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少儿观后感》小技巧(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5 04:41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少儿观后感》小技巧(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少儿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主题: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你对少儿节目的看法和感受。可以从节目内容、表现形式、教育意义等方面入手。
2.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观后感应该有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简要介绍少儿节目,引起读者的兴趣,点明自己的观点。 - 主体:分析节目的优点和不足,结合自己的感受进行阐述。可以按照以下顺序展开: a. 节目内容:评价节目的内容是否丰富、有趣,是否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 b. 表现形式:分析节目的表现形式是否新颖、生动,是否能够吸引儿童的注意力。 c. 教育意义:探讨节目是否具有教育意义,是否能够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d. 不足之处:指出节目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并表达对少儿节目的期望。
3.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a. 语句通顺,避免出现语法错误。 b. 用词准确,避免使用模糊不清的词汇。 c. 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4. 观点明确:在作文中,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模棱两可。可以结合具体事例进行论证

到孩子身边去——读《儿童立场》有感

近年来,“儿童立场”这一词时常会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那么,什么是“儿童立场”呢?有的说儿童的想法与观点,也有的说儿童的兴趣与需求?带着这样的思考,暑期,有幸拜读了成尚荣先生的《儿童立场》一书,让我对“儿童立场”有了深入、立体的认知。成先生认为儿童立场需要我们回到儿童原来的意义上去,回到儿童最伟大之处去,回到儿童完整的生活中去,回到儿童的生活方式和游戏方式上去。

《儿童立场》 图说封面

然而,回归当下教育,我们往往无法真正认识儿童、了解儿童,常常出于成人本位替他们作选择,基于我们的认知经验帮助他们做判断,这些看起来像是推动儿童发展,但真的是孩子需要的吗?真的是孩子感兴趣的吗?真的是孩子愿意去探究发现的吗?

短短四年的教育生涯,我也尝试基于儿童立场去走近我们的孩子,我交流的主题为“到孩子身边去”,将从以下三个方面作阐述:

记得家访时,一个叫涵涵的孩子的异常表现引发了我的思考,她几乎很少说话,在家长连续追问下才能蹦出些许词汇,来园后,她的行为表现让我更为吃惊,她对于集体活动中同伴的接触产生恐惧,喜欢独自一人游戏;对于成人的指令置之不理,随性而为,这都让我陷入无助,也许是为人师的那份执着与热爱,我与家长深入沟通了解,家长的无助竟让我激动落泪。于是,我就笃定要走进涵涵的内心,了解她,包容她!

首先,到孩子身边去观察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惟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在初入园的几天里,涵涵频繁出现尿裤子的现象,跟随她进入厕所后竟发现,涵涵一直在男孩子小便池入厕,我想如此反常的行为一定是在日常生活中日积月累产生的,与家长沟通得知家中并未进行性别意识引导孩子正确入厕,成人无意识的行为暗示就会导致孩子问题行为的产生。因此,家园合力,我们共同用图书、动画以及标记认知等方式引导涵涵形成正确的入厕意识,在大约三周时间里,我都坚持陪伴她入厕,当孩子无需我引导能独立正确入厕的那天,我的内心充斥着无尽的喜悦!是呀!到孩子身边观察是多么重要!

其次,到孩子身边去发现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而富有个性的,并不断动态变化着,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走近他们,用心品读,细心发现,看见孩子的兴趣、需要,同时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去支持、去助推,去帮助他们建构属于自我意义上的经验。在一次偶然的音乐活动中,孩子们学习用沙锤表现乐曲结尾部分的节奏,当其他孩子表现生疏时涵涵却显得十分熟练,她认真聆听乐曲,准确表现节奏音型,此时的她仿佛已经是乐曲里那个快乐的小精灵,在后续的音乐体验中我发现涵涵确实对于音乐十分敏感。我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般,与妈妈建议家中可用音乐作为起床、吃饭、游戏、整理等环节的提示,以帮助她养成良好习惯。正是这样靠近孩子的发现,让我站在“儿童中央”,找寻到她的“发光点”,用切合孩子兴趣的方式与他的一日生活相关联,支持他们的自由探索、快乐表达,让他们在这样的体验中获取更好的生长!

最后,我们要到孩子身边去等待

我们都知道,孩子的成长充满着“路漫漫其修远兮”的艰辛,需要“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如今,涵涵已经入园将近一年了,细细品来,改变甚多。从独自活动到能跟着老师参加集体活动;从只会说自己的名字到已经能够清楚叫出班级每个同伴的姓名、清楚表达自己的需求;从单纯的表现节奏到能够听指令表现音乐节奏、演唱歌曲......很多进步都慢慢发生着!

