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怎么写《观后感的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5 03:11

怎么写《观后感的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观后感的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要明确观后感的主题,即你观看的影片、书籍或事件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和感受。主题应具体、明确,便于展开论述。
2. 突出重点:在文章中,要突出重点,即你在观看过程中最为触动心灵的瞬间。这部分内容应详细描述,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你的情感。
3. 逻辑清晰:文章结构要清晰,观点明确。首先,简要介绍所观看的影片、书籍或事件;其次,阐述你的感受和观点;最后,总结全文,强调你的观点。
4. 语言表达: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使文章更具感染力。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5. 引用观点:在论述过程中,可以引用相关观点、名言或事例,以增强说服力。但要注意引用的恰当性,避免过度引用。
6. 避免主观臆断:在表达观点时,要尽量客观、公正,避免主观臆断。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
7. 展开论述:在论述过程中,要展开论述,使文章更具深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a. 情感体验:描述你在观看过程中的情感变化,如喜悦、悲伤、愤怒等。
b. 观点

我们从小写的观后感,其实都是感后观



贵州山区的一个小学生,在微弱的灯光下写作文。/ 视觉中国

每个人都明白,我们要写的是“感后观”,即先有一个符合主流的、让学校和家长接受的预设感受,再去看节目,至于真正由观看节目而产生的感受,反倒是次要的——这一校园生存技能,或许才是真正的开学第一课。


新周刊原创出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作者|阿烧 曹吉利 编辑|苏炜


许多年以后,正为公文写作发愁的你,会怀念起下笔如飞的学生时代吗?

在我们的教育体系里,一直存在着一种奇怪的文体:读/观后感。老师要求学生观察一样事物,然后写下自己的感受,既能打磨文笔,又能锻炼思维能力,这本来是很常见的教育方式。

但我们的观后感奇怪就奇怪在,它的内容、风格早就被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甚至连具体的感想应该是什么,都已经规定好了。更奇怪的是,这些条条框框不会以白纸黑字的形式出现,但是师生双方对它们都心知肚明。


2011年,南京,露天电影走入校园。中国孩子都知道,学校组织看电影,往往不是一件轻松事。/ 视觉中国


于是,观察和感悟的次序就彻底颠倒了,一篇本来应该在读书或者观影之后油然而生的文字,变成了机械的书写、纯粹的任务。任何天马行空的观后感几乎都是不受欢迎的,自然有低分来磨平它们的棱角。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但在我们的读后感中,是看不到一丝一毫自我成分的。有的学生可以在观看节目之前,就先把观后感写好,还有的学生把上一年的观后感稍加修改交上去,老师也没法察觉。

一定有人说:“这有什么好小题大做的?哪一代中国学生不是这样成长起来的?”可是,当一种奇怪的文体让所有人习以为常时,才正需要我们进行反思。

希望不久前关于“开学第一课”的争议,能是一个开始。


网络上甚至有了《开学第一课》观后感的辅导课程。


01

请对十三分钟的广告写出感受


9月1日,星期六,距离开学日还有一天,众所周知,这正是广大中小学生踩在假期的尾巴上拼命赶作业的日子。也就在这一天,节目《开学第一课》将在电视上播出,这也许是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读后感作业。

教育部门发布文件,要求学校通知到每一位学生及其家长,让其在家与家长共同观看。不少老师在布置读后感的时候,还加上了一条:要拍下观看节目时的照片,以此来证明“真看过”。

学生放下手头的作业,接受教育;家长在一旁陪同观看,第二天把孩子新鲜出炉的观后感连同现场照片一起发在朋友圈,以体现自己对教育的重视,本也是一件其乐融融的事。


放牛班要写读后感吗?/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晚上8点,全国亿万学子和家长正襟危坐在电视机前,当他们掏出笔记本准备记录要点时,却发现一个个广告闪过电视荧幕,映入眼帘:奶粉、课外辅导机构、学习app……一大拨广告狂轰十三分钟,冲击视听,引人遐想,成为开学头一课漫长的前奏。

尽管后面的课程内容也有人争议,但最受人诟病的,还是这段长长的广告。教育部文件中明明白白地写着“9月1日(星期六)20:00播出”,却硬生生被广告拖晚了,难道看广告也是开学第一课的内容吗?

有家长忍无可忍,直接换频道,并告诉孩子如果老师问起,就说家里当晚停电了,怒气值可见一斑。

随后,在汹汹舆论之下,电视台发布了一条短短的《诚恳道歉!》:“播出前广告太多,影响了家长和同学们准时收看。谨向家长和同学们表示诚挚歉意!感谢您的关心!我们将不断改进工作,更好地为观众服务。”


网络上的“感受”早就分门别类,打包出售,供人取用。


你看,这就是一篇可以作为范文的读后感:阅读了广大观众的批评,“诚挚歉意”,“感谢关心”,立志提供更好的服务。文字通达,感情饱满,至于是不是真情实感,那只有写作者自己知道了。


02

“你的感受怎么和别人不一样?”


