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4 11: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读后感片段的作文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 - 确定你的读后感要围绕哪本书或哪篇文章的核心内容展开,确保主题鲜明。
2. "结构清晰": - 采用清晰的结构,如引言、主体和结论。 -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书籍或文章的基本情况,引起读者的兴趣。 - 主体部分详细阐述你的感受、观点和思考,可以分段落讨论不同的观点。 - 结论部分总结全文,重申你的主要观点,并可能提出一些后续的思考或行动建议。
3. "内容充实": - 选择具体的事例或引用原文中的关键句子来支撑你的观点。 - 避免泛泛而谈,尽量让读后感内容丰富,有深度。
4. "观点独到": - 尽量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避免与他人雷同。 - 分析书中的主题、人物、情节等,提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
5. "语言表达": - 使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使文章语言生动、流畅。 - 注意语法和拼写,避免出现低级错误。
6. "客观公正": - 尽量保持客观,避免主观情绪的过度渲染。 - 对于书中的不足之处,也应公正地提出,并给出合理的解释。
7. "逻辑严谨"
编者按:用阅读积蓄力量,以文字期待新生和希望,把生活过得更有意义。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发起了“心不隔离,你在读什么书”主题征文活动,致敬一往无前的你。来,让我们感受你的心声。
把栏杆拍遍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这是少年豪气之词,亦是青年担当之勇。”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疫情期间,拜读无数文章,或阳春白雪,或下里巴人,读罢《把栏杆拍遍》,却觉如醍醐灌顶,酣畅淋漓。
吸引我的首先便是这个“把栏杆拍遍”的书名,喜爱辛词的我只看这一句就想到了我追求了多年的偶像——“辛弃疾”,那个以笔为剑、书写豪情的顶天立地的七尺男儿,那个“铁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的怀才不遇的大将军……
捧起书来细细地读,发现了自己对于稼轩一些未关注到的地方,不由得衷心佩服梁衡先生,他对人物的理解堪称深刻入骨又颇有独特之见。他道辛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确实如此,稼轩正是由落脚点在现实中的无助痛苦才煎熬成了那悲壮的词句,而梁衡先生能体察至此,亦是基于他“我曾专门到南京寻找过这个辛公拍栏杆处,但人去楼毁”的求实精神,这样的作家写出来的文字,怎么能不深刻动心呢?这样的散文作品才经得起岁月的涤荡、时代的打磨,屹立不倒。
再次凝视那位英雄,国家危难时被调来用几天,有诽谤之言,则弃置几年,这种来来回回便是他一生的节奏,称之为苦难已不够,那是一种万蚁蚀心的悲痛,他弄不懂,也不想懂。“辛弃疾”他没有多少身体疾病,只有一块心病——“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他无时无刻不想着国家,想着人民,才能之于人很重要,百姓之于君很重要,辛弃疾之于南宋又何尝不是一味良药呢?只是没人懂他,只恨报国无门。淋漓尽致的笔法下,稼轩跃然纸上,身着锦袍,心系家国。
何为散文?何为文字的力量?这些在梁衡先生的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或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或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诸葛亮,或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李清照,再或是“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柳永柳三变……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首首荡气回肠的诗词,一篇篇耐人寻味的故事在脑海中如幻灯片似的放映着,心灵在动荡乱世中穿梭,目光在沧桑历史中徘徊,早已封尘于历史的点点滴滴被梁衡先生用一支笔勾勒出来。
《觅渡,觅渡,渡何处》简单的一个开头——“常州城里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的纪念馆我已经去过三次”已使我敬服,且不说那下文的深刻描写与人物刻画,且不说那修炼而来的写作技法,单就这一项实地考察,我们写作人又有多少能做到如此呢?从1990年起,实地三次,翻阅历史资料无数……
