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7 21:18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1984》电影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要确定你的观后感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或感受。是关于电影的剧情、导演的拍摄手法、角色的表现,还是对原著小说与电影之间的差异,或是电影对现实社会的启示等。
2. "概述电影":简要介绍电影的基本情节,让观众对电影的背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但要注意不要过多剧透,以免影响他人观影体验。
3. "深入分析": - "剧情分析":可以从电影的结构、情节的连贯性、转折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 "角色分析":对主要角色的塑造、演员的表演等进行评价。 - "导演与制作":对导演的拍摄手法、电影的艺术表现、视觉效果等进行评价。
4. "结合原著":如果看过原著小说,可以谈谈电影与原著之间的异同,以及你对这些差异的看法。
5. "现实意义":探讨电影中反映的社会问题,如政治、人权、个人自由等,以及这些议题在现实社会中的体现。
6. "个人感受":分享你观看电影时的感受,包括情感、思想上的触动。
7. "结构清晰":文章应具备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要有明确的中心思想。
8. "语言表达": - "准确使用专业术语":在描述电影技巧、角色表现
1
大学生暑假读书笔记
《1984》是一部经典的反乌托邦小说,一个在老大哥的独裁之下完全的思想操控社会,读完后我们不由得发问,我们所知道的“真相”究竟是我们在探索与实践中得到的,还是某个集体经过精心设计和操作后,将其故意摆在我们面前,刻意让我们发现后,操纵我们的思想呢?
普通民众往往是信息的接受者,媒体成为了我们对于外界信息接受的最广泛渠道,主流媒体放出的新闻往往代表了“真相”,而在这则新闻浓重的标题之下,当事人的声音往往被压抑、甚至抹杀,试图去探求我们目所不能及领域的人,也随着时间渐渐淡去,石沉大海,而接收不到信息的我们,默默认定了这份无法被确认的真实。这是一种对于获取真相自由的抹杀。
自由是什么,“2+2=4”就是起码的自由,人是追求自由的生物,在密闭的环境中,只要存在一条缝隙,人都会拼命向着那点光爬去,所以在重压之下被限制的自由无法控制体制中的人,而最好的方法就是,将这份自由本身进行限定,让人们在一套体系之中肆意追求他们渴望的自由,怀抱着大量“被设计的真相”,沉浸在对统治者的感恩与赞颂之中。在《1984》中,奥威尔为我们构筑了一个完美的集权统治社会,通过“思想警察”这一重要系统设定,他们对于跑出体制之外的人强制进行洗脑,用近乎残酷的方式扭转他们的思想,只留下彻底的认同,彻底毁灭个体思维的多样性,使本真的思维只存在于统治者的脑中,人们宛如家畜一样简单地活着。
谈及《1984》就忍不住说起《肖申克的救赎》,典狱长将监狱设计成了他的小王国,老布在入狱50年之后反而对外界的“自由”充满了恐惧,就像在鸟笼中的鸟儿,尽管憧憬着广阔的蓝天,但一旦走出了牢笼,就不再知道世界的边缘在哪里,走向自由的世界,意味着失去曾经的“了解”,变得孤立无援。人最可怕的,就是将自身化为体制的一部分,一方面厌恶着体系剥夺他的自由,另一方面却又害怕失去对体制的依靠,被一只大手向一处牵引,失去选择固然残忍,但当选择不再受限,踏出的任何一步却又像是徒步深渊,这就是自由的代价,这也是为什么,老布在走出监狱后,最终出于对自由的恐惧,选择了自杀。
鸟笼中的自由终究不是真正的自由,人永远不能放弃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1984》有这么一句评价,“多一个人读这本书,就多一份自由的保障”,只要今天个体思考的多样性不被抹杀,独裁就难以降临。人是有思想的芦苇,人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们会思考,新闻也好、教育也好,如果人只能成为单纯的接收者,便也缺失了作为人的意义,所谓的“真理”、“真相”都值得我们剥丝抽茧、反复推敲,不惧怕质疑,不畏惧改变,正是这份思考才一直推动着社会的前进,使人们能够掌握唯一的真实。
2
《1984》读后感
在与大家分享《1984》这本书前,先说点别的。哈哈!转眼间暑假已经开始了好几天。不知道大家在工作呢,还是家里蹲呢。其实暑假是可以由自己支配的,我的建议是在暑假看看书,提升下自己或者去打份工,体会赚钱的不易也不错。我的选择是打份工,明年就去工作了,这次暑假是最后一次了。虽然自己选择去打工,但是读书也不能落下。这次暑假给自己制定了计划,要读一些书看英文报纸。在我看来,读书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就像水于鱼一样。在读书中,我可以看到这个世界方方面面,也可以看到不一样的一面。同时,读书让我能够去安静自己,不再浮躁。读书是一种放松自己的方式。想象一下,在阳台上放张躺椅,然后再拿本书。躺在椅子上看书喝茶岂不美哉。
