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9 09:49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摄影书籍的读书笔记,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确定书籍主题:首先,明确你阅读的摄影书籍的主题,是关于摄影技巧、摄影理论、摄影器材还是摄影作品赏析等。这将有助于你在笔记中抓住重点。
2. 理解作者观点:在阅读过程中,关注作者在书中的观点和论述,尤其是对摄影的理解和看法。这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摄影这门艺术。
3. 记录关键知识点:在阅读过程中,将关键知识点、技巧、理论等记录下来,为后续的整理和复习提供便利。
4. 结合自身实际:在笔记中,结合自己的摄影实践,分析书中提到的技巧、理论等是否适合自己的拍摄风格和需求。
5. 举例说明:在笔记中,可以结合书中提到的摄影作品或案例,进行详细分析,以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
6. 总结归纳:在阅读完整本书后,对书中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提炼出核心观点和技巧。
7. 评价与反思:在笔记中,对书中内容进行评价,包括优点、不足之处,以及对你摄影实践的影响。同时,反思自己在摄影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通过阅读本书得到解决。
8. 逻辑清晰:在撰写读书笔记时,注意保持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可以使用标题、小标题、项目符号等方式,使笔记更具可读性。
9. 注
吴靖
今天是德国学者、作家本雅明逝世80周年(1892年7月15日——1940年9月27日)的日子,他是20世纪西方世界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同时也是一位对艺术有着独特观点和不凡见解的艺术理论家,本期吴靖(随笔作家)推荐:
《摄影小史》书影
“而我问道:那纤纤发丝,
那眼神,如何环抱昔日的生灵!
如何亲吻那张嘴,荒谬的欲望
缠卷着那张嘴,仿佛只见烟,却无焰!”
这是德国学者、作家本雅明于1931年写作的重要文章《摄影小史》中援引斯特凡·格奥尔格(Stefan George)的诗句。那一刻,他凝视的是英国肖像画家、摄影师希尔(David Octavius Hill)于1845年拍摄的照片《纽黑文的渔妇威尔森》。八年前,法国人达盖尔成功发明了银版摄影术,在那个摄影艺术崛起的年代,摄影和绘画逐渐形成了一种微妙的竞争关系,19世纪后半叶异军突起的印象派绘画便是这一内在角力的直接产物,正如本雅明在另一篇文章《绘画与摄影——第二巴黎书简》中所言:在他(库尔贝)之后,画家寻求逃离摄影的阴影,而印象派便是首先发难者。
更加意味深长的是,最初为绘画服务的摄影艺术逐渐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希尔成功地在摄影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而他的画家身份早已被世人遗忘。这不由让人思考摄影与绘画这两门图像的艺术各自的边界、区别和自身存在的理由,这些问题同样萦绕在本雅明的心头。对此,他写道:“经过两三代以后,探知姓名的好奇心变淡了,画像如果还在,能见证的也仅仅是画家的技艺。可是相片隔了数代以后再观看,却让我们面临一种新奇而特别的情况:比如这张相片,上有纽黑文(Newhaven)地方的一名渔妇,垂眼望着地面,带着散漫放松而迷人的羞涩感,其中有某种东西留传了下来,不只为了证明希尔的摄影技艺;这个东西不肯安静下来,傲慢地强问相中那曾活在当时者的姓名,甚且是在问相中那如此真实仍活在其中的人,那人不愿完全被‘艺术’吞没,不肯在‘艺术’中死去”。