想着我或许为积累作文素材的目的而来,总觉得对不住这些美到人心坎里的文字。曾几何时,我写作文半个小时憋不出一个字来,便胡乱应付了事,这便是我们的文章平平,像流水账一般的根本原因了吧。不看生活,凭“度娘”资料,没有求实进取的心,终究不会有好的作品。“文章便是‘扎根在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文字”,只有深刻体察生活,关注生活,在生活中留意生活,才能成为书写妙笔的佳人。
通篇读下,瞿秋白先生伟岸的身姿在我的脑海中闪烁,熠熠生辉。英雄有着柔弱的身体,不柔弱的骨头,他没有像同年代的梁实秋那样搞纯文学,而是带着自己一身才情上了搏杀的战场。“作为领袖,人们希望他内外都是彻底的鲜红,而他却固执地说:不,我是一个多重色彩的人!”这是他追求真实与内心宁静的写照。“他在《多余的话》里一再表达他对文学的热爱。他多么想靠上那个码头。但他没有,直到临死前的那一刻他还在探究生命的归宿,他一生都在觅渡,但到最后也没有傍到一个好的码头,这实在是一个悲剧。”字字逼近秋白人性的最高境界,他是一个艺术家,也是一个中国人,而在国难当头的时刻,他选择了后者的身份,并为其抛头颅洒热血。
这就值得我们每个青年停下来思考一下了,喧嚣的社会,繁闹的人群,我们青年之责任又是什么呢?稼轩忧国忧民却报国无门,“为赋新词强说愁”,瞿秋白出生乱世,为取得革命的胜利献出宝贵的生命……现今,在这个和平的年代,已不再过多要求我们出生入死,我们青年更应有“今朝唯我少年郎”的满腔热血!记得国产电影《无问西东》里的经典名句:“倘若天下安定,我等愿渔樵耕读,江湖浪迹;倘若盛世将倾,深渊在侧,我辈当万死以赴。”句句铿锵,这是少年豪气之词,亦是青年担当之勇。
时代潮头,不堕声色,心当擎云。新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2020年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刻,我们青年不应一味地安于和平现状,而应该向梁衡先生学习,学习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文字为民,做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应当向稼轩学习,学习他“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报国之志,做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亦应当向瞿秋白同志学习,学习他“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的男儿担当,争做时代的弄潮儿。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有我们“认识”的古代名人,有我们渐渐淡忘的近代名士……他们正在等着,想要与我们进行一场灵魂上的促膝长谈。
作者:王伟 莱州市第一中学高一四班
编辑:曾繁华
手术中的陶勇 资料图片
2020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眼科医生陶勇遭遇恶性伤医事件。经历生活激变与生命顿挫的他,在以新的姿态重新出发时,与好友李润共同推出随笔集《目光》(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20年10月出版),讨论人生、重审生命,从而让人生变得更有意义。作者心向光明,通过思索生命意义、人性价值、职业信仰、生活信念的文字,为人生“赋义”,以真诚而有深度的生命沉思,化解突发性事件带来的心灵冲击,从职业使命感、责任感出发,将自我与社会相连,捧出心灵,呼唤良知与爱,召唤每个人寻回对生活的初心、对光明的憧憬、对信念的持守。
《目光》字里行间显豁出一个光明的心灵世界。作品带着生命的体温,展现良知的道德光芒,提供了有价值的“反伤痕”书写,反衬出面对世界“撒娇”的“疼痛文学”的狭隘与肤浅。曾经的“伤痕文学”带着强烈的责任感反思历史,呼应社会、文化转型中的重要命题,以理性的姿态省察个人命运,蕴含着深广的社会意义和丰富的心理内容。而今天所谓拥抱“后现代”、去深度化的浅俗性流行写作当中的“新伤痕”书写,则是“娇惯的心灵”以精神后撤的姿态,在大时代里营构无限放大自我的“小时代”,顾影自怜,渲染个人生活的不如意,反复咀嚼“精神剩余物”,呼疼喊痛。书写者将个人与总体性的社会结构“脱嵌”,把“意义”流放到生命的废墟,放弃对“精神高地”的攀登和对生命韧性的磨炼,用空洞的抒情、虚无的腔调来为个人犬儒主义的生活姿态张目。《目光》与这样的写作形成强烈的反差——不仅是文笔上的,更是写作者自身的精神高度、生活态度上的。
自始至终陶勇没有沉溺于创伤性事件之中,而是诚恳地对生命中关键性节点、启示性片段进行回溯,重新探究其中的意义。正如哲人所言,“苦难是美德的机会”。特殊经历给了美德现身的契机,也彰显出将自我从生命的意外中超拔出来寻求超越之道的个体心灵质量,以及这种心灵境界与时代的进取精神相匹配的高度。
