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2 23:26
写作核心提示:
标题:撰写读后感作文时注意事项
正文:
读后感作文是对所读书籍的感悟和评价,它不仅是对作者文字的解读,更是读者与文本、作者心灵交流的体现。以下是在撰写读后感作文时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
1. "理解书籍内容": - 仔细阅读书籍,确保对故事情节、人物性格、主题思想等有清晰的认识。 -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如叙述方式、人物塑造、语言风格等。
2. "明确写作目的": - 确定你想要通过读后感传达的主要观点或感受。 - 明确是批判性分析、情感表达还是知识分享。
3. "结构清晰": - 采取合理的结构,如引言、主体和结论。 -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书籍的基本信息,引起读者的兴趣。 - 主体部分详细阐述你的观点和感受,可以分段论述。 - 结论部分总结全文,重申主要观点,并给出自己的评价。
4. "观点明确": - 在作文中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模棱两可。 - 支持你的观点时,要有充分的论据,如书中的具体例子、作者的观点等。
5. "语言表达": - 使用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 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保持作文的正式性。 -
来源:【中国教育报】
从2009年出版《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到《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再到2024年出版《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校长》,跨越了15年的漫长岁月。这3本专著的出版,是闫学校长研读和践行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思索与记录。
有7年时间,我有幸追随闫学校长,曾与她在两所学校共事,亲眼见证了在她的引领下学校发展的历程,因此,当我捧读这本《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校长》,心中不由得感喟万分——书中呈现的案例是如此鲜活而熟悉,那些观点也不仅仅是口号,而是她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身体力行。
闫校长在此书开篇就亮出了校长要成为“教师的教师”这一主张,她十分认同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那就是反对校长把自己当成行政干部,而应该把主要精力和时间花在教育教学上,校长自身不仅要成为有威信的、博学多识的教师,更要为教师提供切实的教学指导与帮助。这些年,学校工作面临很多挑战,但她总能抽出时间来到课堂,面对面指导教师如何采取有效策略突破学习的难点和重点,甚至每个学期她都会亲自上示范课,供教师们观摩研讨。她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始终坚定不移地将自己置身于课堂教学,率领教师们聚焦教育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展开研究。
记得我在执教《忆读书》《穷人》等课文时,闫校长不仅会对文本解读、学习活动设计给予切中要害的指导,甚至针对我在课堂上的过渡语以及评价语也提出细致建议。她常常提醒我,课堂教学要以学生思维发展规律为着眼点,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放在重要位置。她向我介绍苏霍姆林斯基倡导教师写作教育日记的做法,也鼓励我多写教育日记,以提升自己研究的眼光和能力。后来,在闫校长的指导下,我先后出版了《中国孩子的朗读手册》和《语文读出来》这两本书,书中很多内容就来源于那些教育日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这是我教育工作的一个信条。”这句话时刻鼓舞着闫校长,她做校长11年,历经不同的学校,但不管在哪所学校,推动阅读始终是她校长生涯的主旋律。她希望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把学校打造成为书籍的王国,让书籍照亮校园的每个角落,她常常说:“让美好的书籍与童年相遇。”在《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校长》中第三辑,闫校长详细阐述了在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如何进行校园阅读主题馆的空间打造和班级图书馆的建设,以及“擦星”儿童阅读课程又是如何创生与实施的。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她对儿童阅读的痴迷与热爱。尽管她先后担任校长的几所学校发展背景不同,办学条件也不太一样,但她似乎有一种特殊的能力——总能把学校阅读馆打造成学生最向往的地方、一个让学生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她在不同学校打造的儿童阅读馆都是学校最迷人的空间之一。但我知道,其实她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能力”,归根结底都源于她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念的坚定信念,源于她对书籍本身的深厚情感。
事实上,闫校长不仅有信念和情感,更有坚定不移的行动:20多年来,她作为“擦星”儿童阅读课程的主持人,不断带领教师进行课程实施样态的多维探索,一起参与并制作课程资源包,使得课程体系愈发完整、立体;与此同时,她带领团队教师在各种网络平台、报纸杂志持续发布阶段性研究成果,一大批优秀教师成长起来。而我,作为她特级教师工作室的学员,也有幸成为得到她帮助和指导最多的青年教师之一。
