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住户心得体会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5 11:48

住户心得体会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住户心得体会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你在住户期间的主要感受、收获或体会。主题要具体、明确,以便于后续展开论述。
2.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住户心得体会作文,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住户的背景和目的;主体部分详细描述住户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3. 内容充实:在写作过程中,要注重内容的充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 住户过程中的具体事例:描述你在住户期间遇到的有趣、有意义或具有挑战性的事情,并阐述这些事情对你的影响。
b. 个人成长与收获:分析住户期间你在思想、能力、情感等方面的成长和收获,以及这些成长对你的未来发展有何帮助。
c. 与他人的交流与互动:描述你在住户期间与家人、朋友、邻居等人的交往,以及这些交往对你的影响。
d. 对住户环境的评价:从居住环境、社区氛围、配套设施等方面评价住户环境,并提出改进建议。
4.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a. 词汇丰富:运用丰富的词汇,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b. 句式多样:灵活运用各种句式,使文章节奏感更强。
c. 修辞手法

说说我自己的一些购房心得

#年终看房大作战#

我买过或参与买过四套房子了。第一套是2006年,步梯现自住,家里掏的全款。第二套2011年,这套房子是老人买的,我有参与,但后来他们又卖了(中间有点故事,不说了)。第三套是2016年我们夫妻买的给老人住的,住房公积金贷款,已交房入住。第四套是今年10月买的,2023年前交工,商贷。现在我名下有三套房。准备等装好刚买的把第一套卖了。

补充一段,我夫妻两个人就是普通工薪,年工资收入加起来十五万(本地人均工资70000/年,属于好一丢丢的),有住房公积,本地房价7000/平米。而我的工作和房地产有一定关系。个人炒股15年,记股市帐,有亏有赚,2019年以前年化收益6.6%,2020年和2021年因为证券软件有自动计算了,没算进去,这个后边要用。

全款,公积金贷款,商贷全用过。步梯,电梯,小院都买过。也算是了解了。说说自己遇到的问题和知识吧。

第一,买房时机,地点一定要选对。

我这里有句俗语:工作上“不打勤的,不打懒的,专打不长眼的”,买房子也一样。什么是不长眼的人呢?城市要向东扩,你往西边买房子;城市要在这里修学校,你去离了十公里远地去买房子;城市准备在中心发展商圈,你去荒郊野外买店铺等等。不打你打谁。

时间,第一套房家里买,我没得选,其余买的时间都是我的意见居多,看见时间了么,2011,2016,2021,全是房地产市场从严厉调控向正常调控转换的时间。早了赶上涨价末班车,晚了就赶上下一次涨价,多花冤枉钱。

有句话还是得说。对于未来房地产税,我举例。一个地方房屋总价值1000亿,房地产税率1%,每年10亿,要是降到500亿,那税收5亿,后边不需要我说了。

第二,能贷款就不要全款,尤其是有住房公积金。

我2016年买的第三套房,买的时候房价是4000多,现在装好的是9000多。那个时候我夫妻两工资是十万左右,是可以付得了全款的,但还是坚持贷款。当时房地产市场调控放松,认贷不认房,所以首套,可以20%首付,但房地产公司要求30%,最后30%掏的。

公积金贷款33万,等额本息,月还1866.23元,20年本息合计45万,感觉亏了12万。

33万在股市,个人操作年化6.6%,最后是118万。你说呢。(害怕算错我还专门按了20次1.066

累计计息的可怕

当然有人会说,你股市哪能一直挣,那么买银行理财。30万怎么都给4.0%了吧。就不累进了,30万每年买一次,每年1.2万利息吧,20年也24万了,合计本息54。(哦,对了,还有3万,哪个自己花吧,懒得算了)

再退一步,存定期,五年期,2.75%,因为这个是单利,5年合计13.75,也不累进,20年是4个周期,合计13.75*4=55,抛去20利息税(免征),到手44%,合计本息47.5万。

还有,住房公积金有抵扣功能,就是你每个月交的(包括个人和单位交的)可以抵扣,我夫妻两人每月合计公积金1900多,也就是2016年那套房现在已经不用每个月从工资里拿钱还贷款了。