本雅明肖像
在此,一生对图像痴迷的本雅明得出了一个大胆却令人困惑的结论:摄影这门极精确的技术竟能赋予其产物一种神奇的价值,远远超乎绘画看来所能享有的。于是,本雅明赋予这一神奇的价值一个玄奥的名称:灵光(aura),它是时空的奇异纠缠,是观者不可抗拒的想望与渴念,是影像中那极微小的火花。因了这火光,“真实”就像彻头彻尾灼透了相中人——观者渴望去寻觅那看不见的地方,那地方,在那长久以来已成“过去”分秒的表象之下,如今仍栖荫着“未来”。在本雅明看来,摄影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因为摄影有本事以放慢速度与放大细节等方法,透露瞬间行走的姿势。只有借着摄影,我们才能认识到无意识的视象,正同心理分析使我们了解到无意识的冲动。
窃以为,“灵光”对于中国人并不神秘,它就是中华美学中所谓的“气韵”或“神韵”。随着19世纪后半叶商业摄影的崛起,“灵光”之物正在相片中渐渐消逝,因为“利用最明亮的镜头以压制黑暗,将‘灵光’从相片中去除”。其实,对于熟悉摄影的朋友,这几乎是常识性的经验:大光圈镜头的发明使摄影的曝光时间大大缩短。这与本雅明所谓的“因长时曝光的结果,光的聚合形成早期相片的伟大气势”这一观点如出一辙。从技术发展的视角来看,“灵光”的消逝似乎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它代表着摄影作为古典艺术的终结,却也开启了摄影在20世纪以来更为广阔的天地。
本书内页
本书内页
本书内页
本书内页
本书内页
阿特热(Eugene Atget也译作尤金·阿杰特)肖像
尤金·阿杰特摄影作品
尤金·阿杰特摄影作品
随着“灵光”的消逝,以阿特热(Eugene Atget也译作尤金·阿杰特)为代表的超现实主义摄影大行其道,令人心神荡漾。这位被本雅明称为“摄影届布索尼”的影像大师,以其著名的“巴黎影像”技惊四座。这些影像把现实中的“灵光”汲干,就像把积水汲出半沉的船一样。90年前,本雅明准确地预言了摄影艺术的未来发展:“拉近事物——更亲近大众——现今已成为大快人心的趋势,正如同原仅独一存在的事物被复制进而被掌握,令人不亦乐乎。”在此,本雅明深刻地辨认出“摄影作为艺术”向“艺术作为摄影”这一关键转向的路标。20世纪以降,摄影艺术走过了从审美鉴赏向社会化、技术化功能的重要转变。对此,本雅明在文中援引了德国“艺术教育运动”倡导者利希瓦克(Alfred Lichtwark)在1907年写下的文字:“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聚精会神地观看自己的照片,或者亲朋好友、心爱的人的相片,反之却没有任何艺术作品能获得同等的青睐。”
在这个社交网络和自媒体环绕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各种媒介上铺天盖地充斥着无数人拍摄的无数影像,本雅明所预言的“影像狂欢”时代已然来临。正是在此意义上——不仅是回顾摄影艺术的历史家,更是面向未来的预言家——本雅明区区一万多字的《摄影小史》成了与苏珊·桑塔格《论摄影》、罗兰·巴特《明室》同一级别的摄影史经典。如今,手机摄影的无处不在更是将这场“影像狂欢”推向了娱乐的峰巅,人们需要由照片来确认现实和强化经验,并演变成一种狂热的美学消费主义,在令人目眩神迷的社交媒体上构成了某种滥情的(无论是犬儒的或是人道主义的滥情)的视觉景观,无数人都乐此不疲。站在2020年的十字路口(汹涌的疫情将世界搞的天翻地覆),回望摄影艺术最初被发明的年代,一种极端鲜明的两极化景观令人产生强烈的眩晕之感。
