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7 11:49
写作核心提示:
撰写一篇关于24节气的演讲稿,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主题明确":首先,要明确演讲的主题,即介绍24节气及其文化内涵、天文意义、农事活动等。
2. "结构清晰":演讲稿应具备良好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3. "内容丰富": - "历史背景":介绍24节气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 "天文知识":解释每个节气的天文现象,如太阳的运行轨迹、昼夜长短变化等。 - "农事活动":阐述每个节气对应的农事活动,如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等。 - "民俗文化":介绍与24节气相关的传统习俗、民间故事和诗词歌赋。
4. "语言表达": - "通俗易懂":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避免过于专业化的术语,确保听众能够理解。 - "生动形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演讲内容更具生动性和感染力。 - "富有情感":在演讲过程中,适当融入个人情感,使听众产生共鸣。
5. "举例说明": - "引用经典":引用与24节气相关的经典诗词、成语、故事等,丰富演讲内容。 - "实际案例":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说明24节气在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等方面的
光明日报记者常河
编者按
2016年,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清明时节,湖北恩施盛家坝镇二官寨村一位农民在旧铺古寨前赶着耕牛犁田,为栽种水稻做准备。文林摄/光明图片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自形成以来,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二十四节气最早的记载出自何处?经历了怎样的传承?其中蕴含了中国人的哪些哲学智慧?本期人文地理与读者一探究竟。
北京冬奥会注定要被载入史册。如果说开幕当天恰逢中国传统的立春是巧合,那么用中国特有的二十四节气作为开幕式倒计时则是神来之笔,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最浪漫的传承和光大。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20世纪70年代初,一场大雪把淮北平原上的村庄变成孤岛,河湖田路被厚厚的雪连成一体,比起平日,雪后的平原又高又远。一个孩子背诵二十四节气的声音,碰撞着屋檐下的冰溜,清脆寒冷。当时的情景,至今存留在笔者的记忆深处。
惊蛰时节,海南三亚,一只蜜蜂在野花丛中采集花粉。陈文武摄/光明图片
二十四节气——阳春六节(年画)田胜
那个时候,二十四节气就是如此深入人心。平原广阔,平原延伸到哪里,二十四节气就像阳光一样普照到哪里,甚至可以说,中国的农耕生产与大自然节律息息相关,节气是其中最好的“桥梁”,掌握了气候、物候、时候,自然就能顺应农时,不误农事。因此,二十四节气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无法想象,一个在土地上劳作的人,如果不知道二十四节气,如何立于大地。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一个“清明”,嘴里一咂摸,清新明朗、欣欣向荣的气象全出,农民扛起农具,脚步轻快地走下田间地头,乡野里便有了活泛的生机。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季,脚踩着节气的“鼓点”,农人从来不会让地荒芜。地是农人的“命”,节气是农人深入骨髓的指南。