商贷,就需要自己本事了,要相信自己

买房一定要注意几个坑

第三,房型里的坑数不胜数。

我知道的。

第一,商用LFOT。宣传很好,什么买一层得两层等等吧,但是真心养不起。1,你买的双层,装修可不便宜,不宰你宰谁;2,层高很高,中间一隔断,下面还好说,上面实在不敢恭维,我个子不高还行,你们高个子就要过压抑生活了;3,什么?不接大暖,北方天气要冷死了,那就开空调吧,电费看着心疼,买个电暖气片,本来就小的空间没了,而且要三个;4,自己住,门口是什么装修公司,邻居是会计公司,楼上是教育机构,呃,好吧,不想了;5,想卖,什么满五唯一,不存在的!减免税费,不存在的!房产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收了,乖乖交吧!

第二,叠拼。叠拼是什么,不知道,别墅不别墅,房子不房子。除了底层边户,真没什么,尤其是四层叠拼,三户,上面两户,要先进院子,爬楼梯去别墅,然后楼梯把底下一户档着没光。

第三,开放式连廊。这个不说了,都懂,门呼呼的。

第四,化粪池,变电装置,这些你们自己看,不在乎就行。临湖大宅的低层,蚊子天堂。底下商铺有饭店,小心老鼠。对了临湖房子,一定要问清楚排水装置位置,那个搞不好整天要开。

暂时想到这么多了。

多个相邻房屋户型图可以拼出整层楼的具体情况

第四,去售楼部注意事项。

1、去了售楼大厅,找个看上去活泛有经验的售楼(我就吃过一次亏),不要找萌新。2、问小区退地多少米(小区退地越多,离马路越远越安静,但退太多公摊又太大)。3、房价、优惠价、交款方式、贷款比例合作银行等等关于钱的基本信息。4、看小区模型,注意南北,然后拿着他的激光笔,从南边高一点照,估摸阳光能照到的范围。5、问清楚或自己看清楚几个问题,一是车库进法和路,如果小区内有环形路,基本人车分离,没有就看物业管理了,二是化粪池变电装置位置,三是一共多少邻居。6、拿着他的周边模型图去问懂行的,一般没问题,但二般呢。7、户型图要拿全,要记清是哪个楼号和位置(有的公司册子有,有的没有),回去拿着相邻两个房子,对准方向,门对门折叠好(也可以把户型图剪下来按方向门对门摆好),画出走廊电梯,就知道哪个房间档光,哪个房间是假通透了。

“在中国,我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来源:海外网

茉莉花日常检查小区设施。

洛林在家录制英语小讲堂。

龙小西参加社区端午节包粽子活动。(受访者供图)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国际人才选择到中国追寻梦想。建设一流国际社区,成为许多城市提升人才吸引力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首都国际人才社区是北京市着力打造的优化发展环境、吸引国际人才的创新品牌。截至目前,已形成中关村科学城、新首钢、通州、顺义等8个国际人才社区。

启动建设以来,各社区努力完善配套设施,提高人才承载能力,积极营造“类海外”发展环境,主动将境外人员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体系,引导外籍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增进中外居民情意和文化融合。

外籍居民不仅亲眼目睹了中国发展的辉煌成就,还切身感受到邻里间的温暖“亲情”。近日,本报记者走进顺义国际人才社区,采访了几位外籍人士,听他们讲述生动鲜活的中国故事。

茉莉花——

“我愿成为一座沟通中外的桥梁”

“滑梯区的护垫需要更换了。”“可以在小区增加一些运动设施吗?”“晚上路灯太暗,建议检修一下。”……

8月的一天,伴随着咖啡飘香,在北京顺义新国展社区裕京花园小区的居民议事会现场,数十位外籍居民正你一言我一语探讨着小区里的大事小情。作为活动组织者,来自波黑的物业经理茉莉花边听边问,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居民提出的诉求。

坐落于温榆河畔的裕京花园小区,属于典型的国际社区。“可能是碍于语言不通,对于社区共治,外国居民之前参与度并不高。”新国展社区党支部书记赵华对记者说,如何深入了解外籍居民需求,成为摆在社区居委会与物业公司面前的首道难题。