本书内页
本书内页
本书内页
本书内页
本书内页
本书内页
无论是喜爱摄影,或是对本雅明感兴趣的朋友,《摄影小史》都是不可多得的入门佳品。正如英国著名学者、《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作者瑞·蒙克(Ray Monk)的评价:“本雅明对图像的关切,及与之相关联的他对影射的、诗性的写作(胜过灰暗的理论)的赞赏,是一个进入其作品的绝好门径,离开对这一点的认识,他的作品将显得异常晦涩”。在《摄影小史》行将结尾处,本雅明援引了无名氏的一句话:“将来的文盲是不懂得摄影的人,不是不会书写的人”,这句看似俏皮的玩笑话,在我们这个图像横行的时代,毋宁看作是一个预言、一行警句、一份善意的提醒和微笑。
【长期征稿】
您就曾经或者正在阅读的某一本摄影类图书书写一篇读后感或推荐语。
本栏目阅读的对象有摄影类专业读者,也有这方面完全没有知识储备的普通读者,希望您撰写的这篇文章通俗易懂,活泼有趣,让阅读书籍、阅读摄影类书籍成为日常一种常态发生,并持续。
我们想强调的是,如果您是研究影像的作者,完全可以精准地去解读该书作者传递出来的观点,无论旁人赞同与否;如果您是无意间邂逅该书,请将这份特别的缘分而带来的观后感与更多的读者分享。“视界”栏目编辑们的初衷期望在庞杂的书海中,通过您,得以在更窄的范围内分享给大众一本摄影好书。
文章要求:
1,1000~1500字;
2,该书的版本,作者/译者,购于何时何地等信息;
3,触动您的重要语句或图片内容;
4,本书相关图片。
请发送稿件至:xuhf@thepaper.cn及liangyj@thepaper.cn
责任编辑:梁嫣佳
很多人都知道,叶锦添是一位知名的美术指导、服装设计师和视觉艺术家;但大家或许不知道,他还是一位出色的摄影家,摄影贯穿于他的一生。
《曾经》,1987年,香港
哥哥送给我的一台照相机,开始成为我自豪的一种象征。我于绘画的探索以外,开始了另一场漫长的征战,从此,摄影与绘画成为自己通往创造的两扇闸门。然而,那一台富有纪念价值的照相机很快被弄丢了,我的莽撞使我不能成为像哥哥一样细腻、成功的人,我总是不能集中精神去思考与准备,很多想法都是突然而来且无法长久维持在一个定点上。我总是不断追寻着不同的东西,但那个时候我根本不太清楚什么是自我的艺术,痛恨自己没有清晰的思路,处在一种十分惭愧的自我困惑中。没有踏上真正的艺术之路,在俗气与商业的观念中挣扎。我的早期摄影,都是围绕着我的经验而成长的,我喜欢看到与自己在现实世界中所见的不一样的世界,能在照相机这种冰冷的机器前面探究,觉得不可思议。那时候,我心中总是有一些预先储存的形象,好像要制造一种经典的视觉,每一张摄影作品都希望可以突破严谨的构图要求, 找寻奇异的角度,却仍然保持严格的平衡。那一瞬间,浑然天成,但又不拘小节。作品可以既充满生活的细节又生机盎然,好像包含着某种时间的秘密。当时,我同时拥有两个机会,一个是进入刚开设的香港理工学院高级摄影专业,学院的教师有非常多外来的与真正的摄影从业者,这个机会很难得,但是我仍然不务正业地参与了当年电影《英雄本色》的拍摄。记得那时候每一位同学都富有创造的精神,我们的毕业展览充满了张力:有的同学发明了一台11 寸×14 寸的大型底片摄影机,拍摄作品的品质有一种独特的肌理与质感;有的同学使用了最新的徕卡,拍摄出非常细腻、层次饱满的抽象摄影作品;还有的同学开始尝试立体摄影,透过特别的眼镜,看到两张照片的新效果,并且用摄影纪实叙事的方式来呈现连续摄影的系列作品。而我则制作了一件大型的装置雕塑作品,是围绕主题展开的摄影组合,用立体与平面相结合的方式,做了一个厚度约10 厘米的大画框,照片被以拼贴的模式嵌入一个立体的空间,好像一件集合的艺术作品,成为整个展览的焦点。