好了,进入正题。《1984》这本书给我震撼很多,让我能够更深去了解社会。但是,读这本书的时候让我感觉很压抑,这本书好像营造一种恐怖的气氛,让人恐惧,感觉阴森可怕。这本书差不多读到一半的时候我想到了朝鲜,感觉真的很像,独裁、思想控制、监视无处不在。
书中的背景是这样,1984年的世界被三个超级大国所瓜分——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国家内部社会结构被彻底打破,均实行高度集权统治,以改变历史、改变语言(如“新话”—Newspeak)、打破家庭等极端手段钳制人们的思想和本能,以具有监视与监听功能的“电幕”控制人们的行为,以对领袖的个人崇拜和对国内外敌人的仇恨维持社会的运转。主人公温斯顿就是生活在大洋国的一个外党党员,他负责的就是篡改历史。看起来好像不可思议,历史还能被篡改?但是在这本书中一切都可以被篡改,除了老大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为政治,或者说极权而服务的。与其他人不同的是,温斯顿具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开始怀疑这个社会,怀疑老大哥。他甚至在日记本中写下了打倒老大哥。其实,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是很痛苦的,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被监视,你的一个不经意间的眼神可能都会引起别人的怀疑。温斯顿后来遇见了一个叫裘丽娅的女子。他们很快相爱,但每次约会都非常谨慎,为了防止被发现,他们每次回去的路线都是不一样的。之后,他们在租了一个房间,那个房间好像成为了他们的天堂,他们做着各种事情。不幸的是,被思想警察发现了。温斯顿随即被关押,并进行了“改造”,到最后他也成了爱老大哥的人,成为一个没有思想的人。
在书中,奥威尔在书中所刻画的温斯顿个人形象,所展现出来的个人价值最后是失败的,个人价值被否定。这本书是乔治奥威尔在1948年写的,预言1984年发生的事情。但是书中说的世界将会变成三个国家并没有发生,新话也没有出现。我们换个角度看,其实我们的出行,就餐,打电话,大数据都是知道的,以及路边无处不在的“天网”,还有网上的很多信息都是过滤掉的。有时候我们都无法看到真实的世界,或许只是生活在政党制造的世界当中。这本书给我的启发就是,我们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要去探究事情的真相。
《1984》读后感
3
我的心儿怦怦跳
那天早上,我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教室,因为前一天的作业我还有好几道题没完成呢,心里怕怕的。
上课铃响了,老师像往常一样拿着课本走了进来,我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儿,手心里也全是汗,大气都不敢出,更不敢看老师,就怕老师突然说要抽查作业。老师站在讲台上,目光扫视着全班同学,我的心儿怦怦直跳,我害怕极了。
我赶紧把头埋得低低的,假装在翻找书本,心里不停地盼望着:“老师啊,千万别抽查作业呀,放过我这一回吧。我以后一定按时完成作业呀。” 可越害怕什么就越来什么,老师突然说道:“今天咱们随机抽查几位同学的作业吧。” 我的身体僵住了,心跳快得像打鼓,脸也涨得通红,感觉下一秒自己就要被发现了。老师抽查了几名同学的作业,最终没有叫到我,我这颗悬着的心才落了地。
这种紧张害怕的滋味可太难熬了,以后我一定按时完成作业。
4
我的心儿怦怦跳
那天傍晚,爸爸妈妈有事出去了,我一个人在家。
刚开始,我还挺高兴,因为终于没有人管着我了。我打开电视,一边吃着零食,一边看着电视剧。没过一会儿,突然传来奇怪的声响,我竖起耳朵听着,那声响再次传来,我的脑海里不自觉地出现可怕的画面。
我想去看,可双腿根本不听话。屋里安静极了,只听得见我的心跳声。我赶紧把电视声调大,想给自己壮胆,可那声响好像更大了。
我跑进房间,藏在被子里,心里想:爸爸妈妈,你们赶紧回来吧,我再也不要一个人在家了。就在这时,门开了,原来是爸爸妈妈回来了。我松了一口气,一直怦怦跳的心才慢慢平静下来。
这次一个人在家的经历太可怕了。
5
我的心儿怦怦跳
每个人都有心儿怦怦直跳的经历,每个人的经历都各不相同,但最让我记忆犹新的还是第一次走夜路。
那天晚上我去补课,放学时已经六点半了,心想:这么晚了,我自己一个人回家行吗?想到这儿,我不禁打了个哆嗦。“叮铃铃……叮铃铃……”放学了,我想找一个同学一起回家,可没有一个顺路的,我家住在一个非常偏僻、没有路灯的地方,这可怎么办啊?我的心像十五只吊桶打水,顿时七上八下。
唉,硬着头皮往家走吧。走着走着,感觉背后总有人跟着我。我一回头便什么都没有了,我僵住了,心想:这下完了,刚才是鬼在跟踪我吧?我感觉身体里的血液,因为这可怕的景象,急速地冷却、冻结了。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捏住了,窒息得厉害,整个身体像极了晃动的枯枝。恐惧中,我心中有一个妙计,还是打车走吧!我看到远处停着一辆出租车,便走了过去。司机用深沉的声音说:“你们两个人去哪里?”“两个人?”我回头一看,爸爸正站在我身后呢!刚才在后面跟着我的原来是爸爸啊!早知道这样我也就不至于这么害怕了。
我的心儿怦怦跳,真是虚惊一场啊!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