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写作《山行的中心思想》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6 16:50

写作《山行的中心思想》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山行的中心思想作文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要明确山行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围绕这个主题展开论述。可以是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思考等。
2.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作文需要有清晰的结构。通常,一篇山行中心思想的作文可以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安排:
a. 引言:简要介绍山行的背景,引出中心思想。
b. 主体部分:详细阐述山行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结合具体事例或经历,论证中心思想。
c.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中心思想,升华主题。
3. 内容丰富:在作文中,要尽量丰富内容,包括山行的景色、人物、事件等。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丰富内容:
a. 描写山行的景色:描绘山川、河流、植被等自然景观,让读者身临其境。
b. 描述人物形象:刻画山行过程中遇到的人物,如导游、游客、山民等,展现他们的性格特点。
c. 讲述事件:记录山行过程中的趣事、感人瞬间等,增加作文的趣味性和感染力。
4. 语言表达:作文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以下是一些建议:
a. 运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可以使作文更加

心中有佛,眼中有佛——《山行》不污

网络上到处议论杜牧的《山行》很污。

本貌

先来看看这首诗: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中描绘的画面:弯弯曲曲的小石路,通向深秋下泛着寒气的深山,远处有几处人家,几乎挨着白云了(好远的意境),本来赶路,停下来,坐下来享受着枫林的风光直到很晚,周围的叶子被落下的霜气打的特别的红。

“污”的原因

画面是静的,但是却被描述的生动起来。这么美丽的一首诗到底犯了什么错,让现代的人们感觉她“污”了起来?

这就是当今社会,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了文化的交流,不同的文化交流时自然会出现碰撞,那么这是什么碰撞?目前特别火热的“脱口秀”中经常会说到一个词:谐音梗。

自从全球进入近现代社会,中华大地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了西方文化,其中语言就是一个交流的工具,对于英文中“make love”这个词的真实含义也有人真的理解了,但是中国人还是很隐晦的,不会直接翻译为做那件事,而是直接的字面转译了,也就成了“做爱”,这个就因为谐音的问题,让我们这首古诗躺着中了枪。

那么为什么近代一两百年只有最近这些年才会有人说她“污”,笔者认为,还是国人的一句老话:“温饱思淫欲”。当前国家发展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无法反驳的,人们的生活大幅度的提升,再也不用过那种吃了上顿操心下顿的日子了,那么“食”和“性”这两个最基本的欲望已经满足了一个,另外一个肯定就会抬头了,人们就会多想哪方面的事情,于是这些年大家把这个说了出来。当然也与这些年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有关。

其实这个事情还是有很多的,举个例子就是香蕉的英文:banana,这就是个英文单词,但是这个单词的第一个音,在笔者的家乡却是男性生殖器的代称,记得小时候学这个词语的时候,很多同学不好意思去读这个词,其实都是一样的道理。

冤枉

我们的先贤杜牧先生,处在当时的那个时代、那个环境,不可能知道未来还有一门语言就英语,英语中有个短语叫ML,翻译到中文后还是这个样子,笔者认为说他“污”是真冤,说这首诗“污”也真冤。

解决方案

那么怎么办?目前这个样子,真的要把这首诗从教材中删除吗?笔者认为不一定,删不删除不应该看这个,应该看的是整体的教育规划,和这首诗真正的价值。至于说这个冲突怎么办,笔者认为老师和家长可以找到正确的方法去教育孩子,告诉他们,应该站到作者的时代去读去理解这首诗,不要用现代眼光去看,不然会丢失她本来的面目,发现不了其中的美。

《山行》里到底是“白云生处有人家”还是“白云深处有人家”?

