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9 10: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苏武墓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围绕苏武墓的参观体验和感悟进行写作。可以围绕苏武的忠诚、坚韧、爱国等品质展开。
2. 结构安排:一篇好的观后感作文需要有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简要介绍苏武墓的背景,如地理位置、历史意义等,引起读者的兴趣。 - 正文:详细描述参观苏武墓的所见所闻,包括墓地的环境、苏武雕像、墓碑等,并结合自己的感受进行分析和评价。 - 结尾:总结全文,表达对苏武的敬佩之情,以及对参观苏武墓的感悟。
3.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 语句通顺,避免语病。 - 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 运用丰富的词汇,避免重复单调。
4. 情感真挚:观后感作文要表达出真实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你对苏武的敬佩和感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结合自身经历,谈谈苏武的品质对你有何启示。 - 通过苏武的故事,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不足,以及如何向苏武学习。 - 表达对苏武的敬意,以及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5
苏武文化广场。
枝叶掩映下的庑廊,记录着从东汉至清末的苏氏名人。
苏武铜像仰望高天,面部轮廓分明,似迎风而立。
在绝望中坚守
把绝望坚守成希望
为执着而坚守
让坚守成为品质
十九年
坚守铸就的精神
两千余年
依旧
一尘不染
熠熠生辉……
苏武字子卿,汉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奉命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方威胁、诱降苏武未果,把他流放到北海边牧羊。
苏武墓前有清康熙、乾隆和道光年间立的“汉典属国碑”“重修苏武墓门碑”等。苏武纪念馆设在苏武墓地处,2006年由海内外苏姓后裔捐资所建,已成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咸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千百年来,苏武成为坚守中华民族崇高气节“威武不能屈”的代表人物。每年清明前后,苏武纪念馆都会举行公祭苏武典礼,缅怀和纪念苏武。
一座追思怀远的庭院
苏武纪念馆位于武功县武功镇北门外,背依青山,漆水河从旁边蜿蜒而过。纪念馆总面积2.7万平方米,园区内主要建筑有苏武文化广场、仿汉阙门、苏武牧羊铜像、南北庑廊、苏武大殿、南北祭亭、苏武墓祭台、墓冢、珍藏室等。
进入苏武纪念馆园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四阙三门洞的仿汉阙门,它代表着苏武纪念馆的整体建筑风格。正门主阙高9米,次阙高7米。
通过阙门,进入文化广场,便可看到苏武牧羊铜像。铜像与位于其后的大殿之间正好为19米,代表苏武出使匈奴19载。苏武铜像仰望东方高天,身边是几只公羊。苏武面部轮廓分明,似乎迎风而立,其胡须、衣袂均作风吹状。
穿过门楣上题着“苏武纪念馆”五个大字的大殿,便到了苏武的墓冢前。墓冢为覆斗状,高4米,宽11米。两边为祭亭,中间为祭台。祭台由青石砌面,石雕围栏,肃穆典雅。围栏上的图案根据汉武帝陪葬墓出土的地砖上的图案仿造,依次为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经过历史的沧桑变化,苏武墓前现仅存三通石碑,中间一通是由清朝陕西巡抚毕沅所书“汉典属国苏公墓”。“典属国”是官职名,“典”指管理,“属国”指周边的国家,“典属国”为专管边疆民族事务的职位。
