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教师心理培训心得体会》的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8 17:13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教师心理培训心得体会》的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教师心理培训心得体会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主题:明确文章的主题,即心理培训对教师的重要性,以及自己在培训中的收获和感悟。
2. 结构安排:合理安排文章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3. 内容充实:在正文部分,详细描述培训内容、自己的学习体会、遇到的困惑以及解决方法等。
4. 语言表达: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5. 事例佐证: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列举具体事例,以增强说服力。
6. 思想深度:在文章中体现自己对教师心理健康的认识,以及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事项:
1. 引言部分: - 简要介绍教师心理培训的背景和目的; - 提出自己在培训前的心理状态和期望。
2. 正文部分: - 详细描述培训内容,如心理健康知识、情绪管理、沟通技巧等; - 分享自己在培训过程中的学习体会,如对教师心理健康的认识、对自身心理问题的反思等; - 分析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以及如何通过培训解决这些问题; - 结合自身案例,阐述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3. 结尾部分: - 总结自己在培训中的收获和感悟; - 表达对未来教学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阳光背后的乌云——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

2025年4月15日,我有幸聆听了潘月俊教授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作为农村初中的一名心理教师,此次学习让我深受触动,也引发了对自身工作的深刻反思。现将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直面现实: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亟需关注

潘教授分享的真实案例——西安9岁女孩跳楼、黄山男孩轻生遗书等,让我再次感受到学生心理问题的严峻性。农村初中学生面临留守、家庭沟通匮乏、教育资源有限等问题,心理隐患更为隐蔽。作为心理教师,我们需以“生命第一”为原则,在日常工作中提高对学生极端行为信号的敏感度,尤其要关注学生因学业压力、家庭矛盾或社交困境产生的无助感。

二、立足实践:构建系统化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课程与活动结合

教育部提出的“加强心理健康课程”要求,让我意识到农村学校需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常规教学。例如,通过主题班会、校园情景剧(如反欺凌游戏)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情绪管理、人际交往技能,而非仅停留在理论灌输。

2.家校协同的农村化路径

农村家长对心理健康认知不足,需创新沟通方式。可借鉴潘教授传授的江北新区经验,通过家访、家长课堂(如利用农闲时间开展讲座)逐步提升家长意识,形成教育合力。

3.“一生一策”档案的动态管理

针对农村学生特点,建立学生心理成长档案,分类标注“学业压力型”“留守孤独型”等类别,结合班主任观察定期更新。例如,对沉迷手机、孤独较明显、人际关系极端敏感的学生等。平时在心理健康日常管理中,最好的方式是联合科任教师在课程中设计替代活动(如劳动实践、兴趣小组),而非传统的简单说教。

三、突破难点:科学筛查与精准干预

1.测评的真实性与专业性

潘教授强调“测评过程的干扰因素”,农村学生可能因认知偏差或隐私顾虑影响测评结果。确实存在一些现实性的困难,比如周末回去让孩子自己做老师布置的测评任务(学生为了不耽误打游戏的时间,敷衍了事等)、班主任老师担心会影响学生学习,在人来人往的办公室环境(并非安全环境)等均不符合专业的心理筛查的方式。现我将本次培训学习到的优化测评方式总结如下:采用匿名问卷与一对一访谈结合,通过“三步筛查法”交叉验证,避免过度依赖量表数据。

2.班主任的“心理雷达”作用

农村学校专业心理教师稀缺,需强化班主任的“第一防线”职能。例如,定期开展简易培训,帮助教师识别学生异常行为(如突然沉默、频繁请假),建立“发现—上报—初步干预”的快速响应机制。

3.发展性指导的日常渗透

心理支持不仅仅是心理健康老师与学生一对一的“咨询室内的谈话”,更需融入日常。例如,在体育课中设计团队协作游戏,在劳动课中引导学生体验成就感,用“一次单元咨询”的焦点技术,帮助学生从微小改变中找到希望。

四、未来行动方向

1.资源整合

我们是一所农村中学,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农村特色活动(如农耕体验、乡土文化传承)结合,让学生在劳动中释放压力,增强自我价值感。

2.心理健康联合共同体的打造

推动成立“校—村—卫生院”三方联动小组,村医、妇联干部参与心理健康培训,弥补专业力量不足。

3. 做好心理健康科普工作

利用相关青少年心理健康短视频平台向家长推送心理健康微课,用通俗案例普及“陪伴而非控制”“倾听而非指责”的理念。

结语

潘教授的讲座让我深刻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救火”,更是“播种”。面对农村学生的特殊性,我们需以更温暖的陪伴、更务实的策略,帮助他们构筑心理韧性。未来的路虽难,但每一次倾听、每一份档案、每一场活动,都可能成为照亮学生心灵的一束微光。

“心教师”学习心得//改变从觉察自己的心理年龄开始

我们把心理年龄划分为四个阶段:儿童期、青春期、成年期、父母期。其中,儿童期与青春期属于孩子阶段,成年期和父母期属于成人阶段。心理年龄在每个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特点。

儿童期心理年龄的人,缺少自己的主见,内心力量不足,常常充满无力感。他们以心中的权威和规条作为判断标准,对于自己内心所认可的权威,他们会无条件地盲目顺从;遇到可能引起冲突的强大力量时,他们会选择忍受、屈从或逃避。

青春期是比儿童期更高的心理年龄阶段。儿童期心理年龄的人冲动、对抗,表面上充满力量,实际上内心力量不足。因为他只懂得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却忽视了调动环境中力量的重要性。

成年期的心理年龄是一个质的飞跃。面对外部世界的人和事,他不再根据权威,不再停留在用是非对错的两分法来看待世界,而是根据事物本身进行判断,在处理问题时很容易有多个选择。

父母期心理年龄是一种内心的境界和智慧,不拘泥于某种特定的形式。心理年龄到了父母期这个阶段,就可以做孩子的称职父母、做部属的优秀上司、做年轻一辈的人生导师了。

在黄志猛老师的《升级心理年龄》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在工作中,经常可以听到这样一句话:“听话的员工没能力,有能力的员工不听话。”原因在于:儿童期心理年龄的人才会听话,但他们没有主见,当然不太可能独当一面解决问题;青春期的人虽然可能独当一面,但在做事独立的同时也很可能存在着人际方面的对抗和冲突。作为管理者,如果自己的心理年龄没能达到成年期甚至父母期,他们怎么可能带领好青春期的部属?

想到昨天晚上在心教师群里听到的红江老师的分享,我意识到前些年心理年龄一直处于青春期,也庆幸自己现在正从青春期走向成年期。今天早上吃饭的时候,我又听了一遍红江老师老师的辅导课,认识到提升心理年龄的重要性。

红江老师在群里回复了自我觉察的方法:

觉察,是改变的第一步

老师们在践行中,可以觉察自己,梳理一下

发生了什么?(事件)

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想法)

我感受到了什么?(情绪)

我在心理年龄的哪个阶段?

接下来,那就先从觉察自己的情绪状态开始吧。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