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如何写《《科学》观后感》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6 08:43

如何写《《科学》观后感》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科学》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明确主题": - 首先,要明确观后感的主题是关于《科学》这部作品,包括对作品的整体评价、对科学精神的感悟、对作品中的科学知识的理解等。
2. "深入阅读": - 在写作之前,应充分阅读《科学》这部作品,了解其背景、内容、主旨等,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合理布局": - 作文结构要清晰,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部分可以简要介绍《科学》这部作品,引起读者的兴趣。 - 主体部分要详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可以按照以下方面展开: - 作品的科学性:评价作品中的科学知识是否准确、科学方法是否严谨。 - 作品的思想性:探讨作品传达的科学精神、人文关怀等。 - 作品的艺术性:分析作品的叙述手法、人物塑造等。 - 结尾部分要对全文进行总结,重申自己的观点,并表达对《科学》这部作品的总体评价。
4. "突出个人观点": - 在写作过程中,要突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避免仅仅重复作品内容。 - 可以结合自身经历、知识背景等,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5. "论证充分": - 在阐述观点时,要运用充分的事实、例证、

科学的精神,可直抵心灵

作者:黄庆桥 顾天丽

1988年10月24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设成功,邓小平同志亲临视察,并发表了《中国必须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著名讲话。从此,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名扬天下,为世人称道。近些年来,有关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研究著作陆续出版,其中,叶梅老师的《粲然》格外引人注目。《粲然》是一部描绘对撞机工程建设始末的纪实报告文学作品,具有存史、资政、育人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一部鲜活的口述史

1988年10月,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中国得以在国际高能物理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然而,我国高能加速器的建设历程可以说极其曲折。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20世纪60年代,我国已经自力更生开始了低能加速器的建设和高能加速器的方案设计工作,只是由于条件和环境的限制,当时的几个方案在“出生”不久后纷纷“夭折”。

但是,正如对撞机工程经理方守贤院士所说:“虽然为设计这7台高能加速器浪费了我不少精力,但是,它们之中有直线的,有回旋的,有质子的,有电子的,很少有人能有这样的锻炼机会。它使我在磨难中成长,在实践中积累、扩展、丰富了加速器理论知识,为我国建造新的高能加速器蓄势待发。”

聂荣臻元帅曾将对撞机工程誉为“继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卫星、核潜艇等之后的又一巨大科技成就”。毫无疑问,作为改革开放之后我国自主组织建设的第一个大科学工程,对撞机工程的历史是值得公众去进一步了解的。基于5年深入扎实的采访,尤其是对那些对撞机建设者的长期采访,《粲然》中大量的口述史材料,是我们了解对撞机工程建设始末的宝贵历史资料。因此,《粲然》作为国内第一部描绘对撞机工程建设始末的纪实文学作品,其存史意义不言而喻。

创造了一个个感人的传奇

说到对撞机工程的成功建设,不得不提及李政道先生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的国家科学顾问的作用。正如作者叶梅在书中所说:“他带回了一个传奇,之后又创造了一个个感人的传奇。”李政道从初次回国开始就敏锐地觉察到了中国想要建造一台自己的高能加速器的愿望。在“八七工程”上马之后,李政道就开始联系美国相关实验室,为中国培养了一批高能物理实验的人才。李政道凭借自身在美国物理界的声誉,与美国能源部、各高能物理实验室多次沟通、周旋,以一己之力促成中美高能物理合作,这一合作作为中美科技交流的先行者,为后来中美其他领域的交流提供了经典范本。

正如前高能所所长陈和生所言:“应当说没有李政道先生对发展中国高能物理的远见卓识和孜孜不倦的努力,就不会有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设和成功。从它的物理目标选择到加速器方案的确定,从工程设计到关键设备,从人才培养到工程管理,从物理研究到国际合作,都凝聚着李政道先生的很多心血。”

对撞机的成功建设表明,在当时,“引进来”同样是科学技术领域得以恢复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学技术的发展,依旧离不开开放和合作。应当说,回顾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的建设历史,对如今科学技术发展路径的决策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科学家精神的生动读本

对撞机工程的成功建设,是几代中国科学家不懈奋斗的结果。我国加速器的研制历程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初。那一辈的老科学家们在极其艰苦的科研条件下,抱着“要吃馒头、先种麦子”的艰苦奋斗精神,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先有中科院近代物理所的静电加速器小组利用赵忠尧从美国带回来的加速器部件,在1955年和1958年分别建成了我国第一台和第二台静电加速器V1和V2,后有谢家麟带领团队于1964年研制出一台可向高能发展的电子直线加速器。

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很多当年20岁出头的研究人员已经步入中年,但是他们心中的高能加速器梦并未停止,在对撞机工程上马之后,毅然投入对撞机工程建设。他们怀着一颗为祖国科学事业献身的赤子之心,夜以继日地工作,不敢有丝毫怠慢。他们当时心心念念的是,国家还很穷,工程那么大,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创业,多作贡献。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应当说,对撞机成功建设的背后,正是几代中国科学家们的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精神。叶梅老师通过走访口述与细致观察,在《粲然》这本书中巧妙采用群体素描的方式,重点选取几位典型人物,描绘出中国科学家及科学工作者们可贵可敬的精神品质。应当说,《粲然》这部报告文学作品,正是读者们深入领悟科学家精神的生动读本。

(作者黄庆桥系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

来源: 解放日报

什么是科学?纪录片《科学的力量》11月1日“特别呈现”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记者王振红)什么是科学?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或许有着各自不同的解释。科学究竟能为这个世界带来怎样的改变?那些关于世界与生命的奥秘,科学能带给我们最终答案吗?

这些问题,大型纪录片《科学的力量》为我们提供了线索。该片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与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联合摄制,《中国国家地理》影视中心承制,全片共八集,将于11月1日在央视纪录频道晚8点“特别呈现”播出。以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重大科技成果为主要内容,以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力量为宗旨,讲述中国科技发展与科学家的故事。分别从“无用之用”“创新的刃”“知本时代”“未来将至”四个角度,探讨从科学研究到服务社会的全过程,以及面向未来的科学畅想。

据悉,全片贯穿始终的是中国科技创新的三大主攻方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国民经济主战场。该片给观众带来了一场有关科技工作者的精彩叙事,片中展现了一个特殊群体——科学家,他们不是一个或几个简单的词组可以概括完全。他们有个性,有胆识和魄力,是敢闯敢干的创业者,也是为了心中的目标,乐观、自信,数十年如一日默默付出的沉默人。片中充满“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精神的科学家群体,正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鲜活形象。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