环墓一周砌有一圈汉砖。汉砖的做工十分讲究,由水洗泥加棉麻絮搅拌烧制而成。砖面光滑不开裂,工艺精湛,体现出汉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上面的乳丁纹饰代表吉祥如意。
一个令人敬仰的传奇
苏武虽没留下突出功绩,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历史上一个令人敬仰的传奇。
苏武的父亲苏建曾三次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立下战功。苏武年轻时凭着父亲的荫庇,与兄长苏嘉、弟弟苏贤皆官拜郎官,后升任栘中厩监。
公元前100年,匈奴新单于即位。汉武帝为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100多人,带了许多财物出使匈奴。不料,就在苏武完成出使任务准备返回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匈奴。
最初,单于派人向苏武游说,许以高官厚禄,被苏武拒绝了。单于见劝说无用,就决定对苏武用酷刑。当时正值严冬,天上下着鹅毛大雪,单于命人把苏武关进一个露天的大地窖,断绝食品和水,希望这样可以改变苏武的信念。时间一天天过去,苏武在地窖里受尽了折磨。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饿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袄。濒临死亡,苏武仍然没有屈服。
单于敬重苏武的气节,不忍心杀苏武,又不想让他返回中原,于是决定把苏武流放到北海。临行前,单于召见苏武说:“什么时候公羊生了羊羔,我就让你回到中原去。”
在北海,唯一与苏武做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汉节和一小群羊。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汉节上面的装饰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白了。
苏武牧羊达19年之久。直到后来,匈奴单于执行与汉朝和好的政策,汉昭帝才派使臣把苏武接回中原。
在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苏武终于回到了长安。
一种万世传唱的精神
苏武出使匈奴,只是西汉时期众多使节往来中的一次,却因其荡气回肠的感人故事而定格于历史长河,并千古流芳。究其原因,苏武在历史的紧要关头,捍卫了使臣的尊严,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关于苏武牧羊之地,有着一些争论,但这并不重要。我们只要知道,那是一个偏僻寒凉之地,人迹罕至,远离故国。而苏武在那里,独自坚守了19年。
东汉史学家班固曾经引用孔子的话来评价苏武——“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前一句高度地概括了苏武的人品,后一句准确地定性了苏武不辱使命的责任感。
千百年来,苏武的名字和他杖节牧羊的形象,一直以诗歌、绘画、音乐、戏剧等形式在世间传颂。李白、温庭筠、文天祥等,都曾写下追念苏武的诗句。“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忠贞已向生前定,老节须从死后休”,字字句句,至今诵之仍令人感慨万千。
为了追思与纪念苏武,后人纷纷建庙。河北、甘肃、宁夏等地都建有苏武庙。苏武到底与这些地方有多大关联,已难以考证,但从这里可以看出后世对苏武的钦佩和怀念。牧羊的故事代代传唱,苏武的气节万世景仰。
一份光照千秋的执着
2006年,海内外苏姓后裔捐资修建了苏武纪念馆。2006年至今,每年清明前后,来自世界各地的苏姓后裔会在这里举行恭祭苏武活动。
2008年,中国武功首届苏武文化艺术节和第七届世界苏姓恳亲大会在苏武纪念馆举办,以纪念苏武忠贞的民族气节和“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高尚人格。2011年,中国苏武文化艺术节获评中国最具创新价值节庆奖。
苏武牧羊的故事已经过去2000多年了。人们铭记苏武,更多的是铭记并传承他的精神。古人有诗:“十九年间不辱君,论功何独后诸臣。若教倒数凌烟像,也是当时第一人。”从古至今,苏武因坚贞不屈为人敬仰。他的执着,光照千秋。