进入寒冬,动物身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一俟天气转暖,渐有春雷,蛰伏于地下的动物闻声醒来,万物复苏。这个季节叫作惊蛰。多好的名称,一个“惊”字,一个“蛰”字,碰撞到一起,似有金石之声,颇有石破天惊的神韵。汉字之美,不仅在纸上,也在农谚里,在乡野上。
同样显示出汉字神韵之美的,还有“芒种”“白露”“立春”“立秋”“霜降”,仿佛不同田地中种植的庄稼,或洗练挺直,或春风浩荡,或者干脆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农耕图。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二十四节气创意倒计时表演中,烟花组成的汉字“立春”和英文“SPRING”图案。新华社发
春分时节,山东枣庄的小朋友在玩“立蛋”游戏。我国民间自古以来就有“春分立蛋”习俗。孙中喆摄/光明图片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陆游应该是诗人中离农民最近的之一,他的很多诗作,无须太多阐释,朗声读出来,就是活泼泼的生产场景。
在城市,节气更多的是象征意义,比如冬至,城市里的人也会吃饺子。“冬至大如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这是古风,在现代化狂飙突进的城市,因为中国人的口口相传,古风竟然还以风俗的形式存在,倒是一种聊作安慰的传承了。
笔者搬进城郊接合部的新居后,在小区外开垦了一块田,跟着附近的菜农有样学样,才知道二十四节气的神奇。什么时令种什么蔬菜,一点马虎不得。曾经自作主张地在立秋后试图种植二茬豆角,芽也发了,苗也壮了,花也开了,结的果实却寥寥无几,真的是“苗盛豆角稀”。这才明白农谚“芒种不种,再种无用”的真谛,农时是不能乱的,就像行军,一个步点不对,就会乱了队形,或者踩了别人的脚背,或者被别人的脚掌踩了。节气,就是步点。
现在的孩子,即便生在农村,也很少知道节气了。节气如同留守的村民,不但人少,而且老了。
好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意义,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农耕课,比如安徽省合肥市的行知小学,在校园里辟出菜地,让孩子们根据节气种植各种蔬菜,掌握了节气知识,还观察到了植物的生长。
处暑时节,云南省梁河县曩宋阿昌族乡关璋村村民在采收茶叶。光明日报记者闫汇芳摄/光明图片
还有一些景点,搭着研学游的“便车”,建造了二十四节气馆,图文并茂地向前来体验的学生讲授节气的历史和内涵。在安徽巢湖市三瓜公社,不但三个园区分别被命名为南瓜、冬瓜、西瓜,园区中一个形式天文馆的圆顶建筑里,惟妙惟肖地再现了不同节气的农耕场景,引得游客纷至沓来,俨然当地一个网红打卡点。
先民的智慧,千年的流传,自然有无法替代的魅力。伴随着节气的流传,中国的文化也日渐丰富。比如大寒过后是立春,不仅是物候的变化,其中,不也蕴含着丰厚的人生哲理吗?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27日10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是新朋友吗?记得先点蓝字关注我哦~
暑,热也,热分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六月中即为大暑。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大暑,是属于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但凡事物,物极必反,阴阳转化,节气和时节也即将开始向立秋过度。一年二十四节气马上过半,你的心愿达成了没?
大暑 7月22日16点36分
大暑,伏热极盛之时。“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静夜品茗,临窗摇扇,是大暑节气里的恣意自在。若黑云四合,大雨滂沱,更是暑热顿解的酣畅淋漓。
一候腐草化为萤:萤火虫飞舞,好似腐草所化;
二候土润溽暑:土地湿润,天气闷热;
三候大雨时行:经常有大雨降临。
大暑时节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时期,古人为了消暑,想出了种种有趣好玩的办法,除了摇扇、吃冰等外化的消暑方法之外,诗人们似乎更青睐静坐、宁神这些向内的避暑方式。
