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手把手教你写《读书笔记怎么写举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8 05:14

手把手教你写《读书笔记怎么写举例》,(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题目:读书笔记的写作要点与注意事项
在阅读过程中,读书笔记是帮助我们整理思路、加深理解、提高记忆的有效方法。如何写好读书笔记,以下列举了一些写作要点和注意事项:
一、写作要点
1. 确定主题:在阅读过程中,首先要明确自己的阅读目的,确定读书笔记的主题。
2. 概括内容:对所读内容进行概括,提炼出核心观点、重要论述和关键信息。
3. 举例说明:运用具体事例来阐述观点,使内容更加生动、有说服力。
4. 分析评价:对所读内容进行分析、评价,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5. 汇总归纳:将读书笔记中的关键信息进行汇总、归纳,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6. 注重条理:在写作过程中,注意条理清晰,使读者易于理解。
二、注意事项
1. 适度摘抄:在读书笔记中,适度摘抄原文,但不要过多,以免影响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2. 突出重点:在摘抄和整理过程中,突出重点内容,便于后续查阅和复习。
3. 保持客观:在评价和思考问题时,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避免主观臆断。
4. 适当创新:在读书笔记中,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和观点,进行适当创新,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5. 注重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

《如何写出一篇好文章》深度剖析读书笔记

一、作者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作者山口拓朗针对写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核心难题展开分析,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1. 写作畏难情绪与自我否定 :许多人认为自己缺乏写作才能,根源在于学校教育中缺乏系统的写作方法指导,导致对写作产生恐惧和抵触。

2. 文章缺乏读者意识 :写作时以自我为中心,忽视读者需求与感受,导致信息传达失效,无法引发共鸣。

3. 内容空洞与逻辑薄弱 :文章缺乏具体事例、细节描写和逻辑结构,表现为抽象概括、观点模糊、说服力不足。

4. 表达冗长与重点不明 :语言啰嗦,缺乏删减意识,导致读者难以抓住核心信息。

5. 缺乏深度与独特视角 :停留在表面叙述,无法挖掘事物本质,缺乏多维度思考和深度分析。

6. 灵感枯竭与素材匮乏 :认为写作素材有限,不懂得从生活中发现和积累素材,缺乏“发现力”。

二、全书大纲框架

第1章 全面提高写作能力的训练

1. 写文章要“以读者为中心”:明确读者定位,如汽车杂志的细分读者案例,强调“赠送礼物”式的读者需求匹配。

2. 充分调动记忆,向外“输出”:通过“说和写”促进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如写影评强化记忆。