不仅学生要阅读,教师也要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把阅读看作人生获得幸福的必要元素。同样,闫校长也一直倡导“读书就是生活”的理念,她曾说:“优秀教师是读出来的,通过大量的高品位的阅读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是一个教师成长最关键、最根本的要素。”在不同学校担任校长期间,她都一如既往地把教师阅读作为校本研修的重要板块,成为助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她借鉴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做法——“让每位教师都登上学术舞台”。在我担任学校教科室主任时,闫校长每学期都会指导我拟定校本研修计划,将教师阅读论坛等作为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根据研究主题给全体教师采购书籍,并帮助教师制订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阅读计划。在每周的校本研修时间,主讲教师向全体教师介绍近期正在读的书,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而这样的模式,如今已成为我校每周校本研修的固定板块。
阅读《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校长》,让我们清晰地看见闫学校长受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影响下,在课程建构、教师培养、校园文化、家校协同等众多方面的有力行动,正如她在此书的序言中所说,她的校长生涯始终聚焦在重要而美好的事物上,始终着眼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我相信,当广大教师、校长走进这本书时,一定也能感受到这种力量的鼓舞,并有所行动。
(作者:陆智强 单位系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杜甫小学)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把一切献给党》是吴运铎一生的真实经历。吴运铎出生在穷苦的工人家庭。在苦难的童年里,就已留下了革命的血的记忆。由于家里贫穷,十四岁就下煤窑做苦工,煤尘、瓦斯、地下水几次要吞噬他的生命。北伐战争后国民党叛变革命,工人武装被镇压,失学的吴运铎当工人的梦想也破灭了,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担,挑煤、捡炭渣,但没能养活家人。后来。他一家人逃难到湖北,仍在矿上,却是暗无天日的学徒生涯,当工人却没有机会和条件学习与机器相关的知识,一切只能靠自己一点一滴地积累。战乱的时代给了他觉悟的意识,也为他得到锻炼、发挥才能创造了条件。
但是,书中更多的是讲述了他在革命队伍中的锻炼成长。抗日战争的爆发给了吴运铎一个全新的生活理想。工人们觉醒了,吴运铎更进一步认清了受压迫的原因,明白了革命是惟一的出路。吴运铎毅然参加了革命,一九三八年,他投奔了新四军,尽管这支队伍非常困难,不仅缺衣少食,而且缺少武器,但是他决心永远跟着党。从此,为了消灭敌人,他开始了与枪炮制造紧密相连的一生。这是一个战士的成长史,也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思想发展史,“把一切献给党”是一个在战争中浴血奋战的共产党员的心声。吴运铎的一生与我军、我国的枪炮制造史一起走过,当他被派到修械所当工人以后,他和战友白手起家,靠着师父传授的本领,他学会了修枪,又经过不断实践、探索,终于造出了自己的步枪、平射炮等很多武器。他在革命队伍里,为了制造武器不顾一切地苦打死拼,负伤流血,再所不惜。他三次负伤,左眼、四根手指和腿被炸坏,但他依然在病床上研究新武器。他原来是个文盲,后来却成了掌握现代科学的军工专家!读到这里,我怎么能不被他的顽强刻苦所感动呢?
我读完了这本书,感受到了吴运铎同志的坚强和勇敢!他刻苦顽强的精神,实在令我感动!从他身上,我懂得了什么叫把一切献给党?这不是一句空话,它是有具体和实在内容的!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依然要坚持“把一切献给党”这个伟大的信念,我一定要抱定了为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而奋斗的目标。
在这本书中,我还深刻体会吴运铎同志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对事业孜孜以求的精神。荀子云:“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吴运铎同志正是有那种超乎常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才使得他在研制武器弹药的过程中不怕屡次失败、不怕身体伤残、不向挫折和困难低头,而是勇敢地面对困难、战胜困难,创造辉煌。
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不可能都是铺满鲜花、一帆风顺的。每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会想起吴运铎那高大的形象,想起他那种面对困境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精神。
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今天,吴运铎的无私奉献精神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有着更强的现实性。因为,我坚信,时代终将证明,把一切献给党的人生,是无限价值的充实而多彩的人生。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和本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我们应多阅读红色的书目,体会这写书中人物的伟大形象,他们的伟大的精神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作用。
党是一面旗帜,是一盏明灯,无论我们在什么地方,都要为人民竖立楷模,都要努力履行好党赋予我们的责任义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党旗增光添彩。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