自己经常与同学一起参加公开的大赛,不管是摄影还是绘画,都十分热闹,有不少可以被推荐到国外大型展览的机会。在当时的摄影世界之中,有一个同学跟我非常有默契,他的独特之处在于,每年才拍一两张照片,拍摄得十分缓慢,但是他每天拿着相机。后来我在纽约拍电影的时候,再次碰到他,他在美国一位著名摄影师门下工作, 他能只用一盏灯,透过各种折射反光光源,制造出非常复杂的光谱体系,并都以8 寸×10 寸的底片完成。在他的影楼里,我觉得我必须回到属于我的地方,成为最好的摄影师。另外一个机会来自资深电影人卢玉莹,我接手了她当时还在执行的人物拍摄与写作,开始了我奔走于片场之间的隐形生活。那段时期,拍摄了周润发、张国荣、张曼玉、梅艳芳等演员的早期形象,开启了我不一样的摄影风格,慢慢形成了自己早期摄影的脉络。经过了第一轮的探索,自己在香港仍然没有找到非常好的发展出路。那个时候,我对全世界充满好奇,于是自创了一套学习的方法,在充实自我的同时,不断观看各个国家的电影,听国际音乐,试图为自己打出一片天而做好准备。因此,我停不下来。年轻时痛苦挣扎,也不可能得到太多人的支持,好像陷入一个早已有结论的困局之中,僵死在平凡里。文化和艺术需要真正的艺术家去找寻它们的价值。国外的多元氛围与创造的深度贯穿着我的青年生活,因此,我决定拿起相机,去拍摄这个神秘的世界,去贯通我的精神思想,把一切归纳到我的影像世界里,让它成为我世界的一部分。《三个女人的故事》,1989年,纽约
当自己处在苦于无法达成心愿的窘境之时,在一天早晨,看到了妈妈放在桌子上的2 万多块现金,虽然无法让我畅游欧洲各国,却可以在最低限度,实现我的愿望,拉近了与那个文化丰厚的欧洲的神秘距离,我可以初次面对面地到达这一文化的核心,用身体与精神去见证它的存在。那时候,我在欧洲拍摄了无数照片,它们像倒影一样呈现我梦中的真实。白天参观各种珍奇的博物馆,晚上睡在火车站的过道,经历了从英语不太好而很少交流到开始可以主动跟陌生的路人交谈并成为朋友。这趟欧洲的生活经历与我的内在旅程,使自己可以更加专注眼前的事物,在陌生的世界,看到更真实的自我影像——一个孤独游离的灵魂,寻找一个永不存在的故地。即便走遍千山万水,现实的景象都差不多,只是一场真实的梦幻。但在摄影的世界里,自己看到了这辈子都不曾离开的邂逅,如今看来,这些影像已经超越时间,不断循环地谱写着我未来时间的内容。好像我只站在原地不动,就能飞越世界的不同维度;时间的隔离空间,也被一一打开,在重复着循环的曼陀罗。到了今天,我仍认为摄影不是单一的存在,不会把它孤立起来欣赏。对我来讲,我把它放置在一个人类变动的大范围与自我审视的历史脉络中。不管是对于个人,还是不同种族背景的群体,摄影的确把人类真实存在的影像重新抽离出了人间。之前人像绘画的精神,成为一种可以被观看且没有时间限制的遗传物。因此,我们有机会客观地审视自己,不受时间的限制,比较不同时间的自我的细微区别。我们开始对自我不存在的证据产生了兴趣,开始想象不同于真实自我的个体, 创造一个更完美的想象, 并通过摄影不断走向虚拟的过渡,促进虚拟世界的发展。人类曾经相信摄影的真实性,摄影迎来了黄金时期。从1839 年法国达盖尔(Daguerre)发明摄影术之后,伴随着工业革命,未来世界呈现出一片爆炸性的光明。摄影从贵族之间的流传,发展到普罗大众的应用,它迅速地凭借现代性的符号,成为现代文明的一大突破,也是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底色。它记录着全世界局势的变化,强调了西方的主导色彩。一个多世纪以来,摄影使人的视觉从精神的内在过渡到影像与现实主义的影响,并更加强调可见的规律。有一段时间,我曾不断研究影像的源头,正经地观看影像所呈现的真实性——一列火车朝着这边全速开过来,使我们产生了惶恐与急速避险的反应,然后我们慢慢适应现实中极速的物理变化,开始沉迷于那种刺激却没有危险性的快感。这是影像虚拟世界的开始。