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4 12: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四年级作文科验观后感的作文,以下是一些注意事项:
1. "明确主题": - 确定你的观后感是围绕作文科验的整体感受、某个具体环节的体验,还是对作文评价标准的看法。
2. "结构清晰": - 开头:简要介绍作文科验的背景和目的。 - 主体:详细描述你的观后感,包括对活动过程、评价方式、个人表现等方面的感受。 - 结尾:总结你的收获和体会,可以提出一些建议或展望。
3. "内容具体": - 描述具体事件:详细叙述你在作文科验中的所见所闻,如活动流程、教师指导、同学互动等。 - 分享个人感受:结合具体事例,表达你的真实感受,如兴奋、紧张、收获等。
4. "语言表达": - 使用恰当的词汇: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语言水平,选择合适的词汇和句式。 - 避免口语化:尽量使用书面语,使文章更加正式和规范。 - 逻辑清晰:确保句子和段落之间有逻辑联系,使文章读起来流畅。
5. "观点明确": - 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作文中明确表达你对作文科验的看法,如你认为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 适当引用:可以引用一些名言
新四军陈列馆观后感(修改后)
“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扬子江头淮河之滨,任我们纵横的驰骋……”每当我听到这铿锵有力,慷慨激昂的战歌,思绪万千,不禁感怀:今天,我们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啊!(以军歌开头吸引读者,再由歌引发感想,直抒情感!畅快淋漓。要学会运用了引用、抒情。)
阳春三月,莺歌燕舞。(环境描写烘托气氛。)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淮南新四军纪念林,同学们参观了新四军陈列馆,瞻仰了革命先烈和伟人遗像,认真聆听着讲解员的介绍,“南昌建军”、“韦岗杀敌”、“皖南事变”、“黄桥决战”……我们听着前辈的故事,端详着一幅幅图文资料和一件件文物,不禁让我潸然泪下(心情描写:感动)。(本段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简要概括观感的内容及背景,点明引发情感的感点来源。)
我仿佛看到了在那烽火连天,战火纷飞的江淮大地上,新四军将士英勇杀敌的情景,淮河两岸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浸染着烈士的鲜血,都是新四军将士为了争取中华民族自由独立的历史见证。他们牺牲了,而我们的民族自由了,国家独立了,人民解放了,我们幸福了。(通过想象,运用排比直接抒情,点出感点:他们牺牲了,我们的民族自由了,国家独立了,人民解放了,我们的幸福了。)
走出陈列馆,我心情十分沉重。如今,有些人崇洋媚外,玷污革命烈士,干着损人利己的勾当,他们都将会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门前静静屹立的飞机大炮,虽已刷上鲜艳的亮色,但那被鲜血染红的泥土却让我永远难忘,我坚信:新四军精神世代相传,薪火不断。(联系实际,明确指出出现的社会现象,并予以讽刺。进一步议论,不忘过去,不忘革命精神。——这是观后感或读后感不可缺少的内容!!!,没有这一段内容,就不是观后感或读后感!!!)
蓝天白云映衬下的烈士墓碑,巍然屹立在青山绿水之间(环境描写衬托纪念碑的雄伟高大,表达对革命烈士的敬仰之情)。我和同学们举起右手,庄严地宣誓:“我爱中国共产党,我爱中国共产党……!”爱国爱党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我们付出真真切切的言行,我们都是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我们强大了,国家才会更加强大。(联系实际,联系自己,进一步升华主题!——这一步必不可少!)
我们应该怎么做,才无愧于革命先烈?才对得起当今的幸福生活?我们只有听党的话,跟党走,勤奋学习,为中华之复兴而刻苦读书。(设问结尾,表明自己的态度,再次升华中心思想。)
【原文】 新四军纪念馆观后感。
阳春三月,阳光明媚,我们伴着春风来到了新四军纪念馆。
经过了很长的路程后,我们终于来到了新四军纪念馆。一进门就可以看见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伟人的全身铜像。我们听着前辈的故事,看着前辈们战斗的老照片,不禁让我潸然泪下。 在陈列馆的门口。就是新四军战士们用过的飞机大炮,虽然他们已经染上了鲜艳的颜色,但他那被鲜血染红的地方还是让我忘不掉。(议论事情用得好!!!)
“我爱中国共产党,我爱中国共产党…….”我们站在烈士们的墓碑前。一遍又一遍的宣示着! 我的眼泪止不住的流了出来,我们的美好生活难道不是前辈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最后,我只想说:“勿忘国耻,爱我中华”!
【评析】存在很多,第一次写观后感,写出这些,实属不易,毕竟这是议论文,太难写了。
1、 字数不够!
2、 点出了感点,但感点不明确,都是半句话,以后要好好思考,找准感点,再下笔。
(1)被鲜血染红的地方还是让我忘不掉。“忘不掉”的是什么?怎么没有继续写啊?
(2)“勿忘国耻,爱我中华”!这个感点很好,但与你的陈列馆概述没有联系,空降的感点难免有些牵强附会。
3、 议论抒情用很好,要继续保持!!!
4、 最大的不足:没有联系实际、联系自己,这是观后感(读后感)的大忌!切记!切记!!!