天热易躁,空调和冷饮使你的身体降温;内心的清和,要靠自己来寻找。
大暑·赤日几时过
《大暑·赤日几时过》
宋 · 曾几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
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
兰若静复静,茅茨深又深。
炎蒸乃如许,那更惜分阴。
翻译赏析
大暑的时候太阳十分毒辣,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落下,清风也似乎躲了起来无处寻觅,几卷经书聊以打发悠长的百日晨光,水中浸着的瓜果起起伏伏,夏天很热,所以周围一片寂静,虽然天气这般炎热,那就更应该爱惜光阴。
大暑,说文雅点儿,就是盛夏;说俗点儿,就是一年中最烤的日子,三伏天都在里面了。
看了下面这些文字,希望你整个人都能清凉起来~
(摘自汪曾祺《夏天》)
“
夏天的早晨真舒服。空气很凉爽,草上还挂着露水(蜘蛛网上也挂着露水),写大字一张,读古文一篇。夏天的早晨真舒服。
西瓜以绳络悬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喀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
”
(摘自老舍《北平的夏天》)
“
天气是热的,可是一早一晚相当的凉爽,还可以做事。会享受的人,屋里放上冰箱,院内搭起凉棚,他就会不受到暑气的侵袭。
假若不愿在家,他可以到北海的莲塘里去划船,或在太庙与中山公园的老柏树下品茗或摆棋。
“通俗”一点的,什刹海畔借着柳树支起的凉棚内,也可以爽适的吃半天茶,咂几块酸梅糕,或呷一碗八宝荷叶粥。
”
(摘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
(摘自艾芜《夏天的旅行》)
“
坐在一家卖汽水的茅草店内,望见了海面天空和田野,人便觉得是做了大自然的儿子,躺在它的怀中一样。
海风作声地吹着,依着藤椅就想呼呼地睡去,虽然我们的唇间,都在不时地流出使人不易倦怠的孩子气那样的话语。
”
(摘自汪曾祺《花园》)
“
一下雨,什么颜色都郁起来,屋顶,墙,壁上花纸的图案,甚至鸽子:铁青子,瓦灰,点子,霞白。
宝石眼的好处这时才显出来。
于是我们,等斑鸠叫单声,在我们那个园里叫。等着一棵榆梅稍经一触,落下碎碎的瓣子,等着重新着色后的草。
”
(摘自梁实秋《雅舍谈吃》)
“
夏天喝酸梅汤,冬天吃糖葫芦,在北平是各阶级人人都能享受的事。
进门右手方有黑漆大木桶一,里面有一大百瓷罐,罐外全是碎冰,罐里是酸梅汤,所以名为冰镇。
因为桶大罐小冰多,喝起来冰泌脾胃。他的酸梅汤的成功秘诀,是冰糖多、梅汁稠、水少,所以味浓而酽,舍不得下咽。
”
(摘自苏童《夏天的一条街道》)
“
夜晚来临,人们把街道当成了露天的食堂,许多人家把晚餐的桌子搬到了街边,大人孩子坐在街上,嘴里塞满了食物,看着晚归的人们骑着自行车从自己身边经过。
你当街吃饭,必然便宜了一些好管闲事的老妇人,有一些老妇人最喜欢观察别人家今天吃了什么,老妇人手摇一把蒲团扇,在街上的饭桌间走走停停,她觉得每一张饭桌都生意盎然。
”
(摘自冯骥才《苦夏》)
“
今年我还发现,这伏夏不是被秋风吹去的,更不是给我们的扇子轰走的——夏天是被它自己融化掉的。
因为,夏天的最后一刻,总是它酷热的极致。我明白了,它是耗尽自己的一切,才显示出夏的无边的威力。
生命的快乐是能量淋漓尽致的挥发。
”
(摘自朱自清《扬州的夏日》)
“
五亭桥如名字所示,是五个亭子的桥。桥是拱形,中一亭最高,两边四亭,参差相称;最宜远看,或看影子,也好。
桥没颇多,乘小船穿来穿去,另有风味。平山堂在蜀冈上。登堂可见江南诸山淡淡的轮廓;“山色有无中”一句话,我看是恰到好处,并不算错。这里游人较少,闲坐在山上,可以永日。沿路光景,也以闲寂胜。
从天宁门或北门下船,蜿蜓的城墙,在水里倒映着苍黝的影子,小船悠然地撑过去,岸上的喧扰象没有似的。
”
(摘自周作人《知堂集外文》)
“
夏天喝一杯冷水是很舒服的。可是生水喝不得,要喝必须是煮沸过的水,等冷了再喝,最好是用冰镇过的冰水,不过现在不能那么奢侈,普通人家用不起冰,也只好算了。
花一点钱去喝汽水自然也好,但甜得没有意思,照我个人的意见来说,不但不宜有甜或咸味,便是薄荷青蒿金银花夏枯草以至茶叶都可以不必,顶好的还是普通的冷的白开水。
”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