其实,孩子的“小宇宙”是变化的,它的内容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和重组。我们能做的便是走近、触摸一个个“小宇宙”,用心发现、用爱陪伴,去感受这些小宇宙自己的变化、运转方式,静静欣赏这里悄然浮现的闪亮星球。

如同儿童诗《梦中》描写的那般“梦中,/我把小手伸出来/让它透透气;//梦中,/我把小脚踢出来,/让它散散步……

如此简单的话语却将真实、温暖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看来,我们真的要到孩子的队伍中,到孩子的身边去,心在儿童立场,情在儿童立场,让我们的孩子成为种诗的人,只有这样,才是你和我最闪亮的“儿童立场”。(教育专业组 宁波市镇海区镇海宝山幼儿园 蒋倩倩)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我们一直在探索世界的旅程中——读《万物简史(少儿彩绘版)》有感

来源:【中国教育报】

小时候我生活在北方的小县城中,印象最深的场景之一,就是坐几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去姥姥家。一路上我总扒着车窗向外看,因为那扇小窗里每一秒都在徐徐展现我没见过的画面:火车穿行于田地间,不同的农作物正在以不同的姿态招展;穿行于山水间,河流忽现,又忽然转弯看不见;穿行于天地间,远在地平线上的事物一会儿到了近前……我才知道,这个世界如此丰富、如此奇妙,而我,而我们,对这个世界知之甚少。

长大后,我曾做过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师,探寻本质、探索规律,这是所有学段的理科教师都关注的事情,甚至是很多理科教师的思维惯性。我在做好本学科教学工作的同时,也尝试着去学生们的“为什么”。这给我带来两个收获:一是发现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很多成年人,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减;二是不知不觉间我多了一个挑选、阅读科普书的爱好,闲暇之余买来不同版本的科普读物,翻看后记下可能用到的信息,选择如“人的祖先是海洋生物吗”等有意思的话题和学生讨论,并将其中优秀的科普书籍放到班级书架中,供学生们闲暇时阅读。

当我看到《万物简史(少儿彩绘版)》(接力出版社),顿感眼前一亮。作者比尔·布莱森有“纵横捭阖”的智慧,用“浩瀚的宇宙→地球的大小→一个新时代的黎明→危险的行星→生命本身→通向我们的道路”六个部分的起承转合,了“地球从哪里来、生命从哪里来”的问题,沿着“由起源至当下、由微小至无限”的路径,“为万物写史、为宇宙立传”,这本书也成为我大力向学生们推荐的科普著作之一。

《万物简史(少儿彩绘版)》是一本讲“科学”的书,它用少年儿童好奇的问题,引领着他们走进科学的世界。

该书呈现了人类对世界的探索之路。几百年间,人类从未停止对孕育生命的环境和生命本身的探索,这些探索是对“我们从哪里来”的叩问及,也是这本书中几十个话题下上百个词条、故事、史料的布局线索。同时,作者也展露了对探索之路未来走向的思考与担忧,“人类接管地球”,“我们应当保护这颗成就我们的星球……可是我们做得却并不怎么好”。

该书也呈现了人类探索之路的艰辛。科学发现与探究始终是充满曲折的,该书通过“一次倒霉的观察、祸不单行”“糟糕的发明”等小故事告诉读者,人类在适应和改造世界时经历的失败和错误。但是,对万物的探索无止境,且探索过程与探索结果都值得铭记,这本书正是要为阅读者播种一颗能冲破困难、发现探索、思考创造的种子。

《万物简史(少儿彩绘版)》是一本充满童趣的书,书中到处是恰到好处的比喻和鲜活有趣的语言。如“每个细胞里都挤着将近2米长的DNA,实际上,你可能有长达200亿公里的DNA”,“如果把地球45亿年的历史压缩成一天的24个小时,那么单细胞生物起步很早,大约是早上4点,但在随后的16个小时中,一切都毫无动静呢,晚上8点,才开始出现微生物,晚上9点04分,三叶虫登场……人类是在午夜前1分17秒正式露面。按照这个比例,我们有记录的历史不过几秒钟长——一个人的一生只有一刹那工夫”等,把晦涩难懂的科学知识讲得如此浅显且逗趣。这既有作者的深厚功底,也有译者的准确把握和智慧表达,“地球不是滴溜滚圆的”,“暖融融、蓝莹莹、水灵灵的地球”,这样的描述就让读者真切地“看”到地球的样子。

除此之外,书中还有400多幅与内容相得益彰的图画。这些插图有真实的照片,也有呈现太阳系行星、地球表面、飓风形成、岩层年代测定等的图片,更多的则是配合内容专门绘制的插图,如细菌军团的战斗、挖掘古人类遗骸的场景等,与书中内容相得益彰,提高了少年儿童阅读的乐趣和质量。

(作者:王艳玲 系东北师范大学副教授)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