在这种心态下,我们继承了绘画时代非真实感所塑造的真实,并且带着早期现代主义的乐观心态,创作出非常多的形象;而摄影记录的真实瞬间,却局限在角度与时间里,因此它将表达瞬间的影像的局限性给隐藏了起来,成为一种真实细节的代表性,并掌握了现实的形。对摄影的平面性的解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影响着我,因此,我对影像的实时性进行了另外一种维度的思考——影像是带着诗意而被创作者选择的。通过影像与空间细腻的直觉而产生的二度空间,摄影成为另外一种可见的诗,成为永恒的艺术。然而,摄影隐藏的外化的宇宙奇观,融汇在现实可见的世界之中。瞬间的光影与现实所形成的种种形态,在有意识与无意识之间,形成了一种形象的节奏,穿梭在不同的文化之中。摄影可以通过视觉探索这种真实的流动,以及客观存在的宇宙与人类精神内在世界的存录。《画唇》,1992年,北京
关于存在,我们会想到纪实摄影,它对之前的世界拥有非常丰厚的视觉证据,并在我们自身不能到达且时间无法共存的空间里,产生了可以阅读的时间内容。我们经过对比与想象,增加了对于时间循环的认知。早期摄影师有着强烈的对自然界、人文世界的纪实精神。可能是出于殖民的原因,摄影师曾十分科学化地“组织”了各地人民的形象,比如,曾出现大量平民百姓与在今天看起来身穿奇装异服的原始族人,一起站在一块灰色幕布前,一字排开。摄影成功地成为一种最便捷的记录方式,也是人类的装扮与身份的记忆。通过这些照片,我们重新认识了自己民族与其他民族在久远的历史中残留在影像里的细节,后来这种拍摄方法得到广泛应用,形成了更通俗的影楼文化。起初,人类开始把发生过的事情都记录在绳子上;后来,也有民族将文字记存在占卜的龟甲上。当你进一步接近所有历史事件的时候,会发现其中有非常复杂的对应关系,只有一部分内容被史册记录。而所有记录的方法都带着一种节奏,对我来说,这是纪实摄影中隐藏的最有趣的内容——它藏着人类最理想的状态、最深刻的恐惧、最游离的真理。说到我最喜欢的摄影师,可能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黛安·阿勃丝(Diane Arbus),她的出现,充实了整个摄影史。在她的摄影中,人物与镜头产生了新的距离,戳中了某种神经,打破了我们一直认为万无一失的安全世界。关于此,最深刻的印象来自我之前的经历。在一个午后,当时我还在念书,接到一件差事——在一所智障儿童幼稚园的墙壁上画出有趣的图画。我一个人完成了整条巷子的所有绘图,一整天工作下来,疲惫不堪。当慢慢走到幼稚园中庭的楼梯间时,才发觉自己忽然身处于一众小孩中间。我看着他们的脸,心中突然一冷:他们的模样全都偏离正常,产生了一种迷离的状态。我一时间回不过神来,一种异样感袭来。那种陌生的感觉,记忆犹新,并让我有身处孤独世界的无人感。当我看到黛安·阿勃丝拍的照片时,感同身受,并震撼于她对异质人群的怜悯。在貌似反映日常世界的照片中,她离开了这个维度,拉出了有时候大到无法丈量的陌生距离。自以为是的人间,互相哄骗着一个神话,却没能找到真实对话的可能。像冰封的瞬间,一切有如被绑架,不能动弹。她用极度热情又孤绝的眼神看着世界,让我真正理解到摄影的真实面貌。一个快速转变的摄影发展时期到来了——私摄影从南·戈尔丁(Nan Goldin)的世界中拉开了序幕。在一轮影响深远的私摄影风潮里,真实的生命又一次在摄影世界中显示力量。此时,摄影已经成为一种贴近生活、切入人间真相的情感世界的自述。特瑞·琼斯(Terry Jones)也在i-D 杂志上改变了摄影作风,形成了一种更直接记录生活的纪实摄影风格。而沃尔夫冈·提尔曼斯(Wolfgang Tillmans)成功地将纪实摄影提升到另外一个境界。在这种影响下,日本摄影也开始出现了新的气象:荒木经惟继续成为时代的焦点, 森山大道的世界也慢慢深入民心。接下来,数码摄影出现了。