探索国际人才社区治理新模式,精细化创新不可或缺。

2014年4月,裕京花园的物业公司决定设立一个岗位,聘请外籍居民担任,专门负责收集解决居民诉求。很快,“中国通”茉莉花进入了企业的考察视线。

1979年,茉莉花跟随身为外交官的丈夫第一次来到中国,两年时间里,她不仅学会了汉语,也爱上了这个古老的国度。“在中国,我体会到了家的温暖,特别是人与人之间亲切友好的氛围,让我无法忘怀。”深感与中国有缘的茉莉花选择在此定居,而这一待便是42年。

多年来,她从事过很多职业,餐厅经理、外企公关、销售总监,也去过很多地方,上海、厦门、天津……7年前,本该退休的她决意接受,担任物业副总经理。

“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创意,还有很多精力可以释放。”“新官上任”的茉莉花主动出击——每天上下班高峰期,她都会守在小区门口,挨个向居民做自我介绍、留联系方式,为外籍居民提供实用的生活建议,这让茉莉花迅速摸清了业主们的生活诉求。

掌握需求后,紧接着便是要解决问题。茉莉花决定在每周二上午举办“咖啡议事会”,外籍居民参加,共同说看法、提建议,再经由她整理后反馈给居委会与街道等部门。

“茉莉花就是外籍居民的‘12345’。”在赵华看来,这位“洋经理”的出现,拉近了居委会与外籍住户之间的距离。

“赵主任,有好多外籍居民说,小区对面空地光秃秃的,影响美观,大家想一起栽些绿植。”一次沟通过程中,茉莉花带来的居民反馈,让赵华当场愣住了。“没想到,外籍居民还愿意投入精力改善小区的周边环境,这说明他们真正把这里当家看待了。”赵华感叹道。

经过沟通协商,双方一拍即合:由居委会负责联系绿植栽种,茉莉花则负责组织居民参与。前前后后两天时间,近2000平方米土地便顺利完成补种,赢得大家的一致好评。

如今,裕京花园里的各个路牌都加上了双语标识,物业公司开设了双语窗口,各种通知手册也有了英文版……在茉莉花的推动下,一个“国际范儿”十足的新型社区赫然在目。

2019年,茉莉花通过了顺义区“梧桐工程”外籍高层次人才相关申请条件,经过区总部人才服务中心推荐,成功取得中国“绿卡”,即外国人永久居留证。

“能够获得中国‘绿卡’,我真的特别开心。”茉莉花说,“我愿成为一座桥梁,让更多外国人了解中国、爱上中国,一起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龙小西——

“我是外国人,但不是外人”

先在诱捕笼底铺上纸,再将猫粮放于踏板后方,卡好安全扣……8月27日下午,在顺义空港街道香蜜湾社区内,不一会儿工夫,就有两只流浪猫“落网”,经检查无恙后,小家伙们第一时间被等待一旁的好心人收养。

负责本次“行动”的不是别人,正是小区的外籍居民——西班牙人龙小西。2012年怀着对中国的热爱,她来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读书,毕业后,她选择留在中国,到海南航空公司从事管理工作。3年前,她搬到了香蜜湾社区居住。

“之前,有的小野猫老是到处乱跑,一不小心还会窜出来吓到居民。”社区党支部书记李雪英告诉记者。2019年,初来乍到的龙小西敏锐察觉到了身边的人猫矛盾,热衷于救助小动物的她选择避开人群,在绿化带深处设置固定投喂点,集中管理流浪猫。不仅如此,在她的卖力“推销”下,还有多只流浪猫找到了新家。

“正是通过救助流浪猫,我认识了很多好朋友。”龙小西的暖心行为,带动不少居民加入救助行列,他们自发成立社区爱猫协会,筹集喂养资金、寻觅领养家庭。几年时间下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小区流浪猫数量得到有效控制。

“我是外国人,但不是外人。这里就是我的家,我该为它出份力。”龙小西对记者说,她之所以救助流浪猫,也是想通过自己的付出,为改善小区环境“添柴加薪”。

在香蜜湾居住了2年,龙小西慢慢发现,还有一群人同样在尽心守护着小区的安全洁净——“香蜜乐助”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每天都会轮流值班,检查卫生死角、排除安全隐患……眼看邻居们主动投身志愿服务,龙小西不甘落后,自去年起,她正式“上岗”成为服务队的一分子。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为更好交流沟通、传达防疫政策,香蜜湾社区建立了面向外籍居民的社区服务微信群,安排专人24小时对接。

