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4-30 19:50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王夫之教育思想的文章,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1. 确定文章主题和范围: - 确定王夫之教育思想的核心观点,如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师与学生关系等。 - 明确文章的具体范围,例如可以聚焦于王夫之的某一教育理论,或探讨其在某一历史时期的教育实践。
2. 资料搜集与整理: - 搜集王夫之的著作,如《读通鉴论》、《宋论》等,了解其教育思想的全貌。 - 收集相关学者对王夫之教育思想的研究成果,以便在论述中引用和对比。
3. 分析王夫之教育思想的特点: - 阐述王夫之教育思想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 - 分析王夫之教育思想与其他教育家的异同,如与孔子、孟子、荀子等人的教育思想的比较。
4. 论证结构: - 按照引言、正文、结论的结构安排文章。 -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王夫之及其教育思想的重要性,提出文章的论点。 - 正文部分分段论述王夫之教育思想的核心观点,如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师与学生关系等。 - 结论部分总结全文,强调王夫之教育思想的价值和启示。
5. 语言表达与逻辑性: - 使用准确、简洁、生动的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和写好高教奋进之笔的根本标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我们越是发展,越要回头总结自身特色,于历史长河中找到源头活水,浇灌新时代育人的实践之花,从而增强中国的教育自信。
为何重拾致用文化育人传统
致用文化、笃行文化是儒家文化的一种传统精神,培养了一大批致用、济世的人才。19世纪末、20世纪初,虽国势衰弱,但一批仁人志士,或襄助洋务,或编写读物,倡导“为国求学、努力自爱”等爱国强国理念,至今影响深刻。
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时代化转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坚持经世致用原则,注重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对个人、社会的教化同对国家的治理结合起来。致用文化造就人格独立、经世致用、修身养性的精神内核,这些精神内核充分体现致用文化育人、树人和教化人的文化特质。今天,我们有必要挖掘经世致用文化在当代的育人价值,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核,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致用文化及育人传统需要回应育人的时代性和现实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强调,要深入研究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视察北京大学时进一步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指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弘扬致用文化育人传统,对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促进作用。
弘扬致用文化育人传统,有助于增强教育自信。高校理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中华文明中寻根溯源,从时代的主流价值中寻找文化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兴学育人,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从传统文化精神命脉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出发,厘清中华民族教育复兴路径,为把握当前教育发展大势、坚守教育自信提供借鉴。
什么是经世致用文化
“致用”一词,原意是“尽其功用”,源自《左传·庄公二十九年》的“火见而致用,水昏正而栽,日至而毕”。《易·系辞上》有言,“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这里的“致用”,指物用的层面,后来词义转变为思想付诸实践,“读书务明理以致用”,并演变成为一种儒家文化的传统精神,注重实用、排斥虚华,以经世致用。《魏书》中说,“君子行礼不求变俗,因其所宜,顺而致用”。这些“致用”之“用”,更多倾向于儒者治国治民的层面,带有孔门“致其道”的经世意味。宋明以来,经世致用思想为广大知识分子所倡导,成为“实学”,提倡“求真才”。明末清初涌现了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一批经世致用思潮的杰出代表人物。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的精神就是“明道救世”,认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至清中后期,中国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实学”的讨论超越传统儒学的范畴,倡导“有用之学”,所针对的是在“中西起衅之时竟莫无一策”“有见用之时而不具有用之才”的局面,追求西学学以致用的目标。如张之洞主张“中学考古非要,致用为要”,提倡“词章读有实事者”“地理考今日有用者”。严复以“处危亡之秋”作为立论的语境,提出“求才为学二者,皆必以有用为宗”。至此,“急务西学”乃“图强之要素”,成为当时社会精英的共识,建议学堂内“宜研究西学,取西学之长,补中学之短”,经世实学成为晚清学界的主潮。
致用文化指面对现实,以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为中心,运用古今中外之学为当前现实服务,力求实事求是的一种人文精神和学风。致用文化的精髓在于“用”,包含倡实学、做实功、求实效三个层面的范畴,实学是经国济民的经世之学,实功要做到知行合一,实效指能够解决社会问题,强调关注社会现实,运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经邦济世安民。
经世致用文化当代的育人价值
致用文化直面时代之问,推动新学新政传播,其“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等核心育人价值观念具有社会现实意义,历久弥新。
“勇于任事,务当世之务”的育人宗旨。致用书院是福建地区书院史上唯一用“致用”命名的书院,以“经世致用”为办学主张,是中国传统儒学文化在晚清列强入侵和社会动荡的急剧变革背景下育人理念的践行和创新,目的在于“补救时艺之偏”。致用书院一改当时大多书院崇尚八股文风的教育方针,“榜其堂曰致用,崇实学也”,秉承“通经致用”思想,通过“明体达用之学”的教育,培养实用人才,引领全国革新思想风气之先。致用文化倡导人才培养服务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自觉意识、担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至今仍值得传承。
注重品格,以德育人的“致用”人才观。致用书院重视生徒的品行修养,招生时首重品行,后讲求学问,不“以文字为去留”,“如有砥行立品笃志好学者,必当随时察访,送院肄业”。致用书院生徒张亨嘉担任京师大学堂首任总监督,成为晚清著名的史学家和教育家,将学以致用理念发扬光大;力钧悬壶济世的同时,创办福州东文学堂等学校,是晚清著名的医学家、藏书家和社会活动家。陈衍、林纾、何振岱、黄增、高凤谦等皆曾求学于致用书院,主动开眼看世界,身体力行致用文化。德才兼备、入世实用的“致用”人才观为人才培养提供实践经验、历史坐标和参考价值。