我曾经历了一段非常漫长且无目的的拍照时期,拿着一台小相机,每天都在不断地拍摄周围发生的事情。不讲求构图,只讲求直接感觉。当时的心态是跳出了摄影,只把它当成日常记录生活的方式。这种不间断的拍摄,使我的摄影策展人马克·霍本(Mark Holborn)认为我是一个无法停止拍摄的人。这期间,自己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拍摄风格。当第一次要为我做展览时,数万张照片摆在他面前,他细细地分类,挑出不同风格的照片。最终,挑选出某种特定的照片,它们一直吸引着我们,呈现出我一直主张的时间理论的某种状态,即影像与时间的关系、内在与外在的影像所隐藏的细腻情感。2007 年,我在今日美术馆举办了第一场个人艺术展, 展品包括我的某些重要摄影作品。其实,我一直在思考,拥有这么多年的摄影经验,自己是否能成为独立的艺术摄影家。我与策展人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共同选择了一些摄影作品,这些作品展示出既在现实里又在现实外的角度——寂静幻象,追求高于现实的存在世界,并试图深入内在的维度去了解时间,犹如在雕刻时光。我一直十分沉迷于对时间维度的探索,深深感觉到时间是一种多维的存在与流动。围绕着我的想象与创造,时间维度不断产生出影像,在现实生活的记录中,也在某种创造间的转换中。我试图从生活里不断抽取某种局部,以达成抽象的时间意义。而时间是一个复杂的网络,有虚有实,分成内在时间与外在时间。内在时间无时间限制,外在时间即物理空间及由其所产生的理性空间,如物理科学。摄影不只是记录了物理科学的部分,它其实是通过人类的心理时间完成的,因此才能包容那么多不同才能的摄影师,通过各种不同维度的探索,对影像产生无穷无尽的穿透力。探索时间的秘密,让摄影变成一条穿透时间的通道,它记录的不只是片刻的时间,也是时间的深度。《周公子》,2004年,北京
在我个人的经验里,自己永远追寻着某种可能性,即在一个多维平衡的时间里,每分每秒都可以改变航道,并进入不同的领域探索。摄影可以让我实现“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目的——毫无限制地在我的时间流里找寻影像。我最关心的是,一个人如何存在于他的世界里;他的心灵世界跟现实世界的反照,又是如何经年累月地谱写着人类历史,甚至追溯心灵的源头。这个循环往复的动力好像一直贯穿在我的创作生涯里,使我追求着一种深邃的时间状态。从人的主体维度到非人的主体维度,一种无时间的存在,就有如用一个天使的眼睛去看整个世界,此时会出现原形的不断再生与交错,好像一棵曼陀罗的循环。那里的中轴不变,寂静可以让人感受到世界在流动与变化。摄影师按下快门的那一刻,就是时间消失之点。在观看一张新照片时,每个人都需要动用所有的记忆与经历,重新阅读所拥有的时间的遗缺,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领会眼前这个影像的意义。当我在拍摄人像时,我发现所拍摄的不是眼前的人,而是在拍一些从我出生至今,每天碰到的不同的人脸。我们在观看一张人像作品时,所看到的恰恰不是照片中的这个人,而是我们动用了脑子里所有对人脸的记忆去辨认。眼前的这个人是谁?一切的辨认能力都要通过经验与记忆,因此,每当我们的目光集中在一个点上的时候,它所反映的就是世界的全部,无一遗漏。经过众多摄影师的尝试,摄影实现了对新的原型的研究,它被动记录的功能被演变成一种主动的创造力,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摄影师在进行中开创时间,而不是记录即时逝去的所有;而摄影则有如在一场现实与真相之间的时间旅行中,深深地体会着看到的一切。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