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2 20: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的读后感要围绕马克思主义的哪个方面展开,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
2. 结构安排:一篇好的读后感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背景和主要内容;主体部分重点阐述你的感受、理解和思考;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
3. 逻辑清晰:在论述过程中,要确保观点明确,论述有理有据,条理清晰。避免出现前后矛盾、逻辑混乱的情况。
4. 结合实际:在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时,要结合实际生活、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5. 语言表达:读后感作文的语言要准确、生动、流畅,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同时,注意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6. 引用适度:在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观点时,要注明出处,避免抄袭。引用内容要适度,过多引用会削弱文章的原创性。
7. 观点独到: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要力求独到,避免与他人雷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社会的价值;探讨马克思主义对个人成长的影响;结合实际,提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认识等。
8. 展现情感:
点击 “宣 讲 家 网” 可以订阅!
从2019年6月开始,党中央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对此,我们将从理论史角度入手,解析李大钊先生《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这一经典著作,通过深入探讨其深刻内涵、内在逻辑两个方面,论证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以及使命所在,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完整课件(PPT)
作者:中共重庆市委党校教师蒋成会,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建部教授张荣臣
2020年第2期《求是》杂志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对于全党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战胜风险和困难,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历史和实践证明的科学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总是从主观出发而不是从客观出发,总是从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种隐秘的理性,即从某种精神因素出发去解释历史事件,说明历史的发展。这样做的结果,不是曲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恩格斯1883年在马克思墓前的这个讲话十分精辟地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科学的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为人们提供了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路线,它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揭示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我们在看待、分析和处理问题时就会更加全面、更加客观、更加符合实际、更加智慧、更加接近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尽管诞生在一个半世纪之前,但由于它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被历史和实践证明是科学的理论,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
灵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深刻改变中国社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党内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认识存在教条主义问题,没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导致出现“左”、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灵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对中国革命作出了科学分析和预见,最终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灵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努力奋斗,战胜一切内忧外患,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广泛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开启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带领人民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我们党在实践中不断“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些重大历史性课题,也都是正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结果。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能动推进各项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在《求是》杂志上的这一重要文章是他2013年12月3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讲话的主要部分,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回顾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历程,由衷感到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执政,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着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依然要推动全党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依然要推动全党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学习的目的,就是更好认识国情,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
一是坚持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态度正确认识中国的国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显示。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所处的时代坐标,为我们认清基本国情、把握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出发,主动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这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迫切需要。
二是坚持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态度不断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运用好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要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来部署各方面改革,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提供强大牵引,更好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既要解决好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的问题,又要解决好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的问题,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三是坚持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态度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遵循历史唯物主义这一观点,我们党提出了群众路线,并把它作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群众工作,将党和群众的关系,比之如鱼水,喻之为血肉,视之为种子与土地。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成就,都是通过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奋斗取得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事业能不能顺利发展,关键就在我们党能不能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能不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们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着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