3. 多问自己,文章就会有质的飞跃:“自问自答”挖掘内容深度,如探讨“失败价值”的问答过程。

4. 形成“习惯动作”,能提高专注力:如铃木一朗的击球习惯,建议写作前的固定仪式。

5. 设定“截稿时间”,能提高写作速度:利用“Deadline Rush”效应,缩短预估时间20%。

6. 充实表达方式的弹药库:“列举近义词”训练,如描述“拥挤的车内”的多种表达。

第2章 写出通俗易懂的文章的训练

1. 要明确地提出结论:“确定尺度”训练,如项目方案选择的判断标准。

2. 冗长的文章不会有人看:“把文章删减一半”,保留核心信息,如删减“邋遢桌子”的描写。

3. 一定要具体化:“抽象→具体”转换,如“学习很好”改为“全国模拟考前十”。

4. 与读者形成共识:“简单明了地说明”,如解释“commitment”的多义性。

5. 准确地描述事物和传达信息:“比较&设定范围”,如气温18℃的冷暖需对比前日温度。

第3章 写出有说服力的文章的训练

1. 防止信息遗漏:“5W3H”训练,如邮件中补充时间、地点等要素。

2. 获得读者的共鸣和赞同:“目的&目标”分解,如“疾病预防”文章的数据分析与解决方案。

3. 信息不足会导致文章内容薄弱:“信息+原因”结合,如推荐腹式呼吸法时说明降压原理。

4. 通过具体事例来增强说服力:“举例”训练,如用猪肝维生素A含量说明营养价值。

5. 区分事实与判断:“分辨是否是事实”,如区分“戴耳钉的男生”与“举止轻浮”的主观判断。

6. “事实→结论”模式加强逻辑性:用“所以”导出结论,如“十字路口无红绿灯”→“需安装红绿灯”。

7. 用“总而言之”传达最重要信息:总结核心观点,如从女篮选手技术分析中提炼“心理因素重要性”。

8. 运用比喻写出通俗易懂的文章:“比喻”训练,如用“电脑保存”比喻男女恋情差异。

第4章 写出有深度的文章的训练

1. 增加不同视角:“收集视角”训练,如从“经济”“文化”“治安”等多维度写国外旅游。

2. 深挖某种情绪的来由:“为什么”训练,如分析“寂寞”情绪的家庭外出背景。

3. 通过描写细节吸引读者兴趣:“描写细节”训练,如患流感时的身体反应细节。

4. 提高“发现力”找到取之不尽的素材:“乘法”训练,如“舞蹈评分”ד写作读者视角”的关联。

第5章 写出吸引读者的文章的训练

1. 开头就要打动读者:“领会广告词”训练,如用“你的文章没人看”作为博客开头。

2. 用引号增加临场感:“表达心情”训练,如引用儿子扔玩具时的“哎哟痛死了”。

3. 要有诚实表达的勇气:“认可他人”训练,克服恐惧,如实表达对口碑不佳电视剧的喜爱。

4. 用自己的话谈体验:“唤起体验”训练,如结合个人皮肤干燥经历推荐护肤书。

5. 以故事打动人心:“讲故事”训练,如用“半年备考→考上东大”的起伏故事。

6. 要有“自信”和“决心”:“斩钉截铁”训练,如将“可能有效”改为“必定有效”。

7. 合理运用“逻辑”与“情感”:区分“逻辑派”与“情感派”,如结合M字形曲线数据与个人求职经历。

8. 用灵活表达方式增加现场感:“拟声拟态词”训练,如“怦怦直跳”“热乎乎”描写心情。

第6章 通过写文章改变你的世界和人生

1. 为文章增添光彩的七个建议:以他人文章为鉴、区分“鸟眼”与“虫眼”、多读书、欢迎难关、认识自己、宣泄情感、撰写未来简历。

三、本书专用术语表

1. 以读者为中心 :写作时优先考虑读者需求、兴趣与立场,如情书需针对不同对象调整内容。

2. 5W3H :信息传达的基本要素(When、Where、Who、What、Why、How、How many、How much),如策划书需包含时间、地点、参与人员等。

3. 事实与判断 :事实是客观存在(如“2020奥运会在东京举行”),判断是主观观点(如“日本经济回暖”)。

4. Deadline Rush :截止日期临近时产生的冲刺动力,如设定缩短20%的截稿时间提升效率。

5. ZONE :心理学中的“专注状态”,如通过习惯动作进入写作专注模式。

6. 抽象→具体 :将模糊表述转化为明确细节,如“学习好”改为“连续三年模拟考前十”。

7. 比喻训练 :通过类比增强理解,如用“电脑保存”比喻男女恋情处理差异。

8. 鸟眼与虫眼 :“鸟眼”是宏观视角(如看待感冒为身体免疫反应),“虫眼”是微观细节(如感冒症状的具体感受)。

9. 乘法训练 :结合外部素材与自身专长,如“圣诞节”ד文章写作”的关联创作。

10. 5W3H训练 :通过补充完整要素防止信息遗漏,如邮件中明确会议时间、地点、参与人。

四、重要段落主旨句

1. “写文章时,和发行汽车杂志是同一个道理,最关键的是要考虑写给谁看,即明确‘读者定位’。”

2. “记忆力和写作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写文章的过程中包含着从大脑调动记忆的环节。”

3. “反复进行自问自答,正是写文章这一行为的本质。”

4. “习惯动作有助于保持专注,这是有科学根据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能最大限度地进行发挥的精神状态,在心理学上被称为‘ZONE’。”

5. “当截稿时间迫近时,会超常发挥,如有神助——大家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吧?”

6. “在无穷无尽的表达方式中,作者选择了哪一个呢?这过程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才能和品位。”

7. “看了很久,却根本没看见结论是什么,真是急死人了……这种令人感到不耐烦的文章,想必大家都曾经碰到过吧?”

8. “一定要具体化,做到这一点,就能提高写作能力,因为‘语言’本身就是‘抽象’而‘含糊不清’的。”

9. “如果文章中遗漏了5W3H信息,读者看后会有如下反应:‘我想买这张广告单上的菜刀,但又不知道价格是多少。’”

10. “目的和目标并不是各不相干,而是相辅相成的,‘目的’也有可能成为其他目的的‘目标’。”

11. “信息不足会导致文章内容薄弱,因为没有写明原因,就不可能让读者接受。”

12. “具体事例正是‘具体化’的最佳体现。如果你想写出‘通俗易懂的文章’,就必须充分发挥具体事例的强大效果。”

13. “我们读写文章时,必须明确地把‘事实’和‘作者的判断’区分开来。”