自2008年免费开放以来,苏武纪念馆游客人数逐年递增,其中参观学生年均超过3万人次,外宾1万人次,一般游客10万人次。(陕西日报记者 张斌峰)
在京城的悠悠岁月里,有一条模式口大街,承载着数不清的历史记忆。往昔,这里庙宇如繁星般散落,多达二十八座,可岁月变迁,如今仅存八座。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每一座都藏着独特的故事,等待着人们揭开神秘面纱。从苏武庙与李陵碑的传奇往事,到神秘莫测的承恩寺,一段段不为人知的过往,等待着人们去慢慢探寻。
苏武与李陵的千古回响
站在模式口大街东口,眼前是车水马龙的金顶北街,很难想象这里以前庙宇遍布。然而,历经岁月沧桑,众多庙宇仅存承恩寺、三界伏魔大帝庙(即承恩寺东侧的关帝庙)、龙王庙、永济寺、法海寺、龙泉寺、慈祥庵、关帝庙(慈祥庵东侧)。
消失已久的苏武庙尤为引人关注,与之相对的还有一座体量不大的李陵碑,贯穿模式口村的驼铃古道,也就是如今的模式口大街,地势西高东低,蜿蜒曲折,拐过九道弯。苏武庙与李陵碑就坐落在古道东侧的低洼处。这里曾有一口水井,井边几家酒肆林立,往来旅客常在此饮酒、用餐、休憩,待恢复精力后,再沿着古道继续前行。
苏武庙只是一座“面阔一间”的石砌小庙,内供苏武塑像。苏武是西汉时期的政治家与外交家,出生于杜陵(今陕西西安)。汉武帝时期,他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却不幸被扣留。在匈奴的十九年里,苏武坚守气节,不屈不挠,渴饮雪,饥吞毡,始终手持汉节,直至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才获释归汉。神爵二年(前60年),苏武去世,享年八十余岁,其墓地位于咸阳武功县武功镇龙门村。
李陵同样是西汉时期的将军,与苏武处于同一时代。他是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汉朝名将李广之孙。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率五千步卒深入匈奴,与八万匈奴主力骑兵激战,杀敌万余人后,因力竭而投降。由于误传李陵替匈奴练兵的假消息,汉武帝盛怒之下,灭其三族。李陵被迫滞留匈奴二十余年,直至元平元年(前74年)客死异乡。在后人的评价中,李陵是个颇具争议的灰色人物。在民间故事“杨家将演义”里,兵败后被契丹大军围困于狼心窝的杨继业,最终撞李陵碑殉国。
不过,苏武墓(庙)在陕西省武功县,李陵碑在山西省怀仁县,为何模式口村会矗立一庙一碑呢?原来,曾经的模式口古道不仅是商贾往来的重要通道,也是将士征战的必经之路。据古代战争史学者分析,明代正统帝征讨瓦剌等战役,都与这条古道息息相关。这些战斗大多是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草原民族之间的较量,于是,苏武、李陵这样的人物形象便出现在了模式口古道之上。
当代散文家邓拓先生在《燕山夜话》中提及古北口的杨令公祠。实际上,杨令公(杨继业)从未在古北口一线驻守过。但古北口作为辽(金)宋之间交往的重要通道,修建庙宇同样是为了体现民族气节,寄托民众对民族英雄的追慕之情。
承恩寺处处透着神秘
北京九中每年毕业生不少,但有不少同学都不知道,该校的所在地,在古代是对面那座庙的菜园子。与九中同处模式口大街的田义墓、山后隘口处的塔院,甚至远至石景山高井的翠云庵,都曾被划入这座庙的管辖范围。这座占地广阔的庙宇,便是京城内外最为神秘的承恩寺。
“过去的承恩寺有多大,看看首钢园里的那几座冷却水塔,它们所在的地方曾经是承恩寺的塔林,难以想象吧?再看看法海寺的塔林,紧挨着法海寺。从这两处塔林与主庙的距离,就能推断出两座寺庙的‘势力范围’了。”一位研究模式口地区的老先生感慨道。
然而,这样一座宏伟的庙宇,却在众多古代文献中鲜有记载。在撰写关于承恩寺的文章前,我查阅了所能找到的北京史地资料,从明代的《帝京景物略》,到清代的《日下旧闻考》《天府广记》,再到民国时期的《旧京文物略》《北平旅行指南》等,提及承恩寺的内容,要么寥寥数语,一笔带过,要么只字未提。在记述帝都名胜最为完备的《日下旧闻考》里,有关承恩寺的内容,也仅仅谈到了“两座明碑”:一座是正德八年的“敕谕”碑,另一座是正德十年的“李东阳撰记”碑,仅此而已。
