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7 06: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那些事》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自己的读后感主题,是围绕书中的某个情节、人物、主题或者整体感受来展开。主题要明确、具体,便于后续论述。
2.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a. 引言:简要介绍《那些事》的作者、背景、主要内容等,引出自己对该书的读后感。
b. 正文:正文部分可以按照以下顺序展开:
i. 人物分析:对书中的主要人物进行简要介绍,分析其性格特点、成长历程等,并结合自身经历或感悟进行阐述。
ii. 情节概括:概括书中的主要情节,分析情节的起承转合,以及情节对人物性格、主题等方面的影响。
iii. 主题探讨:结合书中的主题,如成长、爱情、友情、家庭等,探讨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和体会。
iv. 与现实联系:将书中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谈谈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类似情况,以及如何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c.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自己的读后感,并展望未来。
3. 语言表达:读后感作文的语言要流畅、生动,富有感染力。注意以下几点:
a. 使用恰当的词汇
《明朝那些事》看完了,心情很沉重,总想写点什么,但又不知道怎么下笔。
能写的人物很多,忠臣,奸臣,小人,恶人,能写的事情也很多,好的,坏的,让人悲愤不已的,还有让人拍案称绝的。
这些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虽然已成过去,但每看到奸臣当权就会生气,就不想再看,有时好几天都不会看。
作者说看历史就像是看悲剧,因为它总是悲剧结束。而我看到的不光是悲剧的结尾,还有我发现在整个历史的过程中,好人好像都不怎么有好报。
徐阶忍辱负二十年,终于扳倒了祸国殃民的严嵩,后有励精图治,勤务政务,终于又始大明朝回到了正规,被后世评价为一代名相。即便如此,他仍然没能摆脱悲剧的命运,退休后被他一手提拔的高拱和海瑞抄家,没收财产,大儿子自杀,二儿子充军,导致一代名相无家可归。
于是我发现了这样一条规律,在明朝,如果你为人正派,想为国家为劳苦大众做点事那是很难的,如果你心不够黑,不够狠基本上是做不成事的。纵观明朝历史,除了朱元璋和朱棣还没有那个皇帝能够在他统治下说一不二。首辅强如张居正也时常遭人弹劾。
相反在阉党当权时,朝堂安静了。王振,刘瑾,到魏忠贤时达到了顶峰,他整合了国家所有的势力,号称九千九百岁,连袁崇焕都要给他造生祠。因为他们是恶人,是小人,因为他们够黑,够狠。也因为他们,天下大乱,民不聊生。
阉党是恶人,是小人,其他的文臣武将也不见得是好人。
崇祯是个好皇帝,他生性吝啬,节俭。他的衣服,袜子,都打了补丁,而崇祯的补丁,是他找老婆打的,免费。
此外,崇祯还有个特点:走路慢,因为走得快,里面的破衣服就会飘出来——节俭是节俭,脸面还是要的。
他工作很努力,每天白天上朝,晚上加班,据史料记载,大致要干七八个时辰(十四到十六个小时),累得半死不活,第二天接着干。
简单地说,崇祯同志干的,是这样一份工作:没有工作范围,没有工作界限,什么都要管,每天上班,不是跟人吵架(言官),就是看人吵架(党争),穿得破烂,吃得也少,跟老婆睡觉较少,只睡五六小时,时不时还有噩耗传来,什么北边打过来、西边打过去、祖坟被人烧了、部将被人杀了、东西被人抢了等。
然而所有的努力都换不来一个幸福的结局。
崇祯同志有句名言:“诸臣误我。”还有一句:“是文臣人人可杀。” 三月十七日,事实证明,这两句话很正确。当李自成的军队兵临城下时,什么内阁大臣,兵部尚书,吏部侍郎话都没说,全部投降。
我一直弄不明白,知识分子有文化,有修养,饱读诗书,懂历史兴衰,晓忠奸善恶,为什么一旦无耻起来,怎么就那么没底线呢?连文盲都不如。到底是哪里的问题?是教育的问题,还是本性的问题?就像现在的大学,有学伴事件,有告密事件,有退档事件,简直是无耻至极!和平年代尚且如此,如果是战争年代,可想而知。
崇祯是个好皇帝,虽然很努力,只可惜,大明毅然决然在他手上走到了终点。不能说他没有能力,只能说他能力还不够。又或者就像他说的,气数已尽。
崇祯决定自尽,他打算用这种方式,表达他的如下观点: 一、绝不妥协; 二、绝不当俘虏;三、尊严。他留下了最后的遗言: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尸,勿伤百姓一人。”
或许会有人说他懦弱,或许还会有人说他不识时务,但我看到的是他的骨气,我想在我们整个历史文明进程中,正是因为有了无数像他那样有骨气的中国人才延续了中华文化,以至于我们的文明历经五千年依然能够屹立在世界文明之林不倒。
就这样吧,所有的一切都结束了,所有的王朝,他的开始,正如他的结束,所以才有了这句结束语: 走上了这条路,就不能再回头。
我们都是普通人,不能封王拜相,建功立业,却依然可以选择自己的成功之路,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写这篇文章时,是有些诚惶诚恐的,因为网上有太多这方面的读后感受和评论,自己对历史的了解和这本书的情况可谓是只知皮毛,哪能有言语方面的“卖弄”和评论?但看过了,总有些话要说,总要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点总结,基于此,才有了以下的话。只是一种理解和领悟,只是一点愚见和浅析,但愿不会被泼冷水和拍砖!