《四极日记》
葛剑雄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古人的理想。但在古代,读万卷书还可以,行万里路就难了,仅有明代的徐霞客做到了。现代社会交通便利,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行万里路仍不易。葛剑雄先生是幸运者,这二者,他都实现了。读他的《四极日记》,以读书代行路,也是一种不完全替代吧。
■ 读了书与不读书去游的区别
葛先生的《四极日记》,记录了他游历我们很少有人能去的南极、北极点、西藏的阿里以及乞力马扎罗山的经历。南极、北极和乞力马扎罗山的经历,他用日记形式写出,而在西藏阿里的经历,则是文章体形式的记录。无论什么写作形式,读者无论去过还是没有去过这些地方,读这本书,都有收获。
南极我前几年的时候曾经去过,长城站我也到过,而且还有幸进入了南极圈。但葛先生是随考察队去的,在南极住的时间长(近三个月),对那里的事情了解更多。因此,读了他的日记,对南极有了更多的认识。北极,我前几年也去过的,但只进入过北极圈,在北冰洋上转了一圈儿,并没有到达北极点,因此读《四极日记》中对北极点的记述,就有了更多的收获。另两个地方,阿里和乞力马扎罗山,我没去过,今生怕也去不成了,但读葛先生的游记,对这些地方也可以有具体的了解。无法身体力行,只好用读书来代替“行万里路”了。
从我自己读书与行路的体验中,深感读了书再游,与不读书去游,完全不同。
第一次去北欧五国时,还没有读过迈克尔·布斯的《北欧,冰与火之地的寻真之旅》(三联书店版),游历过程中,对北欧五国也有些许认识和了解。但读了这本书后,第二次再去北欧五国时,对所到之处的认识与了解,深刻多了。不会仅关注这些地方表面的一些现象,而是对北欧社会的民族社会主义有了更多认识。对将要去游历的地方,先有一些背景知识的存储,游起来的认识,就不一样了,不仅会看到这些社会令人钦佩的一面,也能看到它们内在的问题与矛盾。第二次游历,我对北欧的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层次。
葛先生的日记与游记中,对他所到之处的介绍生动而具体,真实而有趣,读着如临其境。过去别人告诉我,乞力马扎罗山的坡度缓而好攀登,我也曾动过一丝念头想去的,看了葛先生叙述他70岁时登此山的经历,方知同样不易。以我近八旬的年纪,是不敢有此奢望了。好在读葛先生的游记,至少能“望梅止渴”。
对阿里,我从无去一次的奢望,对阿里的历史、地理、人文了解也甚少,葛先生的介绍又填补了我知识的一个盲点。人总不能都行万里路,但读万卷书可以弥补这个缺憾。我爱读游记,原因在于此。葛先生的这个游记是优秀的游记之一,值得阅读,哪怕随手翻阅一次,也会有收获。
■行万里路不仅要游
行万里路的过程中,不仅要游,要观察,还要思考。葛先生到南极,了解了各国探险家在南极探险的故事,就想到:我们中国人为什么缺乏这种冒险精神?也许是他当时忙,或者是谨慎,在日记中他并没有告诉我们答案。其实我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在游南极时,我也与不同的游友讨论这一问题。我想这仍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讲“中庸”,我想这里会有一点儿“平庸”的意思。“父母在,不远游”的孝道,也与外出冒险精神截然不同。中国传统中的这种保守意识,限制了中国人的冒险精神,不敢去世界大胆探索。郑和下西洋说明中国人的航海技术与知识远远超过了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但发现新世界的不是中国人。不是技术的差距,而是认识的差距,造成了中外的这种差别。
在世界各地的旅游过程中,你会想到许多问题。在国外看到了什么,往往会灵机一动,闪出思想的火花。把这些感悟记下来有意义,像葛先生一样,把这些火花告诉别人,点燃别人,更有意义。
读别人的游记,不仅看他看到了什么,还看他想到了什么。这就比仅仅“到此一游”有意义得多。
葛剑雄教授
■“葛大炮”的特点
葛先生是真正读书破万卷的人,不仅学识精湛,而且知识面极广,对许多问题,都有他独到的见解。媒体因他在政协上敢言,而称他为“葛大炮”。其实,他并不是那种信口开河的“大炮”,而是在广泛的阅读和思考基础上发表的真知灼见。我认真读过他主编并撰写的第一、第二卷的《中国移民史》,受益匪浅。20世纪90年代读他的《统一与分裂》,为他许多独到的见解而叹服。他并不一概否认分裂,肯定了分裂,肯定了经济进步与文化多元化,在当时算是大胆的。但绝非媒体口中的“大炮”,而是建立在深入分析之上的深度思考,是有独到见解的。
以后,又读了他的不少散文及各类文章,觉得文字优美,如行云流水,且极有思想广度与深度。在这一代学人中,葛先生是我极为敬重的一位。我与葛先生从未谋面,我的认识来自读他的著作与文章,以文而知人。
了解了葛先生的这些特点,你就知道《四极日记》贯穿了他一贯的风格,值得认真一读。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