每个人都明白,我们要写的是“感后观”,即先有一个符合主流的、让学校和家长接受的预设感受,再去看节目,至于真正由观看节目而产生的感受,反倒是次要的——这一校园生存技能,或许才是真正的开学第一课。

既然写的是“感后观”,理应在节目播出前就能写好一半,事实也的确如此:上网搜寻“开学第一课2018观后感”,随即弹出各种范文,而且有的网站的文章上传日期是9月以前,叫人不得不钦佩这些未卜先知的“观后感高手”。


在学校里,个性成了一种奢侈品。/ 电影《死亡诗社》


其实,家长和老师何尝不知道读后感的虚假?谁又不是从小学中学连篇累牍的读后感、观后感里摸爬滚打过来的?无奈这种文体已经是我们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连同它“形式高于内容”的特性,也不得不一起接受。

上世纪4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几名学者提出“文化工业”概念,认为有的文化产品、文化现象正在标准化,像工业生产一样通过机器无意识地流水线作业。其实,这也是我们的教育常常在做的事情。


整齐划一,本不该作为教育的目标。/ 维基


类似观后感的任务,就像一台割草机,轰隆向前,把原本参差各异的学生个性,修剪得齐齐整整。写几次空洞无聊的观后感,写作者和阅读者固然都知道它的乏味,但经年累月地写下去,对于个性的排斥就会潜移默化地灌输进学生的脑海,一直到长大后,站在公司的年会上,不经大脑就齐声喊出那句:“好、很好、非常好,耶!”

观后感之类的文体最大的问题,就是给一代又一代学生造成一种惯性:宁可平庸,也不要与众不同。

耐人寻味的是,今年《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创造向未来”。未来是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机械复制出来的,千万学子端坐电视机前,被十几分钟广告放了鸽子,还要硬着头皮写千篇一律的观后感,这又有什么创造性可言呢?

在校园里,类似的思维规训,除了观后感,还有检讨书、阅读题、作文等等,名义上的思维发散,却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统一思想的功能。


有多少读后感,最后变成教室一角的废纸?


其实,任何一个正常孩子,面对冗长的广告,第一感受不应该是无聊吗?只不过我们的学生经过训练,不会直接写下这些真实感受,而是会老练地创作出一篇篇情感丰沛、无可挑剔的观后感,然后把它们塞进书包,等待第二天一早交到学校,最终整齐划一地摆放在老师案头,经过匆匆一瞥之后统统丢进废纸篓。

“获得感”有感

“获得感”一词,出自习主席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的讲话:“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获得感”甫一出现,就获得热议,并排在《咬文嚼字》杂志评比的2015年度“十大流行语”第一位。回顾过往的年度“流行语”,大多出自网民之口,有的是对现实社会观点与立场的表达,有的包含着调侃、反讽、自嘲等意味,由于通俗、智慧且充满幽默感,得以广泛流行。“获得感”作为政治领域新词,能够成为年度热词,充分说明其踩上了时代节拍,反映了大众心声,引起了广泛共鸣。

如何理解“获得感”?从内涵上看,“获得感”是人们基于“获得”而产生的满足、愉悦等心理感受。它源于“实”和“虚”两个方面,既有满足物质需求带来的,让人们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中产生“获得感”;也有满足精神需求带来的,这类“获得”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有些感受不亚于满足物质需求所带来的。比如,民主权利被尊重、个人诉求被满足、所做事情被肯定等,让人感到活得有尊严、人生有价值。

从辩证法角度理解,“获得感”包含“给”与“得”两个因素,是事物的一体两面。对每个人来讲,“获得感”是付出努力争取来的,而不是坐着等来的、伸手要来的,如果人人都只想“获得”而不愿“给予”,那“获得”就变成了无源之水,即便是一时有点儿“获得”,恐怕也难以转化为真正的“获得感”,而是内疚感;“给予”也并不是单纯的付出,赠人玫瑰还手留余香呢,况且一些有成就的人,哪一个不是付出千般艰辛换来的?

怎样看待“获得感”?站在不同角度、担负不同职责,看法自然不同。对个人而言,要从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盘点“获得感”的多与少,而不能只看有形的不看无形的;从得到与付出两个角度反思“获得感”的得与失,不能只埋怨别人而不从自身找原因。对领导和机关而言,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是职责所系、价值所在,要搞清“工作为了谁、政绩谁来评”的问题,大力纠治“只求上级满意、不顾群众感受”的不良作风,着眼群众所需所盼尽力满足物质和精神需求。

(作者单位:新疆军区政治工作部)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