这本书原来听说过,也看过一些评论的文章,对此也没什么兴趣。倒是一次广播里的评书让我对这本书来了兴致,不为别的,原来的历史性的书籍都显得较为呆板和枯燥,但听过这本书的内容后,感觉原来历史也可以这样写,也可以用如此泼辣、幽默和诙谐的语言来表述!惊叹作者有如此语言功力的同时,也是抓紧时间来一阅方休。没有了很多年前找到一本好书的那份狂野和超强的精力(记得看《平凡的世界》时,被路遥平素而优美的文笔而吸引,晚上看到凌晨二点钟而没有睡意。)只能是慢慢地欣赏与品味,一开始就被作者的这种写法所吸引,战争的描述和人性丑恶与光辉的渲染都是如此的强烈。对于每个人物的介绍都像是每个人的简历式的描述,显得鲜明而有特色。
明朝有276年的历史,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从朱元璋开明建国到崇祯的上吊自缢,从兴盛到衰败,其中各色人等,你方唱罢我方登场,好不热闹!明朝见证了一个帝国的强盛,也宣布了一个帝国的衰亡。
朱元璋的生平史是一个穷苦孩子的奋斗史,从平民、乞丐、和尚到反元义士再到大明帝国的掌权者,他先后战胜了张士诚,陈友谅,继而推翻元朝的F·B统治。作者给张士诚的评价是只能做豪杰而做不了枭雄,用厚黑学的观点来说就是他心不够黑。而陈友谅才是一代枭雄,心狠手辣,差点把朱元璋给掀翻,让其洪武公司的建立颇费了一番曲折,由于他太过于黑,把自己也给黑了一把。 张士诚的结果告诉我们,如果想做大做强,取得一点点成绩就想安居乐业是不行的,还要不断地奋斗,坚持到最后的胜利才是胜利。而陈友谅的结局表明,成就一番事业光靠心狠手辣,不择手段也是不行的,失去诚信的人最终的结局不会好到哪里去? 朱元璋在赶走了元顺帝后终于成立了自己的洪武王朝,他在刘伯温、李善长、徐达、常遇春汤和等人的辅佐下建立了自己的封建政权。在历经长久的屈辱、困苦,抉择的痛苦中建立了自己的王国,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作为管理者,他知人善用,不断运用PDCA的方式改善自己所面临的问题,用自己的过人胆识、坚韧毅力成就了一番霸业;他吸取了元朝统治者的失败教训而开创了一个新的繁荣昌盛的开端,为后面的明朝管理者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不得不说的一个皇帝,他开创的“永乐盛世”也是丝毫不比“盛唐”逊色。在他的支持下,有了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在航海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命解缙等人对《永乐大典》的编修完成,,让清朝的《四库全书》也难以望其项背。他的迁都让北京至今仍然成为国家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其所做出的功绩不可谓空前,让后世一直为其感叹! 这本书上我看到了于谦、海瑞的清廉,他们的刚正不阿、两袖清风永远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发光,他们的“石灰精神”让世人永久传唱。而作者也让我们更多地看到了明朝史上一些善于玩心计和谋略的人物,一个个在明朝的史书上书写着同一个道理:人活一世不要老想着去埋汰别人,埋汰别人的同时也在给自己挖坑而最终失去自我。
作者让我们看到了奸臣魏忠贤,严嵩等人的一个个的下场,也让我们看到张居正、徐阶等人的不同结局,是否更让我们深思?权谋中人像徐阶的又有几人?做到这种是至高境界吗?每个人实现理想和抱负的目标相同,不同的是每个人所付出和得到的都不尽相同,这样所折射出的每个人的境界和心态的区别以及对于生活的态度。
由此,我常常在想,有太多的公司里面太多的人不是去想着如何把自己份内的工作做好?老想着看别人犯错的心态,不是讲究合作精神,而是充分发挥了拆台的扭曲心理。让公司内部陷入内耗状态,历史的教训我们是否更要多多地去思考和避免呢?
我感受最深的是每个人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充分发扬团队精神,所起的反应应该最终是一种双赢的结果。历史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总结,而作为职场中人,唯有从祖先的这些历史的经验中总结一些教训,少走一些弯路;“前事之师,后车之鉴”,我们更应该看到人性光辉的一面,将历史赋予我们的积极向上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为后世做一些有意义和对自己有价值的事情。 对此,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更多的话想对自己说……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