杜牧是唐代著名诗人,与杜甫合称“二杜”(杜甫是大杜,他是小杜),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大李杜是李白和杜甫)。

杜牧(水粉画)

杜牧的诗歌和散文很多,但最流行的一首无疑是《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对比杜牧其他的诗作,这首诗意境深远,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生动形象的山林秋色图。红叶、白云、山路、人家,巧妙地连在一起,和谐统一,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尤其是最后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画龙点睛:在夕阳余晖下,层林尽染,枫叶流丹,满山云锦,彩霞绚烂。深秋的枫叶比春天的红花都要灿烂。

《山行》的意境水彩画

因此,《山行》被选入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本多年。

杜牧的诗虽多,精彩的也不在少数,但能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还真不多!描写成年人靡靡之音的肯定不行。描写生活磨难、官员勾心斗角的也不行。因此,描写山林秋景的《山行》能入选小学教科书,也就不难理解了。

杜牧的《清明》

当然他还有一首诗比《山行》的名气还大,那就是能与张继的《枫桥夜泊》齐名的脍炙人口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与牧童

但《山行》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爱”一词,近年来在网络上被一些无聊的、别有用心的人的歪曲解读,弄得不伦不类的,简直就是侮辱圣贤,糟蹋唐诗,实在是无聊至极。就像余秀华解读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样让人感觉恶心。

这里的“斜”注音为“xie”,第二句为“生处”

但是,这首诗几十年来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1、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读“xia”,我记得清清楚楚,当初老师教我们学习这首诗时,特意强调“斜”读“xía”,是为了与下面的“家”和“花”押韵。但是近年来,语言专家和教科书中又强调,“斜”读“xíe”,表示山路是蜿蜒曲折、斜着盘旋而上,深入到深山密林之中。读“xíe”更能体现出诗的意境,更符合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和韵味。

这个版本里为“白云深处”

2、“白云生处有人家”这句中的“生处”,我记得也很清楚,当时课本中是“白云深处有人家”,而不是“生处”。而现在的课本中,确实是变成了“白云生处”。当然也有一些教科书中是“白云深处”这个版本的。

杜牧画像

那么,原文是怎样的呢?“生处”和“深处”哪个更好呢?

这里的斜读“xia”

这个问题有争论,且争论不休,莫衷一是。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难以统一。

白云深处,是指深山中的几户人家坐落于白云尽头,隐隐约约,被云雾缭绕,若隐若现,是一种空间上的描写;而白云生处,则是一种时间上的描写。黄昏或清晨时,山峦间升起淡淡的云雾,几户人家的房舍笼罩于深山之中。这里的“白云”,指的是山中一早一晚的云雾。“生”指诞生,也就是云雾诞生的地方,隐约可见几户人家。

杜牧停下车观赏深山秋景

那么原作者杜牧用的是“生处”还是“深处”呢?

在杜牧的作品集《樊川文集》中,用的就是“生处”!现代文人觉得“生处”比较别扭,不是一个常用的形容词,也不是一个标准的动词,比较生僻,于是就改成了“深处”。但是近年来在一些报刊、杂志上又改回了最初时的版本,于是“深处”又变成了“生处”。但明代高棅所编的《唐诗品汇》与《御定全唐诗》里,收录的是“深处”;在清代陈梦雷编撰的《古今图书积尘》中,也是收录的“深处”。而在清代纪晓岚所编撰的《四库全书》中,因无法确定哪个更好,干脆将两种版本都收录其中。

这里的斜,读“xia”

在七、八十年代,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确用的是“深处”,用了很多年。教育部重编的94版国语辞典里引用的也是“深”字,但后来人教版的教材中都改回了“生”字。中华书局2008年出版的《杜牧集系年校注》里,用的也是“生”。

白云深处与白云生处

其实,“深”和“生”都没错,都能表达出该诗的意境,只是韵味稍有不同而已。按理来说,两种都可以使用,没有谁对谁错。作为现代白话文,“深处”用得更广泛、直白与通俗易懂一些,而“生处”是古代人的用词,显得有些生僻。

杜牧

那么现代人就可以随便改动古代诗人的大作吗?

答案是肯定的!其实我们经常朗读背诵的一些脍炙人口的名篇,很多都是经现代人修改、润色过的,包括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一些诗作。这是因为语言、文字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已经与古代有很大的不同,包括字意、字形、词意等,古代常用的一些词语,现代基本上被舍弃或改动。古诗经过修改,比原来更加顺口,意境也更加优美、深远,也许只改动一个字,会起到拨云见日般的效果。

这里标注为生处也作深处

所以,《山行》中的石径斜(xia)不错,石径斜(xie)也对,都是古诗流传、发展中的因时、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后的结果。而“白云深处”和“白云生处”也都没有问题,都没错。当然,这种变故既不能怪作者,也不能怪当初教学的老师,更不能怪修改者。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