14. “写文章时,必须意识到‘把握事实→根据事实导出自己的结论’的流程。”

15. “用‘总而言之’一词凸显出你最想传达的信息,即从前文概括出本质的总结。”

16. “擅于表达的人,大都是运用‘比喻’的高手。比喻能使文章更加通俗易懂,而且还能增强说服力。”

17. “增加‘视角’,能使论述更有深度。不是‘只看见1,所以就是1’,而是‘看见了1至10,而结论还是1’。”

18. “对朦胧不清的情绪进行挖掘时,最有力的武器是问‘为什么’。连问五个为什么,就能找出事物的因果关系以及隐藏的真正原因。”

19. “细节描写力就是描写细节的能力,适用于描述情感、感觉、回忆、事实等,能增加真实感,吸引读者兴趣。”

20. “提高‘发现力’,就能找到取之不尽的素材。从外部找到素材后,应该和自己擅长的内部素材结合在一起,运用‘外部素材×自己擅长的素材’这一乘法公式。”

21. “如果一开头抓不住读者的兴趣,后面想要挽回就很难了。文章的‘开头’同样重要,需用冲击力语句引发好奇。”

22. “加入引号,就能增加临场感,更充分地传达你想传达的信息,如直接引用他人评价或心理活动。”

23. “在写私人性质文章的时候,不必过分拘泥于社交辞令,否则会抹杀作者个性,需有诚实表达的勇气。”

24. “打动读者内心的,不是‘理论’,而是‘体验’。你的实际体验,将在写文章时成为强大的武器。”

25. “‘故事’需具备三个条件:有时间流动、有高低变化、鲜明地传达信息,如从‘偏差值40’到‘考上东大’的起伏。”

26. “斩钉截铁是指断定式的表达方式,需要有‘自信’和‘决心’,驱动力越大,越能打动读者。”

27. “逻辑与情感需平衡运用,如汽车的左右轮胎,偏废一方会导致文章失衡,需结合理论与情感。”

28. “运用拟声拟态词描写声音、状态和心情,可以身临其境地传达出现场的氛围和情景,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9. “多读书能提高写作能力,核心原因是接触别人的思想和情感,并通过此发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30. “撰写‘未来简历’能提高自我形象,通过描绘理想中的自己,潜移默化地向目标靠近。”

五、论点支撑图

核心论点 :通过系统性训练可显著提升写作能力,无需依赖天赋,关键在于掌握思考与准备方法。

分论点1:以读者为中心是写作基础

- 证据链 :汽车杂志细分读者案例;情书因对象不同需调整内容;策划书需针对领导类型调整重点(如成本型领导需强调数字)。

- 论证方法 :归纳法,通过多领域案例归纳出读者定位的重要性。

分论点2:输出与记忆联动强化写作素材积累

- 证据链 :写影评强化电影记忆;“说和写”促进短期记忆转化;不输出则信息易流失(如每年读百本书仍知识匮乏)。

- 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比较输出与不输出的记忆效果差异。

分论点3:结构化思考提升文章逻辑性

- 证据链 :5W3H缺失导致信息模糊(如邮件未写清会议时间);“事实→结论”模式(如“十字路口无红绿灯”→“事故频发需安装”);铃木一朗习惯动作与写作专注训练的类比。

- 论证方法 :演绎法,从逻辑规则出发推导写作结构;类比法,用体育案例类比写作训练。

分论点4:具体化与细节描写增强文章质感

- 证据链 :“学习好”与“全国模拟考前十”的表达差异;“邋遢桌子”的细节描写(灰尘、杂物等);“奶油浓汤组合”拟声词案例增强现场感。

- 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展示抽象与具体表达的效果差异。

分论点5:多维度思考赋予文章深度

- 证据链 :“死后世界”话题需结合科学、宗教、哲学多视角;“增税”分析需兼顾国民与国家视角;“鸟眼”与“虫眼”结合看感冒症状(微观痛苦与宏观免疫作用)。

- 论证方法 :归纳法,通过不同话题的多视角分析归纳出深度写作方法。

分论点6:情感与故事化表达提升感染力

- 证据链 :诚实表达对口碑不佳电视剧的喜爱引发共鸣;个人护肤体验推荐图书的高互动率;“从偏差值40到东大”的故事起伏吸引读者。

- 论证方法 :案例论证,以具体文章案例说明情感与故事的作用。

六、作品总结与知识迁移计划

核心问题

解决普通人“不会写、不敢写、写不好”的难题,打破“写作需天赋”的误区,指出写作能力可通过系统训练提升,核心障碍在于缺乏科学的思考与准备方法。

解决方案

构建“以读者为中心”的写作理念,通过“输出训练(说写结合)、结构化思考(5W3H、事实判断区分)、细节描写、多视角分析、故事化表达”等30余项具体训练,从思维模式到表达技巧全面提升。