“那段时间,社区工作者真的很辛苦,无论我们外国人遇到什么问题,他们都会尽力解决。”龙小西说,“在我看来,有些根本不算职责内的工作,他们也从不拒绝,这让我很感动。”

身为志愿服务队的一员,为分担防疫压力,中文娴熟的龙小西主动扛起了“在线翻译官”之责,帮忙在微信群内解答关于疫情防控的疑惑。“我下载了好几款新闻APP,把政策法规了解得透透的,再翻译和解释给其他外国居民听。”龙小西说,还有十几位来自不同国家的外籍朋友也纷纷上阵,组建了一支志愿服务小分队,与中国社区工作者一起值守门口防疫岗,共同守卫家园。

“小西这个人十分善良,也特别亲切,对我们社区工作人员很是关心。”李雪英说,去年疫情防控最吃紧时,龙小西每天中午都会到小区门口替岗,以便值勤者有时间享用午餐,就这样坚持了好几个月,直到疫情缓解。

“这只是一件举手之劳,作为邻居,本来就应互帮互助嘛。”龙小西笑着说,她非常喜欢在香蜜湾的生活,不仅因为这里的“类海外”环境,还因为这里有尽职尽责的工作人员,在这个“新家”,她越来越有融入感、参与感、归属感。

洛林——

“中国为全球抗疫提供了宝贵经验”

今年61岁的洛林是加拿大人,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的他2016年来到北京,并在此结识了来自加纳的妻子。2019年,洛林夫妻俩搬至顺义空港街道,性格外向的他们很快就融入了这里的生活。

“在顺义生活很方便。附近的进口超市、国际学校有很多,英文指示标识也随处可见。”“类海外”的生活环境令洛林感到宾至如归。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洛林夫妇选择留在北京。“我们的社区工作人员有许多是年轻的小姑娘,那段时间,无论天气多冷,她们都坚持站岗,丝毫没有退缩。”社区工作者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令洛林倍感钦佩。深受感动的他也因此穿上志愿者马甲,加入其中——在小区门口为进出人员测温,给楼道等区域消毒,还协助物业劝导外国人遵守防疫要求。

“印象最深的,还是他们夫妻俩义务为我们开展了心理疏导。”社区工作者张旭回忆称,由于长期满负荷工作,她一度陷入了心力交瘁的状态。

大家疲惫的样子,细心的洛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特意拉上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妻子,为社区工作者举办了多场小型心理讲座。“小小的互动游戏,顿时让我们放松下来,重新燃起了斗志。”张旭感叹道。

“我一直在思索,还能再为我的‘中国家人们’做些什么。”参与志愿服务还不够,洛林决定发挥自己在教育方面的一技之长——为社区的孩子们免费开办线上小讲堂,分享英文故事。

“小朋友生性好动,但因为不能出门,我就想为他们的居家生活增添一些乐趣。”为了保证孩子们能准时收看,每天一大早,洛林便在家中忙碌起来。拿出精心准备的故事书,架好摄像机,洛林声情并茂的讲述,受到孩子们的热烈欢迎。

但初期,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英语基础不同,部分年龄较小的儿童存在听不懂的问题。对于这一情况,洛林格外重视,他针对性地将讲堂直播改为录播,提前录制好视频后,再添加中文字幕,进而方便孩子们理解。

“虽然最终呈现出来也就几十分钟,但每次录制,他都要花费近两个小时时间进行准备。”张旭告诉记者,自讲堂开办至孩子们回归校园,短短两个月时间内,洛林就精心讲解了20余本儿童故事书,且从未因个人事务中断过。

“中国是从全球视角出发应对疫情挑战的,彰显出非常难能可贵的大国担当。”在洛林看来,这些正确的做法为全球抗疫提供了宝贵经验。

“外国人尤其要注意学习中国人的自控能力,因为减少外出对于防控疫情真的非常管用。”现在,每当认识一位新朋友,洛林都会主动介绍起中国的抗疫措施,劝他们减少外出、勤洗手、勤通风,以此提高对病毒的防御能力。(记者 刘乐艺)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9月09日 第 05 版)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