这也不能怪历代的史地研究家们。承恩古刹自明代正德年间建成起,就定下了三条规矩:不受香火;不做道场;不开庙。天下庙宇,大多依赖香火钱维持生计,若没了这笔收入,即便是嵩山少林寺、杭州灵隐寺这样的名刹,也难以支撑。在旧京,大小寺庙大多兼营殡仪馆业务,靠停灵超度赚取“死人钱”,一些大庙还会在逢年过节时腾出场地举办庙会,以补贴日常开销。可这些生财之道,似乎都与承恩寺无关。难怪这座位于京西古道旁的宏伟庙宇,数百年来无人问津。
那么,这座没有香火的古刹是如何维持下来的呢?明清两代,由帝王、官宦、内廷太监建造的庙宇不计其数,大多都有一个从官方走向民间的过程。但承恩寺却一直闭门谢客,从不轻易招揽朝拜者,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让我们先来探寻一下这座庙的由来。单看承恩寺山门前的上下马石,就不是一般庙宇所能拥有的。在大明正德年间,被授予全权建造此庙的人叫温祥,是司礼监的太监,在大明内廷二十四衙门中职位最高。而且,他经手的案子,当时无人敢办:一是彻查山东鲁王被诬陷之案;二是协助皇太后铲除大权臣江彬之案。江彬在正德朝中权势滔天,能制服他的人,必定手握重权、口含天宪。以太监身份做到这一点的温祥,很可能是大明朝“二厂一卫”特务组织的头目。
承恩寺还有四面碉楼。放眼帝都,寺庙内设有碉楼的只有两处:摩诃庵与承恩寺。摩诃庵的碉楼高不过五六米,而承恩寺的碉楼却高近十米。此碉楼所用石料为玄武岩,而建造承恩寺边墙的是花岗岩。玄武岩比花岗岩更为坚固,可目前碉楼的风化程度却超过了边墙。于是有人指出,早在修建承恩寺前,碉楼就已存在,它是唐宋时代一座更古老佛刹的遗存。用这样高耸的碉楼作为瞭望台,监视往来于京西古道上熙熙攘攘的官民,再合适不过了。
除了碉楼,承恩寺内还有一个奇特的布局,为京城各处寺庙所无,那就是钟鼓二楼不在天王殿前的院落里,而是与天王殿连为一体。这种安排出于何种考虑,史籍中没有记载,佛教规制里也找不到说法。
模式口有三绝之说
按照早年的说法,模式口地区有三绝:田义墓的石工;法海寺的画工;承恩寺的地工(宫)。生活在模式口一带的民众,很少有人进入过承恩寺地宫。如今游览承恩寺,除了碉楼、壁画、银杏树等文物古迹外,也鲜有人能进入地宫。由此可见,承恩寺的地宫确实是模式口地区最大的秘境之一。
根据寺中老僧的传说,明正德年间的司礼监太监刘瑾,曾在此组织过和尚兵,这些和尚兵实际上是出家的太监,他们训练有素,具备专业的军事水平。刘瑾组织武装力量的目的不可知,不过承恩寺恰恰被用作屯兵之处,存放兵丁或兵器。当然,这只是传闻,但地宫规模之庞大,由此可见一斑。
由此看来,要让承恩寺数百年来保持“门庭冷落车马稀”,必定需要明清两代官府持续且充足的财力支持。这一点,在清代王思任的《游西山诸名胜记》中也能得到佐证:明朝万历皇帝朱翊钧曾在承恩寺内居住过,代替明光宗朱常洛出家为僧的大和尚,也曾在这里担任主持。此外,万历朝留下的“龙椅”等御用之物,一直保存到了清初。
承恩寺天王殿中保留有明代壁画,其精美程度丝毫不亚于法海寺壁画。而且,在天王殿的墙壁上,竟然画出四条飞龙(黄、绿、青、白各一色),位于曾经的四大天王身后,这在国内所有寺院中堪称空前绝后。更为神奇的是,四龙腾空引出的是两幅《明代帝后放生图》。
帝后形象竟然在天王殿中出现,那么,大雄宝殿内又会有怎样的绝世尊容呢?难以揣测。所以,承恩寺大雄宝殿内的壁画被毁,实在是可惜。根据一些文献记载,承恩寺在晚清民国时期,一直是礼亲王家族的家庙。“铁杆庄稼”消失后,为维持生活水平,落魄的王府拆卖大雄宝殿的木料及文物,将殿堂等级以高改低,似乎顺理成章。大雄宝殿内的壁画是否在此时的拆卖中消失,还无法确定。
值得一提的是,距离承恩寺不远的法海寺,被毁的是天王殿,而大雄宝殿的壁画得以完整保存。法海寺的天王殿大体在民国后期损毁,壁画也一同消失。
大清王朝风雨飘摇之际,醇亲王奕譞还曾在承恩寺躲避过一段时间。民国时期,承恩寺干脆成了军阀势力盘踞的地方。据说,那四座高大的碉楼,前脚刚被用来关押犯人,后脚就被张作霖当作了军用物资仓库。于是,一处曾经宁静至极的“庙中禁地”,再也无法保持清净。
时光流转,将近百年过去。如今的承恩寺,作为燕京八绝艺术馆的所在地,正以全新的风貌面向世人。这里不再是皇家禁地,但它所保留的那份宁静,历经五百余年却始终未变。这,或许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来源:北京晚报五色土
作者: 高申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