论证路径

以作者18年职业写作经验为基础,结合心理学(ZONE理论)、脑科学(记忆转化机制)、语言学(比喻与拟声词)等跨学科知识,通过大量生活案例(如送礼物、餐馆点菜)、职业场景(如策划书、邮件)类比论证,形成“问题-训练-案例”的闭环论证。

个人启示

写作本质是思维的外化,提升写作需先提升思考质量。“自问自答”“删减废话”等训练不仅适用于写作,更是高效思考的通用方法。诚实表达与读者意识的平衡是持续修炼的重点。

知识迁移计划

1. 工作应用 :

- 撰写报告前先明确读者类型(如领导属“结果导向型”),用“5W3H”填充核心数据,结论前置。

- 邮件沟通中避免“可能”“大概”等模糊表述,用“具体时间+数字+行动项”替代(如“本周五12点前提交3版方案”)。

- 会议纪要采用“事实→结论”结构,如“上周客户投诉3起(事实)→需优化售后流程(结论)”。

2. 生活应用 :

- 朋友圈分享旅行见闻时,加入细节描写(如“老街石板路被雨水冲刷得发亮,转角咖啡店飘出焦糖玛奇朵的甜香”)。

- 给家人写贺卡时,用“故事+情感”模式,如“记得你总说没时间学烘焙(过去),今年生日我报名了亲子烘焙课(现在),想和你一起做草莓蛋糕(未来)”。

- 日常思考中进行“自问自答”训练,如“为什么今天感到焦虑?→工作 deadline 临近+未做时间规划→需立即列出任务清单”。

3. 长期训练 :

- 每日记录1个“生活细节”(如地铁里老人给孕妇让座的神态),锻炼观察与描写能力。

- 每周分析1篇爆款文章的“开头设计”与“读者痛点抓取”方法,仿写1篇同类主题短文。

- 每月撰写“未来简历”,明确写作相关目标(如“半年内掌握职场文书写作技巧,让报告采纳率提升50%”),强化自我形象与动力。

这本书颠覆了“写作靠天赋”的认知,将复杂的写作能力拆解为可训练的具体模块,如同搭建积木般提供了清晰的提升路径。无论是职场人士、学生还是写作爱好者,都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训练方法,将“写作难题”转化为“思维升级”的契机,实现从“不敢写”到“会写”再到“享受写”的蜕变。

随笔|读书当如刨地瓜

文|冯磊

读书是件辛苦的事,不仅耗神,而且费力。

无书可读的时候,感觉无聊;书太多了,又容易产生审“美”疲倦,想逃离书房。

大约二十年前,我曾多次和评论家赵月斌、诗人山东房子对谈。赵比我年长,满腹诗书。他对我说,“抓住一个领域,写下去,别管是诗歌、评论还是其他,要成体系。”

我读书并不系统,写东西都是兴之所至、一挥而就。如今回过头来看,什么都写,最终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朋友聚会或者参加活动,我总是频频摆手:“不行,我真的讲不出什么东西。”

写作需要人指点,读书也是。

今天的书籍浩如烟海,学科分工越来越细,知识更新越来越快。人生也有涯,而出版物不断增多。穷其一生想要做出点什么,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正确的做法是,年少的时候抓住自己喜欢的一个点,努力“啃”上半生,即使谈不上什么成就,也足够在某个领域独当一面。在赢家通吃的时代,专注很重要。

读书和做学问,就像刨地瓜。

三十多年前,我在农村刨过地瓜。远远地见到一根地瓜藤,蔫蔫巴巴地平卧在地上。村人走上前去,一镢头下地,切开浮土,里面是一大堆裹着粉色薯皮的块茎。它们一块连着一块,沉甸甸的,让人兴奋不已——深下去了,一不小心就会刨出点什么,就会有一个惊喜连着另外一个惊喜。

刨地瓜给我的启示是,万不可小看地面上那根不起眼的红薯藤。没准,底下埋藏着点令人惊艳的东西。

陈平原说,读书当如“挖树兜”。就是把别人伐木之后留在地下的木桩、根系清理干净。他的做法是这样的:“选择特定的树桩,顺着树根的走向往四面八方挖,最终形成自己的一张网”……这张网,就是你的见识和功底。

他的“挖树根”论,和我的“刨地瓜”论,讲的可能是一回事。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