不拘门户之见,唯教学相长的育人方法。致用书院在治学上宗汉为主,道德修养兼学程朱。这种汉宋兼采、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的学术精神,培养了众多不拘一格、有体有用的经世致用人才。书院学生撰写了一批实用性的论文,如力钧的《书桓是广义》等。致用书院还采取教学相长的自学研究模式,生徒以自学研究为主,学习过程中“如有经史疑义就正于山长”。史载第二任山长郑世恭教学即“治一经毕乃易一经,治史治小学,命题皆按卷第择其有疑义者,以为教者。学者由此可以相长”。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师生之间亦师亦友,关系融洽,学问见长,值得我们今天效仿。
(作者系三明学院致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本文系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暨三明学院科学研究发展基金课题“三明学院章程实施动力机制研究——基于制度变迁论与文化传播力的双重视阈”成果)
## 引言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晚年隐居于石船山,后人称之为“船山先生”。他是明末清初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和哲学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王夫之的思想不仅在当时引起广泛关注,也对后世的哲学、文学和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将全面探讨王夫之的生平、思想、学术成就及其历史地位。
## 一、生平与时代背景
王夫之出生于明朝末年,正值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时期。彼时,明朝的衰落与清朝的崛起交织在一起,国家的动荡对王夫之的思想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夫之的家世显赫,其父王骥是明代著名的进士,家庭的文化氛围为王夫之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在青年时期,王夫之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屡屡未能如愿。明朝灭亡后,他选择不仕于清,转而隐居,致力于学术研究和哲学思考。他的隐居生活使他能够更深入地探讨儒家思想,并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批判和反思。
## 二、思想体系
王夫之的思想体系以儒家为基础,融合了道家和佛家的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哲学观念。他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 1. **心性论**
王夫之认为,人的心性是理解世界和自我认识的关键。他强调“心”的重要性,认为心是万物之本,是人类认识真理的起点。他提出“心即理”的观点,认为心中所思即是理,心的状态决定了人的行为和道德水平。
### 2. **性善论与性恶论的辩证**
在性善与性恶的讨论中,王夫之持有较为复杂的观点。他承认人性中存在善与恶的对立,但更强调后天环境对人性的影响。他认为教育和社会环境能够塑造人的品德,倡导通过良好的教育来引导人们向善。
### 3. **实践与理性结合**
王夫之反对空谈理论,主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道德和伦理。他的这一观点对后来的教育理念和社会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 4. **对历史的反思**
王夫之对历史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历史是理解现实的重要依据。他在《船山遗书》中对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强调历史的教训对于当代人的重要性,提倡以史为鉴。
## 三、文学成就
除了在哲学领域的贡献,王夫之在文学上也有着卓越的成就。他的诗文风格独特,兼具豪放与细腻,深受 contemporaries 的推崇。王夫之的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与思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变迁。
### 1. **诗歌**
王夫之的诗歌作品数量众多,题材广泛,涵盖了山水、咏怀、时事等多个方面。他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尤其擅长通过自然景物表达个人情感。他的诗作在形式上继承了唐诗的传统,同时又融入了个人的独特风格。
### 2. **散文与评论**
王夫之的散文作品同样引人注目。他的散文语言简练、思路清晰,常常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评论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他的评论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很高的思想深度,常常引发读者的深思。
## 四、历史地位与影响
王夫之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不可忽视。他不仅是明末清初的重要思想家,也是后世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对清代的士人、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儒学的复兴过程中,王夫之的理论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 1. **对后世儒学的影响**
王夫之的思想在清代儒学复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心性论和实践论为后来的儒家学者提供了新的视角,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在清代,许多学者开始重新审视王夫之的思想,认为其对传统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2. **对教育的贡献**
王夫之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主张通过教育来塑造人的品德和道德。他的教育理念影响了后来的教育实践,特别是在清代的书院教育中,王夫之的思想被广泛传播和应用。
### 3. **文化传承与创新**
王夫之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贡献同样不可忽视。他在文学创作中融入了个人的思想与情感,使得传统文化在他的笔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他的作品成为后世研究明清文学的重要资料。
## 五、总结
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思想和作品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他的哲学思想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思考与探索,也深刻影响了当时的社会与文化。他的文学成就则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作为“船山先生”,王夫之的名字将永载史册,成为后人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对象。
在当今时代,王夫之的思想依然具有现实意义。他对心性、实践和教育的思考,为我们理解自我、社会和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视角。通过对王夫之的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能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应对复杂问题的智慧。#历史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