作者超越一时之遭际的进取姿态,在于面对生活的重击不退缩,不因暂时性的生命处境、偶发性状况而否定职业选择的意义、恒久的人生价值,而是从生死场上走一遭的经历当中,正视生命的短暂与脆弱,明确“向死而生”的意义。他坚信要从有限和短暂当中寻求无限和永恒,不是在人生终点处悬想一个最完满的结果作为人生展开的前提,而是要把目的论化为“过程论”,珍惜生命,把人生意义的寻得和确证放在过程展开的每一个时刻去实现——“人在这世上走一遭,过程远远重于结果,而这个过程的意义就取决于自己的价值观”。陶勇价值观的核心是,人生正是在于对“意义”的追寻,对于“价值”的成就。实际上,古往今来的无数贤哲已经证明,探求“意义”的冲动是推动人生发展的强大的内驱性力量,而作者愿意以这样的驱动力发动人生引擎,将自己的生命之河引向宽阔的境地。陶勇深信问道、闻道、求道、守道,可使我们的生命变得丰盈、宽厚。他在书中反复申明对于哲学的兴趣:“站到哲学的高度,你就会找到解读世界之符咒。”超越具体和有限,超越现象的碎片,在更高处去理解生命、看待医学。
尽管作者未必在形而上之思的层面达到了最强的穿透力,然而这种努力是真诚的,并且也确实提升了生命的境界,这从《目光》的生命之思与抒情之诗中都能体会到这一点。随笔集中每一章的后面都附有简练、明晓的小诗,或呼应或强化正文内容,一同涂抹出斑斓、缤纷的心灵色彩,以抒情的笔调向世人表露出一个点亮心灯前行的人与世界遭遇时灵魂的回声。从这回声里可以再一次听到陶勇的自白——关于人生的意义、关于生命与道的深刻关联——生命不是在人与人的对立中显示出独特,而是因理解而兼容。“背着行囊/也要看遍乌云散尽后的美丽……生命是一场旅行/一路寻找价值和意义”。这意义就是从医者认清“医生所能带给病人的希望,不只是解除病痛,还有在生死之间的一种期待”,他愿意用全部的生命时间和生命力量去托举这种期待;这意义就是以“苍生大医”为最高的自我期许;这意义就是不放弃——“他们没有放弃我,我焉能放弃他们”。作者坚定地在书中“明志”:“我的‘道’就是我的事业,我热爱它,它也能带给我愉悦和价值感。”他将人生的意义、医学与自我的生命贯通起来,三者形成彼此支撑的三维坐标,从而奠定人的存在之基。
由于作者把生命的逻辑重音放在“意义”上,他就彻底地把那种将生命工具化,以物质的占有、享乐的获得、巨利的牟取为生命尺度的价值观驱逐到人生的“原野”之外。作者的目光如何注视,或者说他怎么去看,用什么依据、标尺去看,显示出《目光》的价值。作者的目光并不在物质世界的声色上流连,人,尤其是等待救治以重新拥抱生活的病人以及精神生活、精神形式的发展,才是他深深凝眸的所在。比起因物质而发起的有限游戏,他倾心于因精神而发起的无限游戏。无限游戏不是为了终结而开始的,恰恰是为了延续而展开的,它“持续带给人一种使命感”。在陶勇看来,医学正是这样一场无限游戏。实际上,为医学而奉献的人生也是无限游戏的一部分,生命的意义在其中获得无限延长的可能性,而人的精神也在对“无限”的投入中得到真正的扩充和发展,由此不断接近“人类群星闪耀时”的高远。作者的“目光”所蕴含的价值评判,摆脱了工具理性的思维钳制和物质主义对人性的束缚,体现出开放的心灵对于价值的估量以及正念的力量。作者不以财富追求作为人生价值的体现,不将金钱与幸福画上等号,发自内心地肯定从利他当中感受到的真切幸福——为病人捐款捐物令人有幸福感,为病人解除病苦亦是如此。他用个人的经历和感悟昭示一种值得度过的生活。他在《目光》里提供的启示不是由“空洞的理念”派生,他也无意于向读者说教,他的“信”皆来自他的生活实感和生命经验。因此,作者的评判和“所信”对于读者来说就格外具有说服力。
《目光》所彰显的进取的生命姿态,还在于作者“用心”看见,因而心生光明。作品用温润的情感浸润理性平和的叙述,娓娓道来,情理皆入人心;文章不诉诸激切的倾诉呼喊,却富有心理深度。《目光》里的目光实是多向度的“看见”。个体既见自我,也见众生、见天地。作为医生,陶勇以仁医之爱看见病人的病苦,看见他们生的坚强和热爱生命的勇气。他专攻专业难度高的葡萄膜炎领域,希望以自己的努力为那1%的世界带去光明,他恪守与医学所定之约,一约既定,万山难阻。他对小岳岳这样病情复杂的病人不抛弃、不放弃,精心治疗,为了1%的可能性竭尽全力。他为从小罹患眼部肿瘤的天赐及其父亲同病魔搏斗的韧劲与达观的生命态度所动容,他喜爱因白血病而导致严重眼病的小病人薇薇的阳光可爱。他为病人付出,也从病人那里收获爱,更从他们那里得到最有力的生命启迪。当陶勇一度成为病人的时候,他看见的那些人和他们的生命热力化为他自身重建心灵的精神资源。于是,“看见”成为双向的照见,目光点亮了人与我的心灵之光。注视他人与事物,“就是把自己置于与它的关系之中”,陶勇见病人、见众生的目光建构了正向的对人我关系、医患关系的认知。首先是信任,以人对人的生命“同情”建立信任。其次是将他人的生命存在、他们面对病症的生活反应作为认识自我和反省自我的参照。或者说,因为“看见”,更着力省察自身,获得对自我的深度认知,培养对于生活和生命的定力,以换位思考的方式理解大医精诚的境界——如果医生在治疗的同时,尽可能地去关爱患者的心灵病苦的话,那么希望和爱就会离我们更近。
《目光》如同这样一种目光,清澈、坚定。作者理性而不乏温情地审视人与我之间的关系,把无穷的远方等待光明希望的人们视为自我的使命,他深沉地反视自己的生命来路与命运,从生活的考验里更加确定信仰与爱对于生命的意义,决定更加勇敢地面对世界写下“活着”这首属于医者的生命之诗。(作者:叶李,系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