人们对艰苦工作已失去了过去的虔敬,转而信奉及时行乐与物质主义信条,而资本主义商业与市场体系又进一步推动了享乐主义生活方式的盛行。人类面临着科技发展和社会现代化所产生的许多负面问题。解决这些社会性问题需要接受文化的多元化,以更加尊重、包容的方式和平相处、进行对话以求共同发展。要以开放的、创造性的、理性的心态对待传统,在传承前人的智慧与创造的文化的基础上继续前进。因此,解决日益严重的现代性危机,急需中华传统美德和核心价值理念的广泛参与。
众所周知,近代以前,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一度成为欧洲人赞美与向往的国度。然而,随着资本主义迅速崛起和对外扩张,中华文化失去了原有魅力,并受到质疑与批评。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西方社会各种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日趋激化,相继引发两次世界大战。西方知识界发出了“西方的没落”的哀叹。1920年梁启超从欧洲考察回国后,发表《欧游心影录》,认为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在个人方面导致个人主义与金钱崇拜,在国家方面则导致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造成西方物质文明破产、科学破产。与此同时,一些西方思想家将目光转向东方特别是中华文化,探寻中华文化蕴藏的传统价值观念。此后,中华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与价值理念,逐渐进入西方学者的视野,并获得了认同。西方学者对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的发掘,源于其对西方现代化结果的反思,进而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新的认知与认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我合一”观念,为解决各类发展问题与社会矛盾提供思想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一种过往的历史文化,又是一种活在当下的现实文化。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对解决现代社会的问题有着积极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注重生命的存在、个人的德行、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等。
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主张“身心合一”,认为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之间存在着一种和谐关系,而达到“身心合一”就要靠“修身”。修身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郭店楚简·性自命出》载:“闻道反己,修身者也。”《大学》载:“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中庸》载:“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修养以是否符合“道”为标准,推动社会和谐就要有“仁爱”之心。这就把个人的道德修养(修身)与“仁”联系起来,《郭店楚简·性自命出》载:“修身近至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君子对“道”的维护,考虑的是精神的自我满足而不是外界的毁誉。《韩非子·难一》对“仁义”解释为:“夫仁义者,忧天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避卑辱,谓之仁义。”所以有“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我合一”观念,为解决各类发展问题与社会矛盾提供思想资源。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个人修身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作为伦理关系的核心。“人我合一”是说在“他人”和“自我”之间存在着一种融洽的关系。《中庸》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爱”的品德是人本身所具有的,“亲亲”虽然是最根本的,但可以扩大到“仁民”,孔子将“仁”当作修身、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仁”的主要含义包括“克己复礼为仁”,即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伦理道德规范;“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郭店楚简·五行》说:“亲而笃之,爱也。爱父,其继爱人,仁也。”汉代董仲舒指出爱人为仁,正我为义:“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如果一个人把爱自己的亲人扩展到爱他人,把“爱人”与“正我”结合在一起,注重“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道德修养,则可以实现各种关系的和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认为,在“天”和“人”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内在关系。“天人合一”思想要求“人”要担负起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的崇高使命。这种崇尚自然、效法自然的主张,与知识经济时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要求是一致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尚中贵和”理念,为处理当今世界复杂的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有益资源。“尚中贵和”是处理各个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关系,解决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冲突的重要原则。同时,贵和思想所蕴含的“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发展。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看法与人类生存之世界休戚相关。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坚持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是我们在研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时应有的文化自觉和价值追求。
(作者分别